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碳减排(B)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碳减排(B)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0 09:20:2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碳减排(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黑龙江·统考模拟预测)2021年10月,我国将碳汇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竹林是重要的碳汇。浙江省安吉县竹林资源丰富,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将农户的林权统一流转到合作社集中经营,与交易中心签订碳汇长期收储合同,2022年碳汇交易收入170多万元。该县某村以竹林未来30年碳汇收益作抵押,获得365万元的“碳汇共富贷”,助力当地绿色经济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安吉县通过碳汇交易获利的前提条件是( )
A.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B.将林权统一流转集中经营
C.签订碳汇长期收储合同 D.向竹农发放碳汇抵押贷款
2.“碳汇共富贷”体现了当地的竹林从生态资源转变为( )
A.生态产品 B.生态服务 C.生态资产 D.生态功能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目的是( )
A.增加碳汇供给者收入 B.提高全社会减排效率
C.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D.降低企业碳排放成本
(2023上·上海闵行·高三校考期中)下图是某环境保护者假想的“云彩制造船”。这种船利用海水在海面上制造出大面积的白色水雾。通过该船,该环境保护者试图缓解某种全球环境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材料中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 )
A.全球气候变暖 B.酸雨危害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臭氧层破坏
5.“云彩制造船”能够缓解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形成的水雾能( )
A.中和酸性气体 B.增加大气逆辐射 C.增强大气反射作用 D.提高气温,增加降水
(2022·浙江·浙江省江山中学校联考一模)碳排放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将会带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变化。读浙江省部分地市2020年人口和碳排放全省占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地市中人均碳排放最低的是( )
A.杭州 B.嘉兴 C.舟山 D.丽水
7.舟山碳排放在全省占比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重工业比重较高 B.新兴工业发达 C.渔业发达 D.旅游业发达
(2023·北京海淀·人大附中校考三模)某学者通过对地理环境、经济、能源等因素的系统分析,将我国分为四大能源区域——传统能源仓库“北方走廊”、工业耗能大户“工业重镇”、能源消费大户“东部集团”、清洁能源宝库“绿色地带”。下图为我国四大能源区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 )
A.工业重镇发展过程中耗能多,应提高能源利用率
B.湘赣鄂渝等省属于东部集团,需要大量调入能源
C.北方走廊属于干旱区,可大力开发风能和太阳能
D.绿色地带处于地势第一阶梯,多大江大河富水能
9.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禁煤推清”,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
B.优化产业结构,停止高耗能产业发展
C.加强资源调配,缓解需求和消费不平衡
D.规范碳交易市场,鼓励清洁能源使用
(2023·河北唐山·统考二模)由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三类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固存的碳被称为蓝碳,它们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下图为我国沿海各省区(不包括港澳台)三类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单位:万吨)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我国沿海各省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 )
A.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 B.构成比例都较为均衡
C.取决于省区岸线长度 D.北方省区均低于南方
11.挖掘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 )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
C.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D.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
(2023上·湖北孝感·高二统考期末)“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通过一定手段,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图为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含预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我国“碳达峰”时间明显滞后,且碳排放峰值远高于前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原因( )
A.政府、公众、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B.固碳技术水平较落后
C.能源消费量大且结构不合理 D.工业生产方式落后
13.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
①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 ②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 ③积极推广生物汇碳技术
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⑤工业循环使用淡水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021上·甘肃平凉·高一校考期中)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湿润指数表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信息表明( )
A.半坡村文化至殷商文化前期持续湿润,但降水有所减少
B.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降水较少,干旱发生的频率较高
C.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前湿后干,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最高
D.明清后期气候渐趋湿润,旱灾发生的频率趋于上升
15.比较秦汉以来湿润指数和旱涝的变化趋势,反映出黄河中游流域( )
A.径流总量呈波动较小 B.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C.植被覆盖率总体变低 D.水土保持工作效益显著
16.秦汉以来气候变化的根本的原因是( )
A.大气环流异常 B.人口数量变化
C.太阳活动增强 D.产业规模变大
二、综合题
17.(2023上·上海·高三校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2021年4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3个月份之一。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约1.2℃。2019年和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并可能持续到2021年。图2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科学》杂志某年刊登了一项研究报告,警告说如果人类不采取必要措施,任由全球变暖按目前趋势持续下去,那么到2100年将有六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图3示意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
图1 图2
图3
(1)在图1所示各项内容中,由于 、 (填字母)的存在,使大气具有“温室效应”(保温效应)。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分析,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是 和 。
(2)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 、 、 等。
(3)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
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4)碳循环就是碳元素在四个圈层之间发生的相互转换、运移的过程。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是 。
