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练习)-2024年高三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生态系统(练习)-2024年高三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18 21:32:32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
1.(2022·湖北襄阳调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 C 、H 、O 、N 、P 、S 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 由于所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所以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
2.(2022·江苏南京模拟)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示意图(其中 c 是一种生物成分, e 是非生物成分)。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 CO2 和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
B.通常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是 c
C.对 e 的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导致 d 的含量迅速增加
D.将 d 的含义改为热能,该图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2022·唐山调研)环境中的汞、铅等重金属随食物、饮水进入生物体内后储存在脂肪、神经组织中,不容易被 排出体外。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生物体内所含某种重金属的浓度如图所
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所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重金属浓度越高
B. 乙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多于乙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渠道是丙→ 甲→ 乙→丁
D.DDT 和重金属都可通过食物链积累
4.(2022·辽宁沈阳检测)萌发的种子通过低温处理后, 可提前开花和成熟。如春小麦经过春化处理后, 可早熟 5~
10 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一种物理信息 B.该材料体现了信息传递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C.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D.影响春小麦生长发育的信息只有温度
5.(2022· 昆明调研)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蜘蛛通过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获得昆虫落网的信息
B. 自然界中,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番茄的叶会产生有毒的化合物来驱逐啃食它的毛毛虫
D.北极熊能闻到几千米外的冰雪层下面的猎物气味
6.(2022·长沙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后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7.(2022·贵阳模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稳定性的变化受系统内外许多因素的
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高
B.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低
C.河流生态系统受轻度的生活污水污染,可通过自我净化作用保持相对稳定
D.弃耕农田生态系统经长期的群落演替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8.(2022·合肥市质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平衡
B.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其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
C.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抵抗力稳定性,但可能会使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制作生态缸时,用散射光代替直射光照射有利于维持其稳定性
8.(2022·河北邢台调研)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一般不同 B.与步行相比,开车会减小生态足迹
C.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表明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越多
9.(2022·湖北襄阳五中调研)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利用;植树造林
B.SO2 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大量吸收 SO2 的植物
C.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减少此类化合物的作用,找寻替代品
D.汽车和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期整改
10.(2022· 山东菏泽期末)2019 年环境日主题为“蓝天保卫战, 我是行动者” ,即希望人们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像 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使我们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
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此时对大熊猫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
B.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湿地及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原产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降低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11.(2021·1 月联考重庆卷,17 改编)我国热带雨林物种丰富,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成为科学家们竞相研究的“伊
甸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单位时间内的增长倍数一定
B.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生态价值高,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某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保持稳定,则其年龄结构不可能为增长型
D.测定雨林内蜘蛛、蜈蚣等动物的种群密度需用标记重捕法
12.(2022·江苏扬州期中)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 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
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相同
13.(2022·广东中山调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B.生态工程的特点是无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C.生态工程建设的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D.生态工程建设可以牺牲环境,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14.(2022·湖南长沙期中)下图表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种关系, 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 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C.保护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5.(2022·河北唐山调研)下图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它以沼气为纽带, 将沼气池、猪禽舍、蔬菜栽培
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牛粪、猪粪直接投入沼气池,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B.建立该系统遵循的主要原理是循环原理
C.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蔬菜,人、牛、猪等均为消费者
D. 由于废物的再利用,提高了该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6.(2022· 山东德州模拟)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 其中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 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虫
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B.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蚜虫属于集团内猎物
C.瓢虫通过寄生蜂获得的能量要比蚜虫通过植物获得的能量多
D.瓢虫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二、三营养级
17.(2022·湖北八校联考)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 当某种大型肉
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
A.某种植食性动物可能在种间竞争中失去原有竞争优势
B.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
C.大型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至少可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 10%
