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记叙文阅读)情节的作用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记叙文阅读)情节的作用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16:46:25

文档简介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
【记叙文阅读】——情节的作用
内容解读
“情节的作用”类题目一般考查人物对话的作用、故事内容的作用、反复写某个动作或某个事物的作用,以及故事的细节等。需要从文章结构、作者情感以及文章主旨等多方面思考分析。
考点分析
内容上的作用
内容上主要是指情节与小说的四要素(环境、人物、其他的情节、主题)之间的作用;
环境
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活动(或者故事发生)的环境。
人物
人物上: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品质;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衬托或侧面烘托人物。
主题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情节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补充叙事,提示矛盾关系;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结构上的作用
结构上主要视情节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本身所具有的作用。
开头部分
①统摄全篇,领起下文;②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③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中间部分
①承上启下,贯穿全篇;②详略得当,主次分明;③充实内容,寄托情感;④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对比映衬;⑤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
结尾部分
①照应题目或者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②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解题思路
1.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3.根据题干要求,分点整合答案。
2.结合文章内容,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常见问法
1.小说设置……的情节有何用意 谈谈你的看法。【如2022·舟山】
2.文章为什么要详写……?【如2023·赤峰】
3.文章为什么多次写到……?【如2023·牡丹江】
教材示例
【教材】八年级(下)第1课《社戏》“积累拓展”第一题
【问题】《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点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训练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解答】原文开头部分的内容要点,一是“我”当时在北京,对看戏本无兴趣;二是在北京第一次看戏,因为人太多,声音嘈杂,且无合适座位,便“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三是在北京第二次因为募捐,看谭叫天的戏,可是到了很晚谭叫天还不出场,只好失望地离去;四是反思中国的戏剧,“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不适合剧场观看,只适合在野外观看,远观反而有风致。
在北京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社戏”。虽然过去几十年,但是当时的难忘经历如在眼前。如此对比地写来,眼前的戏不适合看,过去的戏永生难忘,一贬一褒尽在文中。以眼前的戏为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的好看;其实未必真好看,主要是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让“我”神往,“我”在心里的一角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文化的爱。
中考链接
(2023·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牧羊犬
女真
①电话里,老爸声音焦急:“闺女,你能马上来一趟不?牧牧惹祸了!”
②爸妈生活自立,平时很少给我打电话,都是我打电话问候他们。城里养大型犬受限,多年前一个朋友找我帮忙——朋友知道我爸妈住在三环外,家里有院子。爸妈接收了大狗,起名牧牧。牧牧没惹过事,更甭提“惹祸”了。这次老爸用词重,我心里一惊。牧牧咬人了?不会吧!牧牧平时关在院子里,爸妈出门遛牧牧,每次都拴狗绳。我问老爸:“牧牧咬人了?”“没咬人,是羊。”“家里怎么会有羊?”“不是家里,草地上有羊。你赶紧来一趟吧,人家不让我们走。”得,爸妈是被扣了。
③见到爸妈时,爸妈和牧羊老汉正坐在林子里说话,看上去不像有争执。我把爸妈拉到一边,小声问:“牧牧怎么了?”妈抢答:“你爸带我去卧龙湖看荷花,路过这片草地,你爸要下车透透气,顺便把牧牧一起带下车。牧牧拴着绳的,看见附近有羊群,挣脱了跑去圈羊,跑得可欢了,把羊赶得团团转。放羊的说母羊可能受惊,会流产掉羔子,死活不让我们走。我和你爸身上只有五百块钱,放羊的说至少得三千,少了不让走,你爸没办法才给你打电话。”我说:“凭什么张嘴就要三千?一只羊值多少?这不是讹人吗?”老爸说:“也不算讹,现在羊挺贵的。”我爸人长得高大,心却软。
④我过去单独找老汉,告诉他没有现金,可以给他转账。看上去跟我爸年纪相仿的牧羊人说他没有手机,他只要现金。我把身上搜罗一遍,只有一千五百块钱,加上爸妈的五百,一起给了老汉。
⑤丈夫出差回来,饭桌上听我讲牧牧的祸事,明显不高兴:“要多少钱你都给?真有钱。以后遇到这种事先打电话报警。”丈夫有职业自信,我却有点不以为然:“这事归交警还是你们刑警管?我是怕我爸妈着急上火,他们万一病了可不是多少钱的事。”
⑥儿子在旁边说风凉话:“两千块钱够吃一顿烤全羊了,既然您花钱了,是不是应该把羊拉回来一只?您看见母羊掉羔子了?”
⑦我嘴上骂儿子“吃货”,心里却想儿子说的也不是没一点道理,但我强硬地回怼他们:“你俩记住,以后在我爸妈面前谁也不许再提这件事。”
⑧那天晚上我梦见牧牧在草地上赶羊,牧牧撒欢跑,无边无际的羊群,被牧牧管得服服帖帖,不断排列出各种奇葩造型。醒来睡不着,想一个问题:牧牧出生就被圈养,外出总是拴着,一直老老实实的。按狗的寿数,牧牧年岁挺大了。
⑨作为一只牧羊犬,牧牧这次虽然“惹祸”了,但没放过也许是此生唯一一次圈羊的机会,也算有幸。作为圈养的狗,能够完全放任天性的机会不多啊。
⑩过小年那天,老爸来电话说:“过年别买肉了,家里有一只全羊,够吃一阵子,过完年暖和了没地方放。”我问:“哪来的全羊?”老爸说:“要赔款的那个放羊老汉的儿子送过来的。老汉回家以后,母羊一切正常,老汉让儿子给我打电话,要把钱给退回来,我说算了,老爷子挺大岁数还放羊,不容易,当交朋友了,但昨天老汉打发儿子开车送来一只收拾好的全羊。”
放下电话,我心里既高兴又难过——牧牧一个月前已经走了,老死的。算起来,牧牧应该一共活了十三岁。
(选自《202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问题】“牧羊老汉打发儿子送羊”这一情节设置巧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理解。
结合⑩段“要赔款的那个放羊老汉的儿子送过来的。老汉回家以后,母羊一切正常,老汉让儿子给我打电话,要把钱给退回来,我说算了,老爷子挺大岁数还放羊,不容易,当交朋友了,但昨天老汉打发儿子开车送来一只收拾好的全羊”分析,“牧羊老汉打发儿子送羊”这一情节设置巧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深化小说主题;结构上,结合 段“牧牧一个月前已经走了,老死的。算起来,牧牧应该一共活了十三岁”分析,引出下文牧牧的离世,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据此回答即可。
【解答】这一情节的设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深化小说主题;结构上引出下文牧牧的离世,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思维导图
内容 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表现(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③揭示(或表达、寄托、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或表现主旨、深化主题)。
结构 ①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②与上文(下文)照应。③推动情节发展或与上下文形成转折。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⑤承上启下。
表达效果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
李文亮
①我把小蓝车靠在岗楼的栏杆上,从光中掏出一物,伸向配钥匙的师傅:“配把这样的钥匙,多少钱?”师傅只扫了一眼:“15块。”亏得我是有备而来的,不然还会像上次那样惊呼,前些天,在上个路口我也曾这样问过一位配钥匙的师傅,答案是“20块”,当时我便惊呼起来:“配一把钥匙怎么能要20块呢?”
②看着配钥匙的师傅,我随口问道:“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在市场买菜时要说,在网上购物时要说,就连有次坐同事的车被警察拦下要被罚款,我也这样对警察说。然而这口头禅往往收不到什么效果,对此,商户总要诉苦说:我们这也赚不了多少钱;而警察则是微微一笑,和蔼地告诉我:这罚款不是交给我个人的,咱不搞价。
③这位配钥匙的师傅抬头看了看我,笑着说:啥有啥的行情。那语气,似乎显出我的还价有多么无知与鲁莽。我便有些尴尬了,故作旷达状:“配吧配吧,15块就15块,无所谓。”其实我在心里盘算了,即使再往前骑10个岗楼,也不可能遇到10块钱配钥匙的摊主——当然,这10块钱对于我也不算小数目了,这已经是我吃一顿午餐的价钱,那种大碗的刀削面,特解馋!
