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湖北·高二校联考期中)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渐变酸。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减少海洋生物的钙化量,降低其生长速率,影响海气碳循环及环境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海洋酸化直接导致( )
A.贝类生物数量减少 B.近岸海洋污染减轻
C.极地海冰大量融化 D.沿海陆地酸雨加重
2.从全球范围看,引发海洋酸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剧 B.燃烧化石燃料 C.大量砍伐森林 D.海洋生物死亡
3.海洋酸化影响海气环境的变化,主要过程为( )
A.海洋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增加——海洋表层水温上升
B.海洋二氧化碳吸收减少——海洋表层水温上升——大气二氧化碳增加
C.海洋表层水温上升——海洋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增加
D.海洋表层水温上升——大气二氧化碳增加——海洋二氧化碳吸收减少
(2023上·重庆渝中·高一重庆巴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南极地区是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酷寒、干燥、烈风使这里成为探求地球演变和宇宙奥秘的“天然实验室”。罗斯海新站(位置如图)建设筹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是我国的第五座南极科考站。完成下面小题。
4.在南极地区可研究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
①岩石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南极地区相互作用的圈层中( )
A.大气圈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B.岩石圈的厚度是均一分布的
C.生物圈与其他圈层关系不密切 D.水圈分布最广且最连续活跃
6.以下人类活动与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石油燃料使用过多消耗了臭氧层物质
B.热带雨林的破坏直接加剧了臭氧空洞
C.臭氧空洞易导致强可见光致患皮肤癌
D.限用氟氯碳化物利于缩小臭氧层空洞
(2023下·山东威海·高二统考期末)多瑙河(下图)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等10个国家,最后注入黑海。2000年2月初罗马尼亚边境城镇一座金矿发生氰化物废水泄漏,造成中欧出现严重的环境灾难。2001年,欧洲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整治多瑙河—黑海生态环境计划”,多瑙河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罗马尼亚曾发生氰化物废水泄漏引发严重的环境灾难,是因为多瑙河( )
A.正值枯水期,水体自净能力差 B.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
C.盐度升高,造成生物大量死亡 D.为国际河流,对沿岸国家影响大
8.“整治多瑙河—黑海生态环境计划”标志着此后该流域的污染治理工作将( )
A.加强流域统一规划管理 B.对全球生态问题进行法律监督
C.由各国均衡出资防治污染 D.统一布局流域内的工业类型
(2023下·贵州贵阳·高一统考期末)非点源污染是指在降水冲刷作用下,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的污染。近年来城市地表径流成为一种典型的非点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9.城市地表径流成为典型非点源污染的原因最主要是( )
A.城市大气污染和废弃物多 B.城市气候干燥,降水较少
C.农业生产严重污染地下水 D.地面硬化,地表径流量小
10.治理城市地表径流非点源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铺设透水砖,增加径流
②将被污染的水体存入水库
③禁止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
④低碳出行,减少污染物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3下·安徽黄山·高二统考期末)2021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从污染到解决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评估》报告指出,目前海洋中约有7500万-1.99亿吨塑料垃圾,如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手段,预计到2040年,每年进入水生生态系统的塑料垃圾数量将达到2300万-3700万吨。完成下面小题。
11.为快速缓解海洋塑料垃圾激增的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 )
A.回收海洋中的塑料 B.将塑料控制在陆地上
C.全面禁止塑料制品 D.研制降解塑料的方法
12.塑料垃圾大都来自陆地面积较小、海岸线较长、降雨量大、废弃物管理系统差的国家。下列国家中进入太平洋的塑料垃圾最多的是( )
A.墨西哥 B.印度 C.菲律宾 D.日本
(2023·福建福州·统考模拟预测)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能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PM10分指数越大,表示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越大。2023年4月9日~11日,起源于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对我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影响。下图示意4月12日凌晨某区域PM10分指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甲地与附近区域PM10分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人口 D.交通
14.图示日期,乙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交通拥堵加剧 B.晨练人员减少 C.风力显著增强 D.水体pH值降低
15.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中纬度干旱区沙尘天气的发生,最主要原因是( )
A.冻土消融,沼泽湿地增多 B.对流旺盛,狂风暴雨多发
C.热量改善,耕地面积增大 D.蒸发加剧,土壤更加干燥
二、综合题
16.(2022上·高二校考课前预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7月,澳大利亚爆发了一场森林大火,这场大火从2019年烧到2020年,火灾蔓延至整个大陆。澳大利亚大火造成了33人死亡,3000多所房屋被毁,还带来了生态上的破坏,不仅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加剧,还造成了至少10亿只野生动物的死亡。
材料二2020年1月18—19日,我国华北地区雾霾严重,大部分地区为中度雾霾,其中天津、济南、郑州和石家庄为重度雾霾。
(1)材料一、二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分别属于原生环境问题,还是次生环境问题 为什么
