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小说阅读之人物心理专题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小说阅读之人物心理专题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15:1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
---现代文阅读(小说)之人物心理专题
【考情分析】
考查年份 提问方式
2023新高考I卷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2023全国乙卷 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2新高考Ⅰ卷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2021高考乙卷 9.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2020新课标Ⅰ卷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2020新高考Ⅱ卷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18新课标Ⅱ卷 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心态)是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之一。这类试题是对人物的局部考查,或分析人物心理的作用(效果),或就某一事件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试题要求考生指出某种心理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或概括特定人物的心理特点、变化过程。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包括人物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感触、联想等思想活动。其作用主要是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变化、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可以用第一人称,即内心独白;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从旁观者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心理描写,主要是看作者如何有层次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何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如何以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方法指导】
梳理小说中“人物心理”考点的相关知识,建立“人物心理描写技巧”思维导图。
人物心理
心理描写方法
直接描写
1.直接陈述(含有“想”等关键字眼,直接点明人物的所思所想)
2.内心独白(人物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它能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3.回忆往事
4.心理分析(展现人物的内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间接描写
1.语言描写(言为心声,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揭示人物心理)
2.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描写/暗示揭示人物心理)
3.环境衬托(利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悲喜)
4.神态显示梦境描绘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主题。幻觉展现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心理
心理描写作用
1.人物:①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情感;刻画人物性格;②勾勒人物精神面貌、交代身份遭遇;2.情节:展示情节变化,推动情节发展;3.主题:突出/深化主题。
如何揣摩心理
1.紧扣情节的发展变化;2.立足整体,结合上下文的语境;3.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4.分析作者的感情倾向。
表现人物心理常用词语
表现喜悦
两字词:开心、喜悦、欢喜、狂喜、欣喜、欣慰、愉悦、快乐、快活、畅快、痛快、快慰、幸福、得意、满足、欢乐、欢欣、陶醉、甜美、兴奋、自豪、高兴、满意、舒畅、畅快、甜蜜
四字词: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欣喜若狂、喜不自胜、乐而忘忧、称心如意、心满意足
表现恼怒
两字词:激怒、暴怒、狂怒、复怒、恼怒、气恼、憎恶、憎恨、悲愤、激愤、愤然、痛恨、气愤、愤慨
四字词:怒气填胸、愤愤不平、恼羞成怒、老羞成怒、怒不可遏、义愤填膺
表现悲伤
两字词:哀伤、哀痛、哀戚、哀怜、哀悼、哀思、哀怨、悲哀、悲伤、悲痛、悲戚、悲愁、悲怆、悲酸、悲壮、忧愁、忧伤、忧思、痛心、痛苦、辛酸
四字词:黯然销魂、黯然伤神、悲天悯人、五内俱焚、闷闷不乐、悲痛欲绝、伤心欲绝、愁肠百结、悲观厌世、悲愤填膺
表现恐惧
两字词: 惧怕、害怕、恐慌、畏惧、胆寒、胆怯、畏怯
四字词:胆战心惊、惊恐万状、失魂落魄、毛骨耸(竦) 然、战战兢兢、惴惴不安、诚惶诚恐、提心吊胆
表现矛盾心理
两字词: 迟疑、狐疑、摇动、彷徨、犹疑、动摇
四字词:举棋不定、心乱如麻、进退两难、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患得患夫
分析人物心理的方法
(1)细审题目,明确考向新高考的设题特点就是提问方式比较灵活,拒绝“套路化”答题。“因文设题”的宗旨是明确的,考查的指向性是明确的,此类题目通常在题干中会出现“心理”“心态”“态度”“情感”等字眼。因此首先要细审题目,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锁定答题的文本区域,区分是结合语句或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还是结合小说的某一情节故事或某一细节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
(2)读懂文本,关联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和主旨思想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命题角度是局部考查,或者要素考查,但是在分析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特征时要增强整体意识,要立足于全文的高度,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结合小说的环境要素,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可以有效避开“断章取义”的心理分析误区。
(3)设身处地,揣摩心理在新高考重视情境教学和情境考查的背景下,在揣摩人物的心理时,要把自己置于一定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用人之常情去揣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看看会有怎样的心理过程。但这种假想必须以文本和细节为依据,切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4)抓住言行,重视显隐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有一些心理活动在文本中会直接表述,而这些显性信息常常被忽视;“言为心声”“行是外化”,有一些心理活动会在言行举止中暗示出来,而这些隐性信息也常常被遗漏,因而一定要重视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当然,绝大多数的小说人物都不会是“静态的”“单一的”,而是“动态的”“圆形的”,分析人物心理和特征时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活动过程,答题的角度要多,分析的层面要全,表述的层次要清。
【链接教材】
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人物心理描写和作用。
1.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挨打》)
【解析】
梦境描写。既揭示出了宝玉关心体贴少女,思想叛逆,具有民主思想的性格特征,又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处于下层地位的人任人宰割的不合理的黑暗现实。
2.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节选自海明威《老人与海》)
【解析】
内心独白。既有对尖齿鲨的厌恶,又有对它的赞叹;既有战胜尖齿鲨的自豪,又有把尖齿鲨杀死的遗憾。