④师傅接过要配的钥匙,便向墙根的机器走去。我有了闲暇,就注意起这摊子来:“配钥匙”“修自行车”“修鞋”“修拉链”,几块牌子竖在那里,这师傅看来厉害着呢,就像我在学校一样,既能教体育又会修电脑。配钥匙摊位的旁边半蹲着个女中学生,地上还躺着一辆自行车。我便又有些不安了,似乎当老师的却插了学生的队,不过还好,那女孩像在嘟囔外语,没顾上看我。
⑤师傅在操作那机器时,兜中的电话响了,师傅掏出电话问:“谁啊?”师傅这手机开的是免提,我在旁边也听到了,电话那头要找刚才打电话的女孩子。那女孩正要过来接听,师傅却回答:“人民医院岗楼,建设银行底下。”随即便挂断了电话。我有些恼这师傅了,为啥不让孩子跟妈妈说句话?这么冷的天。看这孩子的红色校服,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教的学生。这时,手机上的时间催促我:已经下午两点多了,各学校早已闭了门、上开课了。我也只向校长请了半小时的假,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孔融四岁能让梨,40岁的我常常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故事。
⑥钥匙快配好了,衣着朴实甚至接近寒碜的孩子的母亲也赶了过来。地上躺的自行车我在车行看过的,也就二三百块钱的样子,现在街上的学生很少骑这种自行车了,尤其是中学生,那红的绿的白的黑的山地车、公路车,总一闪一闪地从面前疾驶而过,好几次晃得我差点儿从车上跳了下来。
⑦师傅吹拂着钥匙上沾着的钢屑,金灿灿的。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我在心里又埋怨起自己来。
⑧师傅给那母女介绍车胎的情况:换普通的车胎需要多少钱,换好点的车胎需要多少钱。那孩子始终没说一句话,只是一边听着母亲和师傅的对话,一边仍然在嘟囔着外语。母亲说,换条最便宜的吧。师傅说,最便宜的那种车胎跟牛皮纸一样薄,不经磨,三天两头要补胎。母亲想了想,说,那也换最便宜的吧。旁边的孩子还是没说一句话,她的脸红红的,不知是不是冻的缘故。
⑨我问师傅,你这里最好的车胎价钱是多少?师傅说,30块。我掏出手机直接扫了45块钱,告诉师傅,给孩子换条最好的车胎吧,安全。随即我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跨上共享单车,回头对孩子大声说:到学校,不能迟到。
⑩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
(选自2023年3月31日《山西日报》)
1.下列事件让“我”觉得自己形象不够“光辉”。请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①明明配钥匙的价格够便宜了,“我”却还要随口跟人家还价。
②明明知道15块已是最低价,“我”却 。
③明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却 。
④明明师傅配钥匙这么辛苦,“我”却 。
2.第②段中的插叙有怎样的作用?
3.第⑥段为什么要列举自行车的颜色和种类?
4.文章最后说:“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你认为是说给谁的?为什么?
5.文中“我”直接为女孩买最好车胎之举,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请简述理由。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琢磨
揭方晓
①寒气一阵紧似一阵,将小城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②可逼仄的酱巷深处,李八爷并无压抑之感。他如往常一般,悠然自得地烤着火、呷着茶。手中的茶杯,茶水浅了又续,续了又浅;炉中的炭火,暗了又明,明了又暗。眼看得续水三五回了,添炭七八次了,顾客却仍旧没有上门。
③没人上门就没人上门呗,李八爷不急,亦不恼,始终悠然自得。和他一样悠然自得的,还有杯中温润的茶水,还有炉中热烈的炭火,还有这条逼仄的酱巷。酱巷从来无酱。不管是生抽、老抽这样传统的酱油,还是芝麻酱、甜面酱、豆瓣酱这样层出不穷的鲜美调味品,统统没有。无酱,却有名,在这座小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条小巷的人端的都是“金饭碗”“银钵钵”,家家户户都是金银匠,熔、敲、压、拉、剪、刻、磨,一通神出鬼没的操作,像变戏法般,金灿灿的戒指、沉甸甸的手锔、银闪闪的项圈横空出世,给美丽的女人以精致,给康健的男人以华贵,给悠长的日子以精琢细磨。
④而李八爷琢金磨银的手艺承自祖辈,最是精湛。他常骄傲地吹嘘,说自家祖辈曾给王府打过金银器,某某王妃,又或是某某公主,她们戴的头簪、凤冠、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耳环、耳钉等一众金银饰品,全是自家祖辈精琢细磨出来的呢。这话,半真半假吧。可酱巷一半的金银匠是他的徒弟,另一半是他的晚辈后生,这可是实打实的,不虚,不假。可以说,在这条巷子里,李八爷就是手艺出神入化的神一般的存在。
⑤不过,那是过去了。
⑥现在这条巷子冷清多了。敲打声、淬火声、焊接声,仿佛只是一转身,就突然没入了泥瓦间,没入了堂榭里,再也找不回来。时代在发展,女人们、男人们越来越喜欢成品金银饰,嫌手工打制的金银饰粗陋,不时髦。顺天应地,李八爷的徒弟们、晚辈后生们,一个个都闯出了酱巷,在小城繁华大街、热闹卖场,开了一家又一家金银珠宝店,专卖黄金珠宝成品,生意火得一塌糊涂。
⑦李八爷对此极为不屑:“手艺人,哪能不靠手艺吃饭?”
⑧“手艺人,怎能成了买卖人?”
⑨“手艺人,不能这样没有出息呀!”
⑩李八爷一口一个“手艺人”,显然,他对自己“手艺人”的身份极为看重,觉得这是他一生最闪亮、最完美的标签。
“真不靠手艺吃饭了!”
“手艺人也得养家糊口哇!”
“金银匠卖成品金银饰,怎就没出息?”
徒弟家旺心中不服,经常这样嘀咕着反击。
家旺惦记着师父咧,多次上门要李八爷去他店里“坐堂”,啥事都不用管,只要坐在那里就行。他知道,师父李八爷的名字,就是小城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是一等一的手艺,是一等一的信誉,是一等一的分量。只要他在,店里生意一定会更加红火。
李八爷直接拒绝:“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
家旺气恼,暗自嘟囔:“都啥时代了,机器化大生产不比你那敲敲打打强?真是老顽固,老固执,老守旧,老执拗,老拘泥,老榆木疙瘩,老秤砣子。”
李八爷耳朵贼精,好似听见,回首怒斥:“说啥嘞?”
家旺一脑门的汗,支支吾吾,撒丫子逃远了。
眼见没客人上门,李八爷索性搬出小天平、拉丝板、拉丝钳、嵌槽、焊枪、印泥、喷枪、坩埚这些“老伙计”,打细微如1克的项链,拉粗壮如120克的手链。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个是“梅蕊重重何俗甚”。总之,精美绝伦。
面对自己的杰作,李八爷心中无喜,亦无悲。只打量片刻,便将这样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付之一炬,熔为红彤彤的汁水。待其冷却成金块,再费尽心机琢磨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循环往复,乐在其中。
邻居罗寿来无聊,一直在旁边看着,笑得跌倒,李八爷亦笑得灿烂。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孩子般快乐,哪里还有什么寒气哟。
“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李八爷心中的唱词,磅礴而出。隔着好几里远的家旺,没来由的,心中倏地一紧。
(选自《小说选刊》2022年5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寒气”压迫到结尾没有“寒气”,表明天气好转。
B.“酱巷”从过去的繁荣到现在的冷清,意味着“手艺”传承面临窘境。
C.家旺与李八爷的对照是为表现家旺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
D.李八爷琢磨打造又烧毁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就是为提高工艺水平。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个是“梅蕊重重何俗甚”。(此句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请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
(3)“琢磨”在文中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写出其中两条。
(4)文末,李八爷心中的唱词磅礴而出,隔着很远的家旺即“没来由地,心里倏地一紧”。这如何理解?
阅读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发 生
①他默默看着工人站在烟囱顶端挥动铁锤。烟囱和这胡同老旧的房屋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他心里有些感伤。
②一个工人跟路人打趣:“这年头,啥事都有。刚有个姑娘,买了七十二块从烟囱上拆下来的砖头。这姑娘想干啥啊!”
③他眼神有些恍惚。三年前,妻子去世后,他发觉自己老了,思维的能力被掠去了一大半。前年,女儿出嫁后,家里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根孤独的干木头。
④第二天,一个女孩找到他家,送给他一块红色的砖。砖面上写着:豆瓣胡同四十七号。“这块砖是从烟囱身上拆下来的。我想送给你,把烟囱的记忆留在你家里。这是我的一次艺术活动。”女孩说。
⑤“艺术活动?”在他的意识深处,只有绘画、音乐、电影和文学作品才是艺术,“我不是太明白……你这是什么艺术活动?”
