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2.1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B)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2.1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B)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0 09:20:2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2.1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重庆·高三重庆市万州沙河中学校联考期中)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关系到民生和国家安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我国粮食自给问题备受关注。表为我国华北平原各省(区、市)高、中、低产田比重统计表,图为华北平原高、中、低产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行政区 高产田比重/% 中产田比重/% 低产田比重/%
河南省 34.67 41.66 23.67
山东省 32.84 48.53 18.63
江苏省 48.08 37.13 14.79
河北省 27.77 44.15 28.08
安徽省 28.82 54.74 16.44
北京市 10.12 47.91 41.67
天津市 8.82 51.17 39.71
1.华北平原高、中、低产田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耕作制度 C.地形地势 D.灌溉方式
2.华北平原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是( )
A.通过增施化肥改造中、低产田 B.压缩城市规模,扩大耕地面积
C.拓展进口渠道,保证粮食供给 D.提升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
(2023上·湖北·高三罗定中学校联考期中)近年来,我国对国际食物进口依赖风险不断变化。下图示意2010~2020年中国5种食物的对外依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5种食物的对外依赖率( )
A.2013年小麦最高 B.2020年酒最低 C.牛奶高于牛肉 D.大麦始终最高
4.为减小食物进口依赖风险,可采取的开源措施是( )
①拓宽食物进口渠道②增强食物自给能力③提高食物的利用率④提倡节约食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3·福建·模拟预测)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下图示意陕西省2025年人粮关系的空间分布(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陕西人粮关系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 )
A.以西安为中心向四周协调性降低 B.整体上由北向南协调性降低
C.城市等级越高粮食安全性越高 D.陕南地区粮食安全性最低
6.影响陕西省不同城市人粮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B.人均耕地面积 C.劳动力数量 D.粮食作物种类
7.陕西部分城市为改善人粮关系可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A.西安市迅速扩大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B.安康市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C.榆林市协调好农业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D.铜川市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2023下·山西忻州·高二统考期末)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国家鼓励在东北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保持适量的地表覆盖物,尽量减少土壤耕作,并用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下图示意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农业技术措施中,符合保护性耕作原则的是( )
A.每年深耕改土 B.少肥多耕播种 C.焚烧秸秆 D.秸秆还田
9.东北地区进行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地表径流 B.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C.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减少人口外流
(2023下·江西南昌·高二南昌市实验中学校联考期末)随着对粮食安全的日益重视,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基本可以满足消费需求,但呈现出明显的产销矛盾:有近1/2的省份存在粮食缺口,呈现出明显的“北粮南运”趋势。其中,黑龙江是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广东是主要的粮食调入区。下图示意2016年我国各省、区、市(不含港、澳、台)粮食消费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0.据材料推测,( )
A.西北地区饲料粮需求占比高于东部地区
B.粮食需求量与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
C.口粮消费占比越高的区域,经济越不发达
D.粮食需求量与区域人口数量具有相关性
11.导致广东、黑龙江两省粮食供需情况出现极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作物熟制 B.年降水量 C.人均耕地面积 D.作物结构
12.基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对于未来粮食生产的合理建议是( )
A.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的播种面积占比
B.通过政策和补贴带动大量青年回乡创业
C.适度分散粮食产区,避免生产过于集中
D.增加地下水开采比例,缓解农业用水不足
(2023·江苏扬州·扬州中学校考三模)耕地“非粮化”是指利用耕地从事除种植粒食之外的活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岩溶槽谷地貌发育成熟,耕地资源少、质量差,农业发展限制因素多,并且生态恢复措施较多,“非粮化”现象较为突出“非粮化”面积约古耕地总面积34.82%,表为“万山区‘非粮化’耕地面积统计表”。图为“万山区‘非粮化’耕地影响因素相关性统计图”(q值越大,相关性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类型 耕地/hm2 可调整地类/hm2 总计/ hm2
水田 旱地 水浇地 林地 园地 其他用地
未耕地 842.55 1924.09 2.00 2768.64
4种植非粮食作物 89.38 316.83 79.08 458.29
退耕 1435.26 435.66 69.89 1940.81
13.当地未耕种耕地面积占比大,可能的原因有( )