(5)简要分析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影响。
(6)结合材料三,分析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国际合作的原因。
18.(2023下·山东滨州·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麦茨巴赫冰湖湖面海拔3600米,位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的天山托木尔—汗腾格里山区。该区储存了天山40.5%的冰川。近百年来,麦茨巴赫冰湖溃决的规模扩大和频次增加,严重地威胁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2011年7月18日,我国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上第一个以冰冻圈科学命名的实验室)研究人员成功预警了发生在7月20日的麦茨巴赫冰湖突发溃决洪水,为中吉两国相关部门及时完成防灾避险的提前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左图为天山托木尔—汗腾格里山区冰川分布图,右图为麦茨巴赫冰湖溃决前后示意图。

(1)冰川具有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功能。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天山托木尔—汗腾格里山区冰川大幅消融,面积缩小。有关专家提出,“冰川不断萎缩会加剧当地气候变暖”,推测专家提出该观点的依据。
(2)据图说明麦茨巴赫冰湖溃决的形成机制。
(3)从国家安全角度,分析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开展该区域内冰川变化研究的必要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测试:3.1碳排放与碳减排(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4·黑龙江·统考模拟预测)2021年10月,我国将碳汇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竹林是重要的碳汇。浙江省安吉县竹林资源丰富,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将农户的林权统一流转到合作社集中经营,与交易中心签订碳汇长期收储合同,2022年碳汇交易收入170多万元。该县某村以竹林未来30年碳汇收益作抵押,获得365万元的“碳汇共富贷”,助力当地绿色经济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安吉县通过碳汇交易获利的前提条件是( )
A.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B.将林权统一流转集中经营
C.签订碳汇长期收储合同 D.向竹农发放碳汇抵押贷款
2.“碳汇共富贷”体现了当地的竹林从生态资源转变为( )
A.生态产品 B.生态服务 C.生态资产 D.生态功能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目的是( )
A.增加碳汇供给者收入 B.提高全社会减排效率
C.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D.降低企业碳排放成本
【答案】1.A 2.C 3.B
【分析】1.安吉县想要通过碳汇交易获利,首先要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使得碳汇能够交易出去,获取利润,A正确;将林权统一流转集中经营、签订碳汇长期收储合同、向竹农发放碳汇抵押贷款都是保障当地在碳汇交易中获利的措施,但不是通过碳汇交易获利的前提条件,BCD错误。所以选A。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碳汇共富贷”使得当地利用生态资源获利,体现了当地的竹林从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产,C正确;没有转变为生产产品、生态服务、生态功能,ABD错误。所以选C。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能源利用技术的提高,促进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全社会减排效率,B正确;可以增加碳汇供给者收入,但不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目的,A错误;能够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但最主要的是为了节能减排,C错误;会提高企业碳排放成本,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重要政策工具。
(2023上·上海闵行·高三校考期中)下图是某环境保护者假想的“云彩制造船”。这种船利用海水在海面上制造出大面积的白色水雾。通过该船,该环境保护者试图缓解某种全球环境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材料中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 )
A.全球气候变暖 B.酸雨危害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臭氧层破坏
5.“云彩制造船”能够缓解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形成的水雾能( )
A.中和酸性气体 B.增加大气逆辐射 C.增强大气反射作用 D.提高气温,增加降水
【答案】4.A 5.C
【解析】4.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图是一种设想中的“云彩制造船”,这种船依靠风力驱动,会从海里抽取一些海水并以喷雾的形式释放出来,在海面上形成咸水水雾,这种水雾比一般水雾密度更大,颜色更白,通过增加云量来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气温降低,因此可知材料中说的环境问题是气候变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由第1题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云彩制造船”,通过增加云量来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气温降低,C正确;中和酸性气体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无关,A错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气温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BD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世界范围内认为因为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排放过多所造成的,气候变暖主要是碳排放过多造成的。
(2022·浙江·浙江省江山中学校联考一模)碳排放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将会带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变化。读浙江省部分地市2020年人口和碳排放全省占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地市中人均碳排放最低的是( )
A.杭州 B.嘉兴 C.舟山 D.丽水
7.舟山碳排放在全省占比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重工业比重较高 B.新兴工业发达 C.渔业发达 D.旅游业发达
【答案】6.D 7.A
【解析】6.读图可知,四城市常住人口全省占比和碳排放全省占比分别是,杭州市19%和16%,嘉兴市7%和10%,舟山2%和11%,丽水市4%和2%,据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高,使用的化石能源较高,碳排放多,A正确;新兴工业、渔业、旅游业产生的碳排放都较低,BCD错误;故选A。
【点睛】碳排放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因此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推广清洁能源。2、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3、 优化工业生产。4、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促进人们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2023·北京海淀·人大附中校考三模)某学者通过对地理环境、经济、能源等因素的系统分析,将我国分为四大能源区域——传统能源仓库“北方走廊”、工业耗能大户“工业重镇”、能源消费大户“东部集团”、清洁能源宝库“绿色地带”。下图为我国四大能源区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 )
A.工业重镇发展过程中耗能多,应提高能源利用率
B.湘赣鄂渝等省属于东部集团,需要大量调入能源
C.北方走廊属于干旱区,可大力开发风能和太阳能
D.绿色地带处于地势第一阶梯,多大江大河富水能
9.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禁煤推清”,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
B.优化产业结构,停止高耗能产业发展
C.加强资源调配,缓解需求和消费不平衡
D.规范碳交易市场,鼓励清洁能源使用
【答案】8.A 9.D
【解析】8.根据材料信息一,“工业重镇”属于工业耗能大户,工业重镇发展过程中耗能多,应提高能源利用率,A正确;据图可知,湘、赣属于东部集团,鄂属于工业重镇,这三个省需要大量调入能源,渝属于绿色地带,能源丰富,可调出能源,B错误;北方走廊内蒙古东部、山西、陕西等省并不属于干旱区,C错误;绿色地带处于地势第一和第二阶梯,多大江大河富水能,D错误。故选A。
