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20:5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重点字词: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g)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kòng)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曾(zēng)益:增加。曾,同“增”。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入:指在国内。
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重点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4.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 ②傳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
③而后作______ ④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下面链接材料中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他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
【链接材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②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③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节选自《管要列传》)
【注】①游:交游,来往。②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③多:称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孟子》)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论语》)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选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选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的启发。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告之于帝 青出于蓝
B.必先苦其心志 其妻献疑曰 自圆其说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则素湍绿潭 以身作则
D.而后作 环而攻之而不胜 挺身而出
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哪两方面的条件?
10.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都提到了“法度”,请分析两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①,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②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到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③,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④;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⑤。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悖:谬误,荒谬。②殇子:未成年而死的孩子。③七十一圣:指古代的圣贤君主。④镆铘(mò yé):宝剑名。⑤骥骜(jìào):骥、骜都是千里马名。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行拂乱其所为 拂:__________ (2)衡于虑 衡: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从文中举一例做具体分析。
14.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链接材料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
D.征于色 天山共色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而忧患死于安乐也。
17.联系全文说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8.如何才能成为担当“大任”的人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链接材料: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面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节选自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对比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陛侧阶。晏子②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景公:指齐景公。②晏子:名晏婴,齐国名臣。③除:同“途”。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晏子入见 不见曦月(《三峡》)
B.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一怒而诸侯惧(《富贵不能淫》)
C.今君不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D.无言其名 有仙则名(《陋室铭》)
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2)晏子能明其所欲。
21.请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婴 闻 古 之 贤 君 饱 而 知 人 之 饥 温 而 知 人 之 寒
22.用【甲】文原文填空。(注意句子的通顺,可以不是一句话)
【乙】文中的晏子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①__________,眼看齐景公沉湎于自身的②__________,晏子坚持③__________,向齐景公阐明了自己的意见。而齐景公前后的做法也说明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确实做到了④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陈臻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②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③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④;辞曰:‘馈眠。’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⑤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释】①陈臻;孟子的弟子。②兼金:好金,多指黄铜。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④赆(jìn):给远行者赠送路费或礼物。⑤货:贿赂、收买。
2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 面山而居
B.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征于色
C.则今日之受非也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前日之不受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闻戒,故为兵馈之。
25.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拂:______ (2)喻:______ (3)焉:______
26.用“/”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予 何 为 不 受 当 在 薛 也 予 有 戒 心
27.【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文,【甲】文的观点是A____________,【乙】文是针对B____________事件加以论述的。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田单①将攻狄②,往见鲁仲子③。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上⑤之虞⑥,黄金横带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⑧之所及。及援桴⑨鼓之,狄人乃下。
【注释】①田单:战国时齐国临淄人。②狄:地名,在今山东高青东南。③鲁仲子:齐国高士。④夜邑,在今山东掖县。⑤淄:水名。⑥虞:通“娱”,娱乐。⑦黄金横带:腰系黄金的带钩。⑧矢石:箭和垒石,是守城的武器。⑨援桴(fú):拿鼓槌。
28.请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天将降大任 田单将攻狄 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不胜者也 D.必先苦其心志 先生志之矣
29.请将选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
3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明 日 乃 励 气 巡 城 立 于 矢 石 之 所 及
31.【乙】文中的田单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
32.两段选文中,体现“安乐会导致失败”这一道理的句子分别是: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敝。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33.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1)劳其筋骨 (2)衡于虑
(3)必有过人之节 (4)破齐而欲自王
34.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B.舜发于畎亩之中 高祖忍之
C.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D.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3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3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37.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成就大业者所应具备的因素,但又有所不同。甲文开头通过列举六位古代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要成就番大业必须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通过将汉高祖刘邦的胜利与项羽的失败进行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②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③,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遽(jù)立即;迅速。③希:同“稀”,罕见。
3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人恒过 过: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
3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0.甲文第2段是怎样运用对比来阐述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41.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乙文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发,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 常常犯错误
2.用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3.磨难:管仲贫困、管仲囚焉;外在因素:好友鲍叔牙在生活上的帮助,在危难时的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量才而用。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发:兴起,指被任用。
②句意: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举:选拔、任用。
③句意: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④句意: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恒过:常常犯错误。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句意为:用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动:使……震撼;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理解。
根据材料中“管仲贫困”“管仲囚焉”可知,贫寒困苦、囚禁牢狱是管仲经历的磨难。
“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体现鲍叔牙对管仲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理解;“鲍叔遂进管仲”可知鲍叔牙的积极举荐使得管仲成功;“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可知,虽然管仲之前与齐桓公站在对立的阵营,但失败后,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才让管仲得以施展才华。这些都是管仲成功的外在因素,据此综合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因此上天将要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链接材料: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干。那时管仲家境贫寒,他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就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鲍叔推荐了管仲(担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4.D
