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测试卷)-2024届高三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种群和群落(测试卷)-2024届高三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18 15:34:08

文档简介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含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2022·河北衡水金卷)下列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迁入率、迁出率
B.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没有死亡率才能导致其数量增长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
D.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 1∶1
2.(2022· 中原名校联盟)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3.(2017·全国卷Ⅲ , 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 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 下列做法合理的
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4.(2022· 山东烟台模拟)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
密度,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的结果通常要比实际数值高
B. 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C.植物种群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D.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5.(2022· 东北师大附中调研)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乙中种群的 K 值为 a ,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 K 值改变
B. 图甲中 b~c 年,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 图乙中第 3 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D. 图甲中 c 点和图乙中 c 点对应的年龄结构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
6.(2021·福建卷, 10)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 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 2019 年科研人员对
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 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 15 000 m2,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境碎片类型 植株数(株)
幼树 小树 成树 合计
5 公顷碎片 21 9 3 33
15 公顷碎片 57 8 17 82
连续森林 39 22 26 8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5 000 m2 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
B.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C.生境破碎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D.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7.(2022· 山东烟台调研)科学家通过研究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
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所示模型能表示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
B. 图甲中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C. 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 a 、b 、c 、d 依次对应
D. 图乙中 P 为猎物的种群数量, H 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8.(2022· 山西太原五中质检)某小组将 100 mL 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一定营养条件下培养, 在不 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得出增长速率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种群数量在 B 点达到最大, C 点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
C.若某成员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则原因一定是取样时未振荡
D.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9.(2020·北京卷, 10,改编)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食物资源而种间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 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 5 种啮齿动物与 7 种蚂蚁采食的
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10.(2022·北京丰台区模拟)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
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系
C. 图乙中Ⅱ生物对Ⅰ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D. 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Ⅲ的种内竞争加剧
11.(2020·江苏卷,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
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12.(2021· 山东烟台调研)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栖息地等因素
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
B. 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种间竞争
C.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13.(2020·北京等级模考, 8)菌根真菌与植物的根系生活在一起形成菌根。其中, 菌根真菌 R(R 菌) 可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 N 、P 等元素, R 菌只能以脂肪酸为能源物质,但其自身不能合成脂
肪酸,所需脂肪酸由与其共同生活的植物甲提供。下列对这两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甲与 R 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植物甲为 R 菌提供能源物质
C.R 菌与植物甲代谢类型不同 D.植物甲与 R 菌协同进化
14.(2022· 山东济南调研)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 ,在没有人为继 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是( )
物种 更换树种前所占比 例% 更换树种后所占比例%
0 年 50 年 100 年 150 年 200 年
灰桦 1 100 5 2 1 1
野生蓝果木 3 0 36 28 17 4
红枫 4 0 50 39 24 8
山毛榉 92 0 9 31 58 87
A.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种间竞争中被逐渐取代
C. 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D.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
15..(2022·济宁期末)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 3 年、 10 年及 30
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
B.在该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C.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
D.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基本不变
16.(2022·江西名校联考)在高中阶段, 可以将生态位理解为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 即在 群落中每个物种在生活空间、营养关系以及活动时间多个维度上的地位。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
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就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灭绝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 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17.(2021·1 月八省联考湖北卷, 20)上世纪 60 年代, 由于开沟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加剧, 加上气候变 化的胁迫, 某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 局部湿地逐渐退化成草地或荒漠, 呈现出“沼泽→ 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 的生态演替趋势。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甸生态系统
