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12008年中考命题思路综述及对2009年中考命题的思考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马亚军1Ⅰ 中考试题的承载及其意义
Ⅱ 2008年试题的特点及试卷情况分析
Ⅲ 09年试题的几点思考
1Ⅰ 中考试题的承载及其意义一、承载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承载了课程目标赋予的任务
三、承载数学的内涵及学科特点
四、承载了测试的目的和要求
1一、承载了新课程的理念㈠试题渗透人本观念
1.感受尊重
⑴尊重人,尊重知识,尊重自然。
⑵体现在命题上,要求试题语言简洁、通俗易懂,逻辑关系要清晰,试题的内涵要能揭示反映事物的内在关系。1 例1:如图所示,以数轴的单位长线段为边作一个正方形,以数轴的原点为圆心、正方形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正半轴于点A,则点A表示的数是
A.1 B. 1.4 C. D.1 2.构建公平、公正、平等的氛围
试题要创新,尽量给学生以崭新的试题背景,并且背景要大众化、杜绝成题(旧题),从而体现公平、公正、平等,构建轻松愉悦的考试氛围。1 例2:16. 如图,梯形ABCD中,AB∥DC,∠ADC+∠BCD=90°,且DC=2AB,分别以DA、AB、BC为边向梯形外作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 、 、 ,则 、 、 之间的关系是1 本题以梯形和正方形为载体,渗透了两角互余、正方形面积等知识,让学生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感知,联想、化归,将面积关系转化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勾股定理)。题目图形美观,内容丰富,构思巧妙。
1㈡科学建构,合理设置⒈试题结构,试题内容必须是科学的.
⒉素材的选取要渗透现代元素.
⑴体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把关注社会,关爱人放在重要位置。
1 例3:在“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中,文艺工作者积极向灾区捐款.其中8位工作者的捐款分别是5万,10万,10万,10万,20万,20万,50万,100万.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0万、15万 B.10万、20万
C.10万、15万 D.20万、10万
1
本题从捐款这一具体情境中选取了其中一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感知,让学生了解文艺工作者心系灾区、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1 例4:搭建如图①的单顶帐篷需要17根钢管,这样的帐篷按图②、图③的方式串起来搭建,则串7顶这样的帐篷需要 根钢管.
1 本题是一道实际问题,生活中为了节省钢管常用这种方法将单顶帐篷串起来搭建,本题将此情景抽象出来,对学生并不陌生,又以空间图形为背景,自然、合理,并将已知融合在情景图中,这种呈现形式减少了过程繁杂和不必要的文字,使学生易于理解题意与作答。在解答选择上可从“数”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从“形”的变化进行归纳,还可建立数学模型解答,很好的考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⑵ 现代科技
⑶ 现代人的价值观趋向(奥运精神) 1 例5: 如图,⊙O的半径均为R.
(1)请在①中画出弦AB、CD,使图①为轴对称图形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请在图②中画出弦AB、CD,使图②仍为中心对称图形;
(2)如图③,在⊙O中,AB=CD=m(01 本题巧妙地运用作图题、应用题及说理题各自的功能优势,对尺规作图、对称图形、四边形、圆及相关知识、数学说理的意识与能力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考查,考查的结果既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知识覆盖面广),又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能有效考查数学能力).要高质量的设计这样的题目,命题者必须具有较宽的视野,融通初中数学的内在联系,并熟悉各种题型的功能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本题的设计对命题人员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教育测量素养具有一定的启示. 1 3.考查的内容间是和谐的
①知识、技能、素材对学生有用,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②试卷的试题主次搭配合理
③试卷的试题的展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前面为后面作铺垫,总体上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1㈢ 反映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果 1.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2.学会遇到困难,能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1 例6:阳光明媚的一天,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去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这棵树底部可以到达,顶部不易到达),他们带了以下测量工具:皮尺、标杆、一副三角尺、小平面镜。请你在他们提供的测量工具中选出所需工具,设计一种测量方案.
(1)所需的测量工具是: ;
(2)请在下图中画出测量示意图;
(3)设树高AB的长度为 ,请用所测数据(用小写字母表示)求出 .1 本题以学生测量树高这一活动为切入点,借助已给测量工具考查学生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在解答时要恰当选择所学数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测量不作限制,能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答出真实水平,有利于提高试卷的区分度和效度。 1(四)反映技术支持课堂的成果1.抽象问题直观化(如平移,全等变换,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位似等,这些内容平时没有技术支持时,很难让更多学生理解,可是采用技术支持后,有更多的学生能理解其内涵。又由于它们存在的形态多样,并且这些变换在现实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试题命制时将重点考查。1 例7:如图,矩形ABCD的长、宽分别为和1,且OB=1,点E(1.5,2),连接AE、ED.
