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B卷)
(时间:90min 满分:100分)
姓名: 学校: 分数:
题型 选择题 填空作图题 实验题 计算题 总计
题数 20 7 3 3 33小题
分数 40 16 22 22 100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计40分):
1.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都能看到小球被弹开。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
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D.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一定是不同的
B.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C.市区内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
3.人发出声音后如果要想听到回音,回音要比前一次声音滞后至少0.1s,人耳才能分辨出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师在教室讲课听不到回声,是因为老师发出的声音没有反射回来
B.人要想听到回声,人距离障碍物至少34m
C.回声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是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
4.一般说来,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蜂窝状似的,这样做是为了( )
A.减弱声音的反射 B.增强声音的响度
C.提高声音的音调 D.为了美观、好看
5.如图所示是人和狗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单位:Hz),根据这些频率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能听到的声音狗不一定能听到
B.人发出的声音狗不一定能听到
C.狗能听到的声人不一定能听到
D.狗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物体振动得越快,则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C.空气中的某物体即使在振动,我们也未必能感受到它发出的声
D.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7.中国作为文明古国,音乐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谱以“宫、商、角、徵(读zhǐ音)、羽”五音谱成,如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相当于“哆、来、咪、索、拉”,五音反映的声音特征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图1所示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B.如图2所示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的路段设置了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如图3所示汤加火山大爆发,发出了强烈的次声波,
人们可以通过检测次声波预警火山爆发、海啸发生
D.如图4所示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
9.某学校九年级三班在教室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文艺晚会,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调
B.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响度不同
C.某同学发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D.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的缘故
10.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提到风声、雨声、鸟鸣声,这三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A.风声最快 B.雨声最快 C.鸟鸣声最快 D.一样快
11.中国龙舟公开赛荆州站在古城东门外九龙渊举行,比赛场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的响度越大
B.鼓声的响度越大,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大
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分辨出鼓声,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
D.选手听到鼓声齐心划船,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12.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声波清洗眼镜使用的是超声波,说明声能够传递信息
B.乙图中,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响度
C.丙图中,某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人类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D.丁图中,两种波形图说明声音的音色不同,频率相同
13.城市里有“超声波洁牙”美容店,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
A.超声波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去除 B.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
C.超声波发生反射 D.超声波是清洁剂
14.学校大课间活动,同学们在运动场上跟随音箱传出的音乐跳起健身操。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音乐声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B.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C.将音量调大是提高声音的音调 D.音乐声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噪声
15.如图所示,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乙图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能发挥作用
C.丙图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D.丁图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张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
16.甲同学在一根18米的已供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 )(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无法确定
17.雷达搜寻目标,接收到回波所用的时间为1.8×10﹣4s,则此目标与雷达间的距离为( )
A.3×108m B.2.7×103m C.2.7×104m D.4×104m
18.正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向正前方的一座山崖鸣笛,2s后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山崖330m。则汽车的行驶速度是(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A.10m/s B.100m/s C.35m/s D.350m/s
19.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B.钢轨的长度为
C.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D.钢轨的长度为(v2﹣v1)t
20.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两次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6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假设被测汽车沿直线匀速行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b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0.2s
B.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408m
C.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136m