3.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侯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解析】
间接心理描写。以动作描写展示林冲的极端愤怒,揭示其“狠”的性格。
4.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节选自鲁迅《祝福》)
【解析】
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对礼教吃人本质的无限愤懑、深深的悲伤与内疚以及无力改变现实的自我嘲讽。
5.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解析】直接心理描写。揭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谨慎心理,表现了她敏感自尊、小心谨慎的性格。
【例题精讲】
(一)(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①。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②。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 ”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③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④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①。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②。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浑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 ”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③。”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④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⑤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 ”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①,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 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②”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③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④。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⑤。”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⑥。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陈良廷译,有删改)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
【解析】
第一步:明确任务要求和审题障碍
1.命题者以“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为具体情境,以“第三人称视角”为体验切入点,分析对话者心理。人物对话能凸显人的性格特点,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更可以展现或暗示人物心理。2.为什么一再相约?必须联系上下文越野滑雪的自由畅快、现实生活的枯燥烦闷、再一次相约的难以实现进行揣摩。
第二步:明确答题规则
1.精准审题,明确任务。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梳理概括。要求考生能从小说语言、情节、环境、细节描写等多角度分析人物心理。2.锁定区间,扣住文本关键信息。答题时首先应回归文本区间,确定对话场景,梳理对话内容等,抓住关键词中隐含的情感因素,如“一定、没意思、真希望、没机会、靠不住”,进行人物心理分析。
第三步:运用规则准确答题
【答案】
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
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
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二)(2023全国乙卷)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①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②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③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④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⑤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⑥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⑦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德贵喝水前与犁、牛对话,明白它们和自己一样都需要喝水,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对朝夕相处的犁与牛十分熟悉,怀有深厚的情感,表现了他对犁、牛的疼惜(亲近、关心、爱护)之情。)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这些“骂”,其非真正的骂,是相识已久、感情深厚的友人间的嬉笑怒骂,是一种放松和调侃,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在奔向耕地劳作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现出他面对困难的乐观。)
⑧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⑨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河滩荒地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在耕种,村人和家人都持否定态度,由此可见德贵是寂寞和孤独。)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是想犁这块河滩地的,是希望得到犁与牛的肯定与支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无论牛与犁怎么回答,倔强的德贵今天是一定要犁这块地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坚守和坚韧不拔。)
⑩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解析】分析人物心理 ,是一道套路题。解题时要在原文找到对话内容,然后结合故事情节,贴着人物内心走,揣摩人物心理。按先后顺序进行梳理,既要结合文本,引用文本依据,也要分析其心理活动,最后分条表述,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精练。注意答案中一定要用一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人物的心理。
【答案】
①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
②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还债(节选)
陆文夫
有一桩不成为事情的事情,常常使林文山的心绪难以平静,他总觉得对不起一个叫作宋坤宁的人。
宋坤宁是林文山的老同学、老同事;年经时同窗十一载。长大了又在同一爿厂里工作了十多年。宋坤宁从小便欢喜吃肉,那是不假的。除掉宋坤宁欢喜吃肉之外,有同好的人也是不少的。特别是当肉从生活里消失之后,那些本来不大欢喜吃肉的人也变得十分吼急,不仅是想吃肉,而且专门想吃肥的!所以大家都建议食堂里养两头肥猪,到时候可以煞煞馋,打打牙祭。两头猪从1959年的夏天养到了1960 年的夏天,出问题了!这时候食堂里除掉代职工蒸饭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卖的,许多人都生浮肿病啦,哪有一粒粮食到猪肚里?猪虽然还活着,却是张公养鸟,越养越小。厂领导为此讨论过两次,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宰!不分猪头猪尾,肚肠杂碎,统统一锅煮。凡属本厂职工,每人发一张肉票。到时候凭票领取熟肉一份,认票不认人。到了发肉的那一天,一个个嘴里不说,那心里好像突然有了什么奔头,不约而同地把那吃饭的时间提早了半个钟头。宋坤宁来得较迟,面带笑容,一摇二摆,看上去有点慢条斯理。来到领肉的窗口前,笑嘻嘻的,手伸到裤子口袋里挖肉票,脸色骤然大变。他把两只口袋都翻出来,抖抖,随即弯腰弓背,人像陀螺似的旋转,四处寻找:“票!我的票!”