(2)除资源枯竭外,次生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分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7.(2023上·安徽·高二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考开学考试)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图例各代表一类环境问题。请将甲、乙、丙、丁填入下列环境问题的括号内。
A酸雨危害( ) B森林锐减( )
C水土流失( ) D水体污染( )
这四类环境问题中,目前在欧洲表现最突出的是 ,分析其多发的原因 。
(2)环境问题乙在我国的 地区最为严重,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测试: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湖北·高二校联考期中)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渐变酸。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减少海洋生物的钙化量,降低其生长速率,影响海气碳循环及环境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海洋酸化直接导致( )
A.贝类生物数量减少 B.近岸海洋污染减轻
C.极地海冰大量融化 D.沿海陆地酸雨加重
2.从全球范围看,引发海洋酸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剧 B.燃烧化石燃料 C.大量砍伐森林 D.海洋生物死亡
3.海洋酸化影响海气环境的变化,主要过程为( )
A.海洋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增加——海洋表层水温上升
B.海洋二氧化碳吸收减少——海洋表层水温上升——大气二氧化碳增加
C.海洋表层水温上升——海洋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增加
D.海洋表层水温上升——大气二氧化碳增加——海洋二氧化碳吸收减少
【答案】1.A 2.B 3.A
【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海洋酸化会减少海洋生物的钙化量,贝壳类生物的甲壳生长受到影响,严重影响其幼体的发育,使得数量减少,A正确;极地海冰大量融化的直接影响是全球气候变暖,C错误;近岸的海洋污染会加剧,B错误;沿海的陆地酸雨与海洋关系不大,与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有关,D错误。故选A。
2.从全球范围看,引发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水体酸化,B正确;水土流失现象对海洋的影响不大,不会引发海洋酸化,A错误;大量砍伐森林,使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加,但只是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次要原因,C错误;海洋生物死亡会导致生物沉积,进而使得海底有机质含量增加,但不会导致海水酸化,D错误。故选B。
3.海洋酸化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碳汇(光合作用),大量减少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而使大气中二氧化碳量增加;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大气增温,而使表层海水水温上升。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CO2),使海水正在逐渐变酸。工业革命以来,海水pH值下降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将改变海水化学的种种平衡,使依赖于化学环境稳定性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
(2023上·重庆渝中·高一重庆巴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南极地区是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酷寒、干燥、烈风使这里成为探求地球演变和宇宙奥秘的“天然实验室”。罗斯海新站(位置如图)建设筹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是我国的第五座南极科考站。完成下面小题。
4.在南极地区可研究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
①岩石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南极地区相互作用的圈层中( )
A.大气圈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B.岩石圈的厚度是均一分布的
C.生物圈与其他圈层关系不密切 D.水圈分布最广且最连续活跃
6.以下人类活动与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石油燃料使用过多消耗了臭氧层物质
B.热带雨林的破坏直接加剧了臭氧空洞
C.臭氧空洞易导致强可见光致患皮肤癌
D.限用氟氯碳化物利于缩小臭氧层空洞
【答案】4.B 5.A 6.D
【解析】4.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①错误;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生物圈、大气圈,②③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A正确;岩石圈的厚度不是均一分布的,有厚有薄,B错误;生物圈与其他圈层关系密切,包括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D错误。故选A。
6.臭氧空洞是由于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电器,排放出的氟氯碳化合物破坏了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所以限用氟氯碳化物利于缩小臭氧层空洞,A错误、D正确;热带雨林的破坏直接加剧了温室效应,B错误;臭氧空洞易导致强紫外线致患皮肤癌,C错误。故选D。
【点睛】臭氧空洞的危害:1、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损伤眼角膜和晶状体,引起白内障等疾病,诱发包括黑瘤病在内的皮肤癌和其他皮肤病,降低人体免疫力。2、造成庄稼作物减产:豆类瓜果类蔬菜作物受到强烈的紫外线影响而大量减产。3、伤害甚至杀死海洋生物:过多的紫外线辐射使浅海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减少,进一步导致鱼类贝类死亡,损害整个水生生态系统。
(2023下·山东威海·高二统考期末)多瑙河(下图)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等10个国家,最后注入黑海。2000年2月初罗马尼亚边境城镇一座金矿发生氰化物废水泄漏,造成中欧出现严重的环境灾难。2001年,欧洲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整治多瑙河—黑海生态环境计划”,多瑙河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罗马尼亚曾发生氰化物废水泄漏引发严重的环境灾难,是因为多瑙河( )
A.正值枯水期,水体自净能力差 B.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