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艺术。”
⑦女孩走后,他摩挲着红砖,琢磨着女孩的话。
⑧傍晚,女儿回来看他,要把无用的红砖丢出去,两人为此争执了几句,女儿气呼呼走了。此刻的夜是最寂静的,就像一大桶凉水,将他内心的孤寂和伤感冲刷了出来。
⑨隔天下午,他再次遇到了那个女孩。
⑩“谢谢你让这条胡同有了艺术。”
“叔叔,你喜欢这样的艺术吗?你也可以试一试。”
“我哪行,我可没那脑子。”
“艺术也是生活实践,这种实践能让人更热爱生活。想一想你最熟悉的生活环境,那里一定有你的艺术灵感。”
听了女孩的话,他有些心动了。晚上经过咖啡馆,闪烁的彩灯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突然有了想法,他很兴奋。
“我想在胡同里挂上彩灯……我想改变一下胡同沉闷的气氛。你觉得怎么样?”下一次见面,他皱着眉,急问道。女孩想了一下,笑着说:“叔叔,我们可以合作完成胡同灯光装置……我们把彩色灯泡挂在胡同的墙壁上,只是完成了一半,我们再在地面上喷洒感应液体,路人的脚踏在上面,灯泡就会发光,脚步离开后,灯泡就会马上熄灭。”他啧啧称奇。
此时的天色接近黄昏。他们抬着木梯,手拿工具,来到胡同中央……
一个女人走过来,几秒后,彩灯突然在胡同里闪耀起来。女人发出一声尖叫,灯光灭了,接着又开始闪烁,女人再次叫出了声,不再是先前的尖叫,而是好几声惊叹。绚烂的光影在胡同里回旋。
“叔叔,你不想试一下吗?”“好!”他慢慢走过去,五颜六色的光影亮了,在眼皮上跳跃,他从内心深处感受着,时间仿佛虚无了,他的身体异常轻盈。
他感慨不已:自己只是一个退休工人,想不到会和艺术扯上关系,真是不可思议!他仰起头,看着墙上的彩灯朝他眨眼睛——我亲手买来的彩色灯泡,我亲手挂上去的,他心满意足。眼前的胡同成了灿烂的世界,他不出声地笑起来。
(原载《山花》,作者蒋一谈,有删改)
7.联系全文,分析第①段“他心里有些感伤”的表达效果。
8.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工人跟路人的打趣,是为下文“女孩送老人烟囱上的砖头”埋伏笔。
B.第 段“他皱着眉,急问道”运用神态描写,主要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的不自信。
C.第 段从女人惊喜的表现,侧面体现女孩与老人胡同灯光艺术活动的成功。
D.第 段划线句,表达了老人对自己实践胡同艺术行为的自豪、满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排箫
李伶伶
①吴战在病房守了三天,父亲终于醒了。吴战的心并没有放松下来。八十八岁的父亲身体一向很好,这次回老家给祖父母扫墓,不小心摔了一跌,一下子把自己掉到了生命垂危的状态。
②父亲睁开眼睛,目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掠过,然后喻喻地说,这是父母留我,我就不走了,箫……箫……话没说完,又晕了过去。
③排箫是父亲的宝贝,他不可能随时带在身上。吴战想了想说,要不我回去取一趟吧,咱爸的情况可能回不了山东了。大哥罗援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
④吴战立即动身,乘汽车,转高铁,回到山东枣庄家里。吴战在父亲卧室的柜子里,找到父亲的排箫。这个排箫原来虽不是父亲的,却改变了父亲的人生轨迹。
⑤排箫是用废旧的子弹壳做的,它真正的主人是父亲的战友罗耀祖。俩人一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父亲差点死在战场上,而罗耀祖则永远地留在了那里。父亲曾给吴战讲过那段经历。那次要攻克一个高地,上级下达命令,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那个高地,可敌人的火力很猛,战斗持续了六个多小时,仍然没有任何进展,眼看天就亮了,连长急得眼睛都红了。连长说,都背上炸药包,一个一个上,直到把对方的地堡炸毁为止。我先来!大家还想说什么,连长已经背着炸药包拿着手榴弹冲出了战壕。在我方火力的掩护下,连长匍匐前进,爬向对方的地堡。眼看着连长就要爬到目的地时,被对方发现,乱弹打死。
⑥连长的牺牲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副连长丝毫没有犹豫地接着冲出战壕,随后是排长、副排长、班长、副班长,再后是士兵,按入伍时间排序,入伍时间最长的排到最前面。吴炳坤入伍不到一年,排在中间。为了炸掉敌方的地堡,我方已经牺牲了三十八个人,再下一个就是吴炳坤。每个将要跳出战壕的战友都会留下几句遗言,让下一个战友将来回国时转告他的父母家人,吴炳坤前面那个战友胆子小,连老鼠都害怕,大家都叫他胆小鬼。胆小鬼在他前面的战友刚跳出战壕,就跟吴炳坤交代了遗言。他说,如果我回不来,别告诉我父母,他们会受不了的。说完哭了。过了一会儿,等情绪平复下来又觉得这话不妥,他要是牺牲了,这个秘密肯定守不住,于是又改口说,如果我回不来,跟我父母说,让他们别难过,我是为保卫国家牺牲的,这是我的荣耀。这次说完,他没有哭。
⑦胆小鬼刚改好遗言,就传来前一个战友牺牲的消息。胆小鬼没有迟疑退缩,勇敢地冲了出去。吴炳坤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那一刻,说不紧张不害怕是撒谎,吴炳坤整个人都变得僵硬起来,说不出一句话。后面的战友见他站在那儿发愣,拍了他一下,问他要跟父母说什么。吴炳坤被拍醒了似的,回过神来说,告诉我父母,别想我,我来生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思。吴炳坤说完背好炸药包,拿好手榴弹,准备冲出战壕。就在这时,敌方阵营一阵巨响,胆小鬼竟成功炸毁敌方地堡,我方乘胜而上,一举拿下了那个高地。吴炳坤觉得自己是死里逃生。
⑧胆小鬼大名叫罗耀祖,山东枣庄人。吴炳坤回国后辗转找到罗耀祖的父母。罗耀祖五个姐姐,家里就他一个男孩,他没能回来,父母都受不了这个打击,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罗父罗母失去独子的那种悲恸,吴炳坤永远都忘不了。
⑨吴炳坤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罗耀祖家的,到火车站买票时才发现,排箫还没还给罗耀祖的父母。这个排箫是罗耀祖生前最喜欢的乐器,没事的时候他经常用它吹老家的曲子。吴炳坤不想把排箫据为己有,于是返回罗家,发现一家人正抱在一起失声痛哭,罗母一边哭一边自责,因为自己再生不出儿子,罗家到地这里断了香火,她对不起丈夫,对不起列祖列宗,最后竟哭得晕厥过去。吴炳坤以前听罗耀祖说过,他们老家特别重男轻女,谁家若没个男丁,在整个村子都抬不起头来。看到罗母哭晕后,吴炳坤做了个决定,留在罗家,给罗耀祖的父母当儿子,给他们养老送终。罗炳坤成家生子后,让大儿子姓了罗家的姓,二儿子才姓自己的姓。
⑩吴战找到排箫后,马不停蹄地往辽宁老家赶,生怕见不到父亲最后一面。当吴战拿着排箫奔回父亲的病房,轻声唤他时,父亲竟又睁开了眼睛。看到排萧,父亲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下,他把排箫握在手里放在胸口上,说,传,传下去……当大家还在猜测父亲的意思时,吴战已经明白了,他说,您是不是想说,让我们把排箫传下去,把罗耀祖叔叔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传下去?父亲点点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父亲一定是听到了罗耀祖的箫声,不然他的嘴角不会微微地翘起来。
(选自《2021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别改)
10.本文叙写了父亲与排箫的几件事情,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在①②处补全相关事情。
☆弥留之际,父亲念叨战友留下的遗物——排箫。
☆① 。
☆② 。
☆临终前,父亲将排箫交给儿子吴战,并叮嘱他把排箫传下去。
11.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副连长丝毫没有犹豫地接着冲出战壕,随后是排长、副排长、班长、副班长,再后是士兵,按入伍时间排序,入伍时间最长的排到最前面。
12.小说中“胆小鬼”罗耀祖最终成了英雄,你从中读出怎样的现实意义?结合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的阅读发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②还在心里盘算着(或写出盘算的具体内容)。 ③还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 ④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意思对即可) 2.列举事例表明“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或“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行为”),暗示自己已沾染市侩气,却并没察觉,为后面形象意识的觉醒作了铺垫(或“与后面形象的转变形成对比”)。(意思对即可) 3.表明中学生物质条件普遍较好,突出小女孩家境贫寒,引发“我”的同情,为下文“我”给女孩买最好车胎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4.“到学校,不能迟到。”这既是学生,也是教师的纪律,因此是说给自己和孩子的,关心学生既是教师的本职,同时也是告诫自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形象,不断向上向善。(若只答“给学生”或“给自己”,并说出理由,意思对即可) 5.虽然讨价还价已成习惯,但看到师傅工作如此辛苦,“我”却还要搞价,产生了“读书人”的羞耻之感,女孩的校服让“我”想起自己的女儿和学生,做家长的关爱之情与做教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心生同情、慷慨解囊就在情理之中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提示“明明知道15块已是最低价”定位第③段,由第③段关键句“其实我在心里盘算了,即便再往前骑10个岗楼,也不可能遇到10块钱配钥匙的摊主——当然,这10块钱对于我也不算小数目了,这已经是我吃一顿午餐的价钱,那种大碗的刀削面,特解馋”可确定答案:还在心里盘算着。
第二空,根据提示“明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定位第⑤段,由第⑤段关键句“我也只向校长请了半小时的假,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孔融四岁能让梨,40岁的我常常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故事”可确定答案:还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
第三空,根据提示“明明师傅配钥匙这么辛苦”定位第⑦段,由第⑦段关键句“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我在心里又埋怨起自己来”可确定答案: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
