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核舟记
魏学洢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本课文言字词和句式。
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3.品味本文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
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未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文学家,著有《茅檐集》。其父魏大中因上疏弹劾宦官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
写作背景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东坡泛赤壁”的桃核舟,经过专家鉴定,为王叔远晚年作品,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中国明末清初的桃核雕刻品。
《核舟记》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本文通过描写核舟的形状、构造以及舟上的人和物等,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文题解读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即由桃核雕刻成的舟。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标题简清明了,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文体。
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人诬陷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最终他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他泛舟游览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并非真正赤壁之战所在地),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
知识链接
必备知识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核/舟/记/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大概,大约
有余,多一点儿
高起
宽敞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用颜料等涂上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关上窗子,可看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高高的帽子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看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和黄鲁直一起看着一幅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靠近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体,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像
抬头仰望
不相类似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态与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靠着,靠
弯曲
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船桨
撑船的人
扳着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个壶,那个是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平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字迹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清楚明白
朱红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字迹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共,总共
6
和,连同
竟然不满一寸
挑选
长而窄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内容
----核/舟/记/
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了“奇巧”二字?
雕刻材料的微小
雕刻内容的丰富
雕刻者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径寸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内容
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核舟?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内容
作者按观察顺序介绍核舟,首先从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然后介绍船舱、小窗、雕栏、对联,其中对联还照应了核舟所刻的题材,介绍了字的颜色。作者在描绘时,处处紧扣“奇巧”。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内容
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舟子二人的?其目的是什么?
从神态和动作上对舟子二人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居右者“仰面”“啸呼”,属于动态描写,居左者“视端容寂”,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相兼,相映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内容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什么?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
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内容
体积微小:长八分有奇,高二黍许。
雕刻精细:箬篷,八扇小窗开关,雕栏,对联,多髯,珠历历数,背面题字。
人物各具情态:苏、黄神情专注、豁达,佛印放浪形骸,舟子悠闲、专注。
物件繁多: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课文是如何具体说明核舟奇巧的?
品读文句,理解文章内容
主要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其意晓然。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舟?
品读语言,赏析优美文句
----核/舟/记/
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找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品读语言,赏析优美文句
用“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二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时的神情。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也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
品读语言,赏析优美文句
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找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
船头三人各有何特点?
苏轼和黄庭坚陶醉在书画长卷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表现出豁达放旷的胸怀,其中苏轼表现出长者的慈爱,黄庭坚表现得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佛印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放浪形骸,洒脱不群。
品读语言,赏析优美文句
作者描述的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这样写?
①两个“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专注听“茶声”。但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品读语言,赏析优美文句
②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展现出一种有楫等同无楫、有舟子等同无舟子的放任自流的情形。
③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景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
品读语言,赏析优美文句
作者描述的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这样写?
品读语言,赏析优美文句
品味“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以数字说明小小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长曾不盈寸”形成鲜明对照,说明雕刻者巧夺天工的技艺,突出中心。
课外延伸,探寻文章主题
----核/舟/记/
课外延伸,探究文章主题
这枚核舟是王叔远送给魏学洢的,请你化身为魏学洢,给王叔远写一封信,概括一下信中包含的情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开篇(1082)
“天启壬戌秋日”——核舟刻字(1622)
vs
东坡被贬黄州三年
?
课外延伸,探究文章主题
核舟刻于“天启壬戌秋日”,即1622年,而作者魏学洢在1625年秋日因丧父忧愤而亡,作者得到这个核舟至多不过三年时间。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北方激烈的政治斗争如火如荼(作者的父亲魏大中就是东林党的领袖,最终下狱惨死),关外清军正与明军激战(著名的宁锦大战亦发生于这一时期)。
课外延伸,探究文章主题
王叔远因为懂得东坡,所以刻下了核舟,并且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了魏学洢。我们也走进魏学洢和王叔远的时代,请同学们化身为收到核舟的魏学洢,给王叔远写一封信,你在这封信里打算对王叔远说些什么?
(1)表达对叔远的感谢。(2)对叔远高超技艺的赞扬,尤其是通过人物的陪衬与烘托来刻画东坡的精神气质这一艺术品质的高度赞扬。(3)个人的悲惨际遇与国家的江河日下中,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及对“清风明月”的适意生活的向往。
本文通过对王叔远所刻核舟“大苏泛赤壁”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课外延伸,探究文章主题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苏轼(中)
鲁直(左)
佛印(右)——绝类弥勒
核舟记
总说——由奇巧人王叔远引出核舟由来及主题
船舱——箬篷、小窗、雕栏、对联
分说
船头
船尾
共阅手卷
总说——总计核舟“容量”,再叹技艺“灵怪”
船背
右舟子作啸呼状
楫(中)
左舟子视端容寂
题名色墨
篆章色丹
技艺精湛
构思巧妙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核/舟/记/
器皿( ) 贻( ) 有奇( ) 箬篷( ) 糁( ) 髯( )
椎髻( ) 篆章( ) 诎( )
mǐn
yí
sǎn
jī
ruò
rán
chuí
zhuàn
qū
字音字形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古今异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开头)
可
高可二黍许(大约)
其人视端容寂(正)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为
中轩敞者为舱(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1.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句,“其上”前省略了介词“于”)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隐”后省略介词“于”)
文言句式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尝贻余核舟一(正常语序为“尝贻余一核舟”)
其两膝相比者(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
2.倒装句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