18.(2020·全国卷Ⅰ , 6 改编)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19.(2021·1 月广东卷, 5)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许多土壤小动物以动植物遗体为食,属于分解者
B.土壤小动物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
C.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使用灯光来诱捕
D.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数目来估算其丰富度
20.(2022·广东惠州市调研)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问题范畴的是( )
A.农田种植的玉米株距与产量的关系 B.蝌蚪的竞争力是否受捕食者影响
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产生的影响 D.动物的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现象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4 小题,共 40 分)。
21.(2019·全国卷Ⅲ , 31 改编)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 10 mL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 M)的试管中, 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 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形,且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 mL 培养基 M 中, 培养条件同上, 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 该种菌的环境 容纳量(K 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
则与增加前相比, K 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014·全国卷Ⅰ , 31)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 哪个属于初生演替, 哪
个属于次生演替? 。
(2)一般来说, 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 分析其
主要原因。 。
(3)据调查, 近 5 万年以来, 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 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 这也是自然界存 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
改变” 、“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3.(2022· 中原名校质量考评)下图甲表示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 图乙表
示中华蟾蜍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分析,青城山中华蟾蜍年龄结构的类型属于 。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乙分析, 在 a~c 时间内, 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形。若在某个时
间,中华蟾蜍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数值在图乙中对应的时间点是 ,据此推测,在 b 时种群的数量约为 。
(3)研究人员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青城山中华蟾蜍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40 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 30 只中华蟾蜍,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蜍有 10 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 蟾蜍的种群数量约为 只。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中华蟾蜍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
量的估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24.随着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数量增加, 核心放养区的生境不断恶化。研究人员以麋鹿 核心放养区的中心为调查中心,分别在 50m(S50)、100m(S100)、200m(S200)和围栏外 5m (Sw)处取大样方(如图),对狼尾草(主要通过地下茎繁殖,麋鹿喜食其春季返青的嫩茎叶)
和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狼尾草种群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
样点
密度/株/g m-2地上生物量/g m-2植物种数 丰富度指数
S50 1295.1 533.70 9 1.736
S100 844.9 197.11 11 2.017
S200 828.6 186.22 19 2.492
Sw 0.00 0.00 47 3.607
(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 。在大丰滨海湿地设置麋鹿自然保护
区,不仅因为该地区湿地面积大,还因为 。保护区中植物、
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2)研究人员依据实际调查数据建立了麋鹿种群数量变化方程: N(t )=97500/[39+2461e
(398.228-0.198t)](t 代表引入年数) ,该方程属于 模型,利用该模型可预测 ,为
确定合理载畜量提供依据。
(3)根据图示, 同一距离大样方位置的确定遵循了 的原则, 各取 8 个 20m×20m 大样方的
目的是 ,最后应在每个大样方中的 (位置)选取 5 个 1m×1m 小样方进行统计。
(4)与非采食区(Sw)相比,采食区植物群落丰富度低但狼尾草种群密度大,可能的原因是
。随着麋鹿数量的增
加,保护区内的生境不断恶化,试提出一项合理措施以改善目前状况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含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2022·河北衡水金卷)下列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迁入率、迁出率
B.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没有死亡率才能导致其数量增长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
D.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 1∶1
答案 C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 错误;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出生率大于 死亡率,并不是没有死亡率, B 错误;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种群数量的变
化趋势, C 正确;不是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 1∶1 ,D 错误。
2.(2022· 中原名校联盟)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 A
解析 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既能影响出生率, 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所以①~④分别表示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 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 正确;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 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B 错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结构, C 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D 错误。
3.(2017·全国卷Ⅲ , 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 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 下列做法合理的
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答案 B
解析 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 A 错误;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该 种群的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B 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时可采用等距取样 法或五点取样法,但由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
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 C 、D 错误。
4.(2022· 山东烟台模拟)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
密度,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的结果通常要比实际数值高
B. 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C.植物种群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D.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答案 B
解析 由于第一次捕获并标记后,再捕获的难度增大或标记物脱落等,因此正常情况下通过标记 重捕法调查的结果通常要比实际数值高, A 正确;样方的大小要根据被调查的对象确定,降低样 方的面积不一定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B 错误;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适合采用样方法,动物种 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 C 正确;由于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树呈直线分布,因此