2.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根据第②段“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在市场买菜时要说,在网上购物时要说,就连有次坐同事的车被警察拦下要被罚款,我也这样对警察说。然而这口头禅往往收不到什么效果,对此,商户总要诉苦说:我们这也赚不了多少钱;而警察则是微微一笑,和蔼地告诉我:这罚款不是交给我个人的,咱不搞价”可知,插叙过往在各种场合,我经常说“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证明遇事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是“我”的习惯,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并不没有觉察到它的坏处。这为下文“我”意识觉醒并产生了“读书人”的羞耻之感做铺垫。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第⑥段“现在街上的学生很少骑这种自行车了,尤其是中学生,那红的绿的白的黑的山地车、公路车,总一闪一闪地从面前疾驶而过,好几次晃得我差点儿从车上跳了下来”可知,这说明按照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不在乎这种便宜简陋的自行车,与“衣着朴实甚至接近寒碜的孩子”形成对比,引出下文第⑦段“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与第⑨段“我掏出手机直接扫了45块钱,告诉师傅,给孩子换条最好的车胎吧”的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
4.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与分析。
由第⑦段“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我在心里又埋怨起自己来”和第⑨段“我掏出手机直接扫了45块钱,告诉师傅,给孩子换条最好的车胎吧,安全”可知,此时的我已经意识觉醒,认识到作为教师,应该自己的素养和纪律意识,要对得起教师这份职业与光辉形象,同时关心学生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因此,这句话即是在提醒那孩子,也是在告诫自己。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情节评析。
根据第⑦段“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我在心里又埋怨起自己来”可知,虽然讨价还价已成习惯,但看到师傅工作如此辛苦,“我”却还要搞价,内心开始不断自责与埋怨;根据第⑤段“这么冷的天。看这孩子的红色校服,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教的学生”可知,女孩的校服让“我”想起自己的女儿和学生,作为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让“我”心生同情,故直接为女孩买最好车胎之举就在情理之中。
6.(1)B
(2)①运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增加了文采,生动地表现了李八爷加工金器手艺的高超和作品的精美,突出了他坚守传统技艺、不图名利的性格特点。
②“手艺人”表现出李八爷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和坚持,“门神”是李八爷对只在徒弟家旺的店里“坐堂”就能挣钱的说法。李八爷这句话,直接表明了自己坚守传统手艺,不图钱财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主旨。
(3)①指锻造金银器的过程。②指对打造金银器这门手艺发展前景的思考。③指对精神的淬炼。
(4)文章尾段,运用夸张手法写李八爷的唱词对家旺的影响,表达了对李八爷坚守传统手艺,追求淡泊心境,不图钱财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对逐利世风的批判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引发读者深思。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A.结尾的没有“寒气”是人物心境的改变,“表明天气好转”理解错误;
C.本文主人公是李八爷,两人的对照意在表现李八爷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和淡泊心境,并非表现家旺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
D.李八爷琢磨打造又烧毁艺术品意在表现传统手艺的窘境和淡泊的心境,并非为提高工艺水平;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三个连续分句均使用“真个是……”的句式,是排比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势。“揉破黄金万点轻”“蛾儿雪柳黄金缕”“梅蕊重重何俗甚”均是引用古代诗词,能够增加文采。“揉破黄金万点轻”形容桂花的色彩如金光灿烂般星星点点;“蛾儿雪柳黄金缕”形容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梅蕊重重何俗甚”形容梅花有重重叠叠的花瓣。结合“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总之,精美绝伦”等语句可知,这几句表现出李八爷加工金器的手艺之高超和作品之精美。
(2)结合第④段“而李八爷琢金磨银的手艺承自祖辈,最是精湛。他常骄傲地吹嘘,说自家祖辈曾给王府打过金银器”,第⑦段“手艺人,哪能不靠手艺吃饭”以及第⑧段“手艺人,怎能成了买卖人”等语句可知,“手艺人”蕴含着李八爷对传统手艺的自豪和坚守。结合第 段“家旺惦记着师父咧,多次上门要李八爷去他店里‘坐堂’,啥事都不用管,只要坐在那里就行”可知,“门神”是李八爷对在店里“坐堂”的说法,可见李八爷不图钱财的特点。
(3)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
从文中第④段“而李八爷琢金磨银的手艺承自祖辈,最是精湛”可知,“琢磨”首先是指对金银的加工过程。
从第⑥段“时代在发展,女人们、男人们越来越喜欢成品金银饰,嫌手工打制的金银饰粗陋,不时髦。顺天应地,李八爷的徒弟们、晚辈后生们……专卖黄金珠宝成品,生意火得一塌糊涂”,以及第 段“他知道,师父李八爷的名字,就是小城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是一等一的手艺,是一等一的信誉,是一等一的分量。只要他在,店里生意一定会更加红火”等内容可知,“琢磨”一词也指对打造金银器这门手艺发展前景的思考。
文章结尾部分写李八爷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坚守对技艺忠诚,根据第 段“面对自己的杰作,李八爷心中无喜,亦无悲。只打量片刻,便将这样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付之一炬,熔为红彤彤的汁水。待其冷却成金块,再费尽心机琢磨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以及第 段“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可知李八爷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所以,“琢磨”又指对精神的淬炼。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结合文章结尾“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可知,“李八爷心中的唱词磅礴而出”表达了对淡泊心境的赞美之情。“隔着好几里远的家旺,没来由的,心中倏地一紧”运用了夸张手法。结合第 段“他知道,师父李八爷的名字,就是小城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是一等一的手艺,是一等一的信誉,是一等一的分量。只要他在,店里生意一定会更加红火”等语句可知,家旺代表着改变思路、追逐利益的一代人。“没来由地,心里倏地一紧”表达了作者对逐利世风的批判之意。
7.①老人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他对废弃的烟囱和即将被拆迁的胡同的不舍之情。②废弃的烟囱正如无用的自己,表达了老人对自己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③为下文老人参与艺术创造,乐观面对生活作铺垫。④与下文老人心情的变化形成对比。 8.主人公是老人。
理由:①主要篇幅是在表现老人,人物贯穿始终。②小说通过老人前后的改变,证明平凡人物也能进行艺术创造(艺术创造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突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会让人更热爱生活”的主题。
主人公是女孩。
理由:①女孩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女孩的艺术行为引起老人对艺术追求的渴望,改变了老人的生活态度。②通过女孩这个人物表现出年轻人的创造力,突显主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会让人更热爱生活”。 9.B
【解析】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第①段中“他默默看着工人站在烟囱顶端挥动铁锤。烟囱和这胡同老旧的房屋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他心里有些感伤”的内容可知,“他心里有些感伤”是心理描写,表达了他对废弃的烟囱和即将被拆迁的胡同的留恋和不舍;
联系第①段中“他默默看着工人站在烟囱顶端挥动铁锤。烟囱和这胡同老旧的房屋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他心里有些感伤”,第③段中“他眼神有些恍惚。三年前,妻子去世后,他发觉自己老了,思维的能力被掠去了一大半。前年,女儿出嫁后,家里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根孤独的干木头”,第⑧段中“傍晚,女儿回来看他,要把无用的红砖丢出去,两人为此争执了几句,女儿气呼呼走了。此刻的夜是最寂静的,就像一大桶凉水,将他内心的孤寂和伤感冲刷了出来”的内容可知,“他心里有些感伤”,是因为觉得废弃的烟囱就像无用的自己一样,表达了老人对自己年老孤独的悲戚,伤心;
联系第 段中“听了女孩的话,他有些心动了。晚上经过咖啡馆,闪烁的彩灯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突然有了想法,他很兴奋”,第 段中“‘我想在胡同里挂上彩灯……我想改变一下胡同沉闷的气氛。你觉得怎么样?’下一次见面,他皱着眉,急问道”的内容可知,为下文老人参与艺术创造,乐观面对生活作了铺垫;
联系第 段中“他感慨不已:自己只是一个退休工人,想不到会和艺术扯上关系,真是不可思议!他仰起头,看着墙上的彩灯朝他眨眼睛——我亲手买来的彩色灯泡,我亲手挂上去的,他心满意足。眼前的胡同成了灿烂的世界,他不出声地笑起来”的内容可知,“他心里有些感伤” 与下文老人心情的变化形成对比,突出了艺术创作带给老人的喜悦。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要人物的分析。小说主人公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人物就是主人公。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老人和女孩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也可以说,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所以无论解答这两个人物中的哪一位是主人公都可以,只要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如选择老人,联系全文可知,老人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始终,大部分篇幅围绕老人进行叙述;联系第①段中“他默默看着工人站在烟囱顶端挥动铁锤。烟囱和这胡同老旧的房屋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他心里有些感伤”,第 段中“他感慨不已:自己只是一个退休工人,想不到会和艺术扯上关系,真是不可思议!他仰起头,看着墙上的彩灯朝他眨眼睛——我亲手买来的彩色灯泡,我亲手挂上去的,他心满意足。眼前的胡同成了灿烂的世界,他不出声地笑起来”的内容可知,小说通过老人前后的巨大改变,说明了平凡人物也能进行艺术创造;联系第⑥段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艺术”,第 段中“艺术也是生活实践,这种实践能让人更热爱生活”的内容可知,老人的变化,证明了艺术创造无处不在,突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会让人更热爱生活”的深刻主题;
