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2.1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浙江宁波·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某校学生到河南省开展了主题研学活动。调查了河南省耕地开发利用现状,绘制土地利用状况图(下图)。学生们发现2021年河南省部分地区实行大豆—玉米轮作。近年来,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河南省正在积极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推进“中原粮仓”到“主食厨房”的转变。完成下面小题。
1.河南省实行大豆一玉米轮作的重要意义有( )
①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②平衡土壤养分,改善耕地质量
③节省灌溉水源,防止土地盐碱化④调节土壤结构,增加耕地水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河南省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②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完善粮食市场的供销体系
③避免化肥、农药的施用,发展绿色环保农业④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C 2.D
【解析】1.不同的农作物吸收的养分不同,一块土地上轮流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可以平衡土壤养分,改善耕地质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轮作对于节省灌溉水源,防止土地盐碱化,调节土壤结构,增加耕地水分作用较小,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C。
2.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建设首先是保障粮食的稳产、高产和销售渠道的畅通,故而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应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完善粮食市场的供销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等,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①②④正确,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还需要做出的努力:(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守耕地红线。(2)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降低种粮成本,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3)发展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4)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2023上·河南南阳·高二统考阶段练习)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就有明显的差异。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非粮化”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非粮化”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原因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B.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非粮化”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原因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对地形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C.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非粮化”低于鲁西北平原地区,原因是鲁西北平原地区相对地形平坦开阔,不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D.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非粮化”低于鲁西北平原地区,原因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不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4.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由棉花、花生向蔬菜、瓜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②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
③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好④区域内水资源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为保证粮食安全,下列关于防止耕地结构“非粮化”的建议最合理的是( )
A.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规范化农田
B.坚持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C.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D.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
【答案】3.B 4.C 5.D
【解析】3.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4.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由棉花、花生向蔬菜、瓜果变化,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①正确;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②正确;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好,有技术支持,③正确;转型种植瓜果、蔬菜对水资源需求量依然大,④错误。所以选C。
5.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可以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有效防止耕地结构“非粮化”,D正确;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规范化农田对于耕地结构变化影响较小,A错误;坚持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对于耕地结构的变化影响较小,B错误;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于耕地结构变化影响较小,C错误。所以选D。
【点睛】耕地结构“非粮化”,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耕地被闲置荒芜;二是耕地被用来种植除粮食以外的其他植物;三是耕地被用来搞养殖项目;四是耕地建造建筑物。
(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2021年全球饥饿人数暴增,多个粮食出口国进行粮食出口限制。全国有不少地区出现囤米的消息,有关粮食部门称中国粮食“不进口也不会短缺”,这句话背后的中国底气,则是中国始终坚守的“18亿亩耕地红线”和像袁隆平这样的孜孜不倦的科研工作者,这被认为是中国眼下“粮食自信”的关键。读中国2006~2016年稻谷产量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6.袁隆平院士扩大了我国的人口容量,他改变的因素为( )
A.对外开放程度 B.科技 C.粮食种类 D.耕作制度
7.2006~2016年我国稻谷产量( )
A.逐年上升 B.十分稳定 C.波动上升 D.先下降后上升
8.针对2021年出现的粮食危机,下列原因推测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气候异常干旱
C.受全球性流行性病毒影响 D.环境污染严重
【答案】6.B 7.C 8.C
【解析】6.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进而提高人口容量。杂交水稻需要一定的技术,因此改变的因素为科技,B对;对外开放程度与政策有关,A错;我国的粮食种类以水稻和小麦为主,杂交水稻属于我国的主要粮食种类,并没有改变粮食种类,C错;耕作制度与积温和纬度位置有关,D错。故选B。
7.读图可知,2006年的18172万吨到2016年的20693万吨,可以看出总体上是上升的。中间2012到2013、2015到2016略有下降,所以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C对,排除ABD。故选C。
8.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2021年产生粮食危机,说明粮食供应不足或者跨区域调配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粮食产量,但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趋势,不会短时间内影响粮食产量,A错;2021年气候没有异常干旱,B错;由于全球性流行性病毒是大量人感染死亡,粮食生产劳动力不足,粮食进口也受到影响,粮食供应不足,出现粮食危机,C对;2021年受全球性流行性病毒影响,人类活动频率降低,环境污染减少,D错。故选C。
