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B)(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B)(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59: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浙江衢州·高三衢州二中校考阶段练习)CER(核证减排量)抵消机制是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为响应杭州亚运会“绿色、智能”的办赛理念,众多企业向亚运会组委会捐赠CER。完成下面小题。
1.最需要购买CER的企业是( )
A.劳动密集型企业 B.新能源电力企业 C.高技术企业 D.高耗能企业
2.我国主动承担国际减排义务,会( )
A.降低我国产品竞争力 B.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C.导致资源利用率下降 D.导致生态系统恶化
【答案】1.D 2.B
【解析】1.“CER(核证减排量)抵消机制是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说明最需要购买CER的主体是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四选项涉及企业比较,高耗能企业碳排放量大,故选D。
2.我国主动提出减排目标,积极参与国际减排义务,能够促进我国企业提高生产技术,积极转型升级,短期内看似增加企业成本,但长远看将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能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高能耗企业,指的是耗能较高的企业,其单位耗能和总耗能较高。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水泥、合金、钢材、煤炭、石灰、焦化等行业。
(2023上·安徽·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最快的时段是( )
A.1740年,1760年 B.1840年,1860年
C.1900年,1920年 D.1980年,2000年
4.图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最快的原因是( )
①土地利用变化②燃烧化石燃料③海平面的上升④陆地冰川融化
A.①② B.①⑧ C.①④ D.②④
【答案】3.D 4.A
【解析】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随时间的推移,全球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整体是在逐渐增加过程中,因此时间越往后总体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越快,且由图中曲线斜率可知,1980年和2000年,曲线斜率最大,说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最快,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4.土地利用变化,雨林、森林等植被遭受破坏,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弱,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①正确;大量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②正确;海平面的上升和陆地冰川融化是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的结果,不是原因,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能够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而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温度返还给地面,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因此大气的保温效果会增强,使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2023上·浙江温州·高三浙江省乐清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研究发现,海水养殖系统对增强海洋的碳固定有重要作用,人工湿地是大规模海水养殖区域处理尾水的主要措施之一。图为人工湿地示意图(注:复合土工膜是一种防渗膜)。完成下面小题。
5.海水养殖系统对海洋固碳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尾水吸收大气中的碳 B.藻类和贝壳固碳
C.降低海洋中碳存储量 D.减少海水碳排放
6.海水养殖系统中,人工湿地主要作用是( )
A.美化环境 B.净化空气 C.净化水质 D.保护海滩
【答案】5.B 6.C
【解析】5.海洋养殖系统主要利用藻类与贝壳通过生物固碳和有机固碳,吸收大量的碳,增加海洋中的碳存储,降低大气中的碳,不是通过尾水吸收碳,B正确,AC错误;吸收碳不是减少碳排放,D错误。故选 B。
6.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水养殖的尾水从进水口进,经过人工湿地过滤从出水口流出,故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C正确,ABD错误。故选 C。
【点睛】固碳是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生物固碳是将无机碳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即碳水化合物,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
(2023下·安徽亳州·高二涡阳县第二中学校联考期末)下图示意我国四川省攀枝花市2005~2020年能源相关碳排放情况,其中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可知,攀枝花市碳排放量( )
A.生活消费变幅最小 B.第三产业逐年增加
C.第二产业降幅最大 D.第一产业比重无变化
8.碳排放强度下降,对攀枝花的影响有( )
A.缓解全球变暖 B.能源消费量下降
C.能源利用率提高 D.环境质量变好
【答案】7.C 8.D
【解析】7.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攀枝花市2004—2007年,第二产业碳排放占比较大,2007年之后,该市第二产业碳排放占比减少,第二产业降幅最大,C正确。第三产业碳排放占比增加,但不是逐年增加,B错误。在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碳排放量变幅最小,A错误。但是由于碳排放总量有变化,所以第一产业的比重也有变化,D错误,故选C。
8.碳排放强度下降能够缓解全球变暖,但不是对攀枝花的影响,A错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使碳排放强度下降,因此不能说明能源消费量下降,B错误。能源利用率提高是导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原因,而不是对攀枝花的影响,C错误。碳排放强度下降,说明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减少,大气污染减少,因此会导致攀枝花市的环境质量变好,D正确,故选D。
【点睛】碳排放量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某产品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动态的碳排放量,则是指每单位货品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同一产品的各个批次之间会有不同的动态碳排放量。
(2023下·山东日照·高一统考期中)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图示意我国“双碳”进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双碳”进程表明( )
A.碳达峰是人类对环境过度索取的结果
B.实现碳中和会使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C.只要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就不会达到可持续发展
D.可以通过“人的管理调控”实现人地关系协调
