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A)(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A)(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59:5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河南周口·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示意2014年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安徽)PM2.5浓度冷热点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浙江省大部分地区PM2.5浓度较低的主要自然影响因素是( )
①海陆位置②植被覆盖率③日照时长④太阳辐射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陷入资源诅咒圈的苏北和皖北地区为PM2.5浓度热点区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轻工业发达 B.重工业发达
C.服务业发达 D.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2023·全国·模拟预测)我国春季近地面普遍易发O3污染。近地面O3是大气层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被太阳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如图示意2020年4月9日和28日我国南方某地区两次典型近地面O3污染过程昼夜垂直空间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4月9日相比,该区4月28日臭氧污染( )
A.水平范围更大 B.单峰变化明显 C.浓度变幅更小 D.昼夜峰值更近
4.与4月9日相比,4月28日臭氧污染程度严重的成因是( )
A.工业排放量大 B.污染物累积多 C.上升气流偏弱 D.太阳高度角最大
5.推测最容易导致该区臭氧污染的气象条件是( )
A.高温晴朗 B.湿热多雨 C.静风高湿 D.干冷多晴
(2023上·云南昆明·高三云南师大附中校考阶段练习)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逐渐破碎,导致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2021年,我国宣布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原分属于69个自然保护地的1340只大熊猫连成一片;通过恢复栖息地植被、建设大熊猫廊道等措施,为大熊猫相互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熊猫栖息地逐渐破碎的原因是( )
A.地震频繁 B.森林破坏 C.气候异常 D.近亲繁殖
7.与碎片化的栖息地相比,整体国家公园可以使大熊猫( )
A.种群数量增加 B.监控难度降低 C.生活习性改变 D.获得专属空间
(2023下·贵州黔西·高二统考期末)汽车、工厂等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大气,在强烈的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严重危害人体及动植物的健康,这便是光化学烟雾污染。图为光化学烟雾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光化学烟雾污染属于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生态退化 C.水污染 D.全球变暖
9.光化学烟雾可能会导致( )
A.动植物缺少阳光死亡 B.平流层臭氧含量增加
C.高纬度地区冰川融化 D.人体呼吸道疾病增加
(2023下·山东德州·高二统考期末)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外源类有机物。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湖泊中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主要受水体更新和有机物量影响。图为我国某区域水系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其形成的气候原因是( )
①气温高,湖水温度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②光照丰富,不利于有机物的分解
③降水多,河流径流大,携带腐殖质进入多
④热量充足,植被生长旺盛,腐殖质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图中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3下·福建龙岩·高二统考期末)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以水质安全为例,如果水质劣于所需的等级,就会产生与受害主体相关的环境安全问题。图1示意2021年我国地表水质状况及各主体安全用水范围,图2示意三种不同用水类别环境安全临界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2中a、b、c所代表的用水类别依次为( )
A.生活饮用水及水产养殖用水、一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
B.一般工业用水、生活饮用水及水产养殖用水、农业用水
C.农业用水、一般工业用水、生活饮用水及水产养殖用水
D.生活饮用水及水产养殖用水、农业用水、一般工业用水
13.若某地V类水大规模用于水产养殖,最有可能导致( )
A.小球在临界值左侧摆动,该地区产生环境安全问题
B.小球缓慢移动到临界点,该地区产生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C.小球处于临界点上,该地区不会产生环境安全问题
D.小球从左向右越过临界值,该地区产生严重的环境安全问题
(2023下·辽宁朝阳·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琵琶湖湖水逐渐富营养化,发生了蓝藻暴发现象。下图为1983~2016年琵琶湖蓝藻暴发年际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由图可知,琵琶湖( )
A.每年都有蓝藻暴发现象 B.蓝藻暴发最多的水域数量大约有45个
C.水体富营养化逐渐严重 D.蓝藻暴发水域数量与天数大致呈正相关
15.琵琶湖水体富营养化可能会导致湖区( )
A.水生生物减少,湖水透明度提高 B.营养物质增多,渔获量增加
C.水草大量繁殖,湖水含氧量降低 D.蒸发量增大,湖泊最终干涸
二、综合题