【点睛】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①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②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③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欠佳;④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2023下·广东东莞·高二统考期末)耕地非粮化是指耕地由种粮转向经营经济作物、林果、畜禽或水产养殖等其他生产活动,其变化受土地流转、城镇化等国素的影响。下图示意2005-2020年广州市非粮化率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大致呈现正相关 B.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致呈负相关
C.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农业机械化水平 D.在2006年至2020年期间逐年上升
10.下列关于应对耕地非粮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健全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B.加大粮食种植补贴,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C.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产出效率 D.大力发展林果特色,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答案】9.B 10.D
【解析】9.读图可知,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率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大致呈现负相关,A错误;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也大致呈负相关,B正确;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C错误;在2006年至2020年期间前期基本温度,2016-2018年逐年上升之后略有下降,D错误。故选B。
10.健全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有利于保护耕地,减少耕地非粮化率,A不符题意;加大粮食种植补贴,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可以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耕地非粮化率,B不符题意;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可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耕地产出效率,进而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耕地非粮化率,C不符题意;大力发展林果特色,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会进一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使耕地用于发展林果业,不是应对耕地非粮化的措施,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我国虽国土面积广阔,但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占比小,同时中低产田占比较大,耕地资源不足,因此保护耕地资源,坚守耕地红线,发展农业技术,提高作物单产,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3下·江苏泰州·高二统考期末)我国西南某岩溶山区多发育“U”型岩溶槽谷地貌,地势高差大。近年来,该山区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下图示意该山区“U”型岩溶槽谷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不属于该山区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的原因是( )
A.发展经济作物 B.撂荒
C.生态修复 D.城镇化占用耕地
12.为保障粮食安全,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 B.谷坡开垦梯田,保障耕地种植面积
C.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 D.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答案】11.D 12.C
【解析】11.我国西南某岩溶山区应该是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耕地破碎且坡度大,不适宜耕种;种植非粮作物如种植经济作物经济效益高,经济收入高,A不符合题意;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迁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撂荒;B不符合题意;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部分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转为生态修复用地,利于生态环境恢复;农民种植理念转变,为恢复土壤肥力休耕土地增加,C不符合题意;但当地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两侧平地少,交通不便,城镇建设占用耕地不突出,当地自然条件不利于城镇建设,故无关的是城镇化占用耕地 ,D符合题意。故选D
12.该地区为保障粮食安全,促使耕地“趋粮化”发展,可以完善粮食种植政策,出台优惠政策,为种粮提供财政补贴;发展农业科技,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鼓励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换种植,增加经济收入;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耕地用途情况监测,保持粮食用地规模等,C正确;当地地形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A错误;谷坡开垦梯田,容易导致水土流失,B错误;种植经济作物,导致粮食种植量减少,不利于粮食安全,D错误。故选C
【点睛】保障粮食安全,可以完善粮食种植政策,出台优惠政策,为种粮提供财政补贴;发展农业科技,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鼓励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换种植,增加经济收入;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耕地用途情况监测,保持粮食用地规模等。
(2023下·河南洛阳·高二洛宁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东北地区和中部粮食产区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土地利用区分为东北地区、晋豫区和湘鄂皖赣区。下图示意东北地区、晋豫区和湘鄂皖赣区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量最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由图可知,我国划分耕地质量等别的主要依据是( )
A.农作物周年产量 B.农作物品质 C.土壤肥力 D.农业科技投入
14.图示三大土地利用区中( )
A.湖南所在区耕地质量等别较低 B.安徽所在区耕地质量等别第二
C.黑龙江所在区耕地质量最好 D.山西所在区耕地质量等别居中
15.划分耕地质量等别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是( )
A.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技术保障 B.扩大我国耕地面积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实现我国耕地质量全面提升
【答案】13.A 14.D 15.A
【解析】13.由图可知,三大土地利用区中,东北地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最高,耕地质量最差,显然耕地质量等别划分的主要依据不是农作物品质、土壤肥力和农业科技投入(东北地区农作物品质较高、土壤肥沃、农业科技投入大),而是作物的周年产量。东北地区一年只有一熟,相对而言周年产量最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由图可知,山西位于晋豫区,耕地质量等别居中,D选项正确;湖南、安徽位于湘鄂皖赣区,耕地质量等别居中,且无法判断位于第二,AB错误;黑龙江位于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等别较高,耕地质量最差,C错误。故选D。
15.划分耕地质量等别可以为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技术保障,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耕地占补面积、产能双平衡,故A正确;划分等别不能扩大耕地面积、也不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C错误;划分耕地质量等别可以持续加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抓好耕地质量的管控性提升,并不能实现全面提升,D错误。故选A。
【点睛】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平均质量等别为9.8等。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等地所占比重较大,耕地质量总体平均处于中等偏下。
二、综合题
