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认识分子
一、单选题
1.一轮“超级月亮”伴随着滚滚雾霾在首都冉冉升起,“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关于超级月亮说法正确的是( )
A.“明月松间照”,皎洁的月亮照耀松林,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光源
B.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是因为光不能沿直线传播
C.“举头望明月,低头做试卷”,我们所看到的月亮其实是虚像
D.滚滚雾霾说明分子在做不停息的热运动
2.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3N。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A.不变,玻璃板受到浮力
B.变大,玻璃板与水之间有分子引力
C.变大,玻璃板受到重力
D.变小,玻璃板受到大气压力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水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4.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一束鲜花可以使满屋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用手轻捏海绵会使其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C.水壶中的水沸腾后壶盖被冲开,是因为水分子数目增多
D.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是因为铜块和纳米铜的组成不同
5.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为3×10﹣26kg,一位学生饮了180克水,他大约喝下去的水分子个数为
A.6.02×1023 B.180×6.02×1023 C.18×6.02×1023 D.10×6.02×1023
6.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极小,不能用肉眼看见 B.我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分子的运动
C.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D.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加快
7.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字面相近的名词比较多,准确区分这些名词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下面对加点的字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铁锤和铁钉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
B.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汇聚于焦距
C.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是属于误差
D.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源的形式传播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很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分子很小,可以用一般的显微镜看到
C.分子很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D.分子很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9.科学研究发现分子很小,你知道分子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吗?下列是物理老师给出的一组数据,你认为分子的直径最接近于( )
A.10-4m B.10-6m C.10-10m D.10-13m
二、填空题
10.夜宿雾山雾,晨茹芝山芝。年来嗜好衰,但与青山宜。“雾粒”直径约为120μm,“雾粒”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子。
11.PM2. 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 5μm的 颗粒物,也称为可人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 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PM2. 5_____(选填“是”或“不是”)分子.
12.物质由________组成.
13.由单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叫做________,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叫做________.
14.猜想是____ 和______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15.据报道,H7N9很有可能在今冬明春卷土重来,目前已进入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易发期.虽然该病毒的传播机制还未确定,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病毒的有效措施.专家称感染病人咳嗽所产生的有大量病毒的飞沫,会使1 m范围内的其他人吸入而被感染,所以与感染病人近距离接触需戴口罩.一粒飞沫的直径约为1×10-6~5×10-6 m(分子直径约为1×10-9 m),由此可判断飞沫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子.
三、实验题
16.学习了《粒子与宇宙》后,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分子很小,肉眼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身边的器材来估测分子的直径呢?在这里,我们来学习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步骤和原理如下:
(1)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油酸分子,我们在实验前可以通过注射器测量出每一滴油酸的体积为7.5×10-6 cm3.
(2)把一滴油酸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随后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如图甲所示,坐标纸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2 cm.我们可以数出轮廓内的方格数(未满半格的不计入个数,超过半格的算一格),从而估测出油膜的面积是________cm2.
(3)如图乙所示,假设这层油膜是由每个油酸分子紧密排列组成的,则我们就可以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大约为________cm.
17.小宇想探究方糖溶解于水后,方糖和水的总体积如何变化.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将图甲中的块状方糖和图乙中的水混合,待完全溶解后如图丙所示.
(1)从上述实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方糖和水混合后总体积________________.
(2)就产生实验现象的本质提出的合理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8.质量为1g的水有3.34×1022个水分子,若这些水的流速是每秒1亿个水分子,那么需要经过多少年这1g滴水才流完?
19.分子的直径太小了,物理学家就想到一种测量分子直径的方法﹣﹣单分子油膜法,即把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小宇同学把煤油装在滴定管里,记录到煤油滴了400滴时,管内煤油减少了0.4cm3, 其中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是3m2,试粗略估算煤油分子的直径.
20.假如一湖面的面积是96km2, 现要在这湖面上铺上一层单个分子直径厚的薄油层,请估算下需多少体积的油?