①土壤贫瘠,产出率低②岩溶槽谷坡度大,保水能力差③出生率低,农村劳动力短缺④种粮收益差,农民外出务工比例高⑤生态退耕,大力发展旅游业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14.影响铜仁万山区“非粮化”耕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政策 C.劳动力 D.地形
15.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增加粮食生产补贴 B.规范非粮化逐利行为
C.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二、综合题
16.(2023·辽宁抚顺·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全球有四块黑土带,分别是乌克兰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我国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至乌拉圭的潘帕斯大草原。其中我国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大约为1.03亿公顷,已开垦成耕地3200万公顷,大约占比为1/3,这里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这些黑土地上商品粮基地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的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在东北黑土区进行的水土流失与种植实验获得的部分数据。
(1)分析我国东北平原成为全球四块黑土带之一的成因。
(2)根据研究数据,判断该实验区域最宜种植的农作物,并分析其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的主要表现。
(3)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列出东北地区未来农业的发展重要举措。
17.(2023下·山西吕梁·高二统考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耕地撂荒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而造成的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调查显示,2019年全国耕地撂荒率约20%。梯田是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人们长期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结果,是山区质量较高的耕地。在古代,交通闭塞,物资流通不畅,梯田供养了大量山区农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国梯田规模约2.8亿亩,占耕地总量的13.7%。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中国丘陵山区耕地逐渐被边际化,耕地撂荒范围也迅速从劣质的坡耕地延展至优质的梯田,大规模梯田撂荒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生态效应。下图表示中国梯田撂荒率省域差异。
(1)概括中国梯田撂荒率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大规模梯田撂荒对国家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从梯田撂荒分类分区治理的角度,提出减少梯田撂荒的有效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2.1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重庆·高三重庆市万州沙河中学校联考期中)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关系到民生和国家安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我国粮食自给问题备受关注。表为我国华北平原各省(区、市)高、中、低产田比重统计表,图为华北平原高、中、低产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行政区 高产田比重/% 中产田比重/% 低产田比重/%
河南省 34.67 41.66 23.67
山东省 32.84 48.53 18.63
江苏省 48.08 37.13 14.79
河北省 27.77 44.15 28.08
安徽省 28.82 54.74 16.44
北京市 10.12 47.91 41.67
天津市 8.82 51.17 39.71
1.华北平原高、中、低产田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耕作制度 C.地形地势 D.灌溉方式
2.华北平原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是( )
A.通过增施化肥改造中、低产田 B.压缩城市规模,扩大耕地面积
C.拓展进口渠道,保证粮食供给 D.提升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
【答案】1.C 2.D
【解析】1.华北平原气候大体一致,耕作制度和灌溉方式地区差别不大,不是高、中、低产田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ABD错;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冲积而成,耕地质量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局部地形差异导致的,C正确。所以选C。
2.粮食安全取决于土地的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能否持续、合理、有效地发挥,D正确;盲目增施化肥会导致土地生态质量下降,A错误;压缩城市规模不利于城镇化进程,B错误;拓宽进口渠道不利于保障我国粮食自给安全,C错误。所以选D。
【点睛】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指的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它强调获取足够的粮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198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定义作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2023上·湖北·高三罗定中学校联考期中)近年来,我国对国际食物进口依赖风险不断变化。下图示意2010~2020年中国5种食物的对外依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5种食物的对外依赖率( )
A.2013年小麦最高 B.2020年酒最低 C.牛奶高于牛肉 D.大麦始终最高
4.为减小食物进口依赖风险,可采取的开源措施是( )
①拓宽食物进口渠道②增强食物自给能力③提高食物的利用率④提倡节约食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3.D 4.A
【解析】3.2013年大麦的对外依赖率超过60%,小麦只有6%左右,A错误。2020年酒对外依赖率排第三,B错误。牛肉的对外依赖率一直高于牛奶,C错误。对外依赖率大麦始终最高,D正确。故选D。