D.汽车的行驶速度是40m/s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7小题,共计16分):
21.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的。
22.2021年“七一唱红歌”比赛中驻马店市二中八(21)班同学们认真备赛,人们听到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就知道他们的参赛曲目是《歌唱祖国》,这是利用了声传递
;温度相同时,声在 (选填“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23.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以上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作用是 。
24.如图1,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用嘴对着瓶口吹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左数第 个瓶子;如图2,灌水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出瓶里水是否快要灌满了,这是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 。
25.如图所示,是医生正在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B型”诊断仪向人体内发射 波,然后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这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
26.观察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反映出声音的不同特征。从声音的特征的三个因素看,甲、乙的
不同,甲、丙的 不同,甲、丁的 不同。
27.有一根长51m的铁轨,在它的一端敲击,在它的另一端声音从空气中传入耳朵比通过铁轨传入耳朵晚0.14s.敲击声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 s;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3小题,共计22分):
28.如图所示,在利用钢尺探究影响乐音特性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明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
(1)小明发现,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会看到用力越大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声音越响。这说明声源的 越大,声音的 越大。
(2)逐渐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的声音也不同。伸出桌面的钢尺越长,钢尺的振动越慢,听到声音的越低。这说明声源振动频率 ,声音的 越低。
(3)实验中小明还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只看到钢尺振动得很慢。通过查阅资料小明了解到,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Hz,这时钢尺发出的声音不在这一范围内,是 波。
29.如图所示,在一个玻璃钟罩内用细棉线挂一只手机,先用另一个电话拨打手机,可以听到手机发出的响铃声,并能看到手机上的信号灯在闪烁。
(1)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 。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能/不能)听到声音,实验表明 。该结论 (能/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2)在不停向外抽气的过程中,有时还是能听到微弱的铃声。请你分析原因是:
① ;② 。
(3)听不见声音,但是手机 (没有/仍然)发出响声,能看见来电号码,说明 可以在 中传播。
30.如图所示,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认为下面四幅图中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2)如图A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如图D所示,吹笔帽发出的声音是 振动产生的。
(3)如图B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 (选填“变高”或“变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四、计算题(第31题6分,第32题8分,第33题8分,共3小题,共计22分):
31.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发现其将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山崖1080m时第一次鸣笛,6s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12s,司机第二次鸣笛。求:
(1)客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
(2)客车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32.天际岭隧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我国跨度最大的城市隧道。一辆洒水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隧道前522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3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2)洒水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3)如果洒水车距隧道口370m时,步行于隧道中某处的小尹刚好听到洒水车的音乐声(如图),他立刻向隧道前后两个方向跑,恰好都能刚好跑出隧道,进入到开阔地带,避免了水溅到身上。如果小尹跑动的速度恒为3m/s,洒水车以第(2)问的速度行驶,试求该隧道的长度。
33.超声波测速仪是有效地监控汽车行驶速度的仪器,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当小汽车进入监控区域时,测速仪向汽车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后又被测速仪接收。已知测速仪每隔1s发出一次信号,当一辆匀速行驶的小汽车进入测控区时,测速仪第一次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整个过程用时0.4s,第二次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整个过程用时0.3s。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当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时距测速仪有多少米?
(2)当小车第二次反射信号时距测距仪有多少米?
(3)这辆小汽车的速度为多少m/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B卷)
(时间:90min 满分:100分)
姓名: 学校: 分数:
题型 选择题 填空作图题 实验题 计算题 总计
题数 20 7 3 3 33小题
分数 40 16 22 22 100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计40分):
1.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都能看到小球被弹开。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
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D.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答案】D
【解析】解:A、音叉发声的时候在振动,使小球弹起,故A正确;
B、人听到了音叉的振动,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故B正确;
CD、响度和振幅有关,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和振幅无关,故C正确,D错误;
故选:D。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一定是不同的
B.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C.市区内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
【答案】B
【解析】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改变了音叉的振动幅度,用力越大,振幅越大,故响度越大,故A错误;
B、课堂上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
