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A)(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A)(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59: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于2022年3月宣布了一项“漂浮城市”计划。“漂浮城市”由5000个浮动单元组成,可供约2万人在此生活(据统计,2021年马尔代夫总人口约54.4万人)。根据计划,“漂浮城市”内会建设住宅、餐馆、商店、学校等,中间有运河连通。完成下面小题。
1.马尔代夫建造“漂浮城市”主要是为了( )
A.优化城市环境 B.吸引外国移民 C.实施产业转移 D.应对气候变化
2.马尔代夫建造“漂浮城市”可能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
A.旅游业受到冲击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居民生活成本降低 D.交通便捷度提升
【答案】1.D 2.B
【解析】1.马尔代夫为岛国,在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逐渐上升的背景下,国土面积不断减少,建设"漂浮城市"主要是为了应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国土面积减少的问题,D正确。跟优化城市环境、吸引外国移民、实施产业转移无关,ABC错误。故选D。
2.结合材料可知,"漂浮城市"是由 5 000个浮动单元组成,"漂浮城市"建成后会改变海域环境,可能会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B正确;马尔代夫本身就属于岛国,修建"漂浮城市"并不会使其旅游业受到冲击,排除A;建造"漂浮城市"能够解决人口居住问题,结合材料并不能判断"漂浮城市"是否能够降低人们的生活成本,排除C;结合材料可知,"漂浮城市"内部主要靠运河连通,交通便捷度并不高,排除D。故选B。
【点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涨,国土将被淹没,马尔代夫在印度洋一个绿宝石色的潟湖中,建设一座漂浮城市,状似脑珊瑚,这个城市由5000个建筑物组成,包括房屋、餐馆、商店和学校等,17公里的漂浮道路穿越其间。这座漂浮城市或将成为数十万马尔代夫人的新希望。漂浮城市预计可容纳2万人。整座城市将于2027年完工。
(2023上·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布哈河和沙柳河是汇入青海湖的两大支流,两河径流量占青海湖流域总径流量的64%,其中布哈河是青海湖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疏勒南山,沙柳河发源于刚察县境内第一高峰桑斯扎山南麓,源头为冰冻沼泽区。研究表明,1956~2007年之间,高原气候增暖,两河径流量没有显著的变化,但青海湖水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图示意青海湖流域布哈河和沙柳河水系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沙柳河相比,布哈河的水文特征是( )
A.年径流量较大 B.流域面积较大 C.支流较多 D.流量季节变化小
4.1956-2007年青海湖水位整体下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蒸发旺盛②引用湖水较多③降水补给少④冰雪融化减少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5.高原气候增暖对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流域面积减小②生物多样性改变③湖泊盐度上升④河湖封冻期缩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3.A 4.D 5.B
【解析】3.题目所问的为河流的水文特征,BC描述为水系特征,故排除B、C。布哈河为青海湖第一大支流,且与沙柳河相比流程长,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年径流量较大,A正确。布哈河以冰川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对雨季降水、对旱季蒸发的响应更敏感、径流量季节差异大;沙柳河流域面积小,源头为冰冻沼泽区,涵养水源的能力更强,旱季时月径流量较布哈河大,故而布哈河流量季节变化比沙柳河大,排除D。故选择A。
4.题目所问为自然原因,引用湖水属于人为原因,且青海湖为咸水湖,流域人烟稀少,湖水引用较少,排除②。青海湖水量收入有河川径流、大气降水,水量输出主要是蒸发和下渗;河流径流量占青海湖总径流量的比重高,但“两河径流量没有显著的变化”;由于深居内陆,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增幅有限,对湖泊水位的抬升作用不明显。流域气温上升,尤其是冬、春季节气温有所升高,湖面全年蒸发量增大,湖面萎缩,①③正确。由材料可知“布哈河和沙柳河是青海湖两大支流,两河径流量占青海湖流域总径流量的64%,年径流量1956-2007年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两河径流量没有显著变化,说明大体上水量平衡,在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大的情况下,冰雪融水等补给也加大,排除④。故选择D。
5.高原变暖,湖泊蒸发加强,水位下降,水域减小,盐度上升,不容易封冻,流域内植被向耐旱种类演替,水生生物向咸水生物演替,②③④正确,流域面积是由汇水面积决定的,并不等同于湖泊和河流面积,所以,高原气候增暖不会影响流域面积,①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区别:水系是指河道的结构,而水文特征指的是河水的特征,简单理解就是:水系特征是河流的“样子”多长(流程),多宽(流域面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流向),直的还是弯的(河道弯曲状况)等等。水文特是水文站所测得的河水的一系列指标,如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位,水能,流速、透明度等。
(2022上·河北石家庄·高二石家庄二中期末)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与海拔呈负相关。当地面气温上升至0℃以上时,在高空中的一定高度出现0℃层,即气象学上说的0℃层高度,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季节0℃层高度与河流年径流量组合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图示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巴黎盆地的主体树种树叶陆续泛黄 B.澳大利亚大陆等温线向北凸
C.墨累达令盆地农民忙于种植小麦 D.北印度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