5.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6.艰苦环境的磨炼(或:逆境)。【示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使我懂得,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当我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我就会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激励自己,从而使自己振作起来,重拾勇气,迎接新的挑战。
【解析】
4.A.兴起,指被任用/射,发射。
B.违背/同“弼”,辅佐。
C.代词,这个/判断动词,是。
D.两个“然”都是这样的意思。
故选D。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中重点词: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使动用法,使……震撼;忍,使动用法,使……坚忍;曾,同“增”。
6.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问,由选文第1段作者列出的六个经历磨难成才的事例,可以看出孟子认为成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炼。
第二问,先阅读选文,找出孟子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炼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示例: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我懂得,要想成才,一定要在困境中磨炼。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就会用孟子的话激励自己,战胜困难。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通过这种途径)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于忧愁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7.B
8.(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9.①客观条件:艰苦环境的磨炼;②主观条件: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的思想折磨。
10.选文强调国家要有守法度的执法严格的大臣,否则国君就会胡作非为;链接材料则强调治理国家要有法度,但不能死守法度,要顺应时代变法。
【解析】
7.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于:从,自/向,对/自,从;
B.其:均为代词,他,他的;
C.则:如果/就/准则、榜样;
D.而:表承接/表转折/表承接;
故选B。
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能,才干。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据此可概括为:艰苦环境的磨炼;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据此可概括为: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的思想折磨。
10.考查对对比阅读能力。
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意思是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里强调的是国家要有守法度的执法严格的大臣,不然国君就可能会倒行逆施;
乙文中“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意思是,所以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度就会出现混乱,死守法度不加改变就会发生谬误,出现谬误和混乱是不能保住国家的。社会变化了,时代发展了,变法是应该的。链接材料强调的则是治理国家要有法度,但不能死守法度,要因时而变。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链接材料:
所以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度就会出现混乱,死守法度不加改变就会发生谬误,出现谬误和混乱是不能保住国家的。社会变化了,时代发展了,变法是应该的。这就像高明的医生一样,疾病有千万种变化,药也应该有千万种变化。病变了药却不变,原来可以长寿的人,如今就会成为短命的人了。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依照法度去行动,变法的人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没有错误的事了。那些不敢议论法度的,是一般的百姓;用死守护法度的,是各种官吏;顺应时代变法的,是贤明的君主。因此,古代享有天下的七十一位圣贤君主,他们的法度都不相同。并不是他们有意要彼此相反,而是因为时代和形势不同。所以说:好剑期求能砍断东西,不一定期求有镆铘那样的美名;好马期求能行千里远,不一定期求有骥、骜那样的美称。成就功名,这正是古代帝王所希望达到的“千里”啊。
11.拂:违背 衡:同“横”梗塞、不顺。
1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能力(或才能)
(2)(一个国家)在国内(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 1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用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14.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城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解析】
1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
(2)句意为:思想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1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能,才干。
(2)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13.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的内容可知,甲文第一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而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这就从数量上予以强调,说明了“生于忧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内容可知,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以此来告诉人们,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
联系链接材料中“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的内容可知,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说明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因为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识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链接材料】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15.B
16.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17.①前文是从正面论述“生于忧患”,这句话是从反面论证的,有了这句话,论证更充分。②前文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论述的,这句话从治理国家角度论述,从个人到国家,论证更全面。
18.①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炼;②拥有胸怀天下的思想境界。
【解析】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语境来辨析。
A.拂:拂,违背/同“弼”,辅佐;
B.故:连词,所以/连词,所以;
C.市:名词,集市/动词,买;
D.色:名词,脸色/名词,颜色;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然后:这样以后;生:生存;于:在;死:灭亡。
17.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
由原文第二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知,这里是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是从正面论述“生于忧患”;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是从反面论证的,此句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从之前的造就人才到这一句论述治理国家,使论证更为全面。
1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根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可知,孟子认为要想造就担大任人才,就一定要让他们以受艰难困苦环境的磨炼,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承担大任;根据【链接材料】“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可知,范仲淹家境不幸(幼年丧父),求学时生活简朴,常人难以忍受;根据“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成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可知,范仲淹有胸怀天下的思想境界;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用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链接材料
范公名讳(是)仲淹,字希文,世代居住(在)苏州。范公出生两岁就(丧父)成了孤儿,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长山朱氏。(他)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感伤流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到南都(去)。(他)进入学堂,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过了五年,(他)通晓了六经的要旨,写文章,论述一定以仁义为根本。祥符八年,(他)考中进士,被礼部选为第一名,做了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家接母亲来奉养。范公年少时(就)有非凡的气节,对于(个人的)富贵贫贱毁誉快乐忧伤,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对比阅读
19.C
20.
(l)于是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给忍饥受冻的人。
(2)晏子能够明白自己想要的。 21.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
22.拂士(法家拂士) 安乐 发于声 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拜见/动词,看见;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动词,知道/动词,知道;
D.名词,姓名/动词,出名;
故选C。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1)乃:于是,就;令:下令;裘:衣物;粟:粮食。
(2) 明:明白;欲:想要的。
2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文意分析判断。
本句大意为: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根据语法句式分析:“婴”是主语,“闻”是谓语,“古之贤君”是宾语,“饱”是动词,前面省略主语“古之贤君”,故“饱”之前应该断开;“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是并列结构,中间应该断开。故断句为: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
22.本题考查文意理解。
乙文“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意思是“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说明晏子能够做到“生于忧患”,是甲文中的拂士(法家拂士);
乙文“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陛侧阶”意思是“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可知景公此时吃饱穿暖,非常“安乐”;
乙文“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意思是“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说明晏子能够在景公享受安乐的时候给予提醒,做到了“发于声”;
乙文“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意思是“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说明景公在晏子提醒后能够及时改错,是甲文所说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23.B
24.