正在品咂肉味的人都被谅动了,在场的林文山更是睁大了眼睛看着宋坤宁,为他焦急。
他绝望地叫喊着:“我的票没有啦!……”随着这个“啦”的拖长,那声音便逐渐地下降、凄凉、颤抖,流下了眼泪。,一个又高又大的男子汉,仅仅是为了一块肉,竟然当人面众地流眼泪!如果放在今天,观者不是当作精神病,就是当作演滑稽。那时候可不一样,食堂里鸦雀无声,没有人感到滑稽,倒是有点心酸和黯然。
林文山是个心肠软、感情重的人,不由地动了一种恻隐之心。他想:要是我把手里的这份肉送过去,托言自己的肠胃不好,不能吃肉,既解救了别人的痛楚,也得到一种道德上的完成,心灵上的安慰,岂不两美!可是,这种精神上的火花刚一迸发,便被一种生理上的需求压了下去。这一压就把思路压弯了。他想:“不必,拾到肉票的人应该还给他。即使没人拾到,那多下的一份肉也应该是他的,这事情要由领导来处理……唔,谁叫你不当心的呀,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如此的粗心大意!”林文山不那么怜惜宋坤宁了,反而有一种责怪和埋怨的意味。这意味对同情、正义、救急、扶危等等都是一种有效的镇静剂。按照此种逻辑见死都能不救,何况一盘肉呢!
此事过后不久,林文山便由工厂里调到了机关里,将近二十年没有和宋坤宁见面。二十年的风吹、雨打、太阳晒,能够使粉墙斑驳,顽石炸裂,却很难使林文山忘却这一盘肉的事体。
到了 1980年的夏天,市场上的肉多得卖不掉了,每个家庭主妇都有点扬着吐气,觉得那钱包对猪肉也有了点制服的能力。林文山的老伴儿林大妈一天买莱回来时,说是在菜场上碰到了宋坤宁。他如今在航运管理站当站长,家住在城外面。
林文山驻了神:“真的?我要请他来吃顿饭,向他赔个礼。”
林大妈惊奇了:“你什么时候得罪过他的?”
“唉,你不知道……”林文山把二十年前吃肉的事体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
“好好,请就请吧,谈不上什么赔礼,请个老朋友来叙叙也是应该的,反正现在的肉好买,尽他吃够!”
宋坤宁来了。
宋坤宁进门以后,屋子里突然一阵亮堂。他高大壮实。满面红光,一个很有气派的肚子挺在雪白的丝质衬衫里面,一条淡灰色的凡立丁长裤棱角铮铮,很光流闪,气宇轩昂。一反当年。两个人坐下以后。林大妈先上几个冷盘,跟着便是冰糖蹄膀,乳腐酱方,虎皮四喜肉,红烧狮子头……全是大块的文章,肉做的市面。
宋坤宁见到这些大块的文章,连声:"噢!噢!"象赞叹又象惊奇,那用意不是十分明确的。可是他的动作却十分明确,只是喝啤酒、吃凉拌黄瓜,那筷子决不伸到肉碗里。
林文山不肯含糊,真心诚意地请宋坤宁吃肉,搛起一块足有两寸厚的乳腐酱方放在宋坤宁的盘子里:“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真的,你绝对不能客气,我知道你从小就是欢喜吃肉的。”
宋坤宁笑了:“哎,那是哪年哪月的事体!”
“啊……我说的是二十年前,你丢了一张肉票,在食堂里流眼泪。当时我就坐在你的身边……”
宋坤宁的脖子涨红了,那红色迅速向脸部蔓延,好象是那血压计上的水银柱在呼呼地爬上去。他把筷子一按:“请你别揭我的老底啦,为了吃肉我小时候挨过打,1959年挨过批,1960年还在食堂里那么丢人现眼的!医生说吃肉对我的身体不利,这话也是可信可不信,主要的是我见了肉便来气,为什么一定要吃肉呢?长寿的人都是吃素的!”