C、市区内“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C错误;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
故选:B。
3.人发出声音后如果要想听到回音,回音要比前一次声音滞后至少0.1s,人耳才能分辨出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师在教室讲课听不到回声,是因为老师发出的声音没有反射回来
B.人要想听到回声,人距离障碍物至少34m
C.回声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是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
【答案】D
【解析】解:A、在教室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短,因此人耳区分不开原声与回声,故A错误;
B、声音从人到障碍物用的时间:t0.1s=0.05s,由v可知,人距离障碍物的最小距离:
s=vt=340m/s×0.05s=17m,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
D、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是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故D正确。
故选:D。
4.一般说来,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蜂窝状似的,这样做是为了( )
A.减弱声音的反射 B.增强声音的响度
C.提高声音的音调 D.为了美观、好看
【答案】A
【解析】解:大礼堂的四周都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状的墙壁,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
当声音传到这些墙面后,被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或被多次反射而吸收掉,这样就能保证较好的听觉效果。
故选:A。
5.如图所示是人和狗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单位:Hz),根据这些频率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能听到的声音狗不一定能听到
B.人发出的声音狗不一定能听到
C.狗能听到的声人不一定能听到
D.狗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答案】C
【解析】解:AC、由图可知,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因此人听到的声音狗也能听到,狗听到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所以A错误,C正确。
B、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是85~1100Hz,狗的听觉频率为15~50000Hz,人发出的声音都在狗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发出的声音狗能听到,故B错误;
D、狗的发声频率范围为452~1800Hz,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发出的声音都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狗发出的声音人也能听到,故D错误;
故选:C。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物体振动得越快,则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C.空气中的某物体即使在振动,我们也未必能感受到它发出的声
D.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解:A、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一般人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故A错误;
B、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音调无关,故B错误;
C、空气中的某物体在振动,能产生声音,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或响度过小,或频率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我们也不能感受到它发出的声,故C正确;
D、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7.中国作为文明古国,音乐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谱以“宫、商、角、徵(读zhǐ音)、羽”五音谱成,如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相当于“哆、来、咪、索、拉”,五音反映的声音特征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答案】A
【解析】解:“哆、来、咪、索、拉”是声音的高低不同,即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故五音反映的声音特征是音调。
故选:A。
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图1所示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B.如图2所示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的路段设置了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如图3所示汤加火山大爆发,发出了强烈的次声波,
人们可以通过检测次声波预警火山爆发、海啸发生
D.如图4所示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
【答案】C
【解析】解:A、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故C正确;
D、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低,故D错误。
故选:C。
9.某学校九年级三班在教室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文艺晚会,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调
B.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响度不同
C.某同学发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D.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的缘故
【答案】B
【解析】解:A、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弦的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
B、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发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这说明物体发声时正在振动,所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歌声在教室内经过多次反射,使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造成的,使得歌声更加洪亮,故D正确。
故选:B。
10.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提到风声、雨声、鸟鸣声,这三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A.风声最快 B.雨声最快 C.鸟鸣声最快 D.一样快
【答案】D
【解析】风声、雨声、鸟鸣声三种声音的音色不同,都属于可听声,三种声音传播的环境温度和介质种类都是一样的,因此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同。
故选:D。
11.中国龙舟公开赛荆州站在古城东门外九龙渊举行,比赛场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的响度越大
B.鼓声的响度越大,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大
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分辨出鼓声,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
D.选手听到鼓声齐心划船,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解:A、鼓面的振动幅度大,鼓声的响度大,与敲击鼓面的快慢无关,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音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发声体响度无关,故B错误;
C、不同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正确;
