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但许多儿时令人期待的民俗活动却永远留在了旧时光里,你的家乡有哪些令人难忘的民俗活动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最令鲁迅先生魂牵梦萦的一场夏夜社戏。
社 戏
鲁迅
1.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重点)
2.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把握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3.感受江南水乡淳朴、和睦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友爱、善良的品质。(重点)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__________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故事新编》,散文集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介绍
现代文学
周树人
《狂人日记》
《呐喊》、《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
文体学习
小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
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
情节
人物
环境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环境或他人来衬托或对比,从
而突出人物形象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字词识记
钳( ) 撮( ) 踊跃( )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 皎洁( ) 偏僻( )
絮叨( ) 屹立( ) 怠慢( )
欺侮( ) 宽慰( ) 嘱咐( )
潺潺( ) 家眷( ) 好歹( )
dàn
yǒnɡ
xǐnɡ
hánɡ
cuān duo
fú
jiǎo
xù dɑo
yì
juàn
dǎi
cuō
pì
dài
wǔ
wèi
chán
zhǔ
字词识记
( )来回地说。
( )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 )轻慢,冷淡。
( )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 )跳跃。
( )(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 )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絮叨
撺掇
潺潺
怠慢
皎洁
装模作样
踊跃
偏僻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文章以社戏为线索,浓墨重彩地写了看戏的全过程,通读全文,参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情。
戏后余波
平桥概况
月夜行船
乡间生活
戏前波折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偷豆煮豆
围绕社戏,详写看戏的全过程,而对于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则简略带过。这样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2.本文的重头戏无疑是我和小伙伴们看戏偷豆,为什么要详写看戏前的波折?
叫不到船又不准和别人同去
双喜提议坐八叔公的船
孩子们不可靠,没有大人相伴
双喜写包票,成形出发
(失望)
(高兴)
(难过)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2.本文的重头戏无疑是我和小伙伴们看戏偷豆,为什么要详写看戏前的波折?
一系列动词连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情状,表现了小伙伴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质,也反映出他们去看社戏时的愉悦心情。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2.本文的重头戏无疑是我和小伙伴们看戏偷豆,为什么要详写看戏前的波折?
叫不到船又不准和别人同去
双喜提议坐八叔公的船
孩子们不可靠,没有大人相伴
双喜写包票,成形出发
(失望)
(高兴)
(难过)
(愉快)
作用:1.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为下文看社戏做铺垫。
3.初步表现小伙伴们热情能干的品质。
品味语言,感受美景真情
1.平桥村形形色色的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谁?是哪些描述让你喜欢上他的?请以“我喜欢____的_____,我从______感受到了______。”
示例:我喜欢(慈爱 )的(外祖母),我从(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
的人不早定船;察觉了我的不高兴,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感
受到了(外祖母对我的疼爱和理解)
细心周到的桂生
无私憨厚、淳朴好客的阿发
机敏能干、做事周到、善解人意的双喜
朴实热情的六一公公
品味语言,感受美景真情
2.我和这些喜欢的人看到了哪些喜欢的景色?
知识链接:景物描写的作用
1.环境:交代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
2.人物:烘托人物心情,表明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
3.气氛: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5.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
品味语言,感受美景真情
2.我和这些喜欢的人看到了哪些喜欢的景色?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图,衬托我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表达了我对江南水乡的喜爱。
品味语言,感受美景真情
2.我和这些喜欢的人看到了哪些喜欢的景色?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以“踊跃的铁的兽脊”比喻两岸连山,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
“跑”字运用比拟手法,化静为动,写出航行速度之快,表现出“我”快乐的心情。
品味语言,感受美景真情
2.我和这些喜欢的人看到了哪些喜欢的景色?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看完戏归途中回望赵庄,朦胧的月下戏台如梦如幻,衬托我对社戏的留恋不舍。
品味语言,感受美景真情
2.我和这些喜欢的人看到了哪些喜欢的景色?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将“航船”比作“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本领之高,船行速度之快,也烘托出了小伙伴们欢快的心情。
品味语言,感受美景真情
3.作者感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回顾课文想一想,那夜的戏可精彩?那夜的豆是否真的美味?
我想看的戏是: 结果是:
我最不想看的戏: 结果:
小伙伴看戏时的神态和心理:
铁头老生翻筋斗
蒙白布捧蛇头的蛇精、套了黄布跳老虎
铁头老生却并不翻筋斗
等了许多时都不见
老旦坐下唱
老旦踱来踱去地唱,后来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打呵欠、各管自己谈话、破口喃喃地骂
戏并不好看
品味语言,感受美景真情
4.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资料助读一:“社”,原指的是土地神或土地庙。后来发展演变为以演戏的方式来酬神祈福的活动,活动中演的戏就叫“社戏”。
资料助读二: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
品味语言,感受美景真情
4.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难忘的是
人美:平桥村的老人孩子淳朴善良、热情真挚
景美:江南水乡美丽风光
情美:人与人和谐亲密
“我”在平桥村这片理想“乐土”感受到的朴实真挚的友情、和谐质朴的民风、美丽水乡风光,都在表达对早年往事的怀念,对民风民俗的神往,对乡村乡民的热爱,都在针刺苦难的现实,表达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期望。
品味语言,分析表达方式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叙述、描写平桥村概况,层次清晰,语言简洁明了
议论,表达对平桥村的热爱、怀念
品味语言,分析表达方式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总结性议论,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有对人物、景物、场景的描写,有对难忘夏夜看戏偷豆的议论。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很好为表现作品内容,表达作品主题服务。
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童年趣事》,不少于500字。
要求:1.以记事为主,但一定要把与之相的人物写好。
2.事情经过完整,重点突出。
3.围绕“趣”字展开,充分反映儿童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