9.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实现碳中和目标,禁止煤炭的使用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因为目前煤炭的使用依然在我国能源使用中占比非常大,A错误;停止高耗能的产业的发展实不可取的,高耗能的工业产品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企业,应当加大科技投入,降低耗能,B错误;加强资源调配,缓解需求和消费不平衡,并不能改变碳排放的数量,C错误;规范碳交易市场,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可以降低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比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正确。故选D。
【点睛】碳中和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而碳达峰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
(2023·河北唐山·统考二模)由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三类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固存的碳被称为蓝碳,它们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下图为我国沿海各省区(不包括港澳台)三类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单位:万吨)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我国沿海各省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 )
A.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 B.构成比例都较为均衡
C.取决于省区岸线长度 D.北方省区均低于南方
11.挖掘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 )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
C.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D.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
【答案】10.A 11.D
【解析】10.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图示我国沿海各省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A正确;构成比例并不均衡,B错误;上海海岸线长度在各省区当中并不是最长的,但是其年固碳量却是最大的,因此年固碳量并不是取决于省区岸线长度,C错误;北方省区山东、江苏年固碳量高于南方广西、海南等省区,D错误;故选A。
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有助于帮助我国恢复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其固碳能力,因此挖掘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D正确;研究蓝碳资源对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影响不大,AC错误;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并不是研究蓝碳资源最主要的目的,B错误;故选D。
【点睛】“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据估算为40万亿吨,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并且每年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岸带植物生物量虽然只有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的固碳量却与陆地植物相当。
(2023上·湖北孝感·高二统考期末)“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通过一定手段,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图为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含预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我国“碳达峰”时间明显滞后,且碳排放峰值远高于前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原因( )
A.政府、公众、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B.固碳技术水平较落后
C.能源消费量大且结构不合理 D.工业生产方式落后
13.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
①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 ②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 ③积极推广生物汇碳技术
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⑤工业循环使用淡水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12.C 13.B
【解析】12.我国由于人口众多,随着经济水平提升,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特别是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占比还很小,使得我国争取达到“碳达峰”目标时间相对滞后,碳排放峰值也较高,C正确。政府、公众、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的说法显然错误,A错误。我国固碳技术与前三个国家和地区相对有差距,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工业生产方式落后差距不大,并非主要原因,D错误。
13.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应该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两个方面努力。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部分高耗能产业,完全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不现实,①错误;工业循环使用淡水资源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关系不大,⑤错误。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推广生物汇碳技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均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②③④正确。故选B。
【点睛】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2021上·甘肃平凉·高一校考期中)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湿润指数表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信息表明( )
A.半坡村文化至殷商文化前期持续湿润,但降水有所减少
B.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降水较少,干旱发生的频率较高
C.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前湿后干,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最高
D.明清后期气候渐趋湿润,旱灾发生的频率趋于上升
15.比较秦汉以来湿润指数和旱涝的变化趋势,反映出黄河中游流域( )
A.径流总量呈波动较小 B.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C.植被覆盖率总体变低 D.水土保持工作效益显著
16.秦汉以来气候变化的根本的原因是( )
A.大气环流异常 B.人口数量变化
C.太阳活动增强 D.产业规模变大
【答案】14.A 15.C 16.B
【解析】14.半坡村文化至殷商文化前期湿润指数大于1,且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气候持续湿润,降水有所减少,A正确。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时期,湿润波动较大,涝旱比无数据统计,B错误。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前干后湿,C错误。明清时期涝灾发生的频率趋于上升,D错误。故选A。
15.该时段,湿润指数波动较大,说明径流总量也会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A错误。图中未表明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B错误。旱涝现象交替出现,说明植被覆盖率下降,对气候的调节能力减弱。同时,水土流失现象加剧,C正确,D错误。故选C。
16.气候变化主要源于人类活动。人口数量变化引发了生产和消费需求,与之相关的活动导致环境变化,使得气候产生异常变化。因此,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等。