D、“选手听到鼓声齐心划船”这一现象说明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12.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声波清洗眼镜使用的是超声波,说明声能够传递信息
B.乙图中,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响度
C.丙图中,某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人类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D.丁图中,两种波形图说明声音的音色不同,频率相同
【答案】D
【解析】解:A、眼镜店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A错误;
B、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是音叉振动将水花激起,利用了转换法,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f300Hz,人类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0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故C错误;
D、观察两种乐器发出的波形图,波形图中两者的振幅相同,所以声音响度相同;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两种波的形状不同,即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13.城市里有“超声波洁牙”美容店,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
A.超声波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去除 B.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
C.超声波发生反射 D.超声波是清洁剂
【答案】A
【解析】解:超声波具有能量,利用在液体中气泡破裂所产生的冲击波来达到清洗和冲刷工件内外表面的作用,可以达到物件全面洁净的清洗效果,特别对深孔、盲孔、凹凸槽清洗是最理想的设备,不影响任何物件的材质及精度;
故选:A。
14.学校大课间活动,同学们在运动场上跟随音箱传出的音乐跳起健身操。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音乐声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B.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C.将音量调大是提高声音的音调 D.音乐声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噪声
【答案】C
【解析】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音乐声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故A说法正确;
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故B说法正确;
C、将音量调大是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说法不正确;
D、音乐声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噪声,因为可能影响某些人的工作和休息,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5.如图所示,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乙图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能发挥作用
C.丙图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D.丁图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张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
【答案】C
【解析】解:A、摩托车安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蝙蝠的回声定位是利用声波的传播,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所以在太空中不能够发挥作用,故B错误;
C、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C正确;
D、在橡皮筋的松紧、长度相同时,其越细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细的橡皮筋是高音弦,故D错误。
故选:C。
16.甲同学在一根18米的已供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 )(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解:因为管长s=18m,空气中的声速是v声=340m/s,在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在铁管中的速度是5200m/s
故在空气中的时间:t0.053s;
在水中的时间:t0.012s;
在钢管中的时间:t0.0035s。
由上可知;任何两次的时间间隔都小于0.1s,故只听到一次声音。
故选:A。
17.雷达搜寻目标,接收到回波所用的时间为1.8×10﹣4s,则此目标与雷达间的距离为( )
A.3×108m B.2.7×103m C.2.7×104m D.4×104m
【答案】C
【解析】解:由v可得,电磁波从雷达发出到返回总路程为
s=vt=3×108m/s×1.8×10﹣4s=5.4×104m,
则此目标距雷达为s′2.7×104m。
故选:C。
18.正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向正前方的一座山崖鸣笛,2s后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山崖330m。则汽车的行驶速度是(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A.10m/s B.100m/s C.35m/s D.350m/s
【答案】A
【解析】解:设从开始鸣笛到听到笛声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
笛声在2s内通过的路程为:s′=2×330m+s=660m+s,
根据v可得,t′,即2s,
解得s=20m,
由题意知,汽车通过20m所用时间t=t′=2s,
汽车的行驶速度:v10m/s。
故选:A。
19.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B.钢轨的长度为
C.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时间为
D.钢轨的长度为(v2﹣v1)t
【答案】B
【解析】解:(1)设钢管的长度为L,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
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t2;
时间间隔t=t1﹣t2;
所以钢管的长度L;故B正确、D错误;
(2)声音从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2,故AC错误。
故选:B。
20.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两次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6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假设被测汽车沿直线匀速行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b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0.2s
B.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408m
C.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136m
D.汽车的行驶速度是40m/s
【答案】C
【解析】解:(1)图b中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6s,每小格表示的时间t0.4s;故A错误;
(2)由图b可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超声波)到被测汽车所用的时间t10.4s×3=0.6s,
因为v,所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1=vt1=340m/s×0.6s=204m,故B错误;
(3)由图b可知,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所用的时间t20.4×2s=0.4s,
因为v,
所以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2=vt2=340m/s×0.4s=136m,故C正确;
由于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在逐渐减小,说明汽车逐渐靠近测试仪;
