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4.1走向生态文明(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河北·高三校联考期中)在工程建设中,由于沙漠沙颗粒小、含碱量大,海沙含盐多,所以高层建筑只能使用河沙。沙特阿拉伯为建设高楼,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沙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沙特阿拉伯河沙来源区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A.气候温暖 B.海运便利 C.劳动力丰富 D.经济落后
2.出口河沙的地区过度开采河沙可能导致河流(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流域面积增加 C.三角洲面积增大 D.通航能力提高
3.沙特阿拉伯降低河沙对外依赖性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增加河沙进口渠道 B.加强国内河沙开采
C.水洗海沙和沙漠沙 D.人工开采岩石制沙
(2023下·湖北·高二统考期末)当前甲烷、一氧化二氮两类气体占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例超过70%,其中牧场反刍类动物(以牛、羊为主,需将已吞食的草料经逆呕回口腔再咀嚼后以便消化)肠道发酵及化肥施用是甲烷、一氧化二氮的前两大排放源,共占比4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甲烷、一氧化二氮成为我国主要农业温室气体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牧场集约化程度高 B.饲料品质好
C.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占比高 D.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大
5.关于全球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甲烷、一氧化二氮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最大
B.全球变暖改善了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全球气候更加稳定
C.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形成温室效应
D.气候变化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直接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6.为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农业碳中和,下列举措可行的是( )
①牲畜粪便回收处理后循环利用②压缩牧场规模③培育良种④采用沼气等清洁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2上·江苏南京·高二校联考学业考试)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称赞这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下图是位于杨浦滨江“生活秀带”的“绿之丘”,由烟草仓库改造而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生活秀带”是指( )
A.美丽生活风景区 B.零售餐饮集聚区
C.城市中心商务区 D.高档商品展示区
8.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主要形成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 C.科技 D.市场
(2022·山西·统考一模)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宣布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德国在其仅约36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建有多达17座核电站,目前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下图示意德国核电站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影响德国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 B.水源 C.政策 D.市场
10.支撑德国关闭核电站的理由是( )
A.科技水平较高 B.市场需求萎缩 C.第三产业发达 D.煤炭资源丰富
11.德国弃核后,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
A.加大常规能源的供给 B.提高进口能源比重
C.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D.大力开发水能资源
(2021·高二课时练习)近年来,“绿色GDP”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绿色GDP”是指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关于“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
B.“绿色GDP”强调的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只追求环境质量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3.下列经济活动可以反映“绿色GDP”理念的是( )
①大力发展传统工业,提高经济收入水平
②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③实现清洁生产,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收益
④砍伐森林出售林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得到大片耕地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21·高二课时练习)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 )
A.人类半依附自然 B.人类崇拜自然
C.人与自然矛盾尖锐 D.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5.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的是( )
A.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 B.全面关停重化工业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在缺水地区增加地下水开采
二、综合题
16.(2023下·全国·高二随堂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要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讲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首先,要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针对我国东北地区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何开展绿色化生产的改进措施。
17.(2023·江苏·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藏高原介于26°00′12″N~39°46′50″N、73°18′52″E~104°46′59″E之间,面积为257.24×104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是我国最大的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具有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弱和易受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但是,由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植被等自然和社会因子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
材料二: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简称“双重”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双重”工程将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原有的单项生态修复走向全面系统修复,围绕各个重点区域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施策,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下图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度分区示意图和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示意图。
(1)结合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度分布图,描述青藏高原脆弱区分布的面积特点和空间特点。
(2)请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
(3)请结合材料分析实施“双重”工程的效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4.1走向生态文明(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河北·高三校联考期中)在工程建设中,由于沙漠沙颗粒小、含碱量大,海沙含盐多,所以高层建筑只能使用河沙。沙特阿拉伯为建设高楼,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沙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沙特阿拉伯河沙来源区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A.气候温暖 B.海运便利 C.劳动力丰富 D.经济落后
2.出口河沙的地区过度开采河沙可能导致河流(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流域面积增加 C.三角洲面积增大 D.通航能力提高
3.沙特阿拉伯降低河沙对外依赖性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增加河沙进口渠道 B.加强国内河沙开采
C.水洗海沙和沙漠沙 D.人工开采岩石制沙
【答案】1.B 2.A 3.D
【解析】1.沙特阿拉伯陆上邻国都是干旱的沙漠国家,由于运量很大,河沙需要依赖海洋运输,其输出地应临海,海运便利,A错B对;沙特阿拉伯人口稀少,劳动力短缺,C错;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石油大国,石油资源丰富,经济较发达,D错;故选B。
2.出口河沙的地区过度开采河沙可能导致河流水文特征改变,进而改变河流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A对;会导致流域面积和三角洲面积减少,导致通航能力减弱,排除BCD,故选A。
3.增加河沙进口渠道只能使国内河沙供应更有保障,不能降低沙特阿拉伯河沙对外依赖性;沙特阿拉伯为沙漠国家,几乎没有河沙;水洗沙漠沙和海沙,需要大量淡水,沙特淡水短缺;最理想的措施就是人工开采岩石,粉碎制沙,排除ABC,故选D。