4.①②属于开源措施,拓宽食物进口渠道,增强食物自给能力有利于降低风险,①②正确;③④属于节流措施,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每年仍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这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减少对粮食的依赖,提高本国农民的收入。主要措施有:提高农民粮食补贴;提高粮食价格,提升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优化农业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023·福建·模拟预测)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下图示意陕西省2025年人粮关系的空间分布(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陕西人粮关系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 )
A.以西安为中心向四周协调性降低 B.整体上由北向南协调性降低
C.城市等级越高粮食安全性越高 D.陕南地区粮食安全性最低
6.影响陕西省不同城市人粮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B.人均耕地面积 C.劳动力数量 D.粮食作物种类
7.陕西部分城市为改善人粮关系可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A.西安市迅速扩大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B.安康市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C.榆林市协调好农业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D.铜川市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答案】5.B 6.B 7.C
【解析】5.西安城市等级高,为粮食需求过剩区,城市建设用地占比较高,粮食自给率较低,粮食安全性相对较低,A、C错误;图示整体上由北向南粮食从供给过剩到需求过剩,人粮关系协调性整体由北向南降低,B正确;陕南的安康市、汉中市粮食安全性并不是最低的,D错误。故选B。
6.西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农业基础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均耕地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粮食安全性降低;榆林位于陕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西安等城市,人均耕地多,粮食产量大于需求,A错误,B正确。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减小,排除C。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等,在本省内部不同城市的粮食作物种类不会有太大差异,排除D。故选B。
7.西安市属于高度城镇化区域,迅速扩大耕地面积难度大,但可以采取其他措施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排除A;安康市人粮关系目前供需平衡,若退耕还林会减少耕地面积,不利于进一步改善人粮关系、提高粮食安全性,B错误;榆林市位于陕北地区,气候干旱,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耕地的保护,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C正确;铜川市人粮关系目前供大于需,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改善该城市人粮关系,且增加耕地面积不一定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错误。故选C。
【点睛】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物资。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2023下·山西忻州·高二统考期末)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国家鼓励在东北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保持适量的地表覆盖物,尽量减少土壤耕作,并用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下图示意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农业技术措施中,符合保护性耕作原则的是( )
A.每年深耕改土 B.少肥多耕播种 C.焚烧秸秆 D.秸秆还田
9.东北地区进行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地表径流 B.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C.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减少人口外流
【答案】8.D 9.B
【解析】8.每年深耕改土会加剧土壤侵蚀,不符合保护性耕作原则,A错误;少肥多耕播种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不符合保护性耕作原则,B错误;焚烧秸秆会造成大气污染,不符合保护性耕作原则,C错误;秸秆还田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补充土壤养分,符合保护性耕作原则,D正确。故选D。
9.东北地区进行保护性耕作是为了减少黑土的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保证耕地质量,从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B正确;增加地表径流会加大水土流失,A错误;保护性耕作并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减少人口外流,CD错误。故选B。
【点睛】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2023下·江西南昌·高二南昌市实验中学校联考期末)随着对粮食安全的日益重视,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基本可以满足消费需求,但呈现出明显的产销矛盾:有近1/2的省份存在粮食缺口,呈现出明显的“北粮南运”趋势。其中,黑龙江是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广东是主要的粮食调入区。下图示意2016年我国各省、区、市(不含港、澳、台)粮食消费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0.据材料推测,( )
A.西北地区饲料粮需求占比高于东部地区
B.粮食需求量与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
C.口粮消费占比越高的区域,经济越不发达
D.粮食需求量与区域人口数量具有相关性
11.导致广东、黑龙江两省粮食供需情况出现极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作物熟制 B.年降水量 C.人均耕地面积 D.作物结构
12.基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对于未来粮食生产的合理建议是( )
A.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的播种面积占比
B.通过政策和补贴带动大量青年回乡创业
C.适度分散粮食产区,避免生产过于集中
D.增加地下水开采比例,缓解农业用水不足
【答案】10.D 11.C 12.C