7.据图推测,该地最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云贵高原
8.图中1990年后0℃层高度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地球处于温暖期,气温上升 B.植被覆盖率提高
C.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D.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
【答案】6.B 7.B 8.C
【解析】6.由图可知,我国某地该季节0℃层高度海拔4100~4400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可推出近地面气温24.6℃~26.4℃,为我国(北半球)夏季。巴黎盆地的主体树种树叶陆续泛黄应为秋季,A错误;澳大利亚此时为冬季,大陆气温较海洋低,等温线应向气温高的北侧低纬度地区凸出,B正确;墨累—达令盆地此时是冬季,农民应秋季忙于种植冬小麦,C错误;夏季受西南风影响,北印度洋大洋环流呈顺时针,冬季受东北风影响,呈逆时针,D错误。故选B。
7.由图可知,该地区河流年径流量较小,且1960~1990年间径流量年际变化小,最可能位于受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塔里木盆地,B正确;黄土高原、东北平原、云贵高原受夏季风影响,年径流量较大,且因季风不稳定,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ACD错误。故选B。
8.1990年后0℃层高度升高近150m,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可知,近地面气温升高近1℃。地球处于温暖期,但气温上升幅度很小,A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可调节局地小气候,且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增强,气温应降低,B错误;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C正确;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减少,气温应降低,D错误。故选C。
【点睛】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避免灾害的发生,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提高对全球变暖的适应能力等。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等。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20年8月24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提供了中国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了气候系统变化的新状态。年平均温度距平指某年平均温度与总平均温度的差值,下图示意1850-2025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示信息反映了全球平均温度( )
A.呈持续下降趋势 B.呈持续上升趋势 C.呈波动上升趋势 D.呈先升后降趋势
10.图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
A.高山的雪线、林线均下降 B.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
C.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增强 D.台风平均强度减小
【答案】9.C 10.B
【解析】9.读图可知,全球平均温度距平值由负转正,且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因此全球平均温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图示全球气候变化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高山雪线、林线上升,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全球气候异常,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水旱灾害频发等,使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变差,C错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低纬度海区气温升高,气流上升加剧,台风平均强度可能会增大,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洋的影响——两极冰川消融,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海水受热膨胀,海浪侵蚀加剧;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加剧;海水CO2含量增加,酸性增强, ( 五颜六色的)珊瑚礁被漂白。2.对农业的影响——中低纬度,蒸发加剧,干旱加重,农作物减产;高纬度,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增产。3.对水循环的影响——蒸发加剧,改变降水分布格局,旱涝灾害频繁;蒸发加剧,径流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4.其他影响——危害人体健康;疾病流行加剧;利于北极航道开通;极端天气增多;工业能源消耗增加;节能、耐高温技术获得广阔市场。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一科研团队以碳循环为研究目标为某岛屿编制低碳城镇发展规划,分别统计了碳源系统(碳的排放来源)、碳汇系统(碳的吸收消耗)和社会各排放部门碳的流量结构(下图)。该岛植被覆盖率高,年均自然和人为共排放CO29.6万吨,自然生态系统共可吸收CO20.7万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推测该岛屿最可能位于( )
A.山东省 B.浙江省 C.广东省 D.海南省
12.促进该岛屿碳源与碳汇系统趋向平衡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岛屿植被覆盖率 B.大量减少岛屿人口数
C.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D.扩大贝藻养殖的规模
【答案】11.A 12.C