10.1 认识分子
一、单选题
1.一轮“超级月亮”伴随着滚滚雾霾在首都冉冉升起,“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关于超级月亮说法正确的是( )
A.“明月松间照”,皎洁的月亮照耀松林,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光源
B.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是因为光不能沿直线传播
C.“举头望明月,低头做试卷”,我们所看到的月亮其实是虚像
D.滚滚雾霾说明分子在做不停息的热运动
【答案】C
【解析】
A. 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本身不会发光,月亮本身不是光源,故A错误;
B. 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即观察者处于飞机的影子区域内,才会留下暗影,故B错误;
C. 我们所看到的月亮是光线经过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反向延长而形成的虚像,故C正确;
D. 滚滚雾霾与分子相比仍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不停息的热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要理解分子是看不见的,因为分子太小了,而能看到的灰尘、烟尘、雾霾一类的物体仍属宏观的物体运动,比分子还是大得多的,不能说明分子的运动.
2.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3N。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A.不变,玻璃板受到浮力
B.变大,玻璃板与水之间有分子引力
C.变大,玻璃板受到重力
D.变小,玻璃板受到大气压力
【答案】B
【解析】
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
故选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水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答案】D
【解析】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故A项错误;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极小的水珠是许多的水分子结合在一块的结果,故B项错误;
C.极细的铜屑不是铜分子,是许多铜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故C项错误;
D.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故D项正确.
4.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一束鲜花可以使满屋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用手轻捏海绵会使其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C.水壶中的水沸腾后壶盖被冲开,是因为水分子数目增多
D.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是因为铜块和纳米铜的组成不同
【答案】A
【解析】
A、一束鲜花可以使满屋飘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A正确;
B、用手轻捏海绵会使其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不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故B错误;
C、水烧开壶盖被顶起,是因为壶内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水分子的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变,故C错误;
D、铜块和纳米铜都是由铜元素组成,都属于铜单质,只是形状不同而已,纳米铜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它和氧气接触面大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A.
5.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为3×10﹣26kg,一位学生饮了180克水,他大约喝下去的水分子个数为
A.6.02×1023 B.180×6.02×1023 C.18×6.02×1023 D.10×6.02×1023
【答案】D
【解析】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为3×10-26kg,已知水的质量,可求出水分子的个数.
水的质量m=180g=0.18kg,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为3×10 26kg,则水分子的个数为=6.0×1024与D最接近,故D正确,故选D.
6.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极小,不能用肉眼看见 B.我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分子的运动
C.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D.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加快
【答案】B
【解析】
AB、分子是纳米级别的,直接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分子的运动人眼也不能直接看到.故A正确,B错误;C. 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C正确;D. 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热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很小,直接用肉眼看不到;(2)构成物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3)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7.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字面相近的名词比较多,准确区分这些名词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下面对加点的字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铁锤和铁钉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
B.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汇聚于焦距
C.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是属于误差
D.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源的形式传播
【答案】A
【解析】
解答:A、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铁锤和铁钉都是铁这种物质组成的,故A正确;B、凸透镜对光线由会聚作用,能把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而焦距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故B错误;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刻度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属于错误,故C错误;D、声源是指发声的物体,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很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分子很小,可以用一般的显微镜看到
C.分子很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D.分子很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答案】C
【解析】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我们把它们叫做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用肉眼不能看到,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故选C.
9.科学研究发现分子很小,你知道分子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吗?下列是物理老师给出的一组数据,你认为分子的直径最接近于( )
A.10-4m B.10-6m C.10-10m D.10-13m
【答案】C
【解析】
分子的直径大约为10-10m,C正确.
二、填空题
10.夜宿雾山雾,晨茹芝山芝。年来嗜好衰,但与青山宜。“雾粒”直径约为120μm,“雾粒”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子。
【答案】不是
【解析】
分子的直径非常小,一般在0.1nm左右,而“雾粒”直径约为120μm,所以“雾粒”不是分子。
11.PM2. 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 5μm的 颗粒物,也称为可人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 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PM2. 5_____(选填“是”或“不是”)分子.
【答案】不是
【解析】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2.5μm=2.5×10 6m,由此可知PM2.5颗粒比分子直径大得多,所以不是单个分子.
12.物质由________组成.
【答案】分子
【解析】
物质组成了我们的宇宙,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故答案为分子.
13.由单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叫做________,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叫做________.
【答案】 单原子分子 多原子分子
【解析】
由单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叫做单原子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叫做多原子分子.
14.猜想是____ 和______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答案】 经验素材 科学理论
【解析】
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就是要求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所探究的问题成因、探究的方向、可能的结果寻求解释的过程.
故答案: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
【点睛】猜想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注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一定的事实或经验根据.