10.为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循环使用淡水资源②积极推广生物碳汇技术③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将高耗能企业转移出国⑤征收碳税,以促进行业绿色转型⑥用新能源车全面替代燃油车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答案】9.D 10.C
【解析】9.碳达峰是指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了峰值,是人类控制对自然过度索取的结果,A错误。实现碳中和可以实现人地协调发展,不会使社会经济发展受阻,B错误。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后只要通过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废弃物就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C错误。人的管理与调控可以实现与自然协调发展,能够实现人地关系协调,D正确,故选D。
10.循环使用淡水资源,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较小,对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影响较小,①错误。将高能耗企业转移出国会污染他国环境,不可行,④错误。由于新能源技术尚不成熟,并且成本相对较高,所以用新能源车全面替代燃油车不可行,⑥错误。积极推广生物碳汇技术以及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②③正确。征收碳税有利于促进行业向绿色转型,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⑤正确,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11]。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2022上·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高山冰川的季节性融水是中国新疆南疆地区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全球变暖使得冰川持续退缩、冰川融水增加,显著影响南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图为南疆各流域水文站、气象站和冰川分布图,表为第一次(1999年)和第二次(2014年)编目中各流域冰川条数及面积对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研究区各流域水文站、气象站和冰川分布
流域冰川(编码) 第一次冰川编目 第二次冰川编目 减少幅度
条数 面积/km2 条数 面积/km2 面积退缩/km2 退缩率/%
阿克苏河流域(5Y67) 1005 2411.560 762 1797.580 403.3300 -0.440
渭干河流域(5Y68) 853 1784.140 878 1657.060 127.080 -0.200
叶尔羌河流域(5Y65) 3297 6341.820 3274 5414.770 927.050 -0.360
和田河流域(5Y64) 3594 5733.370 3801 5014.690 718.680 -0.360
克里雅河流域(5Y63) 905 1479.780 978 1381.090 98.690 -0.095
表第一次(1999年)和第二次(2014年)编目中各流域冰川条数及面积对比11.据图表信息推断,下列是叶尔羌河流域冰川面积缩减最多的原因是( )
A.气温升高幅度最大 B.降水减少的最多
C.人工破坏的最多 D.冰川体量最大
12.新疆哪些行业可能会大量参考冰川缩减的研究( )
①农业部门②水利部门
③自然灾害防治部门④交通运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预计阿克苏河流域冰川面积退缩在21世纪50或60年代达到顶峰后呈现减少态势,其可能的原因是( )
A.全球气温降低 B.流域用水量减少
C.降雪增加 D.跨流域调水
【答案】11.D 12.A 13.C
【解析】11.表反应叶尔羌河流域冰川面积是最大的,很有可能是冰川体量大,缩减的面积最多,D正确。气温升高幅度和降水情况没有材料显示,A、B错误。人工破坏也很难造成这么大面积的差异,C错误。故选D。
12.冰川缩减会造成融水量增加,可能会影响农业种植的种类和面积规模,水利部门也会考虑水量灌溉条件以及上下游水量的供给,可能还会出现洪涝或者干旱等自然灾害,①②③部门会大量参考,A正确;水量的变化对交通影响较小,④部门参考较少,BCD错误。故选A。
13.呈现减少趋势可能是降雪增加,增加了冰川覆盖面积,延缓了冰川的退缩,C正确;全球气温降低不符合实际,A错误;流域用水量和跨流域调水对冰川面积的影响变化较小,B、D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变暖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全球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从而使得冰川结构变得不稳定,也就更容易发生崩塌灾害,并引发冰川泥石流等。此外,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多发,其中极端高温天气的发生,在短时间内加速了冰川的融化。
(2022下·陕西渭南·高一统考期末)2021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如下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碳达峰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14.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南极臭氧空洞 B.全球气候变暖 C.酸雨 D.雾霾
15.加快碳交易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碳交易的价格,也就是碳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制约“碳价”统一的主要障碍是( )
A.各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差异大 B.碳交易操作程序繁琐
C.“碳价”过高,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D.公众节能减排意识淡薄
【答案】14.B 15.A
【解析】14.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吸收,所以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全球气候变暖,B对; 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 主要与制冷设备中使用了消耗臭氧的氟氯烃导致臭氧减少, A错; 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 C错;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D错。 故选B。
15.由于各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差异大,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影响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碳价”很难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设定,A对;碳交易操作程序可以简化,因为其操作程序繁琐而导致碳价难以统一的可能性不大, B错。“碳价”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 但这不是碳价难以统一的原因,C错。公众节能减排意识淡薄不是主要障碍, D错;故选A。
【点睛】碳达峰与碳中和两者的目的与意义都是限制碳排放量。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以及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其中温室效应是最为直接且严重的问题。
二、综合题
16.(2023上·上海·高三校考期中)碳排放与节能减排
材料一: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了0.4~0.8℃。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1~6℃。
