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 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 课件(共31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 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 课件(共31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02-18 17:5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认识中国画
认识中国画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新课导入
视频是以什么绘画形式呈现的?
思考:

回顾新知

山水画

人物画

花鸟画
第壹章
【回顾新知】
中国画的表现内容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回顾新知
中国画
讨论
中国画的表现内容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的表现内容
人物画
王蜀宫妓图 唐寅 明代
山水画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北宋
花鸟画
芙蓉锦鸡图 赵佶 北宋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工笔
历代帝王图 阎立本 唐
写意
泼墨仙人图 梁楷 南宋

第贰章
【人物画】
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传神不仅要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要求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人物画
韩熙载夜宴图
思考
画面分为几个部分?

人物画

听乐
休憩
清吹
告别
观舞
人物画

韩熙载
状元郎粲
朱铣
门生舒雅
王屋山
太常博士陈致雍
李姬
教坊副使李家明






听乐:头戴黑色高冠,与客人郎粲同坐在罗汉床上,凝神静听妙龄少女的演奏,神情有些端庄。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人物画







清吹:韩熙载已经宽衣解带,漏出自己的肚腩,盘膝而坐,体态十分松弛,一面欣赏笙乐的吹奏,一面饱餐演奏者的秀色。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
清吹
人物画
工笔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五代
泼墨仙人图 梁楷 南宋

写意
人物画
泼墨仙人图
思考
这幅画如何表现出仙人的精神气质?

思考
这幅画如何表现出仙人的精神气质?
人物画

用笔简练概括,略带夸张变形,但动态生动,寥寥数笔表现了一个烂醉如泥、憨态可掬的仙人,神态毕现。
泼墨仙人图 梁楷 南宋
第叁章
【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很强调意境的表现。山水画主要描绘的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审美意识。
山水画在描绘物象上,画家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艺术相结合。

山水画
秋林读书图 项圣谟 明代
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
运用雨点皴,笔法雄劲而浑厚,用笔粗重。

山水画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北宋
画面内容
表现技法
绘画特色
构图方式
落笔老硬,与山传神,把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采用“三远法”中的“高远”,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

山水画
溪山行旅图 范宽
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运用雨点皴法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小组讨论
欣赏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观后小组交流、讨论,对作品作出简短分析。

山水画
第肆章
【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同样注重意境的表达,对景物的描绘赋予不同的氛围与境界,以传达画家的心境和愿望,是人与自然的合一。
以下哪幅作品属于花鸟画?

花鸟画
雪竹图 徐熙 五代
驴 黄胄 近现代
墨葡萄图 徐渭 明代
秋海棠 恽寿平 清代
在中国画中,以花草、竹石、鸟兽虫鱼为题材的作品都属于花鸟画范畴。它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花鸟画

花鸟画
八大山人有几人?

花鸟画
2 人
4 人
8 人
1 人
内容:在画面的下方,横卧一顽石,在它的上面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着,一只相向而立,静静地站立着。
画中的荷叶数柄,从不同的角度向画面中伸出,有浓有淡,形态各异,错落有致。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整幅画面的构图互相呼应,动感十足。
荷花水禽图
朱耷


花鸟画

花鸟画
荷花水禽图
朱耷

“白眼向天”
画家将鸟、鱼画成翻白眼状
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决定了他绘画创作的倾向,他笔下的鸟鱼体貌怪诞,神情奇特,其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与愤懑抑郁,均借助笔墨曲折的抒发出来。
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大多是在写生的基础上,通过象征、寓意等手段,将自然界中美的花鸟虫鱼与我们人或者事发生关联,创作的作品,表达了画家的志趣情操和内心感受,表达的是一种意境。

花鸟画
秋江渔隐图 马远 南宋
庐山高图 沈周 明代
芙蓉锦鸡图 赵佶 北宋
拓展练习:选择你最喜欢作品,试从构图、笔墨、题材、审美等方面分析它们的艺术特色。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作用。同样培养了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