D.该生态系统中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会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
18.(2022·河南安阳市调研)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 丝瓜与两种昆虫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
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丝瓜和昆虫所代表的两种成分外,还含有另外两种成分,它们分别是 。
(2)据图可知, 在丝瓜与两种昆虫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 昆虫 处于第二营养级, 其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主
要包括两种途径,分别是 。
(3)为了防治某种植食性害虫丙, 农业技术人员使用性引诱剂 Y 诱杀丙的雄性个体, 从而破坏丙种群的
, 导致其 降低,从而减轻丙的危害。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害虫的目的是

19.(2022·甘肃兰州一中调研)“时代楷模”——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用三代人的汗水与心血治理沙漠,
将荒漠变为绿林。如图为林场内能量流向野兔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治理荒漠的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为 演替,判断依据是 。
(2)图中 B 表示 。
(3) 若杂草所 处 营养级 与野 兔所 处 营养级之 间 的 能量传递 效率最大 , 则杂草所 处 营养级 的 同化量为
J/(cm2·a),计算方法是 。
20.(2022·河北衡水金卷)研究小组对某人工鱼塘中部分生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并对其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 分析后获得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研究发现,适当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饲料投放量,均可使鱼产量大幅度提高。
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 ,“青草鲢鳙” 四大家鱼混合放养,影响其分布的
主要因素是 。
(2)小龙虾属于杂食性动物,可取食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也捕食鱼塘中的 B,小龙虾与 B 的种间关系是 , 在小龙虾入侵该鱼塘后,如果放弃对该鱼塘的管理,预期小龙虾的种群数量将出现的变化
是 。
(3)假设A 的同化量以相同的比例来自各条食物链(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以 20%计算),当A 同化 129
kJ 的能量时,则共需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同化的能量为 kJ。
(4) 在 混 合 放 养 的 鱼 塘 加 入 肉 食 性 的 乌 鱼 , 从 能 量 流 动 的 角 度 分 析 是 否 有 利 , 并 简 要 说 明 原 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22·枣庄期末)某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类群食物关系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以食物链“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螃蟹”为研究对象,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各个去向(图中字母 a~h 表示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共有 条食物链,若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 成分。
(2)图乙中字母 表示浮游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经过字母 h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效率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
________
量的去向中与第二营养级的不同是 。
(3)根据图甲的食物网, 螃蟹原本更多地摄食底栖动物, 现因某些因素导致其更多地以浮游植物与杂草为食。在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现蟹的数量增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22 .(2022·山东潍坊 · 二模) 某研究机构定量分析了一个以团头鲂为养殖对象的池塘生态系统, 得到了食物矩阵 图 1 和能量流动示意图 2,其中图 1 数据表示捕食概率,图 2 数据是 3 个月内该池塘中的各种能量值(单位是
t/km2)。
(1)据图 1 分析,浮游动物 2 在人工池塘中属于第 营养级;浮游动物在该池塘中起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进行解释 。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
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保留小数点后 1 位)。
(3)构建池塘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生态工程原理, 如根据自生原理要选择多种适宜淡水池塘的品种, 混养时需要 考虑这些品种的 (答出两条),通过合理设计使池塘物种间进行自组织;构建人工系
统要尽量提高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是 。
2022年高考真题:
1 .(2022·山东 · 高考真题)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
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
效益。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B .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 .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 D .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2 .(2022·湖南 · 高考真题)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
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 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 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 .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 .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 .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3 .(2022·广东 · 高考真题)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 .a 、c 是生产者 B .b 、e 是肉食动物 C .c 、f 是杂食动物 D .d 、f 是植食动物
4 .(2022·浙江 · 高考真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 .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 .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 .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5 .(2022·广东 · 高考真题) 2022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 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
体现在其( )
A .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 .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C .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 CO2 ,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6 .(2022 年 6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关注的问题。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
A .物种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 C .行为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7 .(2022 年 1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 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 2021 年 1 月 1
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措施与该计划的目标不符的是( )
A .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
B .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
C .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
D .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8 .(2022 年 1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 B .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
C .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 D .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
二、非选择题
9 .(2022 年 6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科研小组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对某种鼠进行标志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该鼠的 。同时对适量的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
绘制该种群的 图形。
