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A)(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A)(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59: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东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水源地,担负着香港、深圳和广州3个城市的供水任务。东江流域曾是我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之一,图示意1980—2020年东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时段东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是( )
A.生态建设 B.水利工程建设 C.耕地保护 D.城镇化的发展
2.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东江流域城镇用地变化幅度出现差异的原因是( )
①土地用途管制趋严②大量承接产业转移
③乡村振兴深入落实④开发空间趋于饱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为维护东江流域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合村并居②退耕还林③划定生态红线④营造次生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3上·广东·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顶端的乌蒙山麓腹地,为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凉爽湿润,冬季温暖干燥,年平均气温10.6℃。这里栖息着100多种珍奇水鸟,也是中国特有的青藏高原候鸟黑颈鹤的迁徙地,素有“鸟的王国”之称,是国内外人士考察研究鸟类和旅游避暑的理想胜地。下图示意草海保护区位置和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4.国内外人士来威宁草海考察研究黑颈鹤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后发展措施为( )
A.开发岸边种植作物 B.利用水域养殖鱼虾
C.提升科研监测能力 D.开发核心地区旅游
(2023下·河北张家口·高二张家口市第四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南极磷虾营养价值高而且蕴藏量惊人,乐观估计有50亿吨,被看作“未来粮库”。目前,我国每年捕捞南极磷虾约6.5万吨,排名世界第二。南极磷虾生活在环绕南极洲的海洋,以冰藻(冰层下的藻类植物)及浮游藻类为食。磷虾的粪便、蜕壳以及尸体富含有机碳。它们的沉降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定在海底的有机碳。下图示意普里兹湾附近海域磷虾资源密度及等深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普里兹湾附近海域磷虾资源密度分布的特点是( )
①互相平行,大致与等深线垂直②浅海区大于深海区
③最高值区位于海湾口中部④由海湾内向海湾外递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南极磷虾对海洋碳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是由于( )
A.南极磷虾生物量巨大 B.南极磷虾营养价值高
C.南极磷虾以藻类为食 D.磷虾粪便、蜕壳、尸体有机碳含量高
8.我国远赴南极海域捕捞磷虾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有( )
①缓解我国粮食安全问题②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③提高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水平④维护我国领海的海洋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3·江西·高三专题练习)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下表示意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林地 湿地 草地 园地 耕地 人工草地 其他用地
旱地 水田
面积(平方千米) 51830.13 4310.24 1395.67 173.29 615.69 914.49 323.09 45.55
比例 86.95% 7.23% 2.34% 0.29% 1.03% 1.53% 0.54% 0.08%
9.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区( )
A.兼顾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B.决定本省环境承载力
C.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耕地 D.会阻碍本省经济发展
10.下列关于江西省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红线区经济产出能力
B.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区的动态监管
C.治理生态问题时,各部门采取独立的管理方式
D.将生态区内的居民全部迁出,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2022下·河南新乡·高二校联考期末)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它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扩容增效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国家植物因坚持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理念,充分发挥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功能。计划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3万种以上,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建成20个特色专类园、7个系统进化植物展示区和1个原生植物保育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国家植物园就地保护的植物多属于( )
A.北温带植物 B.热带植物
C.南温带植物 D.寒带植物
12.与就地保护相比,迁地保护的优势有( )
A.综合投入少 B.便于集中管理
C.能够防止物种入侵 D.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13.成立国家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 B.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C.发展旅游观光业 D.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2021·高二课时练习)近50年来,艾比湖面积急剧缩小,周边湿地植物群落出现了由湿生、中生向旱生、超旱生、盐生、耐沙生的种类演替。下图示意艾比湖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艾比湖周边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演替反映出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问题 B.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C.生态退化问题 D.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15.上述环境问题将导致所在区域( )
A.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水土流失频发
B.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分减少