16.(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在“一带一路”以及“澜湄合作”倡议下,缅甸成为“一带一路”在西南方向实施的关键节点,中缅合作也迎来诸多机遇。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的粮食主产区,其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对于缅甸粮食安全、经济发展、民生福祉意义重大。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基础。下表示意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1990—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面积(km )土地利用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耕地 22585.15 22948.09 20768.16 20948.52
林地 2021.23 1537.26 2202.71 1984
草地 0.09 2.08 618.05 630.63
水域 1147.05 1035.92 1241.78 991.11
建设用地 405.96 415.65 787.32 1017.58
未利用地 8.77 229.25 550.23 596.41
总计 26168.25 26168.25 26168.25 26168.25
(1)描述1990—2020年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变化。
(2)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请对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耕地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特点: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以耕地为主。
变化: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林地和水域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呈增加的趋势。
(2)加大科技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产量;明确耕地的用途,防止耕地“非粮化”;制定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保护耕地资源;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分析】本题以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为材料,涉及产业结构变化、粮食安全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读图可知,1990—2020年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土地各种利用类型均有,但耕地最多,特点是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从图表中各种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看,1990—2020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林地和水域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呈增加的趋势,以上均可以从数量变化中获得结论。
(2)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从提高人均耕地面积角度分析,需要合理控制人口数量,耕地增速超过人口增速,人均耕地会增加;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保护耕地面积,保障粮食生产基本用地;政府应明确耕地用途,防止耕地“非粮化”,防止经济作物种植影响粮食安全;从提高粮食单产角度分析,应加大科技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用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17.(2023上·全国·高二随堂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盐碱地分布范围广,由于盐碱含量高,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的生长。海水稻是耐盐碱的高产水稻,亩产量可达到200~300千克。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使用由淡水与海水混合的半成水,也可用矿化度较高的水资源。目前,我国科学家探索在盐碱地种植高产的海水稻,在山东、湖北等省相继获得成功。在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图为海水稻试验田。
(1)查阅资料,说明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特点。
(2)想一想,海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3)议一议,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意义?
【答案】(1)我国盐碱地分布不均匀;北多南少;主要集中分别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
(2)以滨海滩涂地区种植海水稻为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①有利影响:可固岸护堤,减少海水对海岸的侵蚀;促淤保滩。改良盐碱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节约淡水资源。②不利影响:破坏滩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水自净能力下降。以干旱地区盐碱地种植海水稻为例,说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①有利影响:改良盐碱地,缓解土地荒漠化;增加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净化空气。②不利影响: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灌溉不当,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
(3)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增加粮食总产量,降低粮食进口依存度;产品绿色无公害且营养价值高,提高了粮食的品质。
【分析】本道题以海水稻为例,设置3道小题,考查盐碱地的分布及其成因、以及海水稻种植对我国的影响等知识点,难度较小,内容简单,重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我国盐碱地分布不均匀、北多南少;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降水不足,农业生产需要灌溉,如果过度灌溉就会导致土地盐碱化。除此之外,滨海地区因为受海水影响,也有盐碱地的分布。
(2)对地区的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做答:以滨海滩涂地区种植海水稻为例,水稻生长期间的水环境可以对滩涂和盐碱地的可溶性盐碱起到淋溶降盐作用,水稻自身也具备降低盐分的生物作用;水稻秸秆还田还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是改良盐碱地的一项有效措施。在滨海滩涂地区种植海水稻,有助于发挥绿色植物固岸护堤的作用,从而减轻海水对海岸的侵蚀。海水稻在滨海滩涂地区种植,生长期间能起到滞流消浪作用,从而达到促淤保滩的效果。但是同时破坏滩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水自净能力下降。在干旱地区改良盐碱地,缓解土地荒漠化;增加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同时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灌溉不当,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
(3)我国农耕历史悠久,可供开垦的十地已为数不多,后备耕地资源缺乏而且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人地矛盾突出。因此种植海水稻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盐碱程度,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后备耕地资源。海水稻的种植有助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从而增加粮食总产量,降低粮食进口量,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海水稻是在沿海滩涂恶劣的野生条件下生长的一种水稻,其没有普通淡水稻的病虫害,抗虫、抗盐碱,不用打药,不用施肥,因此产品具有绿色无公害、营养价值高的特征,提高了粮食的品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2.1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3上·浙江宁波·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某校学生到河南省开展了主题研学活动。调查了河南省耕地开发利用现状,绘制土地利用状况图(下图)。学生们发现2021年河南省部分地区实行大豆—玉米轮作。近年来,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河南省正在积极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推进“中原粮仓”到“主食厨房”的转变。完成下面小题。
1.河南省实行大豆一玉米轮作的重要意义有( )
①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②平衡土壤养分,改善耕地质量
③节省灌溉水源,防止土地盐碱化④调节土壤结构,增加耕地水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河南省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②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完善粮食市场的供销体系