C.盐度升高,造成生物大量死亡 D.为国际河流,对沿岸国家影响大
8.“整治多瑙河—黑海生态环境计划”标志着此后该流域的污染治理工作将( )
A.加强流域统一规划管理 B.对全球生态问题进行法律监督
C.由各国均衡出资防治污染 D.统一布局流域内的工业类型
【答案】7.D 8.A
【解析】7.罗马尼亚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临近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与地中海气候相似,2月份降水不少,不是枯水期,A错误;氰化物废水泄漏会引发水体严重污染,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主要是指水体富营养化,而多瑙河带来的环境灾难主要是由于其为国际性河流,污染的范围大,B错误,D正确。氰化物排入河流会导致严重的水体污染,盐度指的是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钠和氯化镁,故盐度并不一定会升高,C错误。故选D。
8.根据材料可知多瑙河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流域内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河流污染问题,将会污染整个流域,“整治多瑙河—黑海生态环境计划”,跨越整个流域,有利于加强多瑙河流经国家之间在流域治理方面的合作和分工,加强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A正确;该计划是对欧洲西部的生态整治计划,并不是全球,B错误;每个国家在出资方面应根据污染物的排放比例来出资,均衡出资不合理,C错误;每个国家的工业布局差异大,无法做到统一布局,D错误。故选A。
【点睛】欧洲西部是全球发达最为集中的地区,该区域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良好,产业结构合理,多瑙河和莱茵河为沿岸国家提供了便捷的水路交通。
(2023下·贵州贵阳·高一统考期末)非点源污染是指在降水冲刷作用下,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的污染。近年来城市地表径流成为一种典型的非点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9.城市地表径流成为典型非点源污染的原因最主要是( )
A.城市大气污染和废弃物多 B.城市气候干燥,降水较少
C.农业生产严重污染地下水 D.地面硬化,地表径流量小
10.治理城市地表径流非点源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铺设透水砖,增加径流
②将被污染的水体存入水库
③禁止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
④低碳出行,减少污染物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9.A 10.D
【解析】9.城市大气污染物多,随降水沉降至城市地表,和其他废水、固体废弃物共同成为典型非点源污染物,A正确;城市地表径流成为典型非点源污染主要是城市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较多,与城市气候干燥、降水较少关系不大,B错误;城市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农业活动很少,C错误;城市地表径流成为典型非点源污染主要是城市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较多,与地面硬化、地表径流量小关系不大,且城市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量较大,D错误。故选A。
10.铺设透水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且铺设透水砖没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与治理城市地表径流非点源污染关系不大,①错误;将被污染的水体存入水库,会污染水库水,也没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②错误;禁止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治理城市地表径流非点源污染,③正确;低碳出行,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治理城市地表径流非点源污染,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错误,③④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从污染源和自净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生产、生活废水的排放和生活垃圾的堆放等,产生大量污染源。大气污染重点分析地形条件和逆温条件,封闭的地形和逆温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自净。水污染重点分析水域条件,水域越封闭,水量越小,流速越慢,水体的自净能力越弱。
(2023下·安徽黄山·高二统考期末)2021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从污染到解决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评估》报告指出,目前海洋中约有7500万-1.99亿吨塑料垃圾,如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手段,预计到2040年,每年进入水生生态系统的塑料垃圾数量将达到2300万-3700万吨。完成下面小题。
11.为快速缓解海洋塑料垃圾激增的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 )
A.回收海洋中的塑料 B.将塑料控制在陆地上
C.全面禁止塑料制品 D.研制降解塑料的方法
12.塑料垃圾大都来自陆地面积较小、海岸线较长、降雨量大、废弃物管理系统差的国家。下列国家中进入太平洋的塑料垃圾最多的是( )
A.墨西哥 B.印度 C.菲律宾 D.日本
【答案】11.B 12.C
【解析】11.回收海洋中的塑料工程量大,回收难度高,A错误;研制降解塑料的方法有利于减少后续塑料垃圾问题,但是不能快速缓解海洋塑料垃圾,D错误;全面禁止塑料制品并不合理,会造成生活不便,C错误;将塑料控制在陆地上,减少向海洋倾倒,能够快速缓解海洋塑料垃圾激增的问题,B正确。故选B。
12.根据材料描述可知,塑料垃圾大都来自陆地面积较小、海岸线较长、降雨量大、废弃物管理系统差的国家,墨西哥、 印度国土面积较大,能够将将塑料较好的控制在陆地上,AB错误;日本垃圾回收处理较好,菲律宾海岸线较长,降水较多,废弃物管理系统差,进入太平洋的塑料垃圾最多,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环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经加工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垃圾一部分停留在海滩上,一部分可漂浮在海面或沉入海底。
(2023·福建福州·统考模拟预测)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能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PM10分指数越大,表示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越大。2023年4月9日~11日,起源于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对我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影响。下图示意4月12日凌晨某区域PM10分指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甲地与附近区域PM10分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人口 D.交通