林文山傻眼啦,吃肉都被否定了,那由吃肉而产生的遗憾怎么能弥补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以吃肉为着眼点,从宋坤宁的“欢喜吃肉”写到广食堂养猪分肉,看似轻描淡写,却以小见大,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B.“高大壮实,满面红光……气字轩昂”等写出了二十年后宋坤宁的变化之大,为后文他在餐桌之上只吃素不吃肉埋下伏笔。
C.宋坤宁因丢了肉票而落泪,可见他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他吃肉的渴望最终化作了眼泪,展现了普通人生活的艰辛。
D.小说以“由吃肉而产生的遗憾怎么能弥补呢?”这一疑问句结尾,既将林文山内心的愧疚延续下去,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吃肉”是明线,而“还债” 是暗线,明暗线交织,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如对宋坤宁丢失肉票时的神态、动作描写,将他内心的焦急与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C.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将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展现出来,表现出小说的时代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语言看似幽默戏谑,但又质朴而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对物质匮乏时代的嘲讽。
3.在看到宋坤宁丢了肉票而落泪后,林文山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4分)
4.小说题为“还债”,债因何而生?二十后林文山为什么还要去“还债”?请结合原文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喜剧演员哈格雷夫(节选)
欧·亨利
第二天下午约摸三点钟光景,哈格雷夫敲了塔尔博特书房的门。少校打开门,哈格雷夫走了进来,两手捧满当天的日报,竟没有注意到少校的脸色不同寻常。
“我昨天夜里大大地成功了,”他兴高采烈地说,“你看《邮报》这样说:“‘他对往南昔少校的理解和表现,通过他的滑稽的夸张、古怪的外套、离奇的词语、被虫蛀了的对家族的自豪感以及可爱的单纯,成为当前舞台上对这个角色的最出色的描绘。’”
“对于一个夜场首次登台的演员来说,你觉得他说得怎样?”
“昨天我有幸目睹你的非常出色的表演,先生。”少校的声音出奇地冷淡。
哈格雷夫不免仓皇失措。
“你去看了?我不知道你曾经——我不知道你会上戏院。哦,我是说,塔尔博特少校,”他坦白地说,“真对不起。我承认我确实从你那儿得到许多启发,帮助我出色地演好角色……”
“哈格雷夫先生,”少校说,他还一直站着,“你对我施加了无法原谅的侮辱。你讥讽了我本人,完全辜负了我对你的信任,践踏了我的诚意。我认为假如你还有一点起码的认识,知道一个绅士的尊严是什么,或者应有的尊严是什么,先生,我请你离开这个房间。”
那位演员好像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似乎也没有完全明白这位老绅士的话。
“塔尔博特少校,我希望你会理解我。你要知道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要侮辱你。在我的这行职业中,各色各样的生活都属于我,我汲取我所需要的以及我能做到的,然后在舞台的灯光中交还给观众。好吧,如果你愿意,这件事我们就此为止。我来看你是为了别的事。我们交朋友已经好几个月了,我知道你手头很紧,我愿意借给你二百元或者更多些……”
“住嘴!”少校命令道,伸出一只胳膊,“你以为你的钱是一种药膏,能医治荣誉上所受的创伤,我宁可挨饿,也不会考虑你这种侮辱性的建议……”
哈格雷夫一言不发离开了书房。同一天他也离开了公寓。
塔尔博特少校和莉迪亚小姐形势危急。少校反复考虑,在华盛顿没有任何人他能启齿贷款。
一天下午一个黑人求见塔尔博特少校。他出现在走廊上,帽子拿在手里,笨拙的左脚向后退一步鞠了一躬。来人穿着一套相当体面的宽大的黑西装。他那双大大的粗皮鞋发出金属的光泽,大概是在暖房里擦亮的。浓密的头发已经灰白——几乎全白。一个黑人到了中年以后,是很难估量他的实际年龄的,此人大概经历了与塔尔博特少校同样的岁月。
少校站起身,向着行这种熟悉的老式鞠躬礼的人走去。
“你还记得辛迪家的莫斯吗,彭德尔顿老爷?”
“等一等,”少校说,用指尖擦擦额头。他喜欢回忆同那可爱的岁月有关的一切。“辛迪家的英斯,”他回忆道,“你是在马群里工作,驯服马驹子。对啦,我记得了。投降以后,到西部去了。”
“是的先生,是的!”那老人的面孔高兴地笑开了,“当我离开的时候,老老爷,就是你爸爸,给我一对骡崽子,叫我带走。你还记得那螺崽子吗,老爷?”
“我好像不记得什么骡崽子,”少校说,“我很高兴见到你,莫斯。我希望你发了财了。”
“刚到西部的时候,我卖掉骡崽子得了三百块钱。……后来我开了爿铁匠铺,不多时赚了些钱,买了一些地。……”
“我听了很高兴,”少校由衷地说,“很高兴。”
少校走到门口叫道:“莉迪亚,亲爱的,你来一下好吗?”