(1)求经过A,E,D三点的抛物线的表达式;
(2)若以原点为位似中心,将五边形放大,使放大后的五边形的边长是原五边形对应边长的3倍,请在下图网格中画出放大后的五边形;
(3)经过A′,E′,D′三点的抛物线能否由(1)中的抛物线平移得到?请说明理由。 1 本题把位似变换与二次函数联系在一起,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题综合考查了点的坐标、待定系数法、位似变换、抛物线平移等核心知识点,为知识之间的转化搭建了一个平台;本题问题的设置突出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考查,从问题的提出、探究与发现到猜想与证明,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一些一般性的数学方法,展示了一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试题最终落到位似比与两个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的关系上,这两者之间是否有本质的关联,是否能够推广到任意情况,试题本身并未点破,为学生们留下了悬念,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研究平台,给师生的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1 2.静的东西,动起来,想象的东西现实化(这些就是技术的魅力,试题的命制要考虑技术支持课堂的成果,包括美丽的设计,人无法用笔算,借助计算器的快速运算等)。1二、承载了课程目标赋予的任务㈠知识与技能目标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实际上在试题命制过程中要把课程的三维目标视为一个整体,把过程与结果有机的结合,因为方法的把握,能力的形成必须有知识作载体,以技能作基础,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方法的把握和具备的各种能力;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测试学生能力水平和对数学问题解决的自信心,从而遇到困难形成积极处理问题的态度,同时,鉴别他们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数学的教育价值。1 在推理和论证的过程中,测试学生崇尚理性的品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是我们命题的出发点,命题时只有认真的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整合,在知识交汇处,在过程与方法衔接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碰撞处进行整合才能使试题更符合课程的目标,试题更能体现课程功能,也才能最大限度的达到测试目的。
1 例8: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为了解决该 县甲、乙两村和一所中学长期存在的饮水困难问题,想在这三个地方的其中一处建一所供水站,由供水站直接铺设管道到另外两处.
如图,甲、乙两村坐落在夹角为30°的两条公路的AB段和CD段(村子和公路的宽均不计),点M表示这所中学?点B在点M的北偏西30°的3 km处,点A在点M的正西方向,点D在点M的南偏西60°的 23 km处.
为使供水站铺设到另两处的管道长度之和最短.现有如下三种方案:1 方案一:供水站建在点M处,请你求出铺设到甲村某处和乙村某处的管道长度之和的最小值;
方案二:供水站建在乙村(线段CD某处),甲村要求管道铺设到A处,请你在图①中,画出铺设到点A和点M处的管道长度之和最小的线路图,并求其最小值;
方案三:供水站建在甲村(线段AB某处),请你在图②中,画出铺设到乙村某处和点M处的管道长度之和最小的线路图,并求其最小值.
综上,你认为把供水站建在何处,所需铺设的管道最短?11 本题选取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情景作为问题原型,要求学生在理解实际情景的同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求解;本题的原型是经典题目“将军饮马”问题,是数学中的定位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点”与“点”、“点”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及相关数量关系的数学事实;1 本题的关键是寻找M点的对称点,显然,作图的过程与上述的转化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学生的解答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效度和区分度;本题的情景合理,设问层次分明,解答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联系性,从一维向二维进行推广,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在这个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类比思想、操作、猜想论证和严密的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对过程性目标的考查。
1三、承载数学的内涵及学科特点 ⒈特点:
公理化体系,运用数学视野,数学观点方法在研究事物时,先是将事物抽象,概括,剖析其内涵,挖出其本质和核心,然后通过概念(定义)给出,然后在研究定义所涉及的各种元素间的关系,得到重要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等重要结论,利用这些重要的结论进行解决问题和处理数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1 因此说数学是公理化体系,概念→原理(定理)→应用→新的概念→……,
数学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是支撑,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的结论,获得的方法和获取的能力是目的,最终让他们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类服务,让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目标。
⒉科学 严密 规范1四、承载了测试的目的和要求 ⒈性质与目的: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录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它的功能既有水平评价功能又具有选拔功能。⒈1⒉指导思想:
学业考试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体现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试题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1Ⅱ 2008年试题的特点及试卷情况分析一、08年试题形成
二、08年试题的特点
三、08年试题预估与实际试卷测试的 对比分析1 一、08年试题形成
⒈学习中考说明(关于数学学科部分)
⒉试题的编制
⑴编制分项细目表
①题型 ②领域 ③内容目标 ④难度
⑵试题设计
①改编题 ②自编题1⒊呈现方式
①文字 ②表格 ③图形 ④图象 ⑤符号
⒋结构布局及呈现
①基础题 ②探究题 ③开放题 ④贴近生活问题
⑤高度综合问题(集前四项于一体)
⒌内容覆盖85%以上(核心内容)1⒍难度预估及预估考查目标
①平均分区间[66,90]
②得分率60%(每个题60%的学生能得上分)
③及格率在60%~80%之间
④优秀率在15%左右
⑤整卷难度为0.651 二、2008试题的特点
⒈在知识的交汇处设置试题,使试题具有综合性(第24题)
⒉在过程与方法的衔接处设置试题,使试题新颖、有创意(第16题、第20题)
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碰撞处设置试题,使试题具有弹性和人情味(第19题)
⒋在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深处设置问题,使试题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1 三、08年试题预估与
实际试卷测试的对比分析1Ⅲ 09年试题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再认识及对学生思维开发的作用
思考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认识
思考三:对考试要求与测试要求的进一步理解
思考四:对于试卷的结构、难度的一些相关参数的理解问题,只有对以上问题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才能确定09年试题的具体试题的呈现(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我们深入调研才能搞清楚)1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