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20:0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幸福美好的人间生活图景。真假结合,虚实相生。采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古代诗文名篇,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学习本单元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研读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要求初中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桃花源记》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范畴。该任务群在第四学段的总目标是:“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而【教学提示】指出“第三、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也能初步领悟桃花源的美好,但是对于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对于文章的主旨理解存在难度,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指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对照课标,确立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熟读文本,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2.细读语言,抓住留白,体会桃花源内与桃花源外的差异。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以及“桃花源”文化价值。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读语言,抓住留白,体会桃花源内与桃花源外的差异。
2.难点: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以及“桃花源”的文化价值。
五、教学方法和工具
1.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2.教学工具:PPT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他从乱世红尘中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他向桃花深处走去,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千年已过,桃花依旧,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他就是陶渊明。
新授环节
(一)绘桃源,测字词
《桃花源记》大家已经学过了,老师想来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有谁来说说课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四字词语?
中无杂树,落英缤纷,芳草鲜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也能从同学们刚刚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文章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陶渊明实在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仅用了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文章虽短,但意蕴深长,尤其是文中有几处留白特别值得我们咀嚼。
(二)话桃源,补留白
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是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还能够使文章更简略。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段: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里有一处留白,渔人拜访太守后说了一番话,但是具体说了什么呢,作者没有写。猜一猜:渔人会跟太守说些什么?
请你用“我从 读到桃花源里是一个 的世界,那里 ”的句式说话。
示例:我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里读到桃花源里是一个快乐的世界,那里的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预设】桃花源里是一个优美、宁静、富足、淳朴、安定的世界……
2.除了这里写了渔人与太守的对话之外,文中还有一处也写了渔人和村民的对话: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里只写了桃花源中村民的话,至于渔人说了什么让他们“皆叹惋”呢?作者只字未提。猜一猜:渔人会跟村民说些什么?
补充资料:
①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③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借助补充资料,请你用“桃花源外是一个 的世界,那里 ”的句式说话。
预设:桃花源外是一个动乱、贫苦、萧条、凄惨、民不聊生的世界……
小结:刚刚我们通过抓住文中的两处留白,借助文本和资料还原了渔人没说出来的话,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三)探桃源,悟主旨
这样来看,桃花源果然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好地方,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动乱、没有妻离子散,这里一片宁静祥和,这里人们富足淳朴。难怪那么多人想要去找到桃花源,就如文中的渔人、太守、刘子骥。可是他们最后找到了吗?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为什么找不到桃花源了呢?你怎么理解这个结尾?
【预设】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仍,税赋日多,民不聊生。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里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作者借这一个虚构的故事,表达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写桃源,抒情志
《桃花源记》虽然是陶渊明虚构出来的故事,却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千百年来,关于《桃花源记》的诗文流传甚多,比如: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一千多年后,我们依然在吟诵这一篇《桃花源记》,依然会被陶渊明的理想情怀所感染。因为这不仅是陶渊明一个人的桃花源了,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的标识,一种精神的图腾。
今时今日,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已经相去甚远,那么,你心中的桃花源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认真思索,写一写《我心中的桃花源》。
三、巩固及小结
四、布置作业(分层自选)
1.背诵全文。
2.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不少于200字。
3.将此文与“课后研讨与习题”中《桃花源诗》进行对比,写一段鉴赏性文字,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