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11.岳阳楼记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代表作《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
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状物,如《核舟记》;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谪守(zhé)怒号(háo)皓月(hào)属予作文(zhǔ)霪雨霏霏(yín)樯倾楫摧(qiáng jí)
薄暮冥冥(míng)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岸芷汀兰(tīng)心旷神怡(yí)浮光跃金(yuè)
【易错字词】
百废具兴横无际涯朝晖夕阴锦鳞游泳静影沉璧宠辱偕忘
名句积累
1.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 文中表作者阔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体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主题识记
本文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以“记”为名、借题发挥,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景物描写:“衔远山,吞长江”写尽洞庭湖的大观胜览。“衔”“吞”写出洞庭湖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文章从空间、时间的角度,写出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 对比、对偶:写古仁人”的胸襟和抱负,赞美其高尚品质。对偶 句两两比照,鲜明突出。突破了单一写山水楼观局限,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提升了文章的境界。
噫!徽斯人,吾谁与归 抒情:表达出向“古仁人”学习的愿望,希望做一个有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的人。
三、素养提升
文中出现多处对比:(1)描写登岳阳楼所看到的洞庭湖景色时的阴与晴的对比;(2)描写“览物之情”时的“迁客骚人”的悲与喜的对比;(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或喜或悲与“古仁人”的“览物之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比。作者用这几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进而表达出自己的豁达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四、文言现象
例句 解析
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古 今 异 义 词 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义:写文章;今义:文章。
则有去国怀乡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轻微。
一 词 多 义 和 政通人和 形容词,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 形容词,和煦。
极 此乐何极 名词,尽头。
南极潇湘 动词,至,到达。
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象。
予观夫巴陵胜状 动词,看。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词,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因为。
词类 活用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而或长烟一空 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百废具兴 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文 言 句 式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判断。
倒 装 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多会于此 状语后置,语序应为:多于此会。
吾谁与归 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固定句式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得无……乎,表推测语气。
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滕子京。
12 .醉翁亭记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知识链接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除其之外还有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林壑(hè)伛偻(lǚ)提携(xié)宴酣(hān)之乐
阴翳(yì)饮少辄(zhé)醉山肴野蔌(sù)
【易错字词】
峰回路转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
词语运用
◆根据下列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水落石出
【释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用法】中性词,近义词有:真相大白、原形毕露等。
【判断】这件事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决不能草草了事。(√)
名句积累
1.奠定文章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 文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主题识记
文章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心中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核心句: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对仗:两句前后相对,描写出山里早晨和晚上的景色,句式整齐,有音乐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只乐其乐也。 主旨句:表明醉翁真正的快乐是与民同乐,因民之乐而乐。
三、素养提升
文章表现作者的“乐”趣: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四、文言现象
例句 解析
古 今 异 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远望。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香花;今义:芳香。
非丝非竹 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颓然乎其见者 古义:形容醉态;今义:精神不振。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一 词 多 义 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动词,出来。
水落而石出者 动词,显露。
归 云归而岩穴暝 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动词,回去。
乐 山水之乐 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形容词,欢乐、高兴。
秀 蔚然而深秀者 形容词,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 形容词,茂盛。
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动词,居高临下。
临溪而渔 动词,靠近。
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介词,于。
颓然乎其间者 介词,在。
而 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表承接。
野芳发而幽香 表并列。
朝而往,暮而归 表修饰。
而不知人知乐也 表转折。
也 环滁皆山也 表判断。
山之僧智仙也 表陈述。
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陈述。
词 类 活 用 名词作状语 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翅膀。
名词作动词 名之者谁 取名。
至于负者歌于途 唱歌。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以……为快乐。
文 言 句 式 判 断 句 环滁皆山也 “……也”表判断。
有亭亦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者,……也”表判断。
颓然乎其见者,太守醉也 “……者,……也”表判断。
倒 装 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状语后置,语序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醒能述以文者 状语后置,语序应为:醒能以文述者。
省 略 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省略“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醒能述以文者 省略宾语,应为:醒能述(之)以文者
13.湖心亭看雪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之家,好山水,晓音乐。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更定(ɡēnɡ)拥毳衣(cuì)崇祯(zhēn)沆砀(hànɡdànɡ)对坐强(qiánɡ)饮
【易错字词】
与余舟一芥苏堤铺毡雾凇
主题识记
文章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一痕”“一点”““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表现人与自然构成的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以及作者所推崇的人生态度。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语言描写:“痴”字是指痴迷于天人合一的逸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饱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三、素养提升
文章用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四、文言现象
例句 解析
古今 异义词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这里是“痛快”;今义:勉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颜色,与“黑”相对。
一 词 多 义 是 是日更定 代词,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白 上下一白 形容词,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 见余大喜 程度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与“小”相对。
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动词,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 形容词,极。
一 余拏一小舟 数词,一。
上下一白 副词,全。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雪。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别”前省略了“与之”。
见余大喜曰 省略主语“两人”。
倒装句 是金陵人,客此 “此”前省略了“于”,这里是介词短语后置,语序应为:是金陵人,于此客。
14.诗词三首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其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这首诗是他遭受谗毁,初离长安所写组诗之一。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苏轼北宋词人,文学家,号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金樽(zūn)投箸(zhù)歧路(qí)长精神(zhǎng)不胜寒(shēng)
【易错字词】
绮户宫阙琼楼婵娟侧畔
名句积累
1.《行路难》中象征人生路上布满艰难险阻、作者壮志难酬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在生活中,人们在所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但我们要像李白所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样,要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
5.《水调歌头》中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6.《水调歌头》借明月表达词人对天下人美好祝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识记
《行路难》(其一)抒写了诗人仕途受挫,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悲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叙述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坎坷遭遇并抒发无限感慨,流露出长期被贬谪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激不平之情,表现出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水调歌头》通过写中秋饮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传达出作者由心有郁结到心境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身梦日边。 用典:姜太公姜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旁边经过,后被商汤任用,助商灭夏。这两句用典,表示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抒情、名句:表达诗人实现政治理想的决心。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典:“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此处用典,借以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此处用典,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比喻: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以千帆、万木比喻新人。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不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却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抒情、借代:望大家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诗人用“婵娟”指代“月亮”,表达美好的祝愿。
三、素养提升
《行路难》(其一)写作者在经过前面情感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的调子,作者深信自己的理想抱负终会有实现的那一天,表现出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用典故表达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水调歌头》作者借“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人生有欢聚,也有离别,也就像月亮一样有圆有缺,这是自然规律,是不能苛求其圆满的。那么就应理智地化悲怨为旷达,作者借“月光”表达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文言现象
例句 解析
通假字 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词类活用 停杯投箸不能食 名词作动词,吃。
怀旧空吟闻笛赋 形容词作名词,老朋友。
病树前头万木春 名词作动词,争春。
一词多义 安 今安在 疑问代词,哪里。
安得广厦千万间 怎么。
风雨不动安如山 形容词,安稳。
古今异义词 但愿人长久 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停杯投箸不能食 省略了主语,“我”。
转朱阁,低绮户 省略了主语,“月儿”。
倒装句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状语后置,即“碧溪上垂钓、梦日边成舟”。
多歧路,今安在 “今安在”为宾语前置,即“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