【解析】11.读图可知,该岛屿的排放部门主要为“供暖”,四省份中只有山东位于北方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读材料可知,该岛碳排放数量远大于碳吸收数量,故使碳源与碳汇系统趋向平衡的主要措施应为减少碳排放数量,而增加岛屿植被覆盖率和扩大贝藻养殖的规模是增加碳吸收,A、D错误;读图可知,碳源系统中“化石燃料使用”的比重很高,故需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而非减少岛屿人口数,C正确、B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形成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023下·陕西宝鸡·高二校联考期末)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一百多个国家宣布加入《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绝大多数国家已表态将在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至此,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已公布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下表为中、英、美三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 碳达峰时间 碳中和时间
英国 1991 2050
美国 2007 2050
中国 2030 2060
13.英国、美国碳达峰时间较早的可能原因有
①老龄化速度加快②高碳排放产业的转移③人口的锐减④产业发展起步早(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若大多数国家“碳中和”时间拖后,则( )
A.海洋污染加剧 B.赤潮灾害频发 C.沿海国家面积缩小 D.高山雪线下降
15.我国实现“碳中和”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大面积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C.关停碳排放产业,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D.加强国际合作,进行产业转移
【答案】13.C 14.C 15.A
【解析】13.美国老龄化速度较缓,A错误;英国、美国为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将高碳排放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降低了碳排放量,②正确;英国、美国并未出现人口锐减的现象,③错误;英国、美国产业发展起步早,随着产业升级,发展的高消耗高排放产业较少,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若大多数国家“碳中和”时间拖后,则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冰川大面积融化,高山雪线上升,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沿海国家面积缩小,C正确,D错误;碳排放过多主要的影响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污染、赤潮灾害影响较小,AB错误。故选C。
15.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碳排放量大,应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A正确;植树造林需要因地制宜的实施,如西北地区就不适合大面积植树造林,B错误;关停碳排放产业,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会阻碍经济发展,C错误;加强国际合作,进行产业转移,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D错误。故选A。
【点睛】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占比64%,石油消费占比18%,天然气消费占比6%,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约为12%。这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的状况,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我国在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尽量减少燃煤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综合题
16.(2024·贵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按要求作答。
氢是生产高标准汽油和高端绿色化工材料的重要原料。利用化石能源制氢为“灰氢”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直接电解水制氢为“绿氢”。2023年2月,我国最大的“绿氨”项目在鄂尔多斯动工,建成后用管道为当地能源化工基地输送氢原料。同时,我国新规划了乌兰察布“绿氢”项目,并计划用管道将“绿氢”输往京津冀地区替代“灰氢”生产高标准汽油。图示意鄂尔多斯位置。
(1)从气角度分析鄂尔多斯建设“绿”项目的条件。
(2)简述鄂尔多斯建设“绿”项目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3)从生产、输送、利用环节,说明我国推行“绿”项目落实碳减排的过程。
【答案】(1)临近冬季风源地,高原地表起伏较小,植被覆盖率较低,风速较大,风能资源充足;地处季风区边缘,年降水量较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充足,利于生产“绿氢”。
(2)能源产业基础好,生产协作条件完备;具有管道等基础设施,便于氢能输送;能源开发历史悠久,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绿氢”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对“绿氢”项目政策支持力度大;为能源化工基地,对氢气市场需求量大;距离京津冀地区较近,便于氢气向外输出。
(3)生产: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用新能源电解水制氢逐步取代化石能源制氢;输送:建设氢气输送专用管道,用管道输送逐步取代长途拖车(公路)运输,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尾气排放;利用:提高尾气排放标准,用高标准汽油逐步取代低标准汽油,推广高端绿色化工材料。