材料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材料三:地表碳循环示意图、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与升温幅度关系图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为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4)指出全球升温幅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关系。
(5)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使大气吸收更多的 ,同时也会增强 ,从而对地面的 增强,最终使全球气候变暖。
(6)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7)我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D
(2)D
(3)B
(4)二氧化碳的累积排放量与升温幅度呈正相关,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越大,升温幅度越大;低排放模式下,升温幅度小,高排放模式下,升温幅度大。
(5)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6)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生长周期缩短;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7)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等。
【分析】本题以地表碳循环示意图、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与升温幅度关系图为材料,设置七道试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可知,①为动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②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③为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释放出二氧化碳,④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燃烧化石燃料释放二氧化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台风是太平洋热带低压强烈发展的天气现象,因全球变暖,可能热带低气压更低,越容易发展成台风,①错误;因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②正确;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③正确;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因气候变暖,农作物播种可能提前。④错误。故选D。
(3):为延缓和减轻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政府应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B正确;天然气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碳,A错误;新能源污染较轻,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会降低新能源的使用,C错误;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与之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B。
(4)由曲线图可知,全球温度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逐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二者呈正相关。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其中低排放模式下,升温幅度小,高排放模式下,升温幅度大。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6)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影响,其中有利的影响是使积温增加,高纬度地区的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但是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全球变暖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低纬度地区蒸发加剧,农业减产。
(7)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②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④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17.(2022·陕西·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也是《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的日子。由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了领导人气候峰会,“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注:“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和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1)根据左图、中图,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特点。
(2)根据右图,总结2016-2020年我国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所做的主要贡献。
【答案】(1)我国将用更低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实现“碳达峰”;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经历的时间跨度更短。
(2)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植被。
【分析】本题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材料,涉及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碳达峰”时,人均碳排放量为8吨,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数值,说明我国以更低的人均碳排放实现“碳达峰”;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学的时间为30年,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说明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学的时间更短。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16-2020年我国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所做的主要贡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大面积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碳吸收能力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浙江衢州·高三衢州二中校考阶段练习)CER(核证减排量)抵消机制是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为响应杭州亚运会“绿色、智能”的办赛理念,众多企业向亚运会组委会捐赠CER。完成下面小题。
1.最需要购买CER的企业是( )
A.劳动密集型企业 B.新能源电力企业 C.高技术企业 D.高耗能企业
2.我国主动承担国际减排义务,会( )