取样时适合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D 正确。
5.(2022· 东北师大附中调研)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乙中种群的 K 值为 a ,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 K 值改变
B. 图甲中 b~c 年,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 图乙中第 3 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D. 图甲中 c 点和图乙中 c 点对应的年龄结构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 C
解析 据图乙可知,种群的 K 值在 a~b 之间, A 错误;据图甲可知,在 b~c 年, λ 先小于 1 后 大于 1,所以种群数量先减少后逐渐增多, B 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图乙中第 3 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C 正确;据图分析,图甲 中 c 点对应的 λ>1,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图乙中 c 点对
应 K/2,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 错误。
6.(2021·福建卷, 10)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 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 2019 年科研人员对
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 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 15 000 m2,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境碎片类型 植株数(株)
幼树 小树 成树 合计
5 公顷碎片 21 9 3 33
15 公顷碎片 57 8 17 82
连续森林 39 22 26 8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5 000 m2 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
B.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C.生境破碎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D.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答案 C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镜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 为 15 000 m2 ,故 15 000 m2 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 A 正确;据表格数据可知, 5 公顷 碎片、 15 公顷碎片和连续森林的景东翅子种群数量分别为 33 、82 和 87,故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 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可推知生境破碎不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B 正确, C 错 误;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不同树龄植株(如幼树、小树和成树)的
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D 正确。
7.(2022· 山东烟台调研)科学家通过研究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
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所示模型能表示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
B. 图甲中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C. 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 a 、b 、c 、d 依次对应
D. 图乙中 P 为猎物的种群数量, H 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答案 D
解析 据图甲分析,由于负反馈调节,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 A 正确;图
甲中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即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的
种群数量也增加,使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受到抑制, B 正确;图甲中①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 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图乙中 a ;②区域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继续 增加,对应图乙中 b;③区域表示随着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对应图乙中的 c ;④区域表示捕食者数量继续减少,而猎物种群数量开始增加,对应图乙中的 d,C 正确;数量 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图乙中后变
化的 P 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变化的 H 为猎物的种群数量, D 错误。
8.(2022· 山西太原五中质检)某小组将 100 mL 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一定营养条件下培养, 在不 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得出增长速率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种群数量在 B 点达到最大, C 点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
C.若某成员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则原因一定是取样时未振荡
D.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答案 A
解析 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A 正确;由于曲线表示增长速率, 因此种群数量在 C 点达到最大, C 点后酵母菌数量降低,主要因为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 B 错误;某 成员测活菌数量时,若取样时未振荡,则结果可能比真实数据偏大、偏小或相近, C 错误;台盼 蓝染色的目的是区分死菌和活菌,其依据是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D 错
误。
9.(2020·北京卷, 10,改编)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食物资源而种间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 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 5 种啮齿动物与 7 种蚂蚁采食的
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 C
解析 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 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进行研究,因为种间竞争关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间中发生, A 正确;根据调 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B 正确;若该调查结果来自同一个区域, 则推知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 错误;根据上述结果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
间存在捕食关系, D 正确。
10.(2022·北京丰台区模拟)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
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系
C. 图乙中Ⅱ生物对Ⅰ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D. 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Ⅲ的种内竞争加剧
答案 C
解析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 A 正确;据图并结合题意可知, 甲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乙是捕食,丙是种间竞争, B 正确;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 协同进化,因此捕食关系对被捕食者的进化有益, C 错误;根据图丙可知,开始时两物种都能存 在, 说明存在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 后期一种生物消失, Ⅲ的种群密度增大, 其种内竞争加剧, D
正确。
11.(2020·江苏卷,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
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答案 C
解析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A 错误;调 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不能采用五点取样法,原因是昆虫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B 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况,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 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正确;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D 错误。
12.(2021· 山东烟台调研)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栖息地等因素
