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模拟历史试题卷(安徽专用)0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4年中考模拟历史试题卷(安徽专用)02(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8 22:4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安徽专用)02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夏、商、西周的灭亡都与暴政有关。后世统治者可以从这段历史中得到的启示是要( )
A.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B.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充实军备,巩固国防 D.重视人才,勇于改革
2.145年,东汉梁太后与其兄长梁冀立刘缵为质帝。梁冀毒死质帝后,又扶持桓帝登基,并将自己另一个妹妹立为桓帝皇后。此后,梁冀大权独揽,百官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以上现象可以证明东汉时期( )
A.君主昏聩 B.宦官干政 C.外戚专权 D.地方割据
3.从如表的这些评论中可以认定,隋朝大运河( )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A.直接导致隋朝的灭亡 B.加快了中外经贸往来
C.实现了隋朝的大一统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4.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尽力调解缓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关系,出现了“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的局面。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B.推动了人类航海事业
C.传播了中华文明成果 D.促进了航海技术发展
5.识读下图,约法二取代约法一说明了( )
A.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B.袁世凯的权力得到了约法的严格约束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复辟帝制
D.近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取得了重大成就
6.下面是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和“党员成分构成”统计图,其中1927年到1928年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B.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D.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展
7.尼克松访华的根本目的是借助中国力量抗衡苏联。中国接受尼克松访华也是从斗争策略考虑,通过与美国改善关系减轻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这是两个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国家在特定国际形势下结成的战略同盟。由此可见,尼克松访华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劣势
B.尼克松访华符合中美双方利益
C.中苏关系破裂中国需要美国
D.美国希望与中国结成军事同盟
8.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他每征服-一个地方就要在当地兴建一座城市,各城市中的希腊式神庙、体育场等建筑也兼具所征服地区的文化元素。这段话强调了( )
A.希腊文化的优越性 B.希腊文化的东方化
C.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D.希腊建筑的艺术魅力
9.“一些西欧商人绕过行会,自己购买原材料提供给手艺人。在支付原材料和雇佣人力上压低价格,出售产品时抬高价格,以确保投资回报的最大化。”材料反映当时西欧( )
A.封建行会的发展 B.生产的资本主义化
C.自然经济的发达 D.工厂制度逐步形成
10.下表内容表明,这一时期法国( )
文献 内容/原则
1789年《人权宣言》 自由存在于做任何不损害别人的事情的权力中;法律对于所有人,无论是采取保护或惩罚措施,都应保持一致
1791年宪法 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1804年《拿破仑法典》 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坚持人人自由平等 B.维护政局稳定和谐
C.民主政治逐步确立 D.利用法律保障民权
11.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12.印度民族大起义由章西女王领导,有大量封建王公参与其中。这场起义( )
A.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目标 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C.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目的 D.消除了印度国内的阶级矛盾
1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称:“1863年1月1日起……作为奴隶被占有的人,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此后,约20万黑人应征人伍,加入北方联邦军队,18万黑人直接参加了战斗,其中13万多来自南方叛乱各州。材料说明该宣言发表起到的作用是( )
A.导致美国南北方矛盾加剧 B.使黑人奴隶获得了土地
C.赢得了民心,补充了兵源 D.使黑人全加入北方军队
14.1933年3月,罗斯福“向国会提请通过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最终招募了超过300万青年投入到国家资源的保护工作中”。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A.改革国会的立法权 B.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C.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D.尝试强化国家干预
15.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欧中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A.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B.经济多极化导致政治多极化趋势
C.科技革命最终导致两极格局解体 D.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0分)
16.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8分)
(1)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罗盘”。( )
改正:________
(2)贾思勰所著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
改正:________
(3)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走向成熟。( )
改正:________
(4)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赛璐珞,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
改正:________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华民族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的原因。你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华民族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只有155美元……从1978年到2016年,38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9.6%。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还不曾有任何国家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而且在人口这么多、这么穷的基础上实现。所以把改革开放这40年取得的成绩称为“中国的奇迹……经过这38年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32.3倍,去年(2016年)人均GDP达到8100美元。
——摘编自林毅夫《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奇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经济方面创造“奇迹”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亦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的演说,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马歇尔的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法国外长皮杜尔表示法国对此很感兴超……1947年7月12日,西欧16个国家聚会法国巴黎,商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摘编自吴康和等编著(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推行“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并分析西欧国家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和持该态度的原因。
材料二:1970年西欧与美国经济对比表
类别 出口贸易(亿美元) 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 钢产量(亿吨) 汽车产量(万辆) 水泥产量(万吨)
欧共体 855 270.3 1.0920 936.4 11120.3
美国 426 117.0 1.1931 824.4 6 405.6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时期西欧经济发展相对于美国而言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后西欧的发展历程中归纳其发展规律。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写出①、②阶段的主要特征,并概括中共七大在党史上的地位和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夏、商、西周的灭亡都与暴政有关。”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最后一个王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激起人民纷纷反抗,后来汤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最后一个王纣,他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激起人民的反抗,后来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西周。所以看出,夏商两朝都是由于暴政而亡,所以给后世的君主的启示是:要任用贤者勤政爱民,失民心者失天下,A项正确;发展经济、充实军备、重视人才这三项启示,统治者无法从夏、商、西周的暴政而亡中得到,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据材料“145年,东汉梁太后与其兄长梁冀立刘缵为质帝。梁冀毒死质帝后,又扶持桓帝登基,并将自己另一个妹妹立为桓帝皇后。此后,梁冀大权独揽,百官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并结合所学可知,外戚是指帝王的母亲和后妃的亲族,因此“梁冀”是当时梁太后及桓帝皇后的娘家人,是当时的外戚,他的干政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梁冀借皇帝年幼控制朝政,而不是反映君主昏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宦官干政,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梁冀”独揽朝中大权,未涉及地方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从如表的这些评论中可以认定,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D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大运河促进中外经贸往来,排除B项;在开通大运河以前,隋朝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尽力调解缓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关系”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沿线各国的友好交往,推动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戚继光抗倭,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排除A项;传播了中华文明成果、促进了航海技术发展,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5.C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为了摆脱束缚,实现复辟,废除了约束他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这充分暴露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复辟帝制的野心,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的说法均不正确,排除;故选C。