【分析】本题以乌兰察布“绿氢”项目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工业区位、工业发展的影响、碳循环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直接电解水制氢为“绿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鄂尔多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临近冬季风源地,且所处的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起伏较小,植被覆盖率较低,摩擦力小,风速较大,风能资源充足;地处季风区边缘,受夏季风影响小,年降水量较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充足。充足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利于生产“绿氢”。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鄂尔多斯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丰富,发展煤炭工业等能源产业的时间较长,能源产业基础好,生产协作条件完备;是我国重要的额煤炭工业城市,能源开发历史悠久,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经过鄂尔多斯,具有管道等基础设施,便于氢能输送;“绿氢”是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直接电解水制氢能,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对“绿氢”项目政策支持力度大;氢是生产高标准汽油和高端绿色化工材料的重要原料,鄂尔多斯为能源化工基地,对氢气市场需求量大;京津冀地区市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对氢的市场需求量大,鄂尔多斯距离京津冀地区较近,便于氢气向外输出。
(3)生产:“绿氢”是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直接电解水制氢,在生产过程中,要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用新能源电解水制氢逐步取代化石能源制氢,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带来的碳排放;输送:结合材料可知,“绿氨”项目建成后用管道为当地能源化工基地输送氢原料,逐步取代长途拖车(公路)运输,管道运输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长途拖车的尾气排放;氢可以用于生产高标准汽油和高端绿色化工材料,因此可以用高标准汽油逐步取代低标准汽油,推广高端绿色化工材料,提高尾气排放标准,降低碳排放。
【点睛】
17.(2022下·黑龙江双鸭山·高二校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国已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要达到15%左右,同时要增加4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和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
(1)“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什么?目前,美国、中国的CO2排放量高居世界前两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1)全球变暖。原因:①美国工业发达,对能源的消耗量大;②中国人口规模大,能源消耗量大,且能源利用率较低。
(2)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②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③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④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⑥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
【分析】本题以“低碳经济”为材料,涉及知识点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及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低碳经济”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此“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全球变暖问题。目前,美国、中国的CO2排放量高居世界前两位,说明两国矿物能源消耗量大。美国工业、经济发达,生产和生活对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的消耗量大,CO2排放量高。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受技术水平限制,能源利用率较低,且中国为人口大国,能源消耗量大,因此,CO2排放量高。
(2)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应遵循“开源节流”的原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在排放前对废气做净化处理。要做到“开源节流”,首先应加强宣传,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从“开源”角度分析,应注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从“节流”角度分析,应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应优化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倡导绿色出行等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植物具有吸收有毒气体、吸附粉尘等作用,为此,应注意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增加森林面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于2022年3月宣布了一项“漂浮城市”计划。“漂浮城市”由5000个浮动单元组成,可供约2万人在此生活(据统计,2021年马尔代夫总人口约54.4万人)。根据计划,“漂浮城市”内会建设住宅、餐馆、商店、学校等,中间有运河连通。完成下面小题。
1.马尔代夫建造“漂浮城市”主要是为了( )
A.优化城市环境 B.吸引外国移民 C.实施产业转移 D.应对气候变化
2.马尔代夫建造“漂浮城市”可能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
A.旅游业受到冲击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居民生活成本降低 D.交通便捷度提升
(2023上·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布哈河和沙柳河是汇入青海湖的两大支流,两河径流量占青海湖流域总径流量的64%,其中布哈河是青海湖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疏勒南山,沙柳河发源于刚察县境内第一高峰桑斯扎山南麓,源头为冰冻沼泽区。研究表明,1956~2007年之间,高原气候增暖,两河径流量没有显著的变化,但青海湖水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图示意青海湖流域布哈河和沙柳河水系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沙柳河相比,布哈河的水文特征是( )
A.年径流量较大 B.流域面积较大 C.支流较多 D.流量季节变化小