【点睛】河沙是高层建筑必需的材料,但其形成主要依赖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储量是有限的,过量采挖会改变河道的冲淤平衡,破坏流域的生态环境。
(2023下·湖北·高二统考期末)当前甲烷、一氧化二氮两类气体占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例超过70%,其中牧场反刍类动物(以牛、羊为主,需将已吞食的草料经逆呕回口腔再咀嚼后以便消化)肠道发酵及化肥施用是甲烷、一氧化二氮的前两大排放源,共占比4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甲烷、一氧化二氮成为我国主要农业温室气体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牧场集约化程度高 B.饲料品质好
C.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占比高 D.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大
5.关于全球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甲烷、一氧化二氮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最大
B.全球变暖改善了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全球气候更加稳定
C.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形成温室效应
D.气候变化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直接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6.为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农业碳中和,下列举措可行的是( )
①牲畜粪便回收处理后循环利用②压缩牧场规模③培育良种④采用沼气等清洁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4.D 5.C 6.B
【解析】4.材料提及甲烷、一氧化二氮的前两大排放源分别是反刍类动物肠道发酵及化肥施用,与饲料品质及畜牧业占比关联较小,排除BC;所谓“集约化经营”,就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方式,与反刍类动物肠道发酵影响较小,排除A;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大可导致甲烷、一氧化二氮排放增加,D正确。故选D。
5.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能造成温度升高,引起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最大,A错误;全球变暖引发全球气候异常,致使全球气候更加不稳定,B错误;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形成温室效应,C正确;气候变化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间接威胁各国国家安全,并非直接,D错误。故选C。
6.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反刍类动物肠道发酵及化肥施用有关,牲畜粪便回收处理后循环利用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培育良种减少化肥使用,①③正确;压缩牧场规模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排除②;采用沼气等清洁能源与农业碳中和关系不大,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B。
【点睛】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2022上·江苏南京·高二校联考学业考试)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称赞这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下图是位于杨浦滨江“生活秀带”的“绿之丘”,由烟草仓库改造而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生活秀带”是指( )
A.美丽生活风景区 B.零售餐饮集聚区
C.城市中心商务区 D.高档商品展示区
8.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主要形成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 C.科技 D.市场
【答案】7.A 8.A
【解析】7.从“称赞这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可知,“工业锈带”应为传统工业区,“锈”是生锈,意指衰落,指传统工业衰落地区。而“生活秀带”是指生态良好环境秀丽、生活宜居的地带,即美丽生活风景区,A正确。BCD无体现,故选A。
8.说明传统工业区通过以生态优先的经济结构调整,使经济得以重新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主要形成因素是地方贯彻科学发展观国家政策,A正确。交通科技市场无明显变化,BCD错误。故选A。
【点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2·山西·统考一模)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宣布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德国在其仅约36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建有多达17座核电站,目前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下图示意德国核电站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影响德国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 B.水源 C.政策 D.市场
10.支撑德国关闭核电站的理由是( )
A.科技水平较高 B.市场需求萎缩 C.第三产业发达 D.煤炭资源丰富
11.德国弃核后,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
A.加大常规能源的供给 B.提高进口能源比重
C.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D.大力开发水能资源
【答案】9.B 10.A 11.B
【解析】9.读图可知德国核电站主要位于河流和沿海附近,说明核电站选址主要与水源有关。因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巨大热量,大约每秒钟需要十一至十二立方米流量的冷却水降温,冷却水往往被视作是核电站正常运转的“血液”,B对;德国的核电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且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是高科技工业园区,核电并没有围绕南部分布,说明技术不是影响德国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A错;国家政策会影响核电的区位选择,但不是主要因素,C错;读图可知,鲁尔区附近建设了些核电站,而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充足,说明影响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不是市场,D错。故选B。
10.根据材料“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宣布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说明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第二产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日益短缺的常规能源,促使德国发展再生能源技术,以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和传统化石能源,A对,B、C错;德国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由于煤炭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枯竭,且发展火电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利于环保还会增加碳排放成本,D错。故选A。
11.德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短、中、长期的节能减排计划。加大常规能源的供给,不但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烧煤需要买碳排放许可,成本会转嫁给消费者,引起民众不满,A错;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能源需求量很大,根据材料德国目前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如果德国弃核后,将面临能源危机,而北欧有丰富的水能,南欧有丰富的太阳能,德国可以从这些国家及其他国家进口能源,这是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B对;德国传统产业所占比例大,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虽保护了环境,但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C错;水电站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且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德国水能资源不太丰富,需抽水蓄能,D错。故选B。
【点睛】核能发电弊:1、核废料处理需严谨,核废料放出的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电离和激发作用,对生物体会引起辐射损伤;2、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3、核裂变必须由人通过一定装置进行控制。一旦失去控制,裂变能不仅不能用于发电,还会酿成灾害
(2021·高二课时练习)近年来,“绿色GDP”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绿色GDP”是指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关于“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
B.“绿色GDP”强调的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只追求环境质量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3.下列经济活动可以反映“绿色GDP”理念的是( )
①大力发展传统工业,提高经济收入水平
②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③实现清洁生产,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收益
④砍伐森林出售林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得到大片耕地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2.D 13.C