(2)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 与季相的变化状况,可以研究该群落的 结构。
(3)在不考虑死亡和异养生物利用的情况下, 采取适宜的方法测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项数值称为生产者
的 。观测此项数值在每隔一段时间的重复测算中是否相对稳定, 可作为判断该森林群落是否演替到
阶段的依据之一。利用前后两次的此项数值以及同期测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计算出该时期的

___________
10 .(2022 年 1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 玉米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禾本科农作物, 其生长过程常伴生多种杂草(其中有
些是禾本科植物),杂草与玉米竞争水、肥和生长空间。回答下列问题:
(1)从种群分布型的角度考虑, 栽培玉米时应遵循 、合理密植的原则, 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
阳光照。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 。
(2)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玉米蝗→乌鸫→
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 由于能量 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
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 。(A .可利用太阳能 B .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C .总
___________
初级生产量 D .净初级生产量)
(3)玉米栽培过程需除草, 常用除草方法有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等。实际操作时, 幼苗期一般不优先 采用生物除草, 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 。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 很多杂草因
被淘汰。
(4)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 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
和能量,如生产沼气等,客观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 的目标。
11 .(2022·湖南 · 高考真题) 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
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 不允许螺通过, 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
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养殖天 数(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
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
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
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 。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 。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
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 (答出两点即可)。生态系统
1.(2022·湖北襄阳调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 C 、H 、O 、N 、P 、S 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 由于所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所以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 C 、H 、O 、N 、P 、S 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 正确; 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B 正确;所说的循环 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C 正确;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
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 错误。
2.(2022·江苏南京模拟)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示意图(其中 c 是一种生物成分,e 是非生物成
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 CO2 和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
B.通常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是 c
C.对 e 的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导致 d 的含量迅速增加
D.将 d 的含义改为热能,该图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答案 C
解析 根据箭头的数量和方向分析可知,图中 d 是大气中的 CO2 库、a 是生产者、b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 e 是化石燃料。碳循环是指碳元素(而非具体的某种含碳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其中碳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CO2 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 递,A 错误;通常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是生产者(a) ,B 错误;对煤、石油等燃料的过度开发利 用会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 气中 CO2 含量迅速增加,C 正确;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后不能被生产者再利用,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
利用太阳能, D 错误。
3.(2022·唐山调研)环境中的汞、铅等重金属随食物、饮水进入生物体内后储存在脂肪、神经组织中, 不容易
被排出体外。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生物体内所含某种重金属的浓度
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所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重金属浓度越高
B. 乙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多于乙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渠道是丙→ 甲→ 乙→丁
D.DDT 和重金属都可通过食物链积累
答案 C
解析 重金属会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富集,所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重金属浓度越高,A 正确;乙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包括同化的能量和未同化的能量,因此乙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多于乙营养级同化 的能量,B 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渠道是丁→ 乙→ 甲→丙,C 错误;DDT 和重金属都可通过食物
链积累, D 正确。
4.(2022·辽宁沈阳检测)萌发的种子通过低温处理后, 可提前开花和成熟。如春小麦经过春化处理后, 可早熟
5~10 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一种物理信息 B.该材料体现了信息传递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C.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D.影响春小麦生长发育的信息只有温度
答案 D
解析 春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光、温度、水分、空气等多种信息的影响, D 错误。
5.(2022· 昆明调研)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蜘蛛通过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获得昆虫落网的信息
B. 自然界中,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番茄的叶会产生有毒的化合物来驱逐啃食它的毛毛虫
D.北极熊能闻到几千米外的冰雪层下面的猎物气味
答案 B
解析 蜘蛛通过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获得昆虫落网的信息, 其中蜘蛛与昆虫之间是捕食关系, 这能体现“信息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这个观点,A 项不符合题意;自然界中, 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 开花, 这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但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这个观点, B 项符合题意;番茄的叶会产生有毒的化合物来驱逐啃食它的毛毛虫,这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 系”这个观点,C 项不符合题意;北极熊能闻到几千米外的冰雪层下面的猎物气味,这其中涉及捕食这种种
间关系,因此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这个观点, D 项不符合题意。
6.(2022·长沙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后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答案 B
解析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 递的应用, A 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B 错误;信 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这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 C 正确;短日照