15.据报道,H7N9很有可能在今冬明春卷土重来,目前已进入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易发期.虽然该病毒的传播机制还未确定,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病毒的有效措施.专家称感染病人咳嗽所产生的有大量病毒的飞沫,会使1 m范围内的其他人吸入而被感染,所以与感染病人近距离接触需戴口罩.一粒飞沫的直径约为1×10-6~5×10-6 m(分子直径约为1×10-9 m),由此可判断飞沫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子.
【答案】不是
【解析】
分子的直径是很小的,由题意可知飞沫的直径要比分子的直径大的多,所以可判断飞沫不是分子,而是由很多分子构成的分子团.
三、实验题
16.学习了《粒子与宇宙》后,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分子很小,肉眼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身边的器材来估测分子的直径呢?在这里,我们来学习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步骤和原理如下:
(1)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油酸分子,我们在实验前可以通过注射器测量出每一滴油酸的体积为7.5×10-6 cm3.
(2)把一滴油酸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随后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如图甲所示,坐标纸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2 cm.我们可以数出轮廓内的方格数(未满半格的不计入个数,超过半格的算一格),从而估测出油膜的面积是________cm2.
(3)如图乙所示,假设这层油膜是由每个油酸分子紧密排列组成的,则我们就可以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大约为________cm.
【答案】 228 3.3×10-8
【解析】
(1)采用估算的方法求油膜的面积,通过数正方形的个数:面积超过正方形一半算一个,不足一半的不算,数出正方形的总个数乘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近似算出油酸膜的面积.
(2)把油酸分子看成球形,且不考虑分子间的空隙,油膜的厚度近似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由d=V/S求出油酸分子直径.
(1)面积超过正方形一半的正方形的个数为57个;
故油膜的面积S=57×4cm2=228cm2
(2)每滴溶液中含有的纯油酸体积V=7.5×10-6cm3
(3)油酸分子的直径
【点睛】
本实验的难点采用估算的方法求面积,注意四舍五入,由于估算出油膜的面积,估算分子大小,必定存在误差,但只要数量级符合要求就行了
17.小宇想探究方糖溶解于水后,方糖和水的总体积如何变化.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将图甲中的块状方糖和图乙中的水混合,待完全溶解后如图丙所示.
(1)从上述实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方糖和水混合后总体积________________.
(2)就产生实验现象的本质提出的合理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减小 分子间有空隙
【解析】
(1)将图甲的块状方糖和图乙的水混合,待完完全溶解后如图丙,
已知方糖的体积V1=14cm3,图乙中水的体积为V2=90ml,图丙中盐水的体积为V3=100ml,
混合后的体积:V=V1+V2=14ml+90ml=104ml>100ml,
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方糖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2)由观察到的现象“方糖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可知,应该是方糖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有间隙,故产生此实验现象的本质提出的合理的猜想是分子间有间隙.
故答案为(1). 减小 (2). 分子间有空隙
【点睛】在体积减小的基础上猜想是关键.
四、计算题
18.质量为1g的水有3.34×1022个水分子,若这些水的流速是每秒1亿个水分子,那么需要经过多少年这1g滴水才流完?
【答案】1.06×107年.
【解析】
解答:水的流速v=108个/秒 ∵v= ∴t===3.34×1014秒 1年=3600秒×24×365=3.1536×107秒 因此流完这些水分子需要:≈1.06×107年.
答:需要经过1.06×107年这1g滴水才流完.
【点睛】
知道分子的总数量以及水流的速度,利用速度计算公式变形就可以求出相应的时间.
19.分子的直径太小了,物理学家就想到一种测量分子直径的方法﹣﹣单分子油膜法,即把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小宇同学把煤油装在滴定管里,记录到煤油滴了400滴时,管内煤油减少了0.4cm3, 其中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是3m2,试粗略估算煤油分子的直径.
【答案】3.3×10﹣10m
【解析】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原理是:测出一滴油的体积V,把油滴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油膜的厚度就是分子直径,求出油膜的面积S,分子直径为.
油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薄层,油膜的厚度等于分子直径,只要测算出一滴油的体积V和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S,就可以估测出分子直径的大小,这种粗略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叫单分子油膜法,分子直径的表达式:.
20.假如一湖面的面积是96km2, 现要在这湖面上铺上一层单个分子直径厚的薄油层,请估算下需多少体积的油?
【答案】9.6×10﹣3m3
【解析】
求油层的体积,除了面积还要知道油层的厚度,即分子的直径,因此用湖的面积乘以分子的直径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油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湖面的面积是;
根据得,需要油的体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