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
B. 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种间竞争
C.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答案 C
解析 不同物种利用的资源可能是相同的,所以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以出现重叠现象, A 正确; 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种间竞争, B 正确;生 态位是群落的特征, C 错误;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食物资源、天敌或生存空间发
生变化,该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D 正确。
13.(2020·北京等级模考, 8)菌根真菌与植物的根系生活在一起形成菌根。其中, 菌根真菌 R(R 菌) 可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 N 、P 等元素, R 菌只能以脂肪酸为能源物质,但其自身不能合成脂
肪酸,所需脂肪酸由与其共同生活的植物甲提供。下列对这两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甲与 R 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植物甲为 R 菌提供能源物质
C.R 菌与植物甲代谢类型不同 D.植物甲与 R 菌协同进化
答案 A
解析 R 菌可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 N 、P 等元素,植物甲可为 R 菌提供脂肪酸,二者为互利 共生关系, A 错误;植物甲为 R 菌提供的脂肪酸为 R 菌的能源物质, B 正确;R 菌为异养型生物, 植物甲为自养型生物,二者的代谢类型不同, C 正确;由题干信息可推测植物甲与 R 菌协同进化,
D 正确。
14.(2022· 山东济南调研)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 ,在没有人为继 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是( )
物种 更换树种前所占比 例% 更换树种后所占比例%
0 年 50 年 100 年 150 年 200 年
灰桦 1 100 5 2 1 1
野生蓝果木 3 0 36 28 17 4
红枫 4 0 50 39 24 8
山毛榉 92 0 9 31 58 87
A.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种间竞争中被逐渐取代
C. 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D.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
答案 B
解析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 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灰桦所占的比例由 100%逐 渐降为 1%,说明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种间竞争中被逐渐取代, B 正确;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 C 错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更换树种并没有改变该群落最终
演替的方向, D 错误。
15..(2022·济宁期末)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 3 年、 10 年及 30
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
B.在该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C.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
D.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基本不变
答案 D
解析 在图中所示演替过程中,占据优势的种类分别是草本、灌木和乔木,故优势物种明显发生 了改变, A 正确;图示演替过程为发生在退耕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 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B 正确;该演替过程中丰富度发生改变: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营养结构变复杂, C 正确;图示为某农田在退耕 3 年、 10 年及 30 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 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 而不是其生物量, 演替过程中, 群落生物量在不断增加后稳定不变, D
错误。
16.(2022·江西名校联考)在高中阶段, 可以将生态位理解为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 即在 群落中每个物种在生活空间、营养关系以及活动时间多个维度上的地位。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
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就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灭绝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 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答案 B
解析 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包括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A 正确;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可 能伴随着竞争,但通常不会导致一个物种灭绝,它们可能“和平共处” ,B 错误;不同物种占据不 同生态位,这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C 正确;同一物种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受
到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处于动态变化中, D 正确。
17.(2021·1 月八省联考湖北卷, 20)上世纪 60 年代, 由于开沟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加剧, 加上气候变 化的胁迫, 某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 局部湿地逐渐退化成草地或荒漠, 呈现出“沼泽→ 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 的生态演替趋势。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甸生态系统
答案 B
解析 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土壤条件和一些生物,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 错误; 一般 来说,自然条件下的演替趋向营养结构复杂化,而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其 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局部湿地退化成草地或荒漠,改变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 正确、 C 错误;
与草甸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 D 错误。
18.(2020·全国卷Ⅰ , 6 改编)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 A
解析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数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 法进行调查, A 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高, B 正确;
题述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和 CO2 等,无机盐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影响植物生长,
C 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可以被绿色植物等利用从而进入生物群落,参与生态系
统中的碳循环, D 正确。
19.(2021·1 月广东卷, 5)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许多土壤小动物以动植物遗体为食,属于分解者
B.土壤小动物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
C.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使用灯光来诱捕
D.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数目来估算其丰富度
答案 A
解析 许多土壤小动物以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遗物为食物,属于分解者, A 正确;许多土壤动 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是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 B 错误;诱虫器利用土壤小 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等特性进行诱捕, C 错误;可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对土壤小动物
的种类进行统计来估算其丰富度, D 错误。
20.(2022·广东惠州市调研)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问题范畴的是( )
A.农田种植的玉米株距与产量的关系 B.蝌蚪的竞争力是否受捕食者影响
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产生的影响 D.动物的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现象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农田种植的玉米株距与产量的关系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 株距属于玉米的空间特征, A 错误;捕食属于种间关系,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B 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的影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C 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均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D 正确。