C.物种的耐旱性增强,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D.生物种群减少,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二、综合题
16.(2024·广西·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摘自习近平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的贺信(2019年8月19日)
材料二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其园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与一般控制区(如图)。2017年,被誉为雪豹之乡的青海杂多县昂赛乡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个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试点。昂赛乡有一千余户牧民,按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制度每户设置一名生态管护员,并选拔二十余户作为自然体验向导和接待家庭,带领获准进入的少量自然体验者在昂赛乡限时、限地域进行生态游憩体验。自然体验者到访昂赛乡需提前申请,由社区按照抽签顺序轮换安排接待家庭。依据社区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收益的45%为接待家庭所得,45%纳入社区公共事务基金,10%用于当地生态保护。
(1)分析昂赛乡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首个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试点的优势。
(2)结合昂赛乡案例,论述在国家公园体制下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7.(2023上·河南驻马店·高二统考期末)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煤炭是重要的层状有用矿物,它的井工开采必然会引起岩层和地表的下沉,导致大量土地塌陷,形成的塌陷区称为煤矿塌陷区。煤城济宁地处山东西南部,平原占比大,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的开发利用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造成了大量煤矿塌陷区。塌陷区内地形复杂、地质结构不稳定,具有反复沉降的特点,治理难度大。为了获取更多效益,当地在常年积水塌陷坑内采用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来建设光伏电站。漂浮式光伏发电是指运用一体化浮筒组成漂浮平台漂浮于水面上,并通过系统锚链沉于水底,系统锚链具有较强的伸缩性、灵活性,能随水位变化而升降。同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挖取境内河、湖的淤泥来回填塌陷地区。
(1)指出煤矿塌陷区对当地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说明当地利用河、湖淤泥回填塌陷区的意义。
(3)与固定支架式相比,分析当地采用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东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水源地,担负着香港、深圳和广州3个城市的供水任务。东江流域曾是我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之一,图示意1980—2020年东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时段东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是( )
A.生态建设 B.水利工程建设 C.耕地保护 D.城镇化的发展
2.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东江流域城镇用地变化幅度出现差异的原因是( )
①土地用途管制趋严②大量承接产业转移
③乡村振兴深入落实④开发空间趋于饱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为维护东江流域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合村并居②退耕还林③划定生态红线④营造次生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1.D 2.B 3.D
【解析】1.由图可知,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多,水田、林地等面积减少较多,主要是因为东江流域经济水平整体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城镇建设用地大规模扩张,侵占了林地、水田等,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由图可知,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东江流域城镇用地增加幅度明显减小,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用途管制趋严,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减少,①正确;大量承接产业转移会导致城镇用地扩张加快,②错误;乡村振兴深入落实主要影响农村居民点,③错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开发空间趋于饱和,城镇新增的建设用地减少,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图示时段,东江流域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增长有限,合村并居对流域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影响不大,排除①;图示时段水田、旱地面积已经大幅减少,不宜再进行退耕,②错误;划定生态红线,严控产业开发对林地的侵占,有利于维护流域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③正确;在稀疏林地可以营造次生林,提高林分密度,增强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森林的作用:1.调节气候;2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3保持水土;4.防风固沙;5.涵养水源;6.净化空气,美化环境;7.稳定大气成分;8.吸烟除尘。
(2023上·广东·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顶端的乌蒙山麓腹地,为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凉爽湿润,冬季温暖干燥,年平均气温10.6℃。这里栖息着100多种珍奇水鸟,也是中国特有的青藏高原候鸟黑颈鹤的迁徙地,素有“鸟的王国”之称,是国内外人士考察研究鸟类和旅游避暑的理想胜地。下图示意草海保护区位置和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4.国内外人士来威宁草海考察研究黑颈鹤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后发展措施为( )
A.开发岸边种植作物 B.利用水域养殖鱼虾
C.提升科研监测能力 D.开发核心地区旅游
【答案】4.D 5.C
【解析】4.由材料可知,黑颈鹤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鸟类,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冬季黑颈鹤在青藏高原难以越冬,迁往气候温暖威宁草海,故在威宁草海考察研究黑颈鹤的最佳季节是冬季,D正确。春季黑颈鹤开始迁往威宁草海,威宁草海的黑颈鹤规模较小,不适宜考察研究,A错误。夏秋季节,黑颈鹤生活在青藏高原,威宁草海几乎没有黑颈鹤的分布,B、C错误。故选D。