出现了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将他们同幸福的往日连结起来了。于是,三个人坐在一块,畅谈往昔的时光,少校同莫斯大叔在回忆种植园的时日和光景时,既互相纠正,又互相提醒。
“你怎么会知道我们在华盛顿?”莉迪亚小姐问。
“有一个黑人在我下榻的旅馆里当差。他告诉我有一天早上他看见彭德尔顿老爷从这屋里出去吃早餐。
“我到这里来,”莫斯大叔摸摸口袋说,“一是看看家乡人,还要还我欠彭德尔顿的钱。”
“欠我的钱?”少校惊讶地问。
“是的先生——三百块钱。”他递给少校一卷钞票,“当年我走的时候老老爷说:‘把那两只骡崽子带走,莫斯,你几时有了能力,你再还我钱。’是的先生,这是我还的卖骡子的钱。”
塔尔博特的眼里噙着泪水。他握住莫斯的手,另一只手按住他的肩头。
“亲爱的、忠诚的老仆,”他声音抖抖地说,“我不妨告诉你,彭德尔顿老爷一星期之前用光了他在世上的最后一块钱。我们会接受这笔钱,莫斯!一方面,算是还债,同时也是忠于旧政权,奉献给旧政权的一个纪念品。”
莫斯大叔走了以后,莉迪亚小姐大哭了一场——那是为了喜悦。
在他们的好运光临以后一个星期光景,莉迪亚收到一封信。
…… ……
亲爱的塔尔博特小姐:
由于在研究我的角色方面塔尔博特少校对我帮助极大,以及为这件事而引起他发脾气,我急于对此作些补偿。他拒绝我的好意,而我无论如何非办到不可。我可以毫不费事省下三百元。
你的诚挚的朋友
亨·哈格雷夫
又及:我扮演的莫斯大叔你觉得如何?
(有删改)
5.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哈格雷夫在日常生活中对塔尔博特少校多方观察、模仿,在夜场首次登台表演时,他因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南方少校而大成功。
B.哈格雷夫为了使自己在表演上取得成功,欺骗了塔尔博特少校,侮辱了少校的人格,遭到了少校的痛斥。
C.莫斯大叔刚出现时的穿着和举止,使塔尔博特少校丝毫没有怀疑他自报的身份,表明哈格雷夫演技的精湛。
D.塔尔博特少校喜欢回忆与“可爱的”往日岁月有关的一切,并且认为莫斯还他钱是于旧政权的表现,这都源于他对旧政权的怀念。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没有特别交代时代背景,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测到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彻底废除黑奴制度之后。
B.塔尔博特少校通常是不会去戏院的,而偏偏就在哈格雷夫首次夜场演出时去了戏院,小说运用巧合法,让情节顿生波澜。
C.小说通过哈格雷夫和塔尔博特少校的对话,间接交代了哈格雷夫演出成功的原因,突出了少校为维护尊严,不接受他人施舍的高贵品格。
D.哈格雷夫特殊的报恩方式,使小说的叙事变得更为复杂,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这种舞台下的表演也照应了他舞台上表演的成功。
7.向塔尔博特少校报告喜讯时,哈格雷夫的心理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4分)
8.欧·亨利小说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结尾常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这篇小说正是采用了这种结尾方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 巢
陈 毓
老远看见三个鸟巢高挂在一株笔直的白杨树顶,像是树下主人托鸟打出的广告。远山旖旎,稻田如镜,这不正是我们寻觅的地方吗 车拐向有三个鸟巢的人家。
经营农家乐的是一对小夫妻,正吃饭,见我们停车,放下筷子起身招呼。我们嘱咐夫妇俩吃饱了再给我们做,但男主人已经把菜单递上,女主人随手把炉火捅旺。
老饕、胡子、二饼,我们近年常结伴进山。城里雾霾天多,我们限行,我们小口呼吸,我们尽量少放屁,但空气质量还是很差,没办法,又不能不生活在城里,只好趁周末去山中,呼吸几口新鲜空气,保养一下心肺。
生活揉搓我们,把我们变成一团在笨妇人手中发坏的面团,蒸不出好看的馒头,我们索性再不为难自己,打起精神寻找日子里的咸菜。
我们热衷吃。好像食物能占住一张抱怨的嘴,消化食物又使我们昏昏欲睡,懒怠思想。就这样吧。
一张菜单被众手推让,最后落在老饕手上。
竹笋焖腊肉、山药炖土鸡、芋头煨羊蹄、干炸河鱼、神仙凉粉、菜豆腐、竹笋拌苕粉、洋芋糍粑、枣馍糕、核桃馍、酸菜面……老饕一一读出来,抖擞菜单,说,特色的我都点上。
干炸河鱼为野生,其余鸡、猪、羊都是人饲养。老饕想要印证他在来的路上说的话,即便华阳村现在升级为华阳镇,华阳人的食谱并未扩大,秉承传统,甚为保守。
老饕确切记得他在华阳当知青那会儿是没吃过干炸河鱼的。当地人嫌鱼腥,刺又多。人争那口干什么!当地人总这么说。至于油炸,费油,谁舍得
河里小鱼多,不多才怪。不吃鱼,更不吃青蛙、蛇。看见知青吃鱼、逮青蛙、抓蛇,如看异类。
知青们也想不通,青黄面皮、肌体黑瘦的华阳人怎就感觉不到鱼、青蛙、蛇比红薯、黑豆、糙米滋润呢?
