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14:09: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0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
2.把握演讲词的结构,理解演讲词中事例的作用。
3.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演讲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创作背景
文体知识
演讲词,又叫讲演词、演说词,是演讲者在公众场合就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等公开发表自己见解的讲话文稿。演讲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或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瞭望( ) 缅怀( ) 埋没( )
儒家( ) 肇( ) 激变( )
彷徨( )

zhào
miǎn
liào


pánɡ huánɡ
字词学习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
(1-2)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3-12)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13)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新一代提出殷切希望。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
(2)含义: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格物致知“出自何处 是什么含义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1)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
(2)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 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摩。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3)这也是适应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据?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道理论据:
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道理论证)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据?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事实论据:
王阳明的例子,证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事实上是并不重视格物致知的。自己的亲身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举例论证)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据?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揣摩语言,品悟情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演讲词,有朴实严谨的语言,通过语言进一步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揣摩语言,品悟情感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成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中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有什么作用?
先以“不是……而是……”的句式,鲜明地提出了“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揣摩语言,品悟情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不能调换。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需要靠“眼光”寻找正确的目标;然后靠“勇气”开展实验;实验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就需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这三个词语存在先后逻辑关系,因此不能调换。
揣摩语言,品悟情感
第11段中“大都”“往往”“常常”这几个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包括特殊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性。“大都”指存在普遍现象;“往往”“常常”突出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的能力低,从反面论证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揣摩语言,品悟情感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
揣摩语言,品悟情感
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揣摩语言,品悟情感
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
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
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得出结论:必须重视真正的格物
致知精神






板书设计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