5.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和迁徙地,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的有效举措,因此该地应该注重加强原生生态保护,减少人为的开发,提升科研监测能力,加强对鸟类、生态的研究与保护,C正确。开发岸边种植作物、利用水域养殖鱼虾、开发核心地区旅游会破坏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改变鸟类的栖息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ABD错误。故选C。
【点睛】按国际惯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缓冲区: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
(2023下·河北张家口·高二张家口市第四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南极磷虾营养价值高而且蕴藏量惊人,乐观估计有50亿吨,被看作“未来粮库”。目前,我国每年捕捞南极磷虾约6.5万吨,排名世界第二。南极磷虾生活在环绕南极洲的海洋,以冰藻(冰层下的藻类植物)及浮游藻类为食。磷虾的粪便、蜕壳以及尸体富含有机碳。它们的沉降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定在海底的有机碳。下图示意普里兹湾附近海域磷虾资源密度及等深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普里兹湾附近海域磷虾资源密度分布的特点是( )
①互相平行,大致与等深线垂直②浅海区大于深海区
③最高值区位于海湾口中部④由海湾内向海湾外递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南极磷虾对海洋碳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是由于( )
A.南极磷虾生物量巨大 B.南极磷虾营养价值高
C.南极磷虾以藻类为食 D.磷虾粪便、蜕壳、尸体有机碳含量高
8.我国远赴南极海域捕捞磷虾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有( )
①缓解我国粮食安全问题②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③提高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水平④维护我国领海的海洋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6.B 7.A 8.B
【解析】6.读图可知,磷虾资源分布不与等深线垂直,①错误;普里兹湾附近磷虾在深度大约250~1200m分布,等深线浅海区的海域资源密度大而深海区小,②正确;水平方向上,资源密度最高值区位于海湾口中部,大致由海湾内向海湾外递减,③正确,④错误。故选 B。
7.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固碳的能力或容量。南极磷虾对海洋碳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指其造成的海洋碳汇总数量巨大,这关键在于南极磷虾蕴藏量惊人,生物量巨大,A正确;南极磷虾营养价值高和海洋碳汇无关,B错误;由材料知,南极磷虾以藻类为食,排泄的粪便、蜕壳以及尸体富含有机碳,它们的沉降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定在海底的有机碳,这说明了南极磷虾形成海洋碳汇的过程和方式,但并不能说明其固碳到海洋的数量是多是少, CD 错误。故选A。
8.磷虾可以作为食品和饲料的来源,减小我国的耕地压力,缓解粮食安全问题,有利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①正确;可以缓解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有利于提高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水平,③正确;磷虾不作为能源使用,不会改善我国能源消务结构,②错误;远赴南极海域捕捞磷虾,位于公海上,不涉及对我国领海的海洋权益维护,④错误。故选 B。
【点睛】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固碳的能力或容量。南极磷虾对海洋碳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指其造成的海洋碳汇总数量巨大,这关键在于南极磷虾蕴藏量惊人,生物量巨大。
(2023·江西·高三专题练习)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下表示意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林地 湿地 草地 园地 耕地 人工草地 其他用地
旱地 水田
面积(平方千米) 51830.13 4310.24 1395.67 173.29 615.69 914.49 323.09 45.55
比例 86.95% 7.23% 2.34% 0.29% 1.03% 1.53% 0.54% 0.08%
9.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区( )
A.兼顾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B.决定本省环境承载力
C.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耕地 D.会阻碍本省经济发展
10.下列关于江西省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红线区经济产出能力
B.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区的动态监管
C.治理生态问题时,各部门采取独立的管理方式
D.将生态区内的居民全部迁出,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答案】9.A 10.B
【解析】9.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它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环境利用等提出较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A正确;生态保护红线区受所辖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影响,B错误;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生态保护红线区内耕地占比很低,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林地、湿地等,C错误;江西省设置生态保护红线区与发展经济并不冲突,D错误。所以选A。
10.合理控制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促进人口、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有利于保护生态,但只注重生态效益,而将居民全部迁出不切实际,A、D错误;各类用地相互关联,治理生态问题时各部门应加强合作,C错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区的动态监管,有利于减少生态破坏,B正确。所以选B。
【点睛】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生态保护红线具有系统完整性、强制约束性、协同增效性、动态平衡性、操作可达性等特征。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限。
(2022下·河南新乡·高二校联考期末)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它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扩容增效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国家植物因坚持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理念,充分发挥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功能。计划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3万种以上,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建成20个特色专类园、7个系统进化植物展示区和1个原生植物保育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国家植物园就地保护的植物多属于( )