如选择女孩,联系④段中“第二天,一个女孩找到他家,送给他一块红色的砖。砖面上写着:豆瓣胡同四十七号。‘这块砖是从烟囱身上拆下来的。我想送给你,把烟囱的记忆留在你家里。这是我的一次艺术活动。’女孩说”,第 段中“‘叔叔,你喜欢这样的艺术吗?你也可以试一试’”,第 段中“听了女孩的话,他有些心动了。晚上经过咖啡馆,闪烁的彩灯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突然有了想法,他很兴奋”的内容可知,女孩的言行,是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
联系第④段中“‘这块砖是从烟囱身上拆下来的。我想送给你,把烟囱的记忆留在你家里。这是我的一次艺术活动’女孩说”,第⑦段中“女孩走后,他摩挲着红砖,琢磨着女孩的话”的内容可知,女孩的艺术行为引起老人对艺术追求的渴望,改变了老人的生活态度;
联系第 段中“女孩想了一下,笑着说:‘叔叔,我们可以合作完成胡同灯光装置……我们把彩色灯泡挂在胡同的墙壁上,只是完成了一半,我们再在地面上喷洒感应液体,路人的脚踏在上面,灯泡就会发光,脚步离开后,灯泡就会马上熄灭。’他啧啧称奇”的内容可知,通过女孩所表现出的年轻人的独特、新奇创造力,突显主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会让人更热爱生活”的主题。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主要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的不自信”有误,联系段中 “艺术也是生活实践,这种实践能让人更热爱生活。想一想你最熟悉的生活环境,那里一定有你的艺术灵感。”第 段中“听了女孩的话,他有些心动了。晚上经过咖啡馆,闪烁的彩灯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突然有了想法,他很兴奋”的内容可知,表现出了老人急于验证自己的想法,像尽快“改变一下胡同沉闷的气氛”的心情;
故选B。
10. 介绍排箫的来历,追忆战友罗耀祖; 回国后来到罗家归还排箫,替战友尽孝; 11.从“排长、副排长、班长、副班长,再后是士兵”表现了战争的惨烈,牺牲人数多,同时突出了战士们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下文写罗耀祖牺牲,吴炳坤回国后去罗家归还排箫,替战友尽孝做铺垫。 12.罗耀祖并不胆小鬼,而是真英雄,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国家的安全,他毅然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保卫国家,是他的荣耀。胸怀祖国自有一股英雄气,他是坚强的、是勇敢的战士。爱国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感恩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的太平盛世,我们要学习先烈们勇敢无畏的精神。作为中国人,作为学生,我们要永葆一颗爱国之心,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努力去战胜,勇攀高峰。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结合第②段内容,“父亲睁开眼睛,目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掠过,然后喻喻地说,这是父母留我,我就不走了,箫……箫……话没说完,又晕了过去”可概括为:弥留之际,父亲念叨战友留下的遗物——排箫;
结合第⑤段内容“排箫是用废旧的子弹壳做的,它真正的主人是父亲的战友罗耀祖。俩人一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父亲差点死在战场上,而罗耀祖则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可以概括为:介绍排箫的来历,追忆战友罗耀祖;
结合第⑧段内容“吴炳坤回国后辗转找到罗耀祖的父母”以及第⑨段内容“看到罗母哭晕后,吴炳坤做了个决定,留在罗家,给罗耀祖的父母当儿子,给他们养老送终”可概括为:回国后来到罗家归还排箫,替战友尽孝;
结合结尾段内容“他把排箫握在手里放在胸口上,说,传,传下去……当大家还在猜测父亲的意思时,吴战已经明白了,他说,您是不是想说,让我们把排箫传下去,把罗耀祖叔叔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传下去?父亲点点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概括为:临终前,父亲将排箫交给儿子吴战,并叮嘱他把排箫传下去。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⑥段内容“连长的牺牲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副连长丝毫没有犹豫地接着冲出战壕,随后是排长、副排长、班长、副班长,再后是士兵,按入伍时间排序,入伍时间最长的排到最前面”,“丝毫没有犹豫”表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从“排长、副排长、班长、副班长,再后是士兵”表现了战争的惨烈,牺牲人数多,同时突出了战士们不怕牺牲,为了赢得战争胜利斗志昂扬,英勇无畏的品质。结合第⑥段内容“吴炳坤入伍不到一年,排在中间”“每个将要跳出战壕的战友都会留下几句遗言,让下一个战友将来回国时转告他的父母家人,吴炳坤前面那个战友胆子小,连老鼠都害怕,大家都叫他胆小鬼”可知,交代了吴炳坤与战友罗耀祖的渊源,为下文写回国后吴炳坤去罗家归还排箫,替战友尽孝做铺垫。
1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
结合题干内容,“‘胆小鬼’罗耀祖最终成了英雄,你从中读出怎样的现实意义”,结合文章第⑥段内容“胆小鬼在他前面的战友刚跳出战壕,就跟吴炳坤交代了遗言”可知,罗耀祖已做好心理准备英勇赴死。他之所以会如此急迫的交代遗言,可以看出作为战士的他,为了祖国而战,为了胜利而战,并不在意自身的安危。结合文章第⑥段内容“于是又改口说,如果我回不来,跟我父母说,让他们别难过,我是为保卫国家牺牲的,这是我的荣耀。这次说完,他没有哭”,可知,罗耀祖能成功炸毁敌方地堡,源于他的一颗爱国心。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胸怀祖国自有一股英雄气,更加突出了罗耀祖作为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要怀一颗感恩之心,如果没有像罗耀祖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热爱我们的国家,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
【记叙文阅读】——情节的作用
内容解读
“情节的作用”类题目一般考查人物对话的作用、故事内容的作用、反复写某个动作或某个事物的作用,以及故事的细节等。需要从文章结构、作者情感以及文章主旨等多方面思考分析。
考点分析
内容上的作用
内容上主要是指情节与小说的四要素(环境、人物、其他的情节、主题)之间的作用;
环境
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活动(或者故事发生)的环境。
人物
人物上: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品质;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衬托或侧面烘托人物。
主题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情节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补充叙事,提示矛盾关系;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结构上的作用
结构上主要视情节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本身所具有的作用。
开头部分
①统摄全篇,领起下文;②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③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中间部分
①承上启下,贯穿全篇;②详略得当,主次分明;③充实内容,寄托情感;④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对比映衬;⑤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
结尾部分
①照应题目或者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②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解题思路
1.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3.根据题干要求,分点整合答案。
2.结合文章内容,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常见问法
1.小说设置……的情节有何用意 谈谈你的看法。【如2022·舟山】
2.文章为什么要详写……?【如2023·赤峰】
3.文章为什么多次写到……?【如2023·牡丹江】
教材示例
【教材】八年级(下)第1课《社戏》“积累拓展”第一题
【问题】《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点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训练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解答】原文开头部分的内容要点,一是“我”当时在北京,对看戏本无兴趣;二是在北京第一次看戏,因为人太多,声音嘈杂,且无合适座位,便“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三是在北京第二次因为募捐,看谭叫天的戏,可是到了很晚谭叫天还不出场,只好失望地离去;四是反思中国的戏剧,“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不适合剧场观看,只适合在野外观看,远观反而有风致。
在北京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社戏”。虽然过去几十年,但是当时的难忘经历如在眼前。如此对比地写来,眼前的戏不适合看,过去的戏永生难忘,一贬一褒尽在文中。以眼前的戏为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的好看;其实未必真好看,主要是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让“我”神往,“我”在心里的一角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文化的爱。
中考链接
(2023·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牧羊犬
女真
①电话里,老爸声音焦急:“闺女,你能马上来一趟不?牧牧惹祸了!”