二、综合题
17.(2023上·上海·高三校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2021年4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3个月份之一。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约1.2℃。2019年和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并可能持续到2021年。图2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科学》杂志某年刊登了一项研究报告,警告说如果人类不采取必要措施,任由全球变暖按目前趋势持续下去,那么到2100年将有六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图3示意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
图1 图2
图3
(1)在图1所示各项内容中,由于 、 (填字母)的存在,使大气具有“温室效应”(保温效应)。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分析,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是 和 。
(2)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 、 、 等。
(3)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
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4)碳循环就是碳元素在四个圈层之间发生的相互转换、运移的过程。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是 。
(5)简要分析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影响。
(6)结合材料三,分析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国际合作的原因。
【答案】(1) e f 增加绿色植物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2) 二氧化碳 甲烷 臭氧
(3)B
(4)岩石圈
(5)有利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不利影响:全球变暖使不少低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加,从而加重干旱程度,农作物产量下降。
(6)重大的环境问题,大多不是一个国家或局部地区所造成的;有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分析】本题以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及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原理及措施、温室效应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成分,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没有吸收作用,而对地面长波辐射有着较强的吸收作用,使得近地面的大气增温,并将吸收的大部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对应图中的e、 f。降低"温室效应”,即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通过增加绿色植物,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来降低温室效应,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开发和倡导清洁能源的使用等。
(2)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等其他温室气体。
(3)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一月0℃以上区域扩大,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北,A错误;珠穆朗玛峰七月0°C以上范围扩大,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上移,C错误;海平面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升高,台湾岛沿海低地将被淹没,台湾岛的面积将减小,D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东北山区春季积雪融化提前,春季积雪融水可能增多,补给河流量也增多,B正确。故选B。
(4)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库。
(5)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是全球气候变暖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高纬度地区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不利影响是对低纬度地区来说,全球气候变暖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总体而言全球变暖加剧了全球气候的不稳定性,对全球农业生产弊大于利。
(6)例如全球变暖这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局部地区所造成的,与全人类有关,这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联合世界各国,需要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18.(2023下·山东滨州·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麦茨巴赫冰湖湖面海拔3600米,位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的天山托木尔—汗腾格里山区。该区储存了天山40.5%的冰川。近百年来,麦茨巴赫冰湖溃决的规模扩大和频次增加,严重地威胁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2011年7月18日,我国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上第一个以冰冻圈科学命名的实验室)研究人员成功预警了发生在7月20日的麦茨巴赫冰湖突发溃决洪水,为中吉两国相关部门及时完成防灾避险的提前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左图为天山托木尔—汗腾格里山区冰川分布图,右图为麦茨巴赫冰湖溃决前后示意图。

(1)冰川具有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功能。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天山托木尔—汗腾格里山区冰川大幅消融,面积缩小。有关专家提出,“冰川不断萎缩会加剧当地气候变暖”,推测专家提出该观点的依据。
(2)据图说明麦茨巴赫冰湖溃决的形成机制。
(3)从国家安全角度,分析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开展该区域内冰川变化研究的必要性。
【答案】(1)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地面吸收增强,地面辐射增强;冰川融化冻土解冻,土壤中的碳排放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加剧气候变暖。
(2)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当湖水达到一定程度,高水位的湖水就会把冰坝漂浮起来,这时冰坝就会打开冰下通道,湖水开始大量排出去,导致冰湖溃决。
(3)区域内冰川储量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不断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威胁两国社会和生态安全;区域内冰川位于中吉边境,只有中吉两国加强合作,才能保证冰川研究顺利进行,准确地对冰湖溃决做出预警,减轻洪水危害和冲突发生。
【分析】本题以麦茨巴赫冰湖溃决为材料,涉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冰川消融会加剧当地气候变暖,可以从下垫面方面来作答。冰川覆盖的地面能够反射太阳光,使照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冰川消融后,裸露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从而增加了当地升温幅度;全球变暖会导致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的温室气体增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加强气候变暖。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水量增加,湖水不断增加,冰坝坝体压力不断加大,冰坝浮层受浮力的影响上升,冰下排泄层通道慢慢打开,湖水开始慢慢排出;随着冰下通道进一步扩大,冰下排水速度不断加快,湖水迅速倾泻,冰坝浮层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冰湖溃决。
(3)冰川变化导致冰湖溃决,加剧洪涝灾害,影响生态安全。根据材料该区域储存天山约40.5%的冰川,冰川面积大,全球气候变化,冰川融化导致洪涝灾害,威胁两国社会和生态安全;该区域冰川位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两个国家应加强国际合作,准确地对冰湖溃决做出预警,共同应对冰川变化引发的生态问题减轻洪水危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