【解析】10.根据2016年我国各省、区、市(不含港、澳、台)粮食消费情况,山东、河南的饲料粮需求高,内蒙古、新疆的需求低,西北地区饲料粮需求占比低于东部地区,A错误;粮食需求量代表基本的温饱水平,粮食需求量大,经济发展水平低,B错误;北京口粮的占比高,但是经济发达,C错误;山东人口众多,需求量大,粮食需求量与区域人口数量具有相关性,D正确;故选D。
11.黑龙江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广东是一年三熟,广东可能产量高,A错误;黑龙江降水较少,但种植小麦,需水量没有很大,降水量不是影响其粮食供需的主要因素,B错误;黑龙江,人口少,耕地面积大,需求量少,广东人口多,耕地面积小,需求量大,C正确;种植结构虽然不同,但是种植小麦或者种植水稻不会造成粮食供需差异大,D错误;故选C。
12.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的播种面积占比,会阻碍经济发展,A错误;通过政策和补贴带动大量青年回乡创业,大量青年回乡,可耕种土地有限,造成人才浪费,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我国粮食的现状,供需严重不均衡,可以适度分散粮食产区,避免生产过于集中,C正确;地下水开采比例会导致地面沉降,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耕地现状: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耕地质量差,耕地空间分布不均衡。
(2023·江苏扬州·扬州中学校考三模)耕地“非粮化”是指利用耕地从事除种植粒食之外的活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岩溶槽谷地貌发育成熟,耕地资源少、质量差,农业发展限制因素多,并且生态恢复措施较多,“非粮化”现象较为突出“非粮化”面积约古耕地总面积34.82%,表为“万山区‘非粮化’耕地面积统计表”。图为“万山区‘非粮化’耕地影响因素相关性统计图”(q值越大,相关性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类型 耕地/hm2 可调整地类/hm2 总计/ hm2
水田 旱地 水浇地 林地 园地 其他用地
未耕地 842.55 1924.09 2.00 2768.64
4种植非粮食作物 89.38 316.83 79.08 458.29
退耕 1435.26 435.66 69.89 1940.81
13.当地未耕种耕地面积占比大,可能的原因有( )
①土壤贫瘠,产出率低②岩溶槽谷坡度大,保水能力差③出生率低,农村劳动力短缺④种粮收益差,农民外出务工比例高⑤生态退耕,大力发展旅游业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14.影响铜仁万山区“非粮化”耕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政策 C.劳动力 D.地形
15.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增加粮食生产补贴 B.规范非粮化逐利行为
C.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答案】13.B 14.A 15.D
【解析】13.据图文材料可知,该区域为岩溶槽谷地貌,坡度大,易水土流失,保水保肥能力差,导致土壤贫瘠,未耕种耕地面积占比大,①②对;耕地资源少、质量差,说明种粮收益差,农民外出务工比例高,④对;该区域农村劳动力剩余较多,没有进行旅游业发展,③⑤错。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选B。
14.据“万山区‘非粮化’耕地影响因素相关性统计图”可知,万山区“非粮化”耕地分布的因素中,距离农村道路的远近是引起区内所有耕地“非粮化”的主导驱动力,随着距离道路的距离越来越大,道路通达程度越来越低,受交通的限制,“非粮化”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小,所以交通是导致耕地空间分布形成不同的“非粮化”类型,A正确。与政策、劳动力无关,BC错;地形的相关性相对较小,D错。故选A。
15.该题选不合理措施,农业特色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一定要秉持“粮食生产优先”的原则,科学调配好产业发展结构,不能出现“特色产业无序发展、挤压粮食生产面积”的现象发生,D符合题意;增加粮食生产补贴,规范非粮化逐利行为,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可以降低农民的种植粮食成本,提高农民的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ABC正确。依据题意,故选D。
【点睛】耕地“非粮化”表现:一是耕地被闲置荒芜;二是耕地被用来种植除粮食以外的其他植物;三是耕地被用来搞养殖项目;四是耕地建造建筑物。
二、综合题
16.(2023·辽宁抚顺·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全球有四块黑土带,分别是乌克兰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我国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至乌拉圭的潘帕斯大草原。其中我国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大约为1.03亿公顷,已开垦成耕地3200万公顷,大约占比为1/3,这里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这些黑土地上商品粮基地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的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在东北黑土区进行的水土流失与种植实验获得的部分数据。
(1)分析我国东北平原成为全球四块黑土带之一的成因。
(2)根据研究数据,判断该实验区域最宜种植的农作物,并分析其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的主要表现。
(3)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列出东北地区未来农业的发展重要举措。
【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地区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量大;冬季寒冷漫长,植物生长期短,有利于有机质积累;纬度较高,气温低,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从而逐年累积最终形成了黑土的厚重的腐殖质层;气温低,植物生长缓慢,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慢。
(2)农作物:玉米;表现:同等降雨玉米叶片宽大,截留降水能力强,产流量较小;同等降雨玉米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产沙量最小
(3)科技兴农,积极应用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新型农业,不断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商品粮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专业化: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
【分析】本大题以东北黑土地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土壤、水土流失等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念、地理实践力等。