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后可延长生长期,是利用了“ 日照长短”这一物理信息对黄麻生长的影响, D 正确。
7.(2022·贵阳模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稳定性的变化受系统内外许多因素
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高
B.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低
C.河流生态系统受轻度的生活污水污染,可通过自我净化作用保持相对稳定
D.弃耕农田生态系统经长期的群落演替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C
解析 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A 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 类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比较高, B 错误;河流生态系统受轻度的生活污水污染,其通过自我 净化作用能保持相对稳定,C 正确;弃耕农田生态系统经长期的群落演替形成灌木林后,物种丰富度提高,
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 错误。
8.(2022·合肥市质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平衡
B.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其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
C.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抵抗力稳定性,但可能会使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制作生态缸时,用散射光代替直射光照射有利于维持其稳定性
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A 错误;生 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 B 正确;一般来说,随着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 增多,抵抗力稳定性提高,但可能会导致该生态系统在遭到破坏后不易恢复原状,C 正确;制作生态缸时, 用直射光照射可能会引起缸内温度过高,稳定性下降,用散射光则可以避免光照对缸内温度产生较大影响,
有利于维持生态缸内的稳定性, D 正确。
8.(2022·河北邢台调研)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一般不同 B.与步行相比,开车会减小生态足迹
C.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表明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越多
答案 B
解析 与步行相比,开车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
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森林面积, B 错误。
9.(2022·湖北襄阳五中调研)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利用;植树造林
B.SO2 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大量吸收 SO2 的植物
C.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减少此类化合物的作用,找寻替代品
D.汽车和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期整改
答案 A
解析 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 CO2 含量增加,而 CO2 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 气的大量燃烧;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需采取的办法是降低大气中 CO2 的含量,而降低 CO2 含量的最有
效措施是植树造林,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温室效应,而且可以改善其他方面的环境问题,故 A 项正确。
10.(2022· 山东菏泽期末)2019 年环境日主题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 ,即希望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使我们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
境更优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此时对大熊猫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
B.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湿地及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原产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降低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 C
解析 湿地及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 这属于生态功能,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错误。
11.(2021·1 月联考重庆卷, 17 改编)我国热带雨林物种丰富, 有巨大的生态价值, 成为科学家们竞相研究的“伊
甸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单位时间内的增长倍数一定
B.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生态价值高,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某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保持稳定,则其年龄结构不可能为增长型
D.测定雨林内蜘蛛、蜈蚣等动物的种群密度需用标记重捕法
答案 A
解析 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入侵初期可以呈“J”形增长,增长倍数不变,A 正确;热带雨林的物 种丰富, 生态价值高,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错误;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在短期内也可能保持稳定,
C 错误;蜘蛛、蜈蚣个体小,活动范围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 D 错误。
12.(2022·江苏扬州期中)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 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
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相同
答案 A
解析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因此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 种群基因库, A 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B 错误;两个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特定的环 境条件所选择的有利变异也存在差异,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完全相同,物种多样性的
组成也存在差异, C 、D 错误。
13.(2022·广东中山调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B.生态工程的特点是无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C.生态工程建设的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 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

D.生态工程建设可以牺牲环境,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 C
解析 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A 错误;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 续, B 错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D 错
误。
14.(2022·湖南长沙期中)下图表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 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C.保护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 D
解析 吸取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发展中国家就应少走弯路, 避免出现“先污染、破坏, 后 治理” 的现象,A 错误;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不会自行解决,过度消耗的资源仍需不断治理恢复,B 错误; 保护至关重要,必须减少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C 错误;应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对必须建设的污染企业进行
污物处理, D 正确。
15.(2022·河北唐山调研)下图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猪禽舍、蔬菜
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牛粪、猪粪直接投入沼气池,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B.建立该系统遵循的主要原理是循环原理
C.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蔬菜,人、牛、猪等均为消费者
D. 由于废物的再利用,提高了该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D
解析 微生物可将牛粪、猪粪进行分解利用,A 正确;生态农业遵循循环原理,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 用, B 正确;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蔬菜),人、牛、猪等均为消费者, C 正确;废物的再利用只能
