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19: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文体常识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特点:(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驳论点是直接批驳,驳论据与驳论证属于间接批双驳。
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慨叹(kǎi)玄虚(xuán)脊梁(jǐ)省悟(xǐng)诓骗(kuāng)
倘若(tǎng)诬蔑(wū)搽(chá)脂粉
【易错字词】
慨叹 渺茫摧残 筋骨 笼罩 地大物博前仆后继
怀古伤今 自欺欺人 埋头苦干 不足为据舍身求法
词语运用
◆根据下列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前仆后继
【释义】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用法】褒义词,近义词有“勇往直前”等。但“前仆后继”更突出人物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
【判断】遇到挫折,要有前仆后继的信念,马上行动,坚持到底,决不放弃。(×)
名句积累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主题识记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时人散布的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指出有自信的中国人大有人在,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情。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仿词:“他信力”是仿词,由“自信力”这一词语仿造而来,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人木三分。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鲁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以排比的句式,简练的文字,记载下他们的历史功勋,将“中国 的脊梁”这个崇高的形象树立起来。
三、素养提升
文章作者以驳敌论论证为主:(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19 怀疑与学问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譬如(pì)懒惰(duò)停滞(zhì)视察(chá)流俗(sú)墨守(mò)
【易错字词】
虚妄辨别辩论折扣盲从不攻自破
词语运用
◆根据下列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不攻自破
【释义】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用法】中性词,近义词有“理屈词穷”等。“不攻自破”突出客观、单方面就露出破绽;“理屈词穷”强调主观,多用于公众场合。
【判断】在我方一再追问下,对方不攻自破,瞠目结舌了,场面十分尴尬。(×)
名句积累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主题识记
本文以如何治学为内容,论证了“学则需疑”的道理,启迪人们不要盲从,要大胆怀疑,仔细辨别,去伪存真,积极创新。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引用论证: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文章的总论点:“学者先要会疑”,或者“学则须疑”。学者的名言既是论点,也是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种道理论证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强调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三、素养提升
文章以两个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0 谈创造性思维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罗迦 费 因格,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对称(chèn)模式(mó)汲取(jí)推敲(qiāo)
创意(chuàng)渊博(yuān)锲(qiè)而不舍
【易错字词】
驾驭 关键探求 行之有效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孜孜不倦根深蒂固 持之以恒
词语运用
◆根据下列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不言而喻
【释义】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用法】中性词,近义词有:一目了然、显而易见、可想而知等。
【判断】幽默能够缓解敌对冲突,其力量在于它那不言而喻的许诺。 (√)
名句积累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主题识记
本文从一个选择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指出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必备的要素,以及判断一个人拥有创造力的根据,进而号召人们要坚信自己有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某种”“大部分”限制了范围,强调并非全部如此,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而不是“在所有情况下”,排除了一小部分人轻易获得灵感的可能性,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三、素养提升
文章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要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就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探求新的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去做。
21创造宣言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陶行知,安徽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记》和《行知诗歌》等。
字音字形
【易错读音】
塑像(sù) 遁词(dùn) 曾参(shēn) 鲁钝(dùn) 中伤(zhòng)
封锁(suǒ) 遭遇(zāo)懒惰(duò)
【易错字词】
懦夫 崇拜豢养贯通挥毫毕竟自暴自弃
走投无路众叛亲离画龙点睛山穷水尽
词语运用
◆根据下列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走投无路
【释义】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用法】中性词,近义词有:束手无策、山穷水尽、穷途末路等。
【判断】在情感的大海上,没有指南针,只好在奇异的事件前面走投无路地随意漂流。 (×)
名句积累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主题识记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通过批驳错误观点,最终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通过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二、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赏析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先叙述身陷绝境、走投无路仍能创造的事例,再议论指出之所以身陷绝境仍能创造是因为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说理深人浅出,易于读者理解。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比喻论证和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道理。语言充满激情,有气势,有鼓动性,激励人心。
三、素养提升
本文充分的例证和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使我们增强了创造意识,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