②爸妈生活自立,平时很少给我打电话,都是我打电话问候他们。城里养大型犬受限,多年前一个朋友找我帮忙——朋友知道我爸妈住在三环外,家里有院子。爸妈接收了大狗,起名牧牧。牧牧没惹过事,更甭提“惹祸”了。这次老爸用词重,我心里一惊。牧牧咬人了?不会吧!牧牧平时关在院子里,爸妈出门遛牧牧,每次都拴狗绳。我问老爸:“牧牧咬人了?”“没咬人,是羊。”“家里怎么会有羊?”“不是家里,草地上有羊。你赶紧来一趟吧,人家不让我们走。”得,爸妈是被扣了。
③见到爸妈时,爸妈和牧羊老汉正坐在林子里说话,看上去不像有争执。我把爸妈拉到一边,小声问:“牧牧怎么了?”妈抢答:“你爸带我去卧龙湖看荷花,路过这片草地,你爸要下车透透气,顺便把牧牧一起带下车。牧牧拴着绳的,看见附近有羊群,挣脱了跑去圈羊,跑得可欢了,把羊赶得团团转。放羊的说母羊可能受惊,会流产掉羔子,死活不让我们走。我和你爸身上只有五百块钱,放羊的说至少得三千,少了不让走,你爸没办法才给你打电话。”我说:“凭什么张嘴就要三千?一只羊值多少?这不是讹人吗?”老爸说:“也不算讹,现在羊挺贵的。”我爸人长得高大,心却软。
④我过去单独找老汉,告诉他没有现金,可以给他转账。看上去跟我爸年纪相仿的牧羊人说他没有手机,他只要现金。我把身上搜罗一遍,只有一千五百块钱,加上爸妈的五百,一起给了老汉。
⑤丈夫出差回来,饭桌上听我讲牧牧的祸事,明显不高兴:“要多少钱你都给?真有钱。以后遇到这种事先打电话报警。”丈夫有职业自信,我却有点不以为然:“这事归交警还是你们刑警管?我是怕我爸妈着急上火,他们万一病了可不是多少钱的事。”
⑥儿子在旁边说风凉话:“两千块钱够吃一顿烤全羊了,既然您花钱了,是不是应该把羊拉回来一只?您看见母羊掉羔子了?”
⑦我嘴上骂儿子“吃货”,心里却想儿子说的也不是没一点道理,但我强硬地回怼他们:“你俩记住,以后在我爸妈面前谁也不许再提这件事。”
⑧那天晚上我梦见牧牧在草地上赶羊,牧牧撒欢跑,无边无际的羊群,被牧牧管得服服帖帖,不断排列出各种奇葩造型。醒来睡不着,想一个问题:牧牧出生就被圈养,外出总是拴着,一直老老实实的。按狗的寿数,牧牧年岁挺大了。
⑨作为一只牧羊犬,牧牧这次虽然“惹祸”了,但没放过也许是此生唯一一次圈羊的机会,也算有幸。作为圈养的狗,能够完全放任天性的机会不多啊。
⑩过小年那天,老爸来电话说:“过年别买肉了,家里有一只全羊,够吃一阵子,过完年暖和了没地方放。”我问:“哪来的全羊?”老爸说:“要赔款的那个放羊老汉的儿子送过来的。老汉回家以后,母羊一切正常,老汉让儿子给我打电话,要把钱给退回来,我说算了,老爷子挺大岁数还放羊,不容易,当交朋友了,但昨天老汉打发儿子开车送来一只收拾好的全羊。”
放下电话,我心里既高兴又难过——牧牧一个月前已经走了,老死的。算起来,牧牧应该一共活了十三岁。
(选自《202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问题】“牧羊老汉打发儿子送羊”这一情节设置巧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理解。
结合⑩段“要赔款的那个放羊老汉的儿子送过来的。老汉回家以后,母羊一切正常,老汉让儿子给我打电话,要把钱给退回来,我说算了,老爷子挺大岁数还放羊,不容易,当交朋友了,但昨天老汉打发儿子开车送来一只收拾好的全羊”分析,“牧羊老汉打发儿子送羊”这一情节设置巧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深化小说主题;结构上,结合 段“牧牧一个月前已经走了,老死的。算起来,牧牧应该一共活了十三岁”分析,引出下文牧牧的离世,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据此回答即可。
【解答】这一情节的设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深化小说主题;结构上引出下文牧牧的离世,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思维导图
内容 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表现(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③揭示(或表达、寄托、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或表现主旨、深化主题)。
结构 ①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②与上文(下文)照应。③推动情节发展或与上下文形成转折。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⑤承上启下。
表达效果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
李文亮
①我把小蓝车靠在岗楼的栏杆上,从光中掏出一物,伸向配钥匙的师傅:“配把这样的钥匙,多少钱?”师傅只扫了一眼:“15块。”亏得我是有备而来的,不然还会像上次那样惊呼,前些天,在上个路口我也曾这样问过一位配钥匙的师傅,答案是“20块”,当时我便惊呼起来:“配一把钥匙怎么能要20块呢?”
②看着配钥匙的师傅,我随口问道:“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在市场买菜时要说,在网上购物时要说,就连有次坐同事的车被警察拦下要被罚款,我也这样对警察说。然而这口头禅往往收不到什么效果,对此,商户总要诉苦说:我们这也赚不了多少钱;而警察则是微微一笑,和蔼地告诉我:这罚款不是交给我个人的,咱不搞价。
③这位配钥匙的师傅抬头看了看我,笑着说:啥有啥的行情。那语气,似乎显出我的还价有多么无知与鲁莽。我便有些尴尬了,故作旷达状:“配吧配吧,15块就15块,无所谓。”其实我在心里盘算了,即使再往前骑10个岗楼,也不可能遇到10块钱配钥匙的摊主——当然,这10块钱对于我也不算小数目了,这已经是我吃一顿午餐的价钱,那种大碗的刀削面,特解馋!
④师傅接过要配的钥匙,便向墙根的机器走去。我有了闲暇,就注意起这摊子来:“配钥匙”“修自行车”“修鞋”“修拉链”,几块牌子竖在那里,这师傅看来厉害着呢,就像我在学校一样,既能教体育又会修电脑。配钥匙摊位的旁边半蹲着个女中学生,地上还躺着一辆自行车。我便又有些不安了,似乎当老师的却插了学生的队,不过还好,那女孩像在嘟囔外语,没顾上看我。
⑤师傅在操作那机器时,兜中的电话响了,师傅掏出电话问:“谁啊?”师傅这手机开的是免提,我在旁边也听到了,电话那头要找刚才打电话的女孩子。那女孩正要过来接听,师傅却回答:“人民医院岗楼,建设银行底下。”随即便挂断了电话。我有些恼这师傅了,为啥不让孩子跟妈妈说句话?这么冷的天。看这孩子的红色校服,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教的学生。这时,手机上的时间催促我:已经下午两点多了,各学校早已闭了门、上开课了。我也只向校长请了半小时的假,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孔融四岁能让梨,40岁的我常常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故事。
⑥钥匙快配好了,衣着朴实甚至接近寒碜的孩子的母亲也赶了过来。地上躺的自行车我在车行看过的,也就二三百块钱的样子,现在街上的学生很少骑这种自行车了,尤其是中学生,那红的绿的白的黑的山地车、公路车,总一闪一闪地从面前疾驶而过,好几次晃得我差点儿从车上跳了下来。
⑦师傅吹拂着钥匙上沾着的钢屑,金灿灿的。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我在心里又埋怨起自己来。
⑧师傅给那母女介绍车胎的情况:换普通的车胎需要多少钱,换好点的车胎需要多少钱。那孩子始终没说一句话,只是一边听着母亲和师傅的对话,一边仍然在嘟囔着外语。母亲说,换条最便宜的吧。师傅说,最便宜的那种车胎跟牛皮纸一样薄,不经磨,三天两头要补胎。母亲想了想,说,那也换最便宜的吧。旁边的孩子还是没说一句话,她的脸红红的,不知是不是冻的缘故。
⑨我问师傅,你这里最好的车胎价钱是多少?师傅说,30块。我掏出手机直接扫了45块钱,告诉师傅,给孩子换条最好的车胎吧,安全。随即我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跨上共享单车,回头对孩子大声说:到学校,不能迟到。
⑩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
(选自2023年3月31日《山西日报》)
1.下列事件让“我”觉得自己形象不够“光辉”。请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①明明配钥匙的价格够便宜了,“我”却还要随口跟人家还价。
②明明知道15块已是最低价,“我”却 。
③明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却 。
④明明师傅配钥匙这么辛苦,“我”却 。
2.第②段中的插叙有怎样的作用?