(1)因此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降临到这样的人的身上(因此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2)听说有防备之心,所以送点买兵器的钱给您。
25.同“弼”,辅佐 明白,了解 哪里,怎么
26.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
27.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是否接受财物(钱财)/接受财物(钱财)
【解析】
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B.介词,在;
C.名词,天/名词,阳光;
D.形容词,正确/代词,这;
故选B。
2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故,因此;是,这样;苦,使……痛苦。
(2)戒,防备;兵,兵器;馈,送给。
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2)句意为: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喻:明白,了解。
(3)句意为: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贿赂的呢?焉:哪里,怎么。
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我怎么能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在路上需要戒备。
因此断句为: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
2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甲】文从人的角度,得出生于忧患的观点,从国家的角度得出死于安乐的观点,最后推理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乙】文,结合陈臻的问题“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和孟子的回答两个“予何为不受?”和一个“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可知,文章围绕的问题是是否接受财物(钱财)。
【点睛】参考译文:
【甲】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一百镒上等金,您不接受;到宋国的时候,宋王送给您七十镒(金子),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金子),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必然处在二者之中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临别时的礼物。(宋王)说:‘送上一些临别时的礼物’,我怎么能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在路上需要戒备,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接受礼物。没有理由接受礼物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贿赂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贿赂的呢?”
28.A
29.
(1)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您说我不能攻下狄,请让我听听您的说法。
30.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及
31.谦虚好问、身先士卒(或舍身忘死)
32.【甲】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解析】
2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都解释为:将要;
B.同“增”,增加/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C.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的原因;
D.内心/记,记住;
故选A。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
(1)困,忧困。衡,阻塞。作,有所作为。
(2)谓,说。下,攻克。
30.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第二天,他就激励士气,巡视城防,站在敌人的石头箭弩攻击范围之内的地方。“乃”是连词,其前断开,故断句为: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
3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往见鲁仲子”“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写田单进攻狄城前,去像鲁仲连请教,表现了他谦虚好问;“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写他为了激励士气,巡视城防时站在敌人的石头箭弩攻击范围之内的地方,表现了他身先士卒(或舍身忘死)的品质。
3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处:甲文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意思是:这样,就知道常处于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体现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有导致失败的危险”的道理。乙处:乙文中“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的意思是:只有活着的欢乐,而没有战死的决心。这就是您不能取胜的原因。体现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有导致失败的危险”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常处于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田单将要进攻狄城,去拜见鲁仲连,鲁仲连说:“将军进攻狄城,是会攻不下的。”田单听了有些害怕,便去问鲁仲连:“先生说我攻不下狄城,请让我听听您的道理吧。”鲁仲连说:“现在,将军您东可收纳夜邑封地的租税,西可在淄水之上尽情地欢乐,金光闪闪的宝剑横挎在腰间,驰骋在淄水,渑水之间,只有活着的欢乐,而没有战死的决心。这就是您不能取胜的原因。”田单说:“我有决死之心,先生您就看着吧!”第二天,他就激励士气,巡视城防,站在敌人的石头箭弩攻击范围之内的地方。擂鼓助威,狄城终于被攻下了。
33.(1)使……劳累 (2)同“横”,梗塞、不顺 (3)胜过,超越 (4)称王
34.C
35.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6.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37.经过艰苦的磨炼 忍耐
【解析】
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使他的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2)句意:思想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3)句意: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过,胜过,超过。
(4)句意: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王,称王。
34.A.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B.助词,的\代词,他;
C.表顺承,可不译\表顺承,可不译;
D.代词,他的\用在“如……何”之前,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C。
35.考查断句。句意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由此观之”是句首状语。
36.考查译句。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1)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益:增加。(2)卒,通“猝”,卒然,突然;临:面对;故:原因。“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陈述事实。“非子房其谁全之”反问语气,强调只有张良能保全他。故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文中“畎亩”“版筑”“鱼盐”“海”“市”等都点明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练;乙文中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结合“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可知,通过两者的对比,说明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38.犯错误 同“弼”,辅佐
39.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40.先从正面论述在困境中人的主观因素的重要性,再由个人磨炼推论到治国,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1.甲文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仍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解析】
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人常常犯错误。过:犯错误。
(2)句意: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3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重点字词:
动:使……震撼;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
4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写出困境可以磨练人的心志,是从个人角度正面阐述困境中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角度入手,从反面论述国家没有忧患就会灭亡的道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则揭示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同时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出了国家没有忧患就会灭亡的道理。乙文唐太宗的看法是一个国家虽然强大了,但还应“居安思危”,原因就是因为过分的安逸享乐会让人萎靡不振,以至于走末路,这一点显得尤为可贵。据此综合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因此上天将要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通过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