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愚公移山》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重点字词:
且:将近。
惩:苦于。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荷(hè)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叩,敲、打。
箕畚(jī běn):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毛:指草木。
长息:长叹。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若:不如,比不上。
弱子:幼儿,小孩。
虽:即使。
穷匮(kuì):穷尽。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一厝(cuò)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东部。厝,放置、安放。朔东,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一带。
陇断: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重点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4.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6.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7.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8.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 ) (2)帝感其诚(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妻子的话:“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和智叟的话:“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对愚公的语气和态度截然不同,请对两句分别进行分析。
4.结合上文与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说你从愚公和贫者身上获得了怎样相同的启示。
【链接材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狱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①[鄙]边远的地方。②[南海]指普陀山,在浙江省东北部莲花洋中。③[特]依赖,依伏。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身亡所寄 B.始龀/始一反焉
C.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至于负者歌以途 D.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这则寓言故事用神话结尾,构思新颖,请对这一结尾做出评价。
文言佳作脍炙人口,蕴含哲理,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读准字音,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标注读音。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
9.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怒发冲冠
B.年且九十 得过且过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半身不遂
10.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许: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B.且:年且九十 先驱日:天子且至
C.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3.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5.文章最后一段以神话故事结尾,有什么作用?
16.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礼赞“三牛精神”: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愚公具有的“三牛”精神。(任选其中一牛分析即可)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④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聚室而谋 室:家。
B.达于汉阴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叟:老年男子。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泛指鸟、兽的毛。
18.下面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我和你们一起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B.②邻居家从京城来的一位寡妇
C.③河曲智叟吓得以逃跑来回应 D.④天帝感动于操蛇之神的诚心
19.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得到家人理解和支持的,甚至还吸引了孩童“跳往助之”,这充分说明愚公的愿望虽然困难重重,但也是符合人们普遍意愿的合理需求。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与“荷担者”“叩石垦壤”“箕畚”相呼应,表现出移山的艰难,也从侧面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C.从名字可以看出,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智叟这个人物的作用就是从反面衬托愚公的形象。
D.结尾写到操蛇之神受天帝之命背走了两座大山,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与赞扬。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 (2)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21.【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C.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3.【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________________。
24.【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26.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贵重③,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④,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⑤是山,禽兽善行⑥,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⑦,即为灭火。
(选自刘庆义《宣验记》)
[注]①集:栖息。②辄:总是。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④濡羽:沾湿羽毛。⑤侨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为善良。⑦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②何苦而不平
③意何足云也 ④然尝侨是山
(2)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汝心之固”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飞而洒之(《宣验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4)甲乙两则寓言的结尾都有神话色彩,请分别谈谈天神被感动的原因。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庚寅①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②以木简③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④。”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⑤矣。
(节选自周容《小港菠者》)
【注】①庚寅:1650年。②小奚:小书童。③木简:木板。④阖:关闭。⑤牡下:上锁。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年且九十 且:__________
(2)聚室而谋 室:____________
(3)渡者熟视小奚 熟:__________
(4)予愠为戏 愠:____________
28.选出与例句“徐行之尚开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何陋之有 B.久之,目似瞑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亲戚畔之
2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
30.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的渡者,你更欣赏谁?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
【二】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①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②。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③于东海。
节选自《精卫填海》
注:①枯(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②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③堙(yīn):填。
31.给下面句子用“/”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常 衔 西 山 之 木 石
3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 (2)惩山北之塞
(3)始一反焉 (4)是炎帝之少女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以堙于东海。
34.以上两文都表现了什么精神?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②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③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注释】①治:修建。②凿:挖掘。③颠踬:被东西绊倒。
3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B.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C.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D.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36.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C.甚可虑也 虑:担忧。
D.公善之,欲行 善:善良。
3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
B.家人有止之者曰 甚矣,汝之不惠
C.公从之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设栏护之 跳往助之
3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又带有神话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乙文告诉我们,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知难而退,才能避免损失。
D.鲁公行事缺乏主见,最终一事无成;愚公行事目标清晰,迎难而上,所以最终获得帮助移山成功。
39.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②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将近 诚心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3.示例:愚公妻子的话语气较轻,对移山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充满关心。智叟的话语气是严厉的责备,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轻视、嘲讽愚公。
4.示例:有明确的志向:要付诸行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1)句意:年龄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近。
(2)句意: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诚:诚心。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匮”,穷尽;“而”,可是;“苦”,愁。
3.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内涵的能力。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妻子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她说说了自己的疑虑和担心,“以君之力”充满了关心的语气,担心愚公一个人的力量不够。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愚蠢的,他嘲笑愚公连山的一根毛发都伤不了,何谈移山呢,对愚公极尽嘲讽之能事。
4.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
《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链接材料】讲述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实现,贫者苦行一年而返,说明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愚公和贫者都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链接材料】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5.D
6.