(4)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s=s1﹣s2=204m﹣136m=68m,
这段距离用时:t=Δt+t2﹣t1=3.6s+0.4s﹣0.6s=3.4s,
汽车的速度:v汽车20m/s,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7小题,共计16分):
21.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的。
【答案】固体;振动。
【解析】解: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固体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快。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的,这动人的乐曲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的耳朵的。
故答案为:固体;振动。
22.2021年“七一唱红歌”比赛中驻马店市二中八(21)班同学们认真备赛,人们听到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就知道他们的参赛曲目是《歌唱祖国》,这是利用了声传递
;温度相同时,声在 (选填“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答案】信息;气体。
【解析】解:听歌声就知道参赛曲目是《歌唱祖国》,这是利用了声传递信息;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不同,在温度相同时,声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故答案为:信息;气体。
23.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以上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作用是 。
【答案】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空气能传递声音;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解析】解: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传递声音;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故答案为: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空气能传递声音;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24.如图1,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用嘴对着瓶口吹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左数第 个瓶子;如图2,灌水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出瓶里水是否快要灌满了,这是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 。
【答案】1;瓶内空气柱振动越快,发出声音音调越高。
【解析】解: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从左至右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音调逐渐升高。
因此从左数第1个瓶子发出的音调最低。
故答案为:1;瓶内空气柱振动越快,发出声音音调越高。
25.如图所示,是医生正在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B型”诊断仪向人体内发射 波,然后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这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超声;信息。
【解析】解:利用“B超”可帮助医生确定人内脏器官的健康情况,“B超”就是向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内脏器官的回声,将其携带的信息反映在屏幕上。
故答案为:超声;信息。
26.观察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反映出声音的不同特征。从声音的特征的三个因素看,甲、乙的
不同,甲、丙的 不同,甲、丁的 不同。
【答案】音色;音调;响度。
【解析】解:从甲乙丙丁四幅图可知:
甲、乙两种波形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甲、丙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
甲、丁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
故答案为:音色;音调;响度。
27.有一根长51m的铁轨,在它的一端敲击,在它的另一端声音从空气中传入耳朵比通过铁轨传入耳朵晚0.14s.敲击声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 s;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答案】0.15s;5100。
【解析】解:(1)因为管长s=51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则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0.15s;
(2)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为:t2=t1﹣0.14s=0.15s﹣0.14s=0.01s,
故声音在铁管中的速度为:v铁5100m/s
故答案为:0.15s;5100。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3小题,共计22分):
28.如图所示,在利用钢尺探究影响乐音特性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明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
(1)小明发现,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会看到用力越大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声音越响。这说明声源的 越大,声音的 越大。
(2)逐渐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的声音也不同。伸出桌面的钢尺越长,钢尺的振动越慢,听到声音的越低。这说明声源振动频率 ,声音的 越低。
(3)实验中小明还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只看到钢尺振动得很慢。通过查阅资料小明了解到,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Hz,这时钢尺发出的声音不在这一范围内,是 波。
【答案】(1)振幅,响度;(2)越低(越小),音调;(3)20~20000,次声。
【解析】解:(1)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会看到用力越大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声音越响,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钢尺振动快慢有关,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3)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是次声,而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所以人感觉不到。
故答案为:(1)振幅,响度;(2)越低(越小),音调;(3)20~20000,次声。
29.如图所示,在一个玻璃钟罩内用细棉线挂一只手机,先用另一个电话拨打手机,可以听到手机发出的响铃声,并能看到手机上的信号灯在闪烁。
(1)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 。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能/不能)听到声音,实验表明 。该结论 (能/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2)在不停向外抽气的过程中,有时还是能听到微弱的铃声。请你分析原因是:
① ;② 。
(3)听不见声音,但是手机 (没有/仍然)发出响声,能看见来电号码,说明 可以在 中传播。
【答案】(1)减小;不能;真空不能传声;不能;(2)①罩内的空气没有抽净; ②有绳连着外壳产生振动发出微弱声音; (3)仍然;电磁波;真空。
【解析】解:(1)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由此可知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不能听到声音,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由于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真空的状态,所以该结论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2)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但有时还能听到声音,说明钟罩内的空气没有抽净,有绳连着外壳产生振动发出微弱声音;