16.(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臭氧(O3)作为平流层重要的组成物质,能够有效吸收紫外线,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但在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是一种强氧化性的空气污染物,会损伤植物内部结构,降低植物光合能力。近年来,我国臭氧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受其影响,农作物产量损失增加,尤其是黄淮海平原的小麦产量损失最为严重。
地球大气中的臭氧由原子氧和分子氧结合转化形成,高层大气中分子氧光解是原子氧的主要来源,低层大气中二氧化氮(NO2)光解是原子氧的主要来源。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排放的废气。下图示意臭氧污染的成因(前体物又称前驱物,某些一次污染物能转化成二次污染物,则前者为后者的前体物)。
(1)推测平流层中臭氧浓度较大的原因。
(2)分析臭氧污染导致黄淮海平原小麦产量损失严重的原因。
(3)为减轻臭氧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请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
17.(2022下·上海普陀·高二曹杨二中校考期中)2018年1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步入全面推进阶段。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之称。这里雪山冰川广布,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全国独特的生物基因资源“生态圈”,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的自然宝库,雪豹、滇金丝猴等濒危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这里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
(1)分析三江源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说明三江源湿地物种丰富且独特的主要原因。
(3)从生态环境角度,说明国家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意义。
(4)从自然角度,例举在三江源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可能遇到的困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河南周口·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示意2014年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安徽)PM2.5浓度冷热点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浙江省大部分地区PM2.5浓度较低的主要自然影响因素是( )
①海陆位置②植被覆盖率③日照时长④太阳辐射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陷入资源诅咒圈的苏北和皖北地区为PM2.5浓度热点区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轻工业发达 B.重工业发达
C.服务业发达 D.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答案】1.A 2.B
【分析】1.浙江省距海较近,受海洋的影响大,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浙江省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利于污染物的吸收,①②正确;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长不是影响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③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陷入资源诅咒圈说明该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多为高污染的重工业,且重工业比较发达,B正确;轻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污染较轻,ACD错误。故选B。
【点睛】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
(2023·全国·模拟预测)我国春季近地面普遍易发O3污染。近地面O3是大气层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被太阳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如图示意2020年4月9日和28日我国南方某地区两次典型近地面O3污染过程昼夜垂直空间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4月9日相比,该区4月28日臭氧污染( )
A.水平范围更大 B.单峰变化明显 C.浓度变幅更小 D.昼夜峰值更近
4.与4月9日相比,4月28日臭氧污染程度严重的成因是( )
A.工业排放量大 B.污染物累积多 C.上升气流偏弱 D.太阳高度角最大
5.推测最容易导致该区臭氧污染的气象条件是( )
A.高温晴朗 B.湿热多雨 C.静风高湿 D.干冷多晴
【答案】3.D 4.B 5.A
【解析】3.图示为O3污染过程昼夜垂直空间变化,由图中可判断与4月9日相比,4月28日臭氧污染垂直范围更大,无法判断水平污染范围,A错误。4月28日,臭氧污染以双峰变化为主,B错误。4月9日与4月28日,臭氧污染浓度最小值均为0,最大值4月28日更大,故4月28日臭氧污染浓度变幅更大,C错误。4月28日,臭氧污染昼夜峰值均接近200ppb,数值更接近,D正确。故选D。
4.工业生产的季节变化较小,4月9日到4月28日,工业排放量剧增的可能性小,A错误。4月9日到4月28日,若前期氮氧和碳氢化合物累积多,会导致28日臭氧污染严重,B正确。4月28日臭氧污染分布的海拔高度更大,证明该日上升气流强,C错误。4月28日太阳高度角并非一年的最大值,D错误。故选B。
5.高温晴热,利于加速光化学反应,污染物累积,易引发臭氧污染,A正确。湿热、高湿天气不利于光化学反应,B、C错误。该区地处南方,4月份干冷天气较少,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于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另外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
(2023上·云南昆明·高三云南师大附中校考阶段练习)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逐渐破碎,导致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2021年,我国宣布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原分属于69个自然保护地的1340只大熊猫连成一片;通过恢复栖息地植被、建设大熊猫廊道等措施,为大熊猫相互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熊猫栖息地逐渐破碎的原因是( )