【分析】12.“绿色GDP”是指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因此“绿色GDP”是GDP、环境质量等的统一,其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D项正确。只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不一定能够提高“绿色GDP”,A项错误。“绿色GDP”强调的是在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注重对环境资源成本的控制,故“绿色GDP”的提高不一定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B、C项错误。故选D。
13.传统工业是高耗能工业,且很多传统工业污染严重,不符合“绿色GDP”理念,①错误。发展绿色农业和实现清洁生产,既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GDP”理念,②③正确。砍伐森林出售林木破坏生态环境,不符合“绿色GDP”理念,④错误。故本题选C。
【点睛】绿色GDP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在现在的GDP基础上融入资源和环境的因素。具体而言,绿色GDP是从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2021·高二课时练习)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 )
A.人类半依附自然 B.人类崇拜自然
C.人与自然矛盾尖锐 D.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5.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的是( )
A.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 B.全面关停重化工业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在缺水地区增加地下水开采
【答案】14.D 15.A
【分析】14.人类半依附自然是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人类崇拜自然是采集渔猎时代的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矛盾尖锐是工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现代,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不能继续对自然一味地征服、索取和破坏。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故D正确,ABC错。故选D。
15.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A项正确。全面关停重化工业,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大力改造传统的重化工业,B项错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生态环境,且湖泊面积减小,易加剧洪涝灾害,C项错误。增加地下水的开采,易产生地面沉降等问题,D项错误。故选A。
【点睛】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二、综合题
16.(2023下·全国·高二随堂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要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讲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首先,要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针对我国东北地区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何开展绿色化生产的改进措施。
【答案】协调、平衡产业结构,结合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根据绿色发展的要求协调所有部门和谐发展,应该努力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绿色产业链,形成绿色产业结构集群。
【分析】本题以绿色生产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发展措施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大。为了开展绿色生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要实行绿色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增加高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要实行达标排放,推行清洁生产等。
17.(2023·江苏·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藏高原介于26°00′12″N~39°46′50″N、73°18′52″E~104°46′59″E之间,面积为257.24×104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是我国最大的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具有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弱和易受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但是,由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植被等自然和社会因子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
材料二: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简称“双重”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双重”工程将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原有的单项生态修复走向全面系统修复,围绕各个重点区域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施策,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下图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度分区示意图和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示意图。
(1)结合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度分布图,描述青藏高原脆弱区分布的面积特点和空间特点。
(2)请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
(3)请结合材料分析实施“双重”工程的效益。
【答案】(1)面积特点:青藏高原整体上面积大,且中、重度以上脆弱区的面积大。
空间特点:分布不均;微度、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东南边缘地带;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青藏高原中东部;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呈带状。
(2)自然因素:板块挤压,平均海拔高;高原山地气候,气温显著低于同纬度;降水集中在部分区域,广大高原腹地干旱特征明显;土壤发育历史短;植被结构单一;
人类活动:超载过牧,矿产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
(3)生态效益:①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②保护生物多样性③奠定了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格局。
经济效益:①提高载畜量提高和发展特色农业②打造生态产业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③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社会效益:①牢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增强区域生态承载力②稳定和扩大农牧民就业机会,促进民族和谐和社会稳定③积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经验,建设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脆弱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生态脆弱区的地理特征、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详解】(1)结合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度分布图按照题干要求,从面积特点和空间特点两方面进行描述。面积上,青藏高原整体上面积大,且中、重度以上脆弱区的面积大。空间上,整体分布不均;局部上,微度、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东南边缘地带;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青藏高原中东部;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呈带状。
(2)根据题干要求,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进行青藏高原高寒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的分析。自然因素方面,地形上,板块挤压,平均海拔高;气候上,高原山地气候,气温显著低于同纬度,降水集中在部分区域,广大高原腹地干旱特征明显;土壤上,土壤发育历史短;生物上,植被结构单一;人类活动方面,超载过牧,矿产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使得生态系统进一步脆弱化。
(3)结合材料“双重”工程将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原有的单项生态修复走向全面系统修复,围绕各个重点区域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施策,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效益具体体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生态效益上,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奠定了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格局。经济效益上,提高载畜量提高和发展特色农业;依托藏高原高寒脆弱生态系统打造生态产业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社会效益上,牢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增强区域生态承载力;稳定和扩大农牧民就业机会,促进民族和谐和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积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经验,建设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分享我国绿色生态文明的成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