6.A
【详解】上半年6万,下半年不足2万,这应该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1928年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各占10.9%、76.6%、7.2%,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农民占主导,当时是1928年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是1927年,排除B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在1931年,排除C项;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展不是1928年党员数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由材料“尼克松访华的根本目的是借助中国力量抗衡苏联。中国接受尼克松访华也是从斗争策略考虑,通过与美国改善关系减轻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压力”,可见尼克松访华符合中美双方利益,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苏冷战中的美国态势,排除A项;C只是从中国国家利益出发作出的解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军事同盟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各城市中的希腊式神庙、体育场等建筑也兼具所征服地区的文化元素。”可知,亚历山大的征服,既传播了希腊文化,又包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即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亚历山大东征的包容性,未体现优越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相互兼容,并非希腊文化东方化,排除B项;希腊建筑的艺术魅力,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自己购买原材料提供给手艺人。在支付原材料和雇佣人力上压低价格,出售产品时抬高价格”可知当时的西欧出现了雇佣劳动的现象,这是生产的资本主义化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生产资本主义化的发展,不是封建行会的发展和自然经济发达,排除AC项;工厂制度到工业革命开始后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由材料信息“1789年《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1804年《拿破仑法典》”可知,法国通过颁布法律保障民权,C项正确;1804年《拿破仑法典》的内容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表明维护的是私有财产,没有体现自由平等和民主政治,排除AC项;三个文献都与民权相关的,没有涉及维护政局的内容,排除B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B符合题意,根据“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可知,A不符合题意;CD项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57年-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封建王公中的章西女王是起义队伍中的女英雄,她在1858年3月率领起义军与英军作战,最后壮烈牺牲。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女英雄,牺牲时年仅23岁,被称为印度的“圣女贞德”。故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章西女王领导、封建王公大量参与,这说明这场起义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目标,A项正确;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不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排除B项;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为目标,没有反封建,排除C项;19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没有消除印度国内的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此后,约20万黑人应征人伍,加入北方联邦军队,18万黑人直接参加了战斗”,结合所学可知,《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和黑人的参战积极性,从而扭转了战争的局势,表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北方的战争补充了兵力,得到了民心,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南北矛盾的加剧,排除A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解放黑奴,没有涉及获得土地的问题,排除B项;使黑人全加入北方军队,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招募了超过300万青年投入到国家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项措施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这项措施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就业、稳定秩序。C正确;立法权与大众教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B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题干无关。D错误。综上故选C。
15.D
【详解】材料“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国际格局”表明科技革命影响了国际格局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项正确;国际格局受国家实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科技仅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经济多极化导致政治多极化趋势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6.(1)错误 “罗盘”改为“司南”;
(2)错误 “《农政全书》”改为“《齐民要术》”;
(3)正确
(4)错误 “赛璐珞”改为“人造纤维”。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可以辨别方向,是指南针的始祖。
(2)根据所学可知,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3)根据所学可知,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走向成熟。
(4)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17.(1)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原因:我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相对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答出2点即可)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人民谋福祉;中国共严党善于纠正错误和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答出1点、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根据材料二“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只有155美元……从1978年到2016年,38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9.6%。”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同时,我国有相对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建设成就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人民谋福祉;中国共严党善于纠正错误和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18.(1)目的:帮助欧洲恢复经济,控制欧洲,遏制苏联发展。态度:积极支持;原因: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需要美国的帮助。
(2)特点:西欧发展迅速,超过美国。发展规律:以合作共赢促进经济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重视科技发展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欧洲复兴计划”,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推行欧洲复兴计划是为了帮助欧洲恢复经济,进而控制欧洲以遏制苏联的发展。从材料一中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公开赞扬马歇尔的演说”“法国对此很感兴超”“聚会法国巴黎,商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等内容可知,西欧国家对马歇尔计划很感兴趣,持积极支持态度。根据所学可知,因为二战的战火使得西欧各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他们需要美国的帮助以恢复发展。
(2)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的图片可知,到1970年,欧共体的大多数经济指标已经超过了美国,这说明西欧发展迅速,在部分经济类别中超过美国。根据所学可知, 西欧之所以可以实现反超,是因为西欧各国建立了欧共体,走了一条联合发展的道路,由此可知,合作共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重视科技发展等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19.(1)①局部抗战;②全面抗战;地位:灯塔指引(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时代主题:抗日救亡。
(2)示例:观点:全民族抗战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保障。
阐释:面对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力,先后发动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战役,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胜利等,放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这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一图表联系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故①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局部抗战;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七七事变。故②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全面抗战。地位|: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七大在党史上的地位是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主题: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等都与抗日战争有关,所以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抗日救亡。
(2)根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我们可以提炼出的观点是全民族抗战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保障。阐释:面对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力,先后发动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战役,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胜利等,放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这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试卷第6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