3.第⑥段为什么要列举自行车的颜色和种类?

4.文章最后说:“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你认为是说给谁的?为什么?

5.文中“我”直接为女孩买最好车胎之举,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琢磨
揭方晓
①寒气一阵紧似一阵,将小城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②可逼仄的酱巷深处,李八爷并无压抑之感。他如往常一般,悠然自得地烤着火、呷着茶。手中的茶杯,茶水浅了又续,续了又浅;炉中的炭火,暗了又明,明了又暗。眼看得续水三五回了,添炭七八次了,顾客却仍旧没有上门。
③没人上门就没人上门呗,李八爷不急,亦不恼,始终悠然自得。和他一样悠然自得的,还有杯中温润的茶水,还有炉中热烈的炭火,还有这条逼仄的酱巷。酱巷从来无酱。不管是生抽、老抽这样传统的酱油,还是芝麻酱、甜面酱、豆瓣酱这样层出不穷的鲜美调味品,统统没有。无酱,却有名,在这座小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条小巷的人端的都是“金饭碗”“银钵钵”,家家户户都是金银匠,熔、敲、压、拉、剪、刻、磨,一通神出鬼没的操作,像变戏法般,金灿灿的戒指、沉甸甸的手锔、银闪闪的项圈横空出世,给美丽的女人以精致,给康健的男人以华贵,给悠长的日子以精琢细磨。
④而李八爷琢金磨银的手艺承自祖辈,最是精湛。他常骄傲地吹嘘,说自家祖辈曾给王府打过金银器,某某王妃,又或是某某公主,她们戴的头簪、凤冠、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耳环、耳钉等一众金银饰品,全是自家祖辈精琢细磨出来的呢。这话,半真半假吧。可酱巷一半的金银匠是他的徒弟,另一半是他的晚辈后生,这可是实打实的,不虚,不假。可以说,在这条巷子里,李八爷就是手艺出神入化的神一般的存在。
⑤不过,那是过去了。
⑥现在这条巷子冷清多了。敲打声、淬火声、焊接声,仿佛只是一转身,就突然没入了泥瓦间,没入了堂榭里,再也找不回来。时代在发展,女人们、男人们越来越喜欢成品金银饰,嫌手工打制的金银饰粗陋,不时髦。顺天应地,李八爷的徒弟们、晚辈后生们,一个个都闯出了酱巷,在小城繁华大街、热闹卖场,开了一家又一家金银珠宝店,专卖黄金珠宝成品,生意火得一塌糊涂。
⑦李八爷对此极为不屑:“手艺人,哪能不靠手艺吃饭?”
⑧“手艺人,怎能成了买卖人?”
⑨“手艺人,不能这样没有出息呀!”
⑩李八爷一口一个“手艺人”,显然,他对自己“手艺人”的身份极为看重,觉得这是他一生最闪亮、最完美的标签。
“真不靠手艺吃饭了!”
“手艺人也得养家糊口哇!”
“金银匠卖成品金银饰,怎就没出息?”
徒弟家旺心中不服,经常这样嘀咕着反击。
家旺惦记着师父咧,多次上门要李八爷去他店里“坐堂”,啥事都不用管,只要坐在那里就行。他知道,师父李八爷的名字,就是小城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是一等一的手艺,是一等一的信誉,是一等一的分量。只要他在,店里生意一定会更加红火。
李八爷直接拒绝:“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
家旺气恼,暗自嘟囔:“都啥时代了,机器化大生产不比你那敲敲打打强?真是老顽固,老固执,老守旧,老执拗,老拘泥,老榆木疙瘩,老秤砣子。”
李八爷耳朵贼精,好似听见,回首怒斥:“说啥嘞?”
家旺一脑门的汗,支支吾吾,撒丫子逃远了。
眼见没客人上门,李八爷索性搬出小天平、拉丝板、拉丝钳、嵌槽、焊枪、印泥、喷枪、坩埚这些“老伙计”,打细微如1克的项链,拉粗壮如120克的手链。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个是“梅蕊重重何俗甚”。总之,精美绝伦。
面对自己的杰作,李八爷心中无喜,亦无悲。只打量片刻,便将这样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付之一炬,熔为红彤彤的汁水。待其冷却成金块,再费尽心机琢磨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循环往复,乐在其中。
邻居罗寿来无聊,一直在旁边看着,笑得跌倒,李八爷亦笑得灿烂。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孩子般快乐,哪里还有什么寒气哟。
“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李八爷心中的唱词,磅礴而出。隔着好几里远的家旺,没来由的,心中倏地一紧。
(选自《小说选刊》2022年5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寒气”压迫到结尾没有“寒气”,表明天气好转。
B.“酱巷”从过去的繁荣到现在的冷清,意味着“手艺”传承面临窘境。
C.家旺与李八爷的对照是为表现家旺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
D.李八爷琢磨打造又烧毁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就是为提高工艺水平。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个是“梅蕊重重何俗甚”。(此句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请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

(3)“琢磨”在文中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写出其中两条。

(4)文末,李八爷心中的唱词磅礴而出,隔着很远的家旺即“没来由地,心里倏地一紧”。这如何理解?

阅读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发 生
①他默默看着工人站在烟囱顶端挥动铁锤。烟囱和这胡同老旧的房屋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他心里有些感伤。
②一个工人跟路人打趣:“这年头,啥事都有。刚有个姑娘,买了七十二块从烟囱上拆下来的砖头。这姑娘想干啥啊!”
③他眼神有些恍惚。三年前,妻子去世后,他发觉自己老了,思维的能力被掠去了一大半。前年,女儿出嫁后,家里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根孤独的干木头。
④第二天,一个女孩找到他家,送给他一块红色的砖。砖面上写着:豆瓣胡同四十七号。“这块砖是从烟囱身上拆下来的。我想送给你,把烟囱的记忆留在你家里。这是我的一次艺术活动。”女孩说。
⑤“艺术活动?”在他的意识深处,只有绘画、音乐、电影和文学作品才是艺术,“我不是太明白……你这是什么艺术活动?”
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艺术。”
⑦女孩走后,他摩挲着红砖,琢磨着女孩的话。
⑧傍晚,女儿回来看他,要把无用的红砖丢出去,两人为此争执了几句,女儿气呼呼走了。此刻的夜是最寂静的,就像一大桶凉水,将他内心的孤寂和伤感冲刷了出来。
⑨隔天下午,他再次遇到了那个女孩。
⑩“谢谢你让这条胡同有了艺术。”
“叔叔,你喜欢这样的艺术吗?你也可以试一试。”
“我哪行,我可没那脑子。”
“艺术也是生活实践,这种实践能让人更热爱生活。想一想你最熟悉的生活环境,那里一定有你的艺术灵感。”
听了女孩的话,他有些心动了。晚上经过咖啡馆,闪烁的彩灯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突然有了想法,他很兴奋。
“我想在胡同里挂上彩灯……我想改变一下胡同沉闷的气氛。你觉得怎么样?”下一次见面,他皱着眉,急问道。女孩想了一下,笑着说:“叔叔,我们可以合作完成胡同灯光装置……我们把彩色灯泡挂在胡同的墙壁上,只是完成了一半,我们再在地面上喷洒感应液体,路人的脚踏在上面,灯泡就会发光,脚步离开后,灯泡就会马上熄灭。”他啧啧称奇。
此时的天色接近黄昏。他们抬着木梯,手拿工具,来到胡同中央……
一个女人走过来,几秒后,彩灯突然在胡同里闪耀起来。女人发出一声尖叫,灯光灭了,接着又开始闪烁,女人再次叫出了声,不再是先前的尖叫,而是好几声惊叹。绚烂的光影在胡同里回旋。
“叔叔,你不想试一下吗?”“好!”他慢慢走过去,五颜六色的光影亮了,在眼皮上跳跃,他从内心深处感受着,时间仿佛虚无了,他的身体异常轻盈。
他感慨不已:自己只是一个退休工人,想不到会和艺术扯上关系,真是不可思议!他仰起头,看着墙上的彩灯朝他眨眼睛——我亲手买来的彩色灯泡,我亲手挂上去的,他心满意足。眼前的胡同成了灿烂的世界,他不出声地笑起来。
(原载《山花》,作者蒋一谈,有删改)
7.联系全文,分析第①段“他心里有些感伤”的表达效果。

8.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工人跟路人的打趣,是为下文“女孩送老人烟囱上的砖头”埋伏笔。
B.第 段“他皱着眉,急问道”运用神态描写,主要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的不自信。
C.第 段从女人惊喜的表现,侧面体现女孩与老人胡同灯光艺术活动的成功。
D.第 段划线句,表达了老人对自己实践胡同艺术行为的自豪、满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排箫
李伶伶
①吴战在病房守了三天,父亲终于醒了。吴战的心并没有放松下来。八十八岁的父亲身体一向很好,这次回老家给祖父母扫墓,不小心摔了一跌,一下子把自己掉到了生命垂危的状态。
②父亲睁开眼睛,目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掠过,然后喻喻地说,这是父母留我,我就不走了,箫……箫……话没说完,又晕了过去。
③排箫是父亲的宝贝,他不可能随时带在身上。吴战想了想说,要不我回去取一趟吧,咱爸的情况可能回不了山东了。大哥罗援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
④吴战立即动身,乘汽车,转高铁,回到山东枣庄家里。吴战在父亲卧室的柜子里,找到父亲的排箫。这个排箫原来虽不是父亲的,却改变了父亲的人生轨迹。
⑤排箫是用废旧的子弹壳做的,它真正的主人是父亲的战友罗耀祖。俩人一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父亲差点死在战场上,而罗耀祖则永远地留在了那里。父亲曾给吴战讲过那段经历。那次要攻克一个高地,上级下达命令,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那个高地,可敌人的火力很猛,战斗持续了六个多小时,仍然没有任何进展,眼看天就亮了,连长急得眼睛都红了。连长说,都背上炸药包,一个一个上,直到把对方的地堡炸毁为止。我先来!大家还想说什么,连长已经背着炸药包拿着手榴弹冲出了战壕。在我方火力的掩护下,连长匍匐前进,爬向对方的地堡。眼看着连长就要爬到目的地时,被对方发现,乱弹打死。
