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2021年我国能源局印发了《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十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做到分布式光伏“宜建尽建”。全国掀起整县光伏试点推进浪潮。下图为皖南某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各月光伏发电度数结算差异较大,下列各月发电量最多的月份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2.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
A.环境污染小 B.发电效率高 C.受天气影响小 D.占地面积小
3.从发电角度,分布式“宜建尽建”的地区是( )
A.贵州 B.安徽 C.重庆 D.西藏
暑假期间,合肥一中学组织学生到巢湖北山进行地学考察,在沉积岩中挖到化石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含有该古生物化石的地层主要是( )
A.太古代地层 B.古生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5.关于发现该古生物化石的地层,叙述正的是( )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②一般先沉积的在上,后沉积的在下
③同一岩层必位于同一深度④相邻岩层可能有同一生物化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该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 )
A.裸子植物使陆地披上绿装 B.出现灵长类及人类
C.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D.出现蓝细菌大爆发
2024刚一开年,日本接连遭遇灾难,强震与火山接连爆发,火山灰烟柱高达2000多米,向四周弥散。下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此次火山喷发后蔓延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8.若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遮天蔽日,会直接导致(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9.当地时间2024年1月1日16时10分在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7.6级左右地震,此次强震可能会导致日本部分沿海出现( )
A.风暴潮 B.暴雨 C.潮汐 D.海啸
安徽省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红壤,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含量低,质地较黏重,透气性差,呈酸性,并绘制了土壤剖面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南方地区的红壤与东北地区的黑土相比,①层较薄,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 )
A.风化较弱,有机质来源少 B.气温较高,微生物活动弱
C.植被长青,枯枝落叶较少 D.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
11.可有效改良红壤酸性的措施是( )
A.大量施用化肥 B.开挖沟渠排水 C.掺入草木灰 D.土壤表层铺沙子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期的地方性风。某日洞庭湖某气象站湖陆风明显。下图示意该日该气象站风向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日陆风转湖风的时段最可能为( )
A.1-3时 B.9-11时 C.15-17时 D.19-21时
13.该气象站可能位于湖泊的( )
A.东侧 B.南侧 C.西侧 D.北侧
14.5时和13时风速较大,其根本原因是该时间湖泊与陆地之间( )
A.地表温度差较大 B.水平气压差较大
C.垂直气压差较大 D.空气湿度差较大
绿潮是世界许多沿海国家近海发生的一种海洋生态灾害。自2007年至2018年,浒苔暴发形成的绿潮在黄海连年暴发。研究发现,浒苔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25℃,其生长消亡与盐度、营养盐、水温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某年5~8月黄海南部海域表层海水盐度与营养盐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年度5月出现大量浒苔,7月最多,8月大量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水的( )
A.温度 B.密度 C.盐度 D.营养盐
16.浒苔暴发的源地是苏北浅滩,集结地却位于山东半岛沿海,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啸 B.入海河流 C.潮汐 D.大气环流
二、综合题
17.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沿海的淤泥质海湾地区,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红树林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红树林内部的众多生物和红树林一起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的红树林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红树林的生长习性。
(2)简述红树林的生态价值。
(3)简析红树林与其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河三角洲主要由辽河、大辽河以及大凌河等多条入海河流冲积而成。地质历史时期,辽河流域森林茂盛,水草葱茏;清朝以后,河源地区植被残缺,加之区域内风沙大,每遇暴雨,大量表土被冲刷入河,造成河流下游严重淤积。近年来当地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植被覆盖率有所回升。下图示意辽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1)指出清朝前后辽河三角洲的演变情况。
(2)推测目前辽河三角洲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3)说明辽河三角洲泥沙堆积量最大的季节,并说明其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下图)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聚拢在了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千米,厚数十米的“鱼带”,跋涉1000多千米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
(1)甲、乙洋流性质相同,判断洋流甲的性质并说明理由。
(2)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的原因。
(3)分析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对沙丁鱼大迁徙的有利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5 CDDBD 6—10 CBBDD 11—16 CBDAAD
17.(1)喜高温;须土层深厚;耐盐碱;不惧海水淹没(能承受较长时间的缺氧环境)。(任答3点)
(2)调节局部气候;减缓水流,增加泥沙淤积,巩固堤岸;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净化空气和海水;维护物种多样性。(任答4点)
(3)茂密的红树林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部分食物;其他生物的粪便以及分解物为红树林生长提供了肥沃的有机质;红树林和里面栖息的生物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18.(1)清朝之前,辽河流域植被茂密,河流含沙量小,三角洲面积较小;清朝之后,辽河流域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加大,河口附近泥沙堆积量加大,三角洲面积扩大。
(2)变化趋势:三角洲有所萎缩。理由: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作用加强;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减缓流域的水土流失,河口处泥沙淤积减少。
(3)季节:夏季。原因: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处堆积;受夏季风影响,海水在河口处产生的顶托作用强,利于泥沙堆积。
19.(1)寒流。理由:甲洋流来自较高纬度海域,海水温度较低,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域,属于寒流。
(2)厄加勒斯浅滩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受乙洋流的影响,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食物;厄加勒斯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
(3)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向北(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该沿岸流属于冷水流,降低了德班附近海域水温,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该沿岸流(冷水流)与外海的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