知青们看见的是活跃的蛋白质,听到的是肠胃的汩汩呼叫,忍不住的是吞咽不及的口水,期盼的是缺少油水润滑的身体即将得到滋养的幸福。
老饕说,那时他们和华阳人不在一个“道”中。
“我看现在也是,你瞧他们的菜单。”胡子小声嘀咕,又大声问男主人,“能吃到娃娃鱼不 听说有人工养殖的。”
“是有人工养殖的,但也不是随处能买到。再说我也做不来。”男主人回答。
“细鳞鲑呢 ”胡子不甘心。
“那个绝对不行,野生的,禁止捕捞。”男主人这回语气是彻底的冷漠。
女主人打圆场,说:“你们吃过饭,是先去看熊猫还是金丝猴 羚牛这个季节看不到,看金丝猴要赶在三点钟去,三点钟饲养员投食,猴子会下山来,多。朱鹮就在河谷看,你们开车慢点,朱鹮不飞的时候和石头一样白,你们一快就错过了。”
二饼夸女主人好口才。
饭菜上桌,我们闷头吃饭。
刚才停下碗筷的小夫妻,这会儿也回到他们的饭桌前继续吃饭。
小夫妻的饭桌摆在门口的位置,只见一只白鸟飞来,歪过长喙,从女主人的饭碗里叼走一根饸饹,拖拽着,展翅飞走。白鸟展翅的一瞬,像一片彩云。
我们集体看见,集体惊呆,说:“这可是传说中的朱鹮 ”
见我们吃惊,女主人笑道:“是朱鹮,常来,就爱叼面条。”
男主人呼应女主人:“大米饭叼不走,鸟才不笨。”二饼呆了好一会儿,回身指门口的鸟巢给我们看。说刚才看见鸟巢就让他心生恍惚,他想起小时候,他家屋场有棵枝干垂悬的皂荚树,遮下半场阴凉,有人数清树上的鸟巢,有五个,夏天人在树下吃饭,鸟把屎拉在树下吃饭人的饭碗里,被鸟屎击中饭碗的人,紧着用筷子划掉着鸟屎的那一坨饭,抬头朝树上骂一声后继续吃饭。
“也嫌脏,但更舍不得倒掉一碗饭。”二饼说。二饼的话引出胡子的话。胡子说:“那时候鸟咋那么多、那么厉害,大概鸟太多,鸟就以为世界是鸟的世界。”我们哄笑。
胡子说,小时候家里吃肉就像过节,一年难得吃上几回。有一次母亲决定吃肉,就嘱咐父亲带上他进城买肉。等父亲在集上仔细地挑了块肉称好,看着卖肉人把肉用两片大桐树叶子包好,递给父亲,父亲把肉包儿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他跟在自行车的边上走。只等走出人群,他就坐上父亲的自行车,把肉抱在怀里。可是,只听见耳边一声呼啦,眼前一道黑影扑来,旋即撤退,就在他们都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时,那块肉已经腾空而起了。两片梧桐树叶打着旋从天而降,粉白相间的肉在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乌鸦奋力飞向最近的一棵树,停靠在树上歇脚。父亲的第一反应就是追过去,用身体撼动那棵杨树,杨树发出闷响,催促乌鸦飞向下一棵树。那天的后来,就是父亲追乌鸦,撼树。他呢,追父亲。记忆停在这里,嗅不到肉香,他不记得父亲是如何向母亲交差的。
我们吃饱了饭出来,站在平坝上,仰头看三个鸟巢,看见一只鸟飞来,又一只鸟跟随着飞来。
前面的鸟叼着一根羽毛,后来的鸟叼着一条鱼,鱼晃荡着从我们头顶飞过去,我们看得分明,又十分吃惊。
老饕说:“你看,华阳人和我们,今天也似不在一个‘道’中。”
我一直听,这时候想说话,又不知该说什么。于是我出了个考题考大家,我问:“叼鱼的这只鸟和刚才从农家女主人碗里捞面条的,是否同一只 ”
“是。”有人说,“长得像。”
“不是。”有人说,“刚才那只爱素,这只分明喜荤。”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老饕回忆起当年的知青生活,红薯、糙米等“粗食”根本无法满足知青们的味蕾与身体所需,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贫困与艰辛。
B.面对胡子提出的吃娃娃鱼、细鳞鲑等鱼类,男主人由开始的“做不来”到“彻底的冷漠”,可见他对客人缺乏足够的耐心。
C.夏天,人们喜欢在皂荚树下边乘凉边吃饭,运气不好的人便被鸟屎击中了饭碗,因舍不得倒掉粮食,便也只能划掉一小坨继续吃。
D.文中老饕两次提到“我们”与华阳人不在同一个“道”中,第一个“道”指的是饮食习惯不一致,第二个“道”指的是生活追求不一致。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鸟巢”这一典型意象为线索串起整个故事情节点既铺展了现在,又勾连了过去;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情趣。
B.小说善于使用比喻手法,比如说第四段采用连环比喻,将“我们”城市生活状态的不顺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小说的景物描写颇具艺术,比如说“远山旖旎,稻田如镜”,三言两语,细腻而直观地点染出了人物的情思。
D.小说结尾宕开一笔,以“我”的“考题”收束全文,大家关于“朱鹮是否为同一只”的讨论,既延展了话题,又引人遐思。
