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09:5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篇幅短小,言简义丰,内容传神,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围绕“击瓮救友”这一核心事件,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抓住人物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司马光“持石击瓮”的生动场景。课文通过在危机时刻,“众皆弃去”和司马光的临危不乱的两种行为对比,表现出了司马光仁、义、智的美好品质。学习本课既要兼顾古文特征,同时还要关注单元主题的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图片认识生字、书空生字“司”;能够正确、流利诵读课文;读出词句间的停顿。
2.通过借助注释、组词、插图调整词序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文言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特点。
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尝试背诵;感受司马光的仁、义、智。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诵读课文,读出词句间的停顿;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尝试背诵。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图形猜字,引出“司”的甲骨文,释义,引出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了解“司马”是复姓,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复姓故事。(复姓还有诸葛、夏侯、东方等)
2.对比古文与以前读过的现代文《司马光砸缸》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找出古文的特点篇幅短、内容不易懂需借助注释理解内容。
【设计意图:由甲骨文的汉字“司”导入,激发学生对古文字的学习兴趣,通过复姓的拓展,引导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后文学习小古文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准课文,读通句子
1.初读课文,读准字词。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朗读。
出示:登瓮、击瓮、水迸、没水中。
纠正“瓮、迸”发音,指导多音字如何选择读音。(根据字义判断读音)
了解 “瓮”“缸”的区别。出示缸、瓮图片,进行观察。(敞口的为缸,收口的为瓮。)拓展瓮中捉鳖,为下文孩子掉进去很难出来,埋下伏笔。
3.再读课文,留意刚才读错的地方。
(二)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1.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思考读好小古文的秘诀。迁移学习法:读古诗的方法,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读出韵律,字断音连;根据情节读出感情(教师不作要求,学生根据体会自读自悟);
2.学生跟读,体会词句间的停顿;
3.同位练读,互相找出诵读问题,自主纠正;
4.指名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反馈诵读情况;
师生共评。(通过评价语激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克服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学习古文的主要途径。本环节的课文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出学生最原生态的语感即可,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朗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通过教师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对于古文朗读的兴趣。同时,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发现读古文的秘诀,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板块三:理解文意,关注注释
1.自读课文,尝试理解。
出示学习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意思,先借助注释讲一讲。
2.根据学生语感、学习积累,大致讲通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要想讲通内容,要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
3.出示:(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群儿戏于庭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关注“庭”字顺序的变化;找到庭字的注释,在文中做批注;试着将字组词,来理解句义,把句子说通顺。如:一群、儿童,游戏/玩耍/嬉戏等)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不强求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讲得符合大意就可以。)
出示:(正当大家玩得高兴,突然发生了什么?)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登瓮,就是爬上水瓮。(此处,学生会说登上瓮,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感受瓮的高大,用换词法“爬上去”更通顺。)
4.迁移方法,自学第二句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引导学生关注水迸的意思;(方法多样:关注注释、插图;还可以根据上下文体会;也可以想象。)
5.补白课文,展开想象
看到伙伴掉进了水瓮里,其他孩子去干什么了?(搬救兵、想办法),
此时水瓮里的孩子,(在不停的挣扎)
◎大家都吓呆了,而司马光(引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在千钧一发之际,司马光毫不退缩(引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眼看瓮里的伙伴被水夺去生命,(引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只见司马光三步并作两步,年仅7岁的他,使出全身力气搬起石头,奋力一击(引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同桌互相读一读,演一演。
6.品读古文,感知人物品质
短短30个字,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仁、义、智)
通过拓展《宋史司马光传》,能借助注释基本读懂古文,找出司马光的爱读书的品质。
【设计意图:理解古文语言的大意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感受人物美好品质的重要前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既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逐字逐词细抠,充分尊重学生的合理表达,如:在学生囫囵吞枣时,教师关注到关键的字,就耐心引导学生说出对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注释,初步懂得利用注释等帮助理解古文的方法。朗读则是抓住司马光击瓮的动作,通过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进行感受人物品质。】
板块四:借助图片,试背古文
1.出示引文,学生试背。
2.隐去文字,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诵读、对古文内容的理解,情节的感悟,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便把文字牢牢地记住,原本枯燥的背诵,变得自然且顺理成章。】
板块五:回顾总结,课外延伸
1.交流学习文言文的体会、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梳理,将古文诵读、理解文意的方法记牢。
2.作业推荐:诵读理解小古文《孔融让梨》、阅读《世说新语》
【设计意图:借助拓展的小古文《孔融让梨》,迁移学生诵读古文、理解古文内容的方法。通过好书推荐,推动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从中华经典中增长智慧,传承文脉。】
板块六:板书设计
24.司马光
文言文 注释
组词
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