A.地震频繁 B.森林破坏 C.气候异常 D.近亲繁殖
7.与碎片化的栖息地相比,整体国家公园可以使大熊猫( )
A.种群数量增加 B.监控难度降低 C.生活习性改变 D.获得专属空间
【答案】6.B 7.A
【解析】6.地震频繁会使大熊猫栖息地受影响,但不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原因,排除A;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区域扩大,森林破坏,使得大熊猫栖息地在空间上隔离开来,出现破碎化,B符合题意;气候异常变化影响的空间范围较大,不会导致局部地区栖息地出现破碎化,排除C;近亲繁殖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D。故选B。
7.整体国家公园促进了大熊猫种群的交流,避免近亲繁殖,使大熊猫存活率上升,种群数量增加,A符合题意;整体国家公园范围较大,大熊猫活动范围较之前扩大,对大熊猫的监控难度会增加,排除B;整体国家公园不会使大熊猫生活习性改变,排除C;整体国家公园的保护对象包括公园内所有的动植物,不是大熊猫的专属空间,排除D。故选A。
【点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大熊猫栖息地被国道和铁路修建割裂,致使大熊猫分割成多个相互隔离的种群,部分小种群由于基因交流受阻而灭绝。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它们最后的避难所,但其仍受人类利益蚕食,动物保护专家联合呼吁,要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2023下·贵州黔西·高二统考期末)汽车、工厂等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大气,在强烈的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严重危害人体及动植物的健康,这便是光化学烟雾污染。图为光化学烟雾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光化学烟雾污染属于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生态退化 C.水污染 D.全球变暖
9.光化学烟雾可能会导致( )
A.动植物缺少阳光死亡 B.平流层臭氧含量增加
C.高纬度地区冰川融化 D.人体呼吸道疾病增加
【答案】8.A 9.D
【解析】8.结合材料“汽车、工厂等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大气,在强烈的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严重危害人体及动植物的健康,这便是光化学烟雾污染”可以看出,光化学烟雾污染产生于大气也依托大气对人体及动植物的健康造成危害,属于大气污染,A正确;生态退化、水污染、全球变暖均与光化学污染形成过程无关,BCD错误。故选A。
9.结合材料,光化学烟雾为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可以通过危害人体呼吸道使得疾病增加,D正确;光化学烟雾并不能阻挡阳光,A错误;臭氧增加导致光化学烟雾形成,不是光化学烟雾导致平流层臭氧含量增加,B错误;高纬度地区人口密度小,人类活动少,光化学污染少,不会导致冰川融化,C错误。故选D。
【点睛】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后与一次污染物混合所形成的有害浅蓝色烟雾。光化学烟雾可随气流漂移数百公里,使远离城市的农作物也受到损害。光化学烟雾多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随着光化学反应的不断进行,反应生成物不断蓄积,光化学烟雾的浓度不断升高。约在3-4h后达到最大值。光化学烟雾对大气的污染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对动植物有影响,甚至对建筑材料也有影响,并且大大降低能见度影响出行。
(2023下·山东德州·高二统考期末)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外源类有机物。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湖泊中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主要受水体更新和有机物量影响。图为我国某区域水系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其形成的气候原因是( )
①气温高,湖水温度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②光照丰富,不利于有机物的分解
③降水多,河流径流大,携带腐殖质进入多
④热量充足,植被生长旺盛,腐殖质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图中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0.B 11.C
【解析】10.根据材料,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外源类有机物。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夏季气温高,湖水温度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降水多,河流径流大,携带腐殖质进入多,因此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①③正确;光照丰富,利于有机物的分解,②错误;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主要与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及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与植被生长旺盛关系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降解条件与水中氧气含量有关,秋季时,与夏季相比,气温较低,热量少,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从气候角度来看,该地区,夏季降水多,秋季降水减少,光照时间增加,光照条件增强,光照能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C正确,B错误,冬季与春季气温低,不利于有机物降解,A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图片图片湖、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2023下·福建龙岩·高二统考期末)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以水质安全为例,如果水质劣于所需的等级,就会产生与受害主体相关的环境安全问题。图1示意2021年我国地表水质状况及各主体安全用水范围,图2示意三种不同用水类别环境安全临界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2中a、b、c所代表的用水类别依次为( )