【详解】(1)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东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生长量大,秋冬枯枝落叶量大,土壤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寒冷漫长,植物生长期短,枯枝落叶量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纬度较高,气温低,抑制微生物活性,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从而逐年累积最终形成了黑土的厚重的腐殖质层;气温低,植物新陈代谢弱,生长缓慢,吸收养分能力减弱,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慢。
(2)根据材料二的图示信息,该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玉米;判断依据是同等天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地的产流量和产沙量最小;表现:玉米根系发达,有支撑根、气生根等,根系在土壤中纵横交结成网,将土体固结在一起,增强其整体的稳定性,可以减轻洪水冲蚀的力度,减少产沙量;玉米叶片宽大分成多层,吸收截流大量降水,减缓地表径流,产流量小,侵蚀作用减弱,水土保持效果好。
(3)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上至关重要。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应注重提高粮食产量,努力发展科技,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科技兴农,提升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业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同时,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其次,粮食产量和耕地数量相关,结合上题可见,由于自然因素的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耕地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东北地区应严格实行耕地保护政策,划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保护耕地数量,同时提高耕地质量。
17.(2023下·山西吕梁·高二统考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耕地撂荒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而造成的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调查显示,2019年全国耕地撂荒率约20%。梯田是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人们长期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结果,是山区质量较高的耕地。在古代,交通闭塞,物资流通不畅,梯田供养了大量山区农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国梯田规模约2.8亿亩,占耕地总量的13.7%。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中国丘陵山区耕地逐渐被边际化,耕地撂荒范围也迅速从劣质的坡耕地延展至优质的梯田,大规模梯田撂荒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生态效应。下图表示中国梯田撂荒率省域差异。
(1)概括中国梯田撂荒率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大规模梯田撂荒对国家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从梯田撂荒分类分区治理的角度,提出减少梯田撂荒的有效措施。
【答案】(1)各省区梯田撂荒率的差异大;梯田撂荒程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南方丘陵山区较为严重,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最。
(2)耕地减少,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梯田撂荒后缺乏维护,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增加,威胁国家生态安全。
(3)针对坡度较大、耕作距离较远、质量较差的梯田,可有序实施“退耕还林”;对于靠近村庄、质量较好的梯田,因地制宜地发展林果业等经济作物;对于黄土高原区等坡度较缓、地块较大的梯田分布区,可通过田块整治、道路修建等方式适当推动中型乃至大型农机的发展;对于南方丘陵山区等坡度较大、田块较小的梯田分布区,可适当推动小型农机的发展;对于水热条件较好的缓坡大块梯田,适当发展粮食生产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空间事物分布规律的描述,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省区梯田撂荒率的差异显著。具体来说,我国梯田撂荒率程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在南方丘陵地区梯田撂荒率较为严重。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广东省等地的梯田撂荒率相对最为严重,而黑龙江、新疆、西藏等地梯田撂荒率很小。
(2)主要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梯田是山区质量较高的耕地,在古代梯田供养了大量山区农民,根据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我国梯田规模占耕地总量的13.7%,所以在大规模梯田撂荒的背景下,耕地显著减少,粮食产量降低,威胁国家的粮食产量安全。同时,梯田多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梯田撂荒后,田地缺少人工维护,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从而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
(3)本题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的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梯田的质量有高有低,距离城镇有近有远,对于坡度相对较大,距农户相对较远,质量相对较差的梯田,没有发展粮食生产的必要,可有效实施退耕还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保证生态安全。对于靠近村庄质量较好的梯田,可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减少梯田撂荒现象的发生。对于部分坡度较缓,地块较大的梯田,如黄土高原区的梯田,可人工进行田块整治、道路维修,促进田块集中连片,推动中型乃至大型农机具的发展。对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坡度较大,田块较小的梯田,由于当地水热条件较好,可适当推动小型农机具的发展,减小因城镇化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而产生的梯田撂荒现象的发生。对于南方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坡度较缓的大块梯田,可适当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