(1)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加高度,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7.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增强了艺术效果,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侧面衬托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解析】
5.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亡:都是“无,没有”;B.始:都是“才”;C.负:都是“背着,肩负”;D.且:况且/将近;故选D。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以(凭借)、曾(连……都)、损(削减)、如……何(把……怎么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穷匮(穷尽)、加增(增长)、苦(愁)”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7.考查对文章技巧的理解与分析。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文章结尾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移走了两座大山,运用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8.guàn sè
9.A
10.
(1)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2)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山却不增加,怎么能挖不平呢?
11.D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识记。(1)冠:多音字。冠由帽子又引申为形状像帽子的或在顶部的东西,以上义读guān;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读作guàn。(2)塞: 堵,填词义时读作sāi ;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塞责”“茅塞读作顿开”等,读作sè;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读作sài 。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都解释为“发怒”;B.将要/暂时;C.确实/诚心;D.于是/指身体通畅;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1)注意动词的使动用法。淫,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移,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屈,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2)重点字词:穷,穷尽;匮,竭尽;而,却;苦,愁。重点句式:“何苦而不平”,倒装句,正确语序为“苦何而不平”。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妻献疑曰”,指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从后文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分析,愚公的妻子并没有进行阻止。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2.B 13.D
14.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15.说明了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对他的行为给予了肯定。
16.结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的内容,可见愚公并非是为了一己之利才移山的,愚公具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
【解析】
1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辨析。
A.许:动词,赞同/数词,表示约数,左右;
B.且:副词,将要/副词,将要;
C.固:形容词,顽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D.亡:通“无”,没有/动词,逃跑;
故选B。
13.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D.“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意思是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正确划分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故选D。
14.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句中重点词语:以,凭借;残年,残余的岁月;余力,剩下的力气;曾,连……都;毛,草木;其,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15.考查文段的作用。结合“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的内容可知,以神话结尾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大山。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干可知,“三牛”精神是指“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抓住体现愚公精神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示例一:结合“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内容可知,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为一时的困难所吓倒,具有“创新发展拓荒牛”的精神;
示例二:结合“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内容可知,愚公在人手不足,工具简陋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开始移山,并坚持不懈,可见他具有“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7.D 18.A 19.D
【解析】
17.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A.“聚室而谋”的意思是:集合全家人来商量。 室:家。B.“达于汉阴”的意思是:到达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意思是:河湾上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叟:老年男子。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的意思是: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毛:指草木。故选D。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A.“吾与汝毕力平险”的意思是: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的意思是:邻居京城氏的寡妇。C.“河曲智叟亡以应”的意思是: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D.“帝感其诚”的意思是: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故选A。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根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可知,是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山,不是操蛇之神背走;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对比阅读
20.将近 正在 同“返”,往返 说
21.D
22.
(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2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4.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25.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解析】
20.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近。
(2)方磨铁粹: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方:正在。
(3)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
(4)媪自言姓武:那老妇人自称姓武。言:说。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疑问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
B.凭借/用来;
C.代词,他/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D.都是代词,代指这件事;
故选D。
2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固:顽固。彻,透彻,明白,通达。
(2)感:被……感动;卒:终于。
2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甲文中“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可知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由乙文中“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欲作针”可知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4.此题考查人物形象。
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都在从侧面烘托移山的困难,从而烘托出愚公不怕困难,有决心有毅力,想要造福子孙的人物形象。
2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解答本题时要理解两篇文言文的意思,领会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从甲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乙文老妇人要将铁杵磨成针,可以看出愚公和老妇人都有面对困难时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26.
(1)①同“慧”,聪明;②愁;③用;④曾经。
(2)C
(3)①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②鹦鹉自己想:待在这山里虽然快乐但不可长时间居住在这里,就离开了。
(4)【甲】文中的天神被愚公的决心(意志、毅力)所感动,【乙】文中的天神被鹦鹉重情重义的行为所感动。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你也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
②句意:还怕挖不平吗?苦:愁。
③句意:但又有什么用呢?足:用。
④句意:然而我曾寄住在这山中。尝:曾经。
(2)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
题干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代词,指水;
B.动词,去、到、往;
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代词,指代驴。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
①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毛,指草木;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②念,想;虽,虽然;久,长久;去,离开。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
根据【甲】文“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可知天帝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
根据【乙】文“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可知天神被鹦鹉重情重义的行为所感动。
【点睛】参考译文:
【甲】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有鹦鹉飞到其它山栖息,山中的飞禽走兽总是都很尊重地对待鹦鹉。鹦鹉自己想:待在这山里虽然快乐但不可长时间居住在这里,就离开了。好几个月后,山中起大火,鹦鹉远远地看见,便进入水中沾湿羽毛,飞过去并洒向山那里。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又有什么用呢?”鹦鹉回答:“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如同兄弟,我只是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罢了!”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
27.将近 家人 仔细 怨恨,生气
28.B
29.