A.降低我国产品竞争力 B.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C.导致资源利用率下降 D.导致生态系统恶化
(2023上·安徽·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最快的时段是( )
A.1740年,1760年 B.1840年,1860年
C.1900年,1920年 D.1980年,2000年
4.图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最快的原因是( )
①土地利用变化②燃烧化石燃料③海平面的上升④陆地冰川融化
A.①② B.①⑧ C.①④ D.②④
(2023上·浙江温州·高三浙江省乐清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研究发现,海水养殖系统对增强海洋的碳固定有重要作用,人工湿地是大规模海水养殖区域处理尾水的主要措施之一。图为人工湿地示意图(注:复合土工膜是一种防渗膜)。完成下面小题。
5.海水养殖系统对海洋固碳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尾水吸收大气中的碳 B.藻类和贝壳固碳
C.降低海洋中碳存储量 D.减少海水碳排放
6.海水养殖系统中,人工湿地主要作用是( )
A.美化环境 B.净化空气 C.净化水质 D.保护海滩
(2023下·安徽亳州·高二涡阳县第二中学校联考期末)下图示意我国四川省攀枝花市2005~2020年能源相关碳排放情况,其中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可知,攀枝花市碳排放量( )
A.生活消费变幅最小 B.第三产业逐年增加
C.第二产业降幅最大 D.第一产业比重无变化
8.碳排放强度下降,对攀枝花的影响有( )
A.缓解全球变暖 B.能源消费量下降
C.能源利用率提高 D.环境质量变好
(2023下·山东日照·高一统考期中)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图示意我国“双碳”进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双碳”进程表明( )
A.碳达峰是人类对环境过度索取的结果
B.实现碳中和会使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C.只要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就不会达到可持续发展
D.可以通过“人的管理调控”实现人地关系协调
10.为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循环使用淡水资源②积极推广生物碳汇技术③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将高耗能企业转移出国⑤征收碳税,以促进行业绿色转型⑥用新能源车全面替代燃油车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2022上·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高山冰川的季节性融水是中国新疆南疆地区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全球变暖使得冰川持续退缩、冰川融水增加,显著影响南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图为南疆各流域水文站、气象站和冰川分布图,表为第一次(1999年)和第二次(2014年)编目中各流域冰川条数及面积对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研究区各流域水文站、气象站和冰川分布
流域冰川(编码) 第一次冰川编目 第二次冰川编目 减少幅度
条数 面积/km2 条数 面积/km2 面积退缩/km2 退缩率/%
阿克苏河流域(5Y67) 1005 2411.560 762 1797.580 403.3300 -0.440
渭干河流域(5Y68) 853 1784.140 878 1657.060 127.080 -0.200
叶尔羌河流域(5Y65) 3297 6341.820 3274 5414.770 927.050 -0.360
和田河流域(5Y64) 3594 5733.370 3801 5014.690 718.680 -0.360
克里雅河流域(5Y63) 905 1479.780 978 1381.090 98.690 -0.095
表第一次(1999年)和第二次(2014年)编目中各流域冰川条数及面积对比11.据图表信息推断,下列是叶尔羌河流域冰川面积缩减最多的原因是( )
A.气温升高幅度最大 B.降水减少的最多
C.人工破坏的最多 D.冰川体量最大
12.新疆哪些行业可能会大量参考冰川缩减的研究( )
①农业部门②水利部门
③自然灾害防治部门④交通运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预计阿克苏河流域冰川面积退缩在21世纪50或60年代达到顶峰后呈现减少态势,其可能的原因是( )
A.全球气温降低 B.流域用水量减少
C.降雪增加 D.跨流域调水
(2022下·陕西渭南·高一统考期末)2021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如下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碳达峰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14.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南极臭氧空洞 B.全球气候变暖 C.酸雨 D.雾霾
15.加快碳交易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碳交易的价格,也就是碳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制约“碳价”统一的主要障碍是( )
A.各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差异大 B.碳交易操作程序繁琐
C.“碳价”过高,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D.公众节能减排意识淡薄
二、综合题
16.(2023上·上海·高三校考期中)碳排放与节能减排
材料一: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了0.4~0.8℃。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1~6℃。
材料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材料三:地表碳循环示意图、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与升温幅度关系图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为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4)指出全球升温幅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关系。
(5)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使大气吸收更多的 ,同时也会增强 ,从而对地面的 增强,最终使全球气候变暖。
(6)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7)我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
17.(2022·陕西·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也是《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的日子。由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了领导人气候峰会,“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注:“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和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1)根据左图、中图,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特点。
(2)根据右图,总结2016-2020年我国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所做的主要贡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