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利用看图片等方法,会读“迸”“瓮”等生字;借助字理会写“登”等7个生字。
2.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等方式,正确、有节奏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摆一摆人物图片的方式来讲故事。
4.了解如何叙述一件简单的事情。
5.能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知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能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知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单元主题导课,初识“司马光”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第8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主题是“美好品质”。你都知道谁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年少成名的人,他就是——司马光。(板书课题)(引出“司马”复姓,回忆《姓氏歌》,还记得有哪些复姓吗?)
3.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介绍,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可能提到故事)
(1)你提到的故事就是从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演变而来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2)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他小时候的故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本节课的人物导入新课,直接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
1.出示全文,看看这篇课文,你发现他跟我们之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1)字数少,这是一篇小古文(对,这就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他文言文)
(2)是一篇文言文:怎么说他是文言文?
2.课前大家都已经进行了预习,通过预习单的反馈,老师发现,有32个同学认为“迸”最难读,谁有好办法记住他的读音?
(1)“迸”:大家看,水从这个小孔中非常有力量的涌了出来,这就是“迸”。一生读,一生读,(评:读的真有力量)一起读。(借助图片,想像字意,就能读准字音)
3.字音我们解决了,我们再来看看预习反馈中,有31个同学认为“登”字很难写。(出示数据)
(瞧,这是“登”的演变,一个人两个脚踩在石头上向上登)(下面我们一起来写写吧顺口溜:左脚第一步,右脚第二步,踩着脚下石,步步向上升)老师范写,学生写2个,同桌互相评一评,有问题的地方在提示他一下。
4.生字我们都会写了,短文你会读吗?
5.生自由练习朗读。
6.看你们读的那么投入,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大家仔细听,听听老师读得跟你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谈发现:有停顿,有节奏
师:没错,读文言文,就要读的有节奏,出示节奏线短文)
7.看着屏幕,跟老师读。
8.练习朗读。
9.谁想起来读一读?这么多同学都想那么大家一起读一读?全班读。
评价:看来大家已经能把这个小文读得有节奏了。真棒。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和顺口溜的方式,会读会写孩子们觉得有困难的字,达成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在朗读时的节奏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理解字义文意
1.其实,学习文言文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借助注释来理解内容。
2.看,课本这一部分就是注释,以注释3为例,在文中也有一个数字3,注释里的3就是对文中“瓮”的解释。
一生读释义。
同学们看,这就是“瓮”,口小肚子大的陶器。请你再来读读?你来读读,你再来,大家一起来读读。(板贴在黑板上)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瓮”,那谁来说说“一儿登瓮”怎么理解呢?
生说。
真棒,看来你学会了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了。(板贴:注释)
3.下面同学们借助注释,自学短文。(出示自学提示)
4.生交流
师:你们明白短文的意思了吗?谁来说说。
(1)第一句:突出“儿”字教学
A.“一群小孩儿在庭院中玩。”
“你怎么知道是一群小孩儿?”
“群儿”
文中“儿”出现了好几次,你能找到他们吗?用笔圈一圈。
一个孩子说,老师课件显示。
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个?
总结:“儿”在文言文中多指“小孩”。那这3个“儿”指同一个小孩儿吗?
B.我们继续来交流
a.生交流“足跌没水中”(板书:跌)
b.如果没有说到“足跌没水中”:追问 发生了什么是大家都跑了?生交流。
是啊,我们要关注到事情的起因。
谁再来完整地读一读第一句话?其他同学可以一边听一遍想象画面。你读的真好。
是啊,故事就在这一登一跌当中开始了。(板贴:起因)
(2)第二句:解决“皆”和光的品质。
同学们,孩子此时已经被水淹没,一分一秒的时间都关系着孩子的生死。众人看到之后,都分别是怎么做的?
A.“众皆弃去”
大家都跑走了。
怎么知道都跑走了?引申“皆”,借助注释理解了文章内容。
在文言文中,“皆”这个字经常当做“全、都”来理解。比如说:
“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狐假虎威》
“此地方圆十里皆平原。”
你能借助这个方法再来看看这几句话如何理解吗?
看来大家都了解了“皆”字的含义。真是“此屋中之儿皆会也。”
再次总结:看来借助注释能帮我们很好地理解文言文。
B. “持石击瓮破之。”(课件划线)
在这危急关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
生读句子
表演动作。
a.这么做行不行?不行。救不了孩子。此乃“千钧一发”之际,半点功夫一点儿也耽误不得了。到底该怎么做?
b.你表演的真好,能说说为什么这么用力?(使劲才能破:对啊,同学们看这段话,……破之)(板书:破)
是啊,你结合着文中的“破”这个字理解内容。就这样,你还能结合文中语言再来说说吗?
学生充分说。(板书:击)
那你能带着这份感受再来读一读光的动作吗?
故事就在司马光这一击一破中发展着。(板贴:经过)
c.师生配合读读两种表现
文章读到这,你对光有什么认识。
(板贴:沉着 机智)
(3)正是因为有了司马光的沉着机智,瓮破!水迸!孩子终于得救了。(板书:活)
齐读:儿得活。
多么好的结果啊!(板贴:结果)
5.总结方法:看来大家不仅能借助注释理解这个故事(指板贴),还感悟到了司马光沉着、机智的美好好品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字词句以及短文的内容。通过发现文中的注释,怎样利用注释来理解一个字,一段话,辅助设计相关的拓展内容,步步夯实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讲清楚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通过上台表演的环节,品读语言文字的使用,同时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四)指导背诵,看图讲一讲故事
1.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做个朗读的小游戏——回声读(配乐)
我来读,你们来做我的回声。
2.你们读,我来做回声。
3.增加点难度,你还能读吗?
4.自己试着背背,跟你的同桌一起试试。
5.背诵:1人背(背的棒极了,掌声送给他。)
还有谁想来背?能被过儿,我们一起来试试。
6.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直到现在大家依然在流传着。你能不能也来试着讲讲这个小故事呢?
7.先别着急,想想怎样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生:说清楚起因,经过,结果。(板贴)
说的很好,不管一个故事多长,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要说清楚这三个要素。
8.下面,请大家拿出资料袋,取出里面的图片,小组内,一边摆一摆,一边讲一讲这个故事。
9.2人上黑板展示。
师总结:同学们,当我们说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后,展开想象,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讲生动。(指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回声读的方式,再次领略了文言文的韵律美,设计不同形式的,不同层次的朗读方式,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接着设计了摆一摆的游戏,不仅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再次熟悉了文章内容,而且还巩固了如何叙述一件事的方法。
(五)拓展阅读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喜欢文言文吗?
2.老师这还有一篇文言文,看看你们能不能借助文中的注释读懂他。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配乐)
(2)生全班交流。
是啊,他看书已经看的如痴如醉,什么都忘记了。
(3)从这个小短文中,你对司马光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爱看书,做事很专心……)
是啊,正是因为司马光从小就喜欢读书,才会变得那么聪明又机智,长大后成为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选择一段小文言文,介绍司马光从小爱读书,意在巩固本课学习方法,同时激发孩子爱上读书,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连接。
三.【作业设计】
1.老师推荐一本书——《司马光传》,继续探究他的一生。
2.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3.也请父母讲一个关于美好品质的小故事。
四.【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