二、非选择题(4 小题,共 40 分)。
21.(2019·全国卷Ⅲ , 31 改编)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 10 mL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 M)的试管中, 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 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形,且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 mL 培养基 M 中, 培养条件同上, 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 该种菌的环境 容纳量(K 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
则与增加前相比, K 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S” a/2
(2)减小 不变 K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解析 (1)由题意可知, 试管中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a(K 值)时, 种群个体 数量不再增加, 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当种群数量为 a/2(即 K/2)时, 种群增长速率最
快。(2)该种菌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改变空间和营养条件等会使其 K 值发生变化, 培养基的体
积变小, 该种菌的 K 值也减小。K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 与接种量无关, 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 K 值不变。
22.(2014·全国卷Ⅰ , 31)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 哪个属于初生演替, 哪
个属于次生演替? 。
(2)一般来说, 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 分析其
主要原因。 。
(3)据调查, 近 5 万年以来, 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 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 这也是自然界存 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
改变” 、“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 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 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
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光裸的岩石从未被植被覆盖过,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过的地方保留 了基本的土壤条件, 甚至还会有植物的繁殖体, 该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 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光裸的岩石演替到具备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过程,而次生演 替的起点即具备了基本的土壤条件, 形成森林所需的时间较短。 (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 破坏了土 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率变快,且由
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方向不变。
23.(2022· 中原名校质量考评)下图甲表示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 图乙表
示中华蟾蜍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分析,青城山中华蟾蜍年龄结构的类型属于 。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乙分析, 在 a~c 时间内, 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形。若在某个时
间,中华蟾蜍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数值在图乙中对应的时间点是 ,据此推测,在 b 时种群的数量约为 。
(3)研究人员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青城山中华蟾蜍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40 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 30 只中华蟾蜍,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蜍有 10 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 蟾蜍的种群数量约为 只。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中华蟾蜍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
量的估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1)增长型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大 (2)“S”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 c K/2 (3)120 偏大
解析 (1)根据图甲分析可知, 因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且保持不变, 种群数量不断增大, 故年龄 结构的类型属于增长型。 (2)根据图乙分析可知,中华蟾蜍种群在 a~c 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S”形。种群的 K 值即环境容纳量, K 值的含义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在图 乙中对应的时间点 c 时为 K 值, 据此推测, 在 b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此时种群数量约为 K/2。 (3)根据标记重捕法, 在一定范围内,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40 只中华蟾蜍, 第二次捕获 30 只, 其中 有标记的有 10 只,该种群数量是 40×30÷10 =120 只。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第一 次捕获并标记的总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部分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
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数数目偏低,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24.随着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数量增加, 核心放养区的生境不断恶化。研究人员以麋鹿 核心放养区的中心为调查中心,分别在 50m(S50)、100m(S100)、200m(S200)和围栏外 5m (Sw)处取大样方(如图),对狼尾草(主要通过地下茎繁殖,麋鹿喜食其春季返青的嫩茎叶)
和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狼尾草种群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
样点
密度/株/g m-2地上生物量/g m-2植物种数 丰富度指数
S50 1295.1 533.70 9 1.736
S100 844.9 197.11 11 2.017
S200 828.6 186.22 19 2.492
Sw 0.00 0.00 47 3.607
(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 。在大丰滨海湿地设置麋鹿自然保护
区,不仅因为该地区湿地面积大,还因为 。保护区中植物、
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2)研究人员依据实际调查数据建立了麋鹿种群数量变化方程: N(t )=97500/[39+2461e
(398.228-0.198t)](t 代表引入年数) ,该方程属于 模型,利用该模型可预测 ,为
确定合理载畜量提供依据。
(3)根据图示, 同一距离大样方位置的确定遵循了 的原则, 各取 8 个 20m×20m 大样方的
目的是 ,最后应在每个大样方中的 (位置)选取 5 个 1m×1m 小样方进行统计。
(4)与非采食区(Sw)相比,采食区植物群落丰富度低但狼尾草种群密度大,可能的原因是
。随着麋鹿数量的增
加,保护区内的生境不断恶化,试提出一项合理措施以改善目前状况 。
答案:
解析:(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 措施, 易地保护的措施有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在大丰滨海湿地气候适宜, 有丰富的食物来源, 缺乏捕食者,湿地面积大,是设置麋鹿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原因。保护区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所有生物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2)通过曲线、表格、公式等数学形式表现研究对象特征属于数学模型, 利用模型可以预测环境
容纳量,为确定合理载畜量提供依据。
(3)通过样方进行调查时, 应该做到随机取样, 并且要取多个样方是为了取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
差。在每个大样方中的四角和正中心选取 5 个 1m×1m 小样方进行统计。
(4)麋鹿的采食和践踏等因素导致该区域优势种植物减少,甚至被淘汰;狼尾草春季的嫩茎叶被 捕食,仍可通过地下茎进行营养繁殖等原因,均可使采食区植物群落丰富度低但狼尾草种群密度 大。为了防止保护区内的生境不断恶化,应该采取轮牧放养;扩大栖息地;适度改造生境;适时
迁出等措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