A.生活饮用水及水产养殖用水、一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
B.一般工业用水、生活饮用水及水产养殖用水、农业用水
C.农业用水、一般工业用水、生活饮用水及水产养殖用水
D.生活饮用水及水产养殖用水、农业用水、一般工业用水
13.若某地V类水大规模用于水产养殖,最有可能导致( )
A.小球在临界值左侧摆动,该地区产生环境安全问题
B.小球缓慢移动到临界点,该地区产生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C.小球处于临界点上,该地区不会产生环境安全问题
D.小球从左向右越过临界值,该地区产生严重的环境安全问题
【答案】12.A 13.D
【解析】1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b、c三类用水对于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a的环境安全临界值高,对水的质量要求较高,对应的应为生活饮用水及水产养殖用水;c的环境安全临界值最低,对水的质量要求较低,对应的应为农业用水;则b介于两者之间,对应一般工业用水,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如果V类用水大规模用于水产养殖,则水质继续降低,引发水体污染问题,因此小球会从左向右跨越临界值,引发环境安全问题,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我国水质按功能高低依次分为五类:第一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第二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第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第四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第五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023下·辽宁朝阳·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琵琶湖湖水逐渐富营养化,发生了蓝藻暴发现象。下图为1983~2016年琵琶湖蓝藻暴发年际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由图可知,琵琶湖( )
A.每年都有蓝藻暴发现象 B.蓝藻暴发最多的水域数量大约有45个
C.水体富营养化逐渐严重 D.蓝藻暴发水域数量与天数大致呈正相关
15.琵琶湖水体富营养化可能会导致湖区( )
A.水生生物减少,湖水透明度提高 B.营养物质增多,渔获量增加
C.水草大量繁殖,湖水含氧量降低 D.蒸发量增大,湖泊最终干涸
【答案】14.D 15.C
【解析】14.由图可知,当蓝藻暴发天数增多时,出现蓝藻的水域数量也相应增加,故蓝藻暴发水域数量与天数大致呈正相关,D正确;1984年和2013年没有暴发蓝藻,A错误;根据右侧纵标可知,蓝藻暴发最多时的水域数量约有13个,B错误;蓝藻暴发天数和数量呈年际波动变化,不能说明湖区水体富营养化逐渐严重,C错误。故选D。
15.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湖区喜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水草大量繁殖,水草过多会覆盖湖区,且水草根系腐烂会污染水质,导致湖水透明度下降,A错误。水草过多会大量消耗湖水中的氧气,导致含氧量降低,C正确。进而使湖区鱼类减少,渔获量减小,B错误;蒸发量与气温有关,和水体富营养化无关,D错误。故选C。
【点睛】水污染的防治: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②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③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④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⑤增加水体流动性;⑥加强监测和预报。
二、综合题
16.(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臭氧(O3)作为平流层重要的组成物质,能够有效吸收紫外线,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但在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是一种强氧化性的空气污染物,会损伤植物内部结构,降低植物光合能力。近年来,我国臭氧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受其影响,农作物产量损失增加,尤其是黄淮海平原的小麦产量损失最为严重。
地球大气中的臭氧由原子氧和分子氧结合转化形成,高层大气中分子氧光解是原子氧的主要来源,低层大气中二氧化氮(NO2)光解是原子氧的主要来源。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排放的废气。下图示意臭氧污染的成因(前体物又称前驱物,某些一次污染物能转化成二次污染物,则前者为后者的前体物)。
(1)推测平流层中臭氧浓度较大的原因。
(2)分析臭氧污染导致黄淮海平原小麦产量损失严重的原因。
(3)为减轻臭氧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请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
【答案】(1)来自高层和低层大气的氧元素易在平流层中结合转化为臭氧;平流层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臭氧不易向上或向下扩散,结构较为稳定。
(2)黄淮海平原主要种植冬小麦,冬季取暖化石燃料消耗多,大气中二氧化氮浓度较高,且冬季该区域晴天多,光解作用强,易形成臭氧污染;冬季该区域容易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较弱,臭氧在近地面不易扩散;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污染浓度大,易损伤小麦内部结构,影响其光合作用,导致小麦产量下降。
(3)建立保护农作物的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对臭氧污染严重地区重点治理;严格控制二氧化氮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加强粮食主产区的大气监测和预警,及时指导农民采取应对措施。