(1)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2)当时落日西下,傍晚的烟雾萦绕着树木。遥望蛟川城,大约有二里地。
30.【示例一】更欣赏愚公,愚公面对大山,不惧困难,意志坚定,目光远大,坚信移山必将成功,他的这些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示例二】更欣赏渡者,渡者是个很睿智的人,他看到“小奚以木简束书”,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隐患,使我们认识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解析】
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且:将近。
(2)句意: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室:家人。
(3)句意: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 熟:仔细。
(4)句意: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 愠:怨恨,生气。
2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字用法。
“徐行之,尚开也”这句话的意思为: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之,音节助词,不译。
A.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音节助词,不译;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代词,代他;
故选B。
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如……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哪里。
(2)萦,环绕,缠绕;许,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二里许,两里左右。
3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阅读甲文可知,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等,突出了愚公不怕困难、敢吃苦、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由和“智叟”的对话谈及人力“无穷匮也”,能看出愚公有远见,有发展的眼光,而寓言结尾处借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写出了愚公的雄心壮志和苦干精神,使山神害怕上帝感动,更烘托出了愚公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精神的感人力量;阅读乙文,由文中“渡者熟视小奚”“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等内容可知,渡者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有远见的人,他能够“熟视”书童,看出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意在告诉读者如果急功近利,想要快点完成目标,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失误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即欲速则不达。
示例:欣赏愚公。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有远见,有发展眼光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乙】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
31.常衔/西山之木石
32.(1)且:将近;(2)惩:苦于;(3)反:同“返”,往返;(4)是:这。
33.
(1)凭借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用来填塞东海。
34.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意对即可)
【解析】
3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
本句省略主语“精卫鸟”,“常”为副词,“衔”为谓语,“西山之木石”为宾语;此句应在谓语后断一处;即:常衔/西山之木石。
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年纪将近九十岁。且:将近;
(2)句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惩:苦于;
(3)句意:才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
(4)句意: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是:这。
3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以:凭借;曾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如……何:把……怎么样;
(2)以:用来;堙:填塞。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拓展延伸。
第一问:根据甲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虽然年老但是仍想铲平大山,认为通过子子孙孙的努力定然能实现理想,体现了愚公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
根据乙文“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知,精卫鸟虽小但是它坚持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体现了精卫鸟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
在两文中愚公与精卫鸟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象征,他们不畏艰苦改造自然,借此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二问:考查的是应该怎样看待第一问概括出来的这种精神。注意要答出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要答出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生产、生活、生存的意义。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示例: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坚定不移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期间,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够执着,坚持一个方向,坚守一个信念,坚信自己的坚强和坚韧,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征服不了的。
【点睛】【甲】参考译文: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乙】参考译文: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枯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35.B 36.D 37.D 38.C
39.①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②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又放下来了。
【解析】
3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鲁公想要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水池。(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可以放土”。“鲁公治园”与“(鲁工)欲凿池”是两个独立的分句,中间应断开,“曰”是说的意思,后面“无地置土”是说话的内容,故两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故选B。
3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辨析。
D.句意:鲁公认为他的看法很好,想要施行。 善:认为……正确。
故选D。
3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B.代词,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代词,他的建议/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代词,代指他/代词,代指他;
故选D。
3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鲁公畏首畏尾,修园失败。乙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否则将一事无成。
故选C。
3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穷匮,穷尽;加增,增长;苦,愁。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寝,停止。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乙】鲁公想要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水池。(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可以放土。”鲁公于是停止修建园子。后来,有人说:“土可以堆起来做成山。”鲁公认为他的看法很好,想要施行。(他的)妻子说:“(你)不怕(你的)小孩子跌倒吗?”鲁公又停止建园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建一条小路通行,设置围栏来保护住,那么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又想要施行。家中有一个阻止他的人说:“园子建成了一定要添置妇女家仆,供他们休息的房间不够,这需要好好考虑啊。”鲁公犹豫不能决定,建园的事情又一次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