⑥连长的牺牲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副连长丝毫没有犹豫地接着冲出战壕,随后是排长、副排长、班长、副班长,再后是士兵,按入伍时间排序,入伍时间最长的排到最前面。吴炳坤入伍不到一年,排在中间。为了炸掉敌方的地堡,我方已经牺牲了三十八个人,再下一个就是吴炳坤。每个将要跳出战壕的战友都会留下几句遗言,让下一个战友将来回国时转告他的父母家人,吴炳坤前面那个战友胆子小,连老鼠都害怕,大家都叫他胆小鬼。胆小鬼在他前面的战友刚跳出战壕,就跟吴炳坤交代了遗言。他说,如果我回不来,别告诉我父母,他们会受不了的。说完哭了。过了一会儿,等情绪平复下来又觉得这话不妥,他要是牺牲了,这个秘密肯定守不住,于是又改口说,如果我回不来,跟我父母说,让他们别难过,我是为保卫国家牺牲的,这是我的荣耀。这次说完,他没有哭。
⑦胆小鬼刚改好遗言,就传来前一个战友牺牲的消息。胆小鬼没有迟疑退缩,勇敢地冲了出去。吴炳坤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那一刻,说不紧张不害怕是撒谎,吴炳坤整个人都变得僵硬起来,说不出一句话。后面的战友见他站在那儿发愣,拍了他一下,问他要跟父母说什么。吴炳坤被拍醒了似的,回过神来说,告诉我父母,别想我,我来生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思。吴炳坤说完背好炸药包,拿好手榴弹,准备冲出战壕。就在这时,敌方阵营一阵巨响,胆小鬼竟成功炸毁敌方地堡,我方乘胜而上,一举拿下了那个高地。吴炳坤觉得自己是死里逃生。
⑧胆小鬼大名叫罗耀祖,山东枣庄人。吴炳坤回国后辗转找到罗耀祖的父母。罗耀祖五个姐姐,家里就他一个男孩,他没能回来,父母都受不了这个打击,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罗父罗母失去独子的那种悲恸,吴炳坤永远都忘不了。
⑨吴炳坤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罗耀祖家的,到火车站买票时才发现,排箫还没还给罗耀祖的父母。这个排箫是罗耀祖生前最喜欢的乐器,没事的时候他经常用它吹老家的曲子。吴炳坤不想把排箫据为己有,于是返回罗家,发现一家人正抱在一起失声痛哭,罗母一边哭一边自责,因为自己再生不出儿子,罗家到地这里断了香火,她对不起丈夫,对不起列祖列宗,最后竟哭得晕厥过去。吴炳坤以前听罗耀祖说过,他们老家特别重男轻女,谁家若没个男丁,在整个村子都抬不起头来。看到罗母哭晕后,吴炳坤做了个决定,留在罗家,给罗耀祖的父母当儿子,给他们养老送终。罗炳坤成家生子后,让大儿子姓了罗家的姓,二儿子才姓自己的姓。
⑩吴战找到排箫后,马不停蹄地往辽宁老家赶,生怕见不到父亲最后一面。当吴战拿着排箫奔回父亲的病房,轻声唤他时,父亲竟又睁开了眼睛。看到排萧,父亲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下,他把排箫握在手里放在胸口上,说,传,传下去……当大家还在猜测父亲的意思时,吴战已经明白了,他说,您是不是想说,让我们把排箫传下去,把罗耀祖叔叔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传下去?父亲点点头,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父亲一定是听到了罗耀祖的箫声,不然他的嘴角不会微微地翘起来。
(选自《2021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别改)
10.本文叙写了父亲与排箫的几件事情,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在①②处补全相关事情。
☆弥留之际,父亲念叨战友留下的遗物——排箫。
☆① 。
☆② 。
☆临终前,父亲将排箫交给儿子吴战,并叮嘱他把排箫传下去。
11.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副连长丝毫没有犹豫地接着冲出战壕,随后是排长、副排长、班长、副班长,再后是士兵,按入伍时间排序,入伍时间最长的排到最前面。

12.小说中“胆小鬼”罗耀祖最终成了英雄,你从中读出怎样的现实意义?结合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的阅读发现。

试卷第1页,共3页(共15张PPT)
情节的作用
(2024中考第一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情节的作用。
2. 能多角度分析并总结概括情节的作用。
内容解读
“情节的作用”类题目一般考查人物对话的作用、故事内容的作用、反复写某个动作或某个事物的作用,以及故事的细节等。需要从文章结构、作者情感以及文章主旨等多方面思考分析。
中考链接
(2023·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牧羊犬》
【问题】“牧羊老汉打发儿子送羊”这一情节设置巧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理解。
结合⑩段“要赔款的那个放羊老汉的儿子送过来的。老汉回家以后,母羊一切正常,老汉让儿子给我打电话,要把钱给退回来,我说算了,老爷子挺大岁数还放羊,不容易,当交朋友了,但昨天老汉打发儿子开车送来一只收拾好的全羊”分析。
中考链接
(2023·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牧羊犬》
【问题】“牧羊老汉打发儿子送羊”这一情节设置巧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理解。“牧羊老汉打发儿子送羊”这一情节设置巧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深化小说主题;结构上,结合 段“牧牧一个月前已经走了,老死的。算起来,牧牧应该一共活了十三岁”分析,引出下文牧牧的离世,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中考链接
(2023·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牧羊犬》
【问题】“牧羊老汉打发儿子送羊”这一情节设置巧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这一情节的设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深化小说主题;结构上引出下文牧牧的离世,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新知讲解
内容
人物
环境
主题
情节
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
交代人物活动(或者故事发生)的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品质;刻画了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衬托或侧面烘托人物。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补充叙事,提示矛盾关系;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新知讲解
结构
中间
开头
结尾
①统摄全篇,领起下文;②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③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①承上启下,贯穿全篇;②详略得当,主次分明;③充实内容,寄托情感;④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对比映衬;⑤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
①照应题目或者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②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解题思路
1.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3.根据题干要求,分点整合答案。
2.结合文章内容,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常见问法
1.小说设置……的情节有何用意 谈谈你的看法。【如2022·舟山】
2.文章为什么要详写……?【如2023·赤峰】
3.文章为什么多次写到……?【如2023·牡丹江】
教材示范
【教材】八年级(下)第1课《社戏》“积累拓展”第一题
【问题】《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点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训练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教材示范
【解答】原文开头部分的内容要点,一是“我”当时在北京,对看戏本无兴趣;二是在北京第一次看戏,因为人太多,声音嘈杂,且无合适座位,便“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三是在北京第二次因为募捐,看谭叫天的戏,可是到了很晚谭叫天还不出场,只好失望地离去;四是反思中国的戏剧,“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不适合剧场观看,只适合在野外观看,远观反而有风致。
在北京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社戏”。虽然过去几十年,但是当时的难忘经历如在眼前。如此对比地写来,眼前的戏不适合看,过去的戏永生难忘,一贬一褒尽在文中。以眼前的戏为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的好看;其实未必真好看,主要是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让“我”神往,“我”在心里的一角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文化的爱。
板书设计
内容 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表现(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③揭示(或表达、寄托、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或表现主旨、深化主题)。
结构 ①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②与上文(下文)照应。③推动情节发展或与上下文形成转折。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⑤承上启下。
表达效果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