14.图示日期,乙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交通拥堵加剧 B.晨练人员减少 C.风力显著增强 D.水体pH值降低
15.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中纬度干旱区沙尘天气的发生,最主要原因是( )
A.冻土消融,沼泽湿地增多 B.对流旺盛,狂风暴雨多发
C.热量改善,耕地面积增大 D.蒸发加剧,土壤更加干燥
【答案】13.A 14.B 15.D
【解析】1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PM10指数与周边地区相比,明显数值较低,同时根据材料可知,本次PM 10起源于蒙古国南部的沙尘,最有可能是由于甲地本地地势较高,对其影响较小,A正确;该区域范围较小,降水差异并不明显,排除B;人口和交通差异较小,不是造成甲地与附近区域PM10分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CD。故选A。
1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示意为4月12日凌晨某区域的PM10分指数,在此时间段,交通通行状况较少,排除A;根据图中信息,此时PM10分指数数值较高,说明此时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较大,受来自于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影响较大,空气中颗粒物浓度较大,晨练人员减少,B正确;此时,颗粒物浓度较大,风力较弱,排除C;对水体中PH值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B。
15.根据所学知识,全球球变暖使全球温度增高,对于中纬度地区来讲,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变得更加干燥,使干旱区沙尘天气频发,D正确;对于中纬度干旱区来讲,冻土分布较少,排除A;对流旺盛,狂风暴雨多发,使得沙尘天气减少,排除B;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中纬度地区热量改善,耕地面积变化有所增加,但对于干旱区沙尘天气的发生影响较小,排除C。故选D。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淹没沿海低地地区,同时带来病虫害等灾害加剧。
二、综合题
16.(2022上·高二校考课前预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7月,澳大利亚爆发了一场森林大火,这场大火从2019年烧到2020年,火灾蔓延至整个大陆。澳大利亚大火造成了33人死亡,3000多所房屋被毁,还带来了生态上的破坏,不仅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加剧,还造成了至少10亿只野生动物的死亡。
材料二2020年1月18—19日,我国华北地区雾霾严重,大部分地区为中度雾霾,其中天津、济南、郑州和石家庄为重度雾霾。
(1)材料一、二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分别属于原生环境问题,还是次生环境问题 为什么
(2)除资源枯竭外,次生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分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答案】(1)材料一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材料二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
【分析】本大题以“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和我国华北地区雾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按照成因,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材料一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由森林大火导致的,即自然因素引发的,所以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材料二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由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引发的,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除资源枯竭外,还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自身的容量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如森林毁坏、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7.(2023上·安徽·高二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考开学考试)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图例各代表一类环境问题。请将甲、乙、丙、丁填入下列环境问题的括号内。
A酸雨危害( ) B森林锐减( )
C水土流失( ) D水体污染( )
这四类环境问题中,目前在欧洲表现最突出的是 ,分析其多发的原因 。
(2)环境问题乙在我国的 地区最为严重,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答案】(1) A-丙 B-甲 C-乙 D-丁 丙 欧洲经济发达,能耗大,排放酸性气体多;降水丰富,多酸雨
(2) 黄土高原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
【分析】本题以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环境问题的分布及原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甲位于西南地区,西南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林区,因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森林锐减;乙位于秦岭、黄土高原等地,水体流失严重;丙位于我国东南地区,有色金属冶炼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再加上降水较多,酸雨危害较大;丁位于河流下游,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体污染严重;欧洲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能耗大,排放酸性气体多,同时欧洲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多酸雨。因此这四类环境问题中,目前在欧洲表现最突出的是酸雨危害,为丙代表的环境问题。
(2)根据上题可知,环境问题乙为水土流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轮荒)、植被破坏等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