【分析】本大题以臭氧的形成及其影响为材料,设置三道题目,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详解】(1)从臭氧形成的角度看,平流层位于高层大气与低层大气之间,高层大气中的分子氧及其光解后产生的原子氧,低层大气中二氧化氮光解产生的原子氧,在平流层中结合转化为臭氧;从平流层大气特点及大气运动角度看,平流层气温上高下低,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臭氧不易向上或向下扩散,导致平流层中臭氧浓度较大。
(2)根据材料可知,臭氧会损伤植物内部结构,降低植物光合能力,这是小麦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可从主要内在原因和关键外在因子两方面分析。主要内在原因方面,黄淮海平原主要种植冬小麦,冬季取暖产生大量二氧化氮,且晴天多,光解作用强,易形成臭氧污染。关键外在因子方面,该区域冬季晴天多,近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多,底层大气温度比上层大气温度低,大气层结稳定,空气对流受阻,臭氧污染物积聚在近地面不容易扩散。
(3)臭氧的来源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的臭氧主要指平流层的下传,人为源的臭氧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为减轻臭氧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可以在生产生活中减少人为源臭氧的排放,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对已经存在臭氧污染的地区进行治理;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大气监测预警,对粮食主产区的臭氧含量进行重点监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农业生产。
17.(2022下·上海普陀·高二曹杨二中校考期中)2018年1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步入全面推进阶段。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之称。这里雪山冰川广布,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全国独特的生物基因资源“生态圈”,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的自然宝库,雪豹、滇金丝猴等濒危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这里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
(1)分析三江源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说明三江源湿地物种丰富且独特的主要原因。
(3)从生态环境角度,说明国家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意义。
(4)从自然角度,例举在三江源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可能遇到的困难
【答案】(1)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降水多;海拔比较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容易下渗;地势低平,地表水不容易排泄出去;土壤中水分饱和,形成大面积湿地。
(2)地广人稀,受人类干扰少,物种丰富且独特;四周封闭,长久以来物种独立演化,物种独特;人烟稀少,生物生存空间大,物种丰富;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地带性明显,物种类型多样;藏族文化,敬畏自然,保护了物种,促进物种丰富且独特。
(3)三江源国家公园为珍稀动植物提供了友好的生存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有利于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设立国家公园更好的保护水质,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提供了水源;对维系全球气候也有重要作用。
(4)海拔高,气温低,气温过于严寒;地势平坦,风大;暴雪;缺氧;太阳能资源丰富,较晒。
【分析】本题以三江源地区为背景材料,涉及湿地的成因、物种丰富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意义、区域特征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湿地的形成主要从降水、地形、蒸发、下渗等角度考虑;三江源地区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降水多,地表水的补给量大;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海拔比较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地下有多年冻土层,地表水不容易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水不容易排泄出去;土壤中水分饱和,形成大面积湿地。
(2)三江源湿地物种丰富且独特的主要原因从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角度考虑;地广人稀,受人类干扰少,物种丰富且独特,且有利于物种的延续;四周封闭,与外界交流少,长久以来物种独立演化,物种独特;人烟稀少,生物生存空间大,物种丰富;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地带性明显,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物种类型多样;藏族文化,敬畏自然,保护了物种,促进物种丰富且独特。
(3)从生态角度看,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为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意义在于为珍稀动植物提供了友好的生存空间,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有利于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态环境;设立国家公园更好的保护水质,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提供了水源;对维系全球气候也有重要作用。
(4)从自然角度看,主要从地形、气候等角度考虑,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气温过于严寒;三江源地区地势平坦,风大;冬季多暴雪;大气稀薄,光照强,缺氧;较晒。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