A.北温带植物 B.热带植物
C.南温带植物 D.寒带植物
12.与就地保护相比,迁地保护的优势有( )
A.综合投入少 B.便于集中管理
C.能够防止物种入侵 D.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13.成立国家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 B.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C.发展旅游观光业 D.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答案】11.A 12.B 13.A
【解析】11.本题考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就地保护的植物应该适应当地的温度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北京地处北温带,因此国家植物园就地保护的植物多属于北温带植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迁地保护指使需要保护的植物离开其原生长地,集中迁移到自然或人为创设的适合其生长的环境中,可以达到方便集中管理的效果,B正确;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相比,需要投入更多的建设成本,以创设适合生物生长的条件,投入较高,A错误;生物入侵指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迁地保护与生物入侵无关,C错误;与就地保护相比,迁地保护所处的生态系统可能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一定更加稳定,D错误。故选B。
13.本题以国家植物园的成立为情景,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材料提到“国家植物因坚持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理念,充分发挥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功能。”成立国家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A选项正确;BC是成立国家植物园可以达到的效果,但并非主要目的;成立国家植物园并不能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故D错误。故选A。
【点睛】迁地保护又叫做易地保护。迁地保护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部分。
(2021·高二课时练习)近50年来,艾比湖面积急剧缩小,周边湿地植物群落出现了由湿生、中生向旱生、超旱生、盐生、耐沙生的种类演替。下图示意艾比湖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艾比湖周边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演替反映出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问题 B.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C.生态退化问题 D.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15.上述环境问题将导致所在区域( )
A.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水土流失频发
B.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分减少
C.物种的耐旱性增强,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D.生物种群减少,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答案】14.C 15.B
【分析】14.艾比湖周边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演替表明该地区气候变干,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划分,属于生态退化问题,不属于环境污染问题和自然资源枯竭问题,A、D项错误,C项正确。艾比湖面积急剧缩小是由水资源减少导致的,不是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B项错误。综上,ABD错,C对。故选C。
15.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分减少,B项正确。气候的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不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易发生土地荒漠化,A项错误。物种与植被覆盖率减少,生态系统会更加脆弱,生态平衡会变得更加不稳定,C、D项错误。综上ACD错,B对。故选B。
【点睛】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的演替过程可以反映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二、综合题
16.(2024·广西·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摘自习近平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的贺信(2019年8月19日)
材料二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其园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与一般控制区(如图)。2017年,被誉为雪豹之乡的青海杂多县昂赛乡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个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试点。昂赛乡有一千余户牧民,按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制度每户设置一名生态管护员,并选拔二十余户作为自然体验向导和接待家庭,带领获准进入的少量自然体验者在昂赛乡限时、限地域进行生态游憩体验。自然体验者到访昂赛乡需提前申请,由社区按照抽签顺序轮换安排接待家庭。依据社区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收益的45%为接待家庭所得,45%纳入社区公共事务基金,10%用于当地生态保护。
(1)分析昂赛乡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首个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试点的优势。
(2)结合昂赛乡案例,论述在国家公园体制下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答案】(1)地处一般控制区,适合进行适度的生态旅游开发;接近核心保护区,景观原始,生态体验吸引力大;被誉为雪豹之乡,知名度较高;雪豹及高山峡谷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多牧民,接待能力较强;有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和利益分配方案;位于三江源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高原反应相对较轻。
(2)以国家公园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国家公园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将向全球展示我国兼顾自然保护与国民高质量休闲发展的新成果;以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为抓手,推动生态旅游产品高质量开发;依托国家公园发展生态旅游,提高人们自然保护意识和社会生态文明;当保护生态系统的使命被冠以“国家”之名,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更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呈现出文明特色和底蕴。