(3)手机和手机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由于手机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故将手机放入真空罩内,拨打罩内的手机,看到手机信号灯在闪烁,说明电磁波可以通过真空到达罩内的手机,即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减小;不能;真空不能传声;不能;(2)①罩内的空气没有抽净; ②有绳连着外壳产生振动发出微弱声音; (3)仍然;电磁波;真空。
30.如图所示,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认为下面四幅图中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2)如图A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如图D所示,吹笔帽发出的声音是 振动产生的。
(3)如图B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 (选填“变高”或“变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答案】(1)D;(2)音调;空气;(3)钢尺;响度;变低;振动频率小于20Hz,发出次声波。
【解析】解:(1)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A中,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硬纸板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图图D中,吹笔帽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
(3)图B中,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大;
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发出次声波,人耳感觉不到。
故答案为:(1)D;(2)音调;空气;(3)钢尺;响度;变低;振动频率小于20Hz,发出次声波。
四、计算题(第31题6分,第32题8分,第33题8分,共3小题,共计22分):
31.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发现其将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山崖1080m时第一次鸣笛,6s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12s,司机第二次鸣笛。求:
(1)客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
(2)客车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答案】(1)客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为20m/s;(2)客车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
【解析】解:(1)设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山崖的距离为L,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v,
整个过程如图所示:
因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
所以,由v可得:2L=v声t1+vt1,
2×1080m=340m/s×6s+v×6s,
解得:v=20m/s;
(2)第二次鸣笛时距离山崖的距离:
L′=L﹣(vt1+vt2)=1080m﹣(20m/s×6s+20m/s×12s)=720m,
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
由v可得:2L′=v声t3+vt3,
2×720m=340m/s×t3+20m/s×t3,
解得:t3=4s。
答:(1)客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为20m/s;(2)客车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
32.天际岭隧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我国跨度最大的城市隧道。一辆洒水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隧道前522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3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2)洒水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3)如果洒水车距隧道口370m时,步行于隧道中某处的小尹刚好听到洒水车的音乐声(如图),他立刻向隧道前后两个方向跑,恰好都能刚好跑出隧道,进入到开阔地带,避免了水溅到身上。如果小尹跑动的速度恒为3m/s,洒水车以第(2)问的速度行驶,试求该隧道的长度。
【答案】(1)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020m;(2)洒水车行驶的速度是8m/s;
(3)该隧道的长度为444m。
【解析】解:(1)由v可知,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1=340m/s×3s=1020m;
(2)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洒水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鸣笛处与隧道口距离的2倍,即鸣笛处于隧道口的距离s;
鸣笛处于隧道口的距离:s=522m,则洒水车行驶的路程:s车=2s﹣s声=2×522m﹣1020m=24m;
洒水车的速度:v车8m/s;
(3)洒水车与隧道口的距离:s2=370m,由v可知,
洒水车达到前隧道口的时间:t246.25s;
人向着洒水车运动,此时人刚好到达隧道口与洒水车相遇,由v可知,
人运动的距离:s人=v人t2=3m/s×46.25s=138.75m;
人与洒水车运动方向相同时,当洒水车刚好达到后隧道口时,人也刚好运动到后隧道口;
假设隧道长度为L,则洒水车运动的路程为s3=370m+L,人运动的路程:s4=L﹣138.75m;
由v可知,;
解得:L=444m。
答:(1)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020m;(2)洒水车行驶的速度是8m/s;
(3)该隧道的长度为444m。
33.超声波测速仪是有效地监控汽车行驶速度的仪器,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当小汽车进入监控区域时,测速仪向汽车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后又被测速仪接收。已知测速仪每隔1s发出一次信号,当一辆匀速行驶的小汽车进入测控区时,测速仪第一次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整个过程用时0.4s,第二次从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整个过程用时0.3s。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当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时距测速仪有多少米?
(2)当小车第二次反射信号时距测距仪有多少米?
(3)这辆小汽车的速度为多少m/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当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时距测速仪有68米;
(2)当小车第二次反射信号时距测距仪有51米;(3)这辆小汽车的速度为17.9m/s。
【解析】解:(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t10.2s,
当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1=v声t1=340m/s×0.2s=68m;
(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时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t20.15s,
当汽车第二次反射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2=v声t2=340m/s×0.15s=51m;
(3)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68m﹣51m=17m,
这17m共用时间:t=△t+t2﹣t1=1s+0.15s﹣0.2s=0.95s,
所以汽车车速为:v17.9m/s。
答:(1)当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时距测速仪有68米;
(2)当小车第二次反射信号时距测距仪有51米;(3)这辆小汽车的速度为17.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