③避免化肥、农药的施用,发展绿色环保农业④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3上·河南南阳·高二统考阶段练习)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就有明显的差异。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非粮化”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非粮化”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原因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B.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非粮化”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原因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对地形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C.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非粮化”低于鲁西北平原地区,原因是鲁西北平原地区相对地形平坦开阔,不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D.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非粮化”低于鲁西北平原地区,原因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不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4.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由棉花、花生向蔬菜、瓜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②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
③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好④区域内水资源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为保证粮食安全,下列关于防止耕地结构“非粮化”的建议最合理的是( )
A.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规范化农田
B.坚持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C.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D.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
(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2021年全球饥饿人数暴增,多个粮食出口国进行粮食出口限制。全国有不少地区出现囤米的消息,有关粮食部门称中国粮食“不进口也不会短缺”,这句话背后的中国底气,则是中国始终坚守的“18亿亩耕地红线”和像袁隆平这样的孜孜不倦的科研工作者,这被认为是中国眼下“粮食自信”的关键。读中国2006~2016年稻谷产量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6.袁隆平院士扩大了我国的人口容量,他改变的因素为( )
A.对外开放程度 B.科技 C.粮食种类 D.耕作制度
7.2006~2016年我国稻谷产量( )
A.逐年上升 B.十分稳定 C.波动上升 D.先下降后上升
8.针对2021年出现的粮食危机,下列原因推测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气候异常干旱
C.受全球性流行性病毒影响 D.环境污染严重
(2023下·广东东莞·高二统考期末)耕地非粮化是指耕地由种粮转向经营经济作物、林果、畜禽或水产养殖等其他生产活动,其变化受土地流转、城镇化等国素的影响。下图示意2005-2020年广州市非粮化率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大致呈现正相关 B.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致呈负相关
C.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农业机械化水平 D.在2006年至2020年期间逐年上升
10.下列关于应对耕地非粮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健全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B.加大粮食种植补贴,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C.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产出效率 D.大力发展林果特色,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2023下·江苏泰州·高二统考期末)我国西南某岩溶山区多发育“U”型岩溶槽谷地貌,地势高差大。近年来,该山区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下图示意该山区“U”型岩溶槽谷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不属于该山区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的原因是( )
A.发展经济作物 B.撂荒
C.生态修复 D.城镇化占用耕地
12.为保障粮食安全,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 B.谷坡开垦梯田,保障耕地种植面积
C.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 D.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2023下·河南洛阳·高二洛宁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东北地区和中部粮食产区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土地利用区分为东北地区、晋豫区和湘鄂皖赣区。下图示意东北地区、晋豫区和湘鄂皖赣区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量最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由图可知,我国划分耕地质量等别的主要依据是( )
A.农作物周年产量 B.农作物品质 C.土壤肥力 D.农业科技投入
14.图示三大土地利用区中( )
A.湖南所在区耕地质量等别较低 B.安徽所在区耕地质量等别第二
C.黑龙江所在区耕地质量最好 D.山西所在区耕地质量等别居中
15.划分耕地质量等别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是( )
A.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技术保障 B.扩大我国耕地面积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实现我国耕地质量全面提升
二、综合题
16.(2023上·河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在“一带一路”以及“澜湄合作”倡议下,缅甸成为“一带一路”在西南方向实施的关键节点,中缅合作也迎来诸多机遇。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的粮食主产区,其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对于缅甸粮食安全、经济发展、民生福祉意义重大。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基础。下表示意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1990—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面积(km )土地利用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耕地 22585.15 22948.09 20768.16 20948.52
林地 2021.23 1537.26 2202.71 1984
草地 0.09 2.08 618.05 630.63
水域 1147.05 1035.92 1241.78 991.11
建设用地 405.96 415.65 787.32 1017.58
未利用地 8.77 229.25 550.23 596.41
总计 26168.25 26168.25 26168.25 26168.25
(1)描述1990—2020年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变化。
(2)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请对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耕地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17.(2023上·全国·高二随堂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盐碱地分布范围广,由于盐碱含量高,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的生长。海水稻是耐盐碱的高产水稻,亩产量可达到200~300千克。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使用由淡水与海水混合的半成水,也可用矿化度较高的水资源。目前,我国科学家探索在盐碱地种植高产的海水稻,在山东、湖北等省相继获得成功。在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图为海水稻试验田。
(1)查阅资料,说明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特点。
(2)想一想,海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3)议一议,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意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