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15: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本文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是理解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到处有着迷人的风景,看这是中国武汉的黄鹤楼,你会想起李自的哪一句古诗呢?再看看这处美景,是五岳之首的泰山呐,杜甫笔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看看看这两块奇怪的石头出自哪篇课文?《黄山奇石》,是啊!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和自然景观都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上节课我们通过《海上日出》的学习知道了课文是按照太阳的变化来写的,知道了课文是按照太阳的应化来多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二、出示课题
记是什么意思?作者亲自游览了双龙洞所以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了解作者
作者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叶圣陶不仅在文学上造就很高,在教育上也有重要贡献。我们学过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他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更热爱儿童,我们学过的他的《稻草人》。
四、检查字词
1、课前已经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老师来检查一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出示生词:浙江 一簇 蜿蜒 臀部 漆黑 突兀 森 郁 孔隙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小老师领读
2、出示会写的字:额
(1)了解页字边,和人的头面有关。
(2)仔细观察,怎样写好“额”这个字
(3)在练字本工工整整练写两遍。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试着填一填路线图。
路上→()→()→()→()→出洞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二至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其余同学认真听,一会说一说听完之后的感受?(映山红、油桐、沙土)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3)观看图片,边欣赏图片边读,亲自感受沿途风光。
(4)在去的路上,除了美丽的景色,还有听到的声音(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你觉得这个声音怎么样?为什么形成这么美妙的声音?
(5)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此句,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音乐,师生接读。
2.游览洞口、外洞,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试着概括一下洞口和外洞的特点?
(2)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课件出示,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2.游览内洞,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说一说你对孔隙的印象?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什么?(孔隙的窄小)练读: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感受它的狭小。
(2)乘上这样小的小船我们过隙了,同学们,我们平时见过的船都是怎样操作的?联系生活实际:划桨、轮船、脚蹬等等,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进入孔隙可以吗?这里使用怎样的方式进入孔隙的?
(3)出示图片,联系图片理解进出方式,你想不想体验一下,出示视频。
(4)作者的乘船体验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联系课文内容出示: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孔隙很狭窄,只有......;孔隙很低矮,只要你......”体会孔隙低矮的特点。
(5)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自读第六、七自然段
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6)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七、体会写法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交代清楚何时何地何事。
2、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3、重点写孔隙的狭小,从直观描写到亲身感受。
4、注意过渡要自然。
八、初试身手
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九、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学过的方法,写到纸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测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hūn àn guān shǎng kǒng xì míng yàn
( ) ( ) ( ) ( )
dù juān é jiǎo shén qí xiù lì
( ) ( ) ( )
二、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的开端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⑥用手平正地拿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异①不同的②分开③另外的,别的④特别的⑤奇怪
4、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5、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6、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三、读课文,完成填空。
1、本课的作者是()。作者的游览的地点是(),时间是()。游览的顺序是()、()、()、(),最后()。
2、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特点是(),再写了(),特点是(),然后写了(),特点是()。
3、“孔隙”的特点是(),
4、内洞的特点是()、()、(),重点写了()的特点
四、说说下列句子运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
2、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广大会堂。( )
3、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再没法容第三个人的这样小的小船。( )
4、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爷爷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这节课,我先从图片导入入手,通过欣赏祖国山水的图片进而引出课题,激发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接着通过学生的回答完成游览图,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了解本课。
三、教学时,我重点讲了“孔隙 ”部分,引导学生归纳习作方法(从直观描写到亲身感受)。讲解时借助视频让学生体会孔隙的窄小,从而感同身受,再通过朗读加深印象,这样就能做到“读中有感悟”。不足之处:时间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有点少,“孔隙”和“内洞”两处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它们的特点。
四、最后,读写结合训练时,我利用课后“初试身手”: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这个练写题目可以换成“从家乡熟悉的景点入手,写出参观路线图,再按顺序说一说”,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或许会事半功倍。
这节课上完后,我觉得:语文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多读反复读,在文字中享受体验的乐趣,快乐学习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