11.华阳之行,我们一群人的心情随着所见所闻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12.小说设置了朱鹮叼面条和叼鱼的情节,颇具艺术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C项,“可见他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表述错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落泪”是其内心极度痛苦的真实反应,无法据此判定其“脆弱而敏感”
故选C。
2.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D项,“表现对物质匮乏时代的嘲讽”表述不准确。对小说对物质匮乏的时代并无“嘲讽”之意,文中只是从小处着眼来揭示物质匮乏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处境。
故选D。
3.①恻隐怜惜,想帮助别人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安慰。②寄希望于他人,让自己脱离此事。③责怪埋怨宋坤宁粗心大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重点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然后对相关情节进行概括归纳。在本题中,首先需要筛选宋坤宁丢了肉票而落泪后,林文山经历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的描写语段,然后再按照心理变化过程进行归纳。“林文山是个心肠软、感情重的人,不由地动了一种恻隐之心。他想:要是我把手里的这份肉送过去,托言自己的肠胃不好,不能吃肉,既解救了别人的痛楚,也得到一种道德上的完成,心灵上的安慰,岂不两美!”这是他最初的心理活动,表明他对宋坤宁的恻隐和怜惜,他想去想帮助别人,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安慰。“不必,拾到肉票的人应该还给他。即使没人拾到,那多下的一份肉也应该是他的,这事情要由领导来处理……”这是他接下来的心理变化,这是他已经寄希望于他人,以此来让自己脱离此事。“谁叫你不当心的呀,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如此的粗心大意”,他此时的心理活动是在责怪埋怨宋坤宁粗心大意,认为他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
4.第一问: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时代,本性质朴善良的林文山因没有把肉给老同学宋坤宁而心怀愧疚。第二问:①生活水平提高,为林文山“还债”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林文山希望通过请“吃肉"来抚慰内心的愧疚,消除内心的遗憾。③“还债”还是林文山的个人道德追求以及对自我人性的反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情节及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型是历年高考对于小说类题型考核的关键所在,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本题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是“债因何而生”,通过文中“二十年的风吹、雨打、太阳晒,能够使粉墙斑驳,顽石炸裂,却很难使林文山忘却这一盘肉的事体”以及“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真的,你绝对不能客气,我知道你从小就是欢喜吃肉的”内容可知,林文山心中的“债”就是在宋坤宁丢了肉票后,自己因没有把肉给老同学而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二十后林文山为什么还要去“还债”,也就是探究他还债的原因,这就需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来作答。由文中“到了 1980年的夏天,市场上的肉多得卖不掉了,每个家庭主妇都有点扬着吐气,觉得那钱包对猪肉也有了点制服的能力”可得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林文山具备了“还债”的物质条件。通过文中“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可知,他“还债”是为了减轻了一份内疚,消除内心的遗憾。再结合林文山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可知,林文山是一个心肠软、感情重、善良、善于反思的人,所以“还债”也是对他这种人物形象的集中体现。