4.1956-2007年青海湖水位整体下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蒸发旺盛②引用湖水较多③降水补给少④冰雪融化减少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5.高原气候增暖对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流域面积减小②生物多样性改变③湖泊盐度上升④河湖封冻期缩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2上·河北石家庄·高二石家庄二中期末)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与海拔呈负相关。当地面气温上升至0℃以上时,在高空中的一定高度出现0℃层,即气象学上说的0℃层高度,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季节0℃层高度与河流年径流量组合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图示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巴黎盆地的主体树种树叶陆续泛黄 B.澳大利亚大陆等温线向北凸
C.墨累达令盆地农民忙于种植小麦 D.北印度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
7.据图推测,该地最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云贵高原
8.图中1990年后0℃层高度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地球处于温暖期,气温上升 B.植被覆盖率提高
C.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D.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20年8月24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提供了中国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了气候系统变化的新状态。年平均温度距平指某年平均温度与总平均温度的差值,下图示意1850-2025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示信息反映了全球平均温度( )
A.呈持续下降趋势 B.呈持续上升趋势 C.呈波动上升趋势 D.呈先升后降趋势
10.图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
A.高山的雪线、林线均下降 B.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
C.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增强 D.台风平均强度减小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一科研团队以碳循环为研究目标为某岛屿编制低碳城镇发展规划,分别统计了碳源系统(碳的排放来源)、碳汇系统(碳的吸收消耗)和社会各排放部门碳的流量结构(下图)。该岛植被覆盖率高,年均自然和人为共排放CO29.6万吨,自然生态系统共可吸收CO20.7万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推测该岛屿最可能位于( )
A.山东省 B.浙江省 C.广东省 D.海南省
12.促进该岛屿碳源与碳汇系统趋向平衡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岛屿植被覆盖率 B.大量减少岛屿人口数
C.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D.扩大贝藻养殖的规模
(2023下·陕西宝鸡·高二校联考期末)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一百多个国家宣布加入《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绝大多数国家已表态将在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至此,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已公布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下表为中、英、美三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 碳达峰时间 碳中和时间
英国 1991 2050
美国 2007 2050
中国 2030 2060
13.英国、美国碳达峰时间较早的可能原因有
①老龄化速度加快②高碳排放产业的转移③人口的锐减④产业发展起步早(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若大多数国家“碳中和”时间拖后,则( )
A.海洋污染加剧 B.赤潮灾害频发 C.沿海国家面积缩小 D.高山雪线下降
15.我国实现“碳中和”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大面积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C.关停碳排放产业,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D.加强国际合作,进行产业转移
二、综合题
16.(2024·贵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按要求作答。
氢是生产高标准汽油和高端绿色化工材料的重要原料。利用化石能源制氢为“灰氢”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直接电解水制氢为“绿氢”。2023年2月,我国最大的“绿氨”项目在鄂尔多斯动工,建成后用管道为当地能源化工基地输送氢原料。同时,我国新规划了乌兰察布“绿氢”项目,并计划用管道将“绿氢”输往京津冀地区替代“灰氢”生产高标准汽油。图示意鄂尔多斯位置。
(1)从气角度分析鄂尔多斯建设“绿”项目的条件。
(2)简述鄂尔多斯建设“绿”项目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3)从生产、输送、利用环节,说明我国推行“绿”项目落实碳减排的过程。
17.(2022下·黑龙江双鸭山·高二校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国已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要达到15%左右,同时要增加4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和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
(1)“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什么?目前,美国、中国的CO2排放量高居世界前两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