【分析】本题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材料,涉及服务业区位条件、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昂赛乡位于一般控制区,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适宜发展适度的生态旅游开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昂赛乡毗邻核心保护区,物种丰富、景观原始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生态旅游体验度更高;根据材料信息“被誉为雪豹之乡的青海杂多县昂赛乡”可知,昂赛乡被称为雪豹之乡,市场知名度较高,能够吸引大量的生态旅游爱好者;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昂赛乡位于河谷之中,高山峡谷风光秀丽、有雪豹等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根据材料信息“昂赛乡有一千余户牧民”可知,昂赛乡人口数量较多,接待能力较强;根据材料信息“自然体验者到访昂赛乡需提前申请,由社区按照抽签顺序轮换安排接待家庭。依据社区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收益的45%为接待家庭所得,45%纳入社区公共事务基金,10%用于当地生态保护。”可知,有完善的旅游接待社区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收益分配方案,能够保障生态旅游的良好运营;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昂赛乡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高原反应较轻,来自内地的游客能够快速适应当地环境。
(2)以国家公园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以确保进入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者享受到更多更高质量公益性的生态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特色生态旅游等生态产品或服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国家公园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将向全国人民和全球展示我国兼顾自然保护与国民高质量休闲发展的新成果,使得我国居民能够在国家公园体制下享受更多高质量的生态文化服务功能;建立中国式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实施经营管理机制创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将推动生态旅游产品高质量开发;国家公园中生态旅游的相关主体在旅游服务体验中组成学习型组织,通过相互配合与集体合作,达到了与大自然高效和谐的良好效果。依托国家公园发展高质量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积极投身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最终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集体进阶;在公园体制之前冠名“国家”之名,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程度,能够加强立法,促进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水乳交融,彰显文化特色和底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7.(2023上·河南驻马店·高二统考期末)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煤炭是重要的层状有用矿物,它的井工开采必然会引起岩层和地表的下沉,导致大量土地塌陷,形成的塌陷区称为煤矿塌陷区。煤城济宁地处山东西南部,平原占比大,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的开发利用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造成了大量煤矿塌陷区。塌陷区内地形复杂、地质结构不稳定,具有反复沉降的特点,治理难度大。为了获取更多效益,当地在常年积水塌陷坑内采用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来建设光伏电站。漂浮式光伏发电是指运用一体化浮筒组成漂浮平台漂浮于水面上,并通过系统锚链沉于水底,系统锚链具有较强的伸缩性、灵活性,能随水位变化而升降。同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挖取境内河、湖的淤泥来回填塌陷地区。
(1)指出煤矿塌陷区对当地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说明当地利用河、湖淤泥回填塌陷区的意义。
(3)与固定支架式相比,分析当地采用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原因。
【答案】(1)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地形起伏变大,加剧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煤炭的开采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等。
(2)对河湖清淤,疏通河道,减轻洪涝;淤泥回填,降低改造成本,增加土壤肥力。
(3)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积水塌陷坑内水位季节变化大;可以减轻坑底地形复杂、地质结构不稳对光伏设备造成的破坏。
【分析】本题以煤城济宁的煤炭开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煤矿塌陷区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回填塌陷区的意义以及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点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开挖煤炭造成大量的塌陷区,使其无法进行耕作,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大面积耕地由于塌陷区的存在变得支离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煤炭开挖,引起岩层和地表下沉,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地形起伏变大,降水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加重,使地表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煤炭的开采的废弃物到处乱放,造成土壤污染、雨水淋溶把污染物带到地下污染地下水等。
(2)把河道和湖泊的淤泥清理掉,可以疏通河道,使河道变得通畅,雨水季节可以减轻洪涝灾害;淤泥回填塌陷区,用淤泥替代其他回填物回填塌陷区,可以降低塌陷区回填的改造成本,同时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回填塌陷区可以增加增加土壤肥力。
(3)济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固定支架式可能在雨季被雨水淹没,积水塌陷坑内水位季节变化大,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可以随水位高低移动;塌陷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不稳定,固定支架式容易受其影响,造成破坏,而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减轻坑底地形复杂、地质结构不稳对光伏设备造成的破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