(二)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哈格雷夫……欺骗了……”错误,“欺骗了塔尔博特少校,侮辱了少校的人格”是少校主观认为的。
故选B。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C.“突出了少校为维护尊严,不接受他人施舍的高贵品格”错误,哈格雷夫的成功缘于他精湛的演技,“哈格雷夫想帮助陷入困境的少校,作为对他的报答”也并非施舍,所以也更加不能突出少校的高贵品格。
故选C。
7.①演出成功后满心喜悦;②得知少校看了他的表演之后仓皇失措;③一心想表达歉意、帮助少校的急切;④被少校拒绝后的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依据“‘我昨天夜里大大地成功了,’他兴高采烈地说……”可概括为:演出成功后满心喜悦。
依据“哈格雷夫不免仓皇失措。‘你去看了?我不知道你曾经——我不知道你会上戏院。哦,我是说,塔尔博特少校,’”可概括为:得知少校看了他的表演之后仓皇失措。
依据“真对不起。我承认我确实从你那儿得到许多启发,帮助我出色地演好角色……”“塔尔博特少校,我希望你会理解我。你要知道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要侮辱你……我们交朋友已经好几个月了,我知道你手头很紧,我愿意借给你二百元或者更多些……”可概括为:一心想表达歉意、帮助少校的急切。
依据“哈格雷夫一言不发离开了书房。同一天他也离开了公寓”可概括为:被少校拒绝后的无奈。
8.意料之外:哈格雷夫采用了假扮莫斯的方式完成了对少校的报答。
情理之中:文中出现多处伏笔暗示。比如哈格雷夫成功的演出表明他演技精湛,为他能成功扮演莫斯大叔埋下伏笔;哈格雷夫想帮助陷入困境的少校,作为对他的报答,但少校不肯收哈格雷夫的钱,为哈格雷夫想方设法接济少校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意料之外:
“‘你以为你的钱是一种药膏,能医治荣誉上所受的创伤,我宁可挨饿,也不会考虑你这种侮辱性的建议’……哈格雷夫一言不发离开了书房。同一天他也离开了公寓”,前文写塔尔博特少校拒绝了哈格雷夫的帮助,哈格雷夫无奈的离开了。结尾却写哈格雷夫采用了假扮莫斯的方式完成了对少校的报答。在读者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尾在情理之中,主要是从前文去找伏笔暗示。比如“‘他对往南昔少校的理解和表现,通过他的滑稽的夸张、古怪的外套、离奇的词语、被虫蛀了的对家族的自豪感以及可爱的单纯,成为当前舞台上对这个角色的最出色的描绘。’”突出了哈格雷夫演技的精湛,这为后文他能成功扮演莫斯大叔而不被察觉埋下了伏笔。
比如“我们交朋友已经好几个月了,我知道你手头很紧,我愿意借给你二百元或者更多些……”突出了哈格雷夫帮助少校的急切心理,但是少校却不肯收哈格雷夫的钱,这就为后文哈格雷夫想方设法接济少校——“……以及为这件事而引起他发脾气,我急于对此作些补偿。他拒绝我的好意,而我无论如何非办到不可”埋下了伏笔。
(三)
9.【答案】B
【解析】B选项的错误在于男主人并非对客人缺乏耐心,而是对客人想要吃“野味”的反感与厌恶。
10.【答案】C
【解析】C选项的错误在于景物描写并非直观点染出人物情思,而是含蓄地体现。
11.【答案】①期待。“我们”因城里空气差、心情差而渴望去山中呼吸新鲜空气,对此行充满期待。②不甘。想要寻找美味,却未能领略到“野味”而心有不甘。③吃惊。虽未能吃到“野味”,但看到了传说中的朱鹮。④感动。看到了朱鹅与店主人的和谐相处,因此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乡巨变而感动。
【解析】人物的心理变化与山乡生活的变化相关,两者有异曲而同工。每点1分。
12.【答案】①朱鹮叼面条这一情节展现了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画面,体现了店主人对野生动物的爱护和保护,也引出了下文二饼和胡子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②朱鹮叼鱼这一情节用朱鹮的悠闲自得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小说主题,也引出了“我”的“考题”这一引人遐思的文本结局。
③朱鹮叼面条和叼鱼的情节前后呼应,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解析】本考题便是着眼于考查“突发情节”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虽是相类似的情节,位置不一,作用便不完全一致。每点2分,要注意有分开答,也有综合答。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