提高该系统中总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错误。
16.(2022· 山东德州模拟)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 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
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B.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蚜虫属于集团内猎物
C.瓢虫通过寄生蜂获得的能量要比蚜虫通过植物获得的能量多
D.瓢虫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二、三营养级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写出食物网: 则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A 正
确;瓢虫和寄生蜂都以蚜虫为食,同时寄生蜂被瓢虫捕食,所以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 内猎物, B 错误;瓢虫捕食寄生蜂涉及的食物链较蚜虫捕食植物涉及的食物链长,损失的能量多,所以瓢虫 通过寄生蜂获得的能量要比蚜虫通过植物获得的能量少, C 错误;根据食物网进行分析,瓢虫属于第三和第
四营养级, D 错误。
17.(2022·湖北八校联考)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当某种大
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
A.某种植食性动物可能在种间竞争中失去原有竞争优势
B.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
C.大型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至少可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 10%
D.该生态系统中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会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信息“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可判断大型肉 食性动物的迁入可能会导致某种植食性动物在种间竞争中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A 不符合题意;大型肉食 性动物的迁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产者生长, B 不符合题意;大型肉食性动物以植食性动物与低营养级肉 食性动物为食,其通过捕食不可能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 10% ,C 符合题意;大型肉食性动物的迁入会
使食物链延长,营养级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 D 不符合题意。
18.(2022·河南安阳市调研)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与两种昆虫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
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 除了丝瓜和昆虫所代表的两种成分外, 还含有另外两种成分, 它们分别是 。 (2)据图可知,在丝瓜与两种昆虫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昆虫 处于第二营养级,其流向分解者的能
量主要包括两种途径,分别是 。
(3)为了防治某种植食性害虫丙,农业技术人员使用性引诱剂 Y 诱杀丙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丙种群的 , 导致其 降低,从而减轻丙的危害。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害虫的目的
是 。
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甲 通过昆虫甲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通过乙的粪便流向分 解者 (3)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出生率)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
部分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丝瓜和昆虫分别代表 生产者和消费者。(2)据图分析可知,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因此丝瓜和两种昆虫构成的食物链是丝 瓜→ 昆虫甲→ 昆虫乙,昆虫甲处于第二营养级,昆虫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主要有两种途径,分别是通过昆 虫甲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通过昆虫乙的粪便流向分解者。(3)利用性引诱剂 Y 诱杀害虫丙的雄性个体, 可破坏丙种群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从能量流动的角
度分析,防治害虫的目的是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9.(2022·甘肃兰州一中调研)“时代楷模”——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用三代人的汗水与心血治理
沙漠,将荒漠变为绿林。如图为林场内能量流向野兔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治理荒漠的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为 演替,判断依据是 。
(2)图中 B 表示 。
(3) 若杂草所处营养级与野兔所处营养级之 间 的能量传递效率最大 ,则杂草所处营养级 的 同化量为
J/(cm2·a),计算方法是 。
答案 (1)次生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土壤中有种子和繁殖体 (2)野兔所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400
80÷20% =400[J/(cm2·a)]
解析 (1)由于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繁殖体,故在治理荒漠的过程中,发生的 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2)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B),因此, B 为野兔所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野兔所 处营养级的同化量为 100-20 =80[J/(cm2·a)],若杂草所处营养级与野兔所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最
大,则杂草所处营养级的同化量为 80÷20% =400[J/(cm2·a)]。
20.(2022·河北衡水金卷)研究小组对某人工鱼塘中部分生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消化道内的食物 组成分析后获得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研究发现,适当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饲料投放量,均可使鱼产量大
幅度提高。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 ,“青草鲢鳙” 四大家鱼混合放养,影响其分
布的主要因素是 。
(2)小龙虾属于杂食性动物,可取食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也捕食鱼塘中的 B,小龙虾与 B 的种间关系 是 ,在小龙虾入侵该鱼塘后,如果放弃对该鱼塘的管理,预期小龙虾的种群数量将出现
的变化是 。
(3)假设 A 的同化量以相同的比例来自各条食物链(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以 20%计算),当 A 同
化 129 kJ 的能量时,则共需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同化的能量为 kJ。
(4) 在混合放养 的鱼塘加入 肉食性 的乌鱼 ,从 能量流动 的角度分析是 否有利 ,并简要说 明原 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捕食和种间竞争
先快速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2 365
(4)不利,乌鱼捕食其他鱼类,增加了营养级,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减少
解析 (1)该鱼塘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故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生产者(浮游植物和其他水
生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饲料)中的能量。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
息空间。 (2)小龙虾属于杂食性动物, 既可取食水生植物, 也对鱼塘中的 B 进行捕食, 因而小龙虾与 B 的种 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在小龙虾入侵该鱼塘后,如果放弃对该鱼塘的管理,小龙虾的种群数量将出现 的变化是先快速增加,然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A 同化 129 kJ 的能量, 1/3 来自浮游植物→B→A:1/3
来自其他水生植物→C→A:1/3 来自其他水生植物→A,能量传递效率为 20%,则共需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
植物同化的能量为 129×1/3÷20%+129×1/3÷20%÷20%+129×1/3÷20%÷20% =
2 365 kJ。
21.(2022·枣庄期末)某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类群食物关系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以食物链“浮游植 物→浮游动物→螃蟹”为研究对象,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各个去向(图中字母 a~h 表示能量值)。请回答下
列问题:
(1)图甲中共有 条食物链,若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 成分。
(2)图乙中字母 表示浮游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经过字母 h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效率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第三营养级同化
的能量的去向中与第二营养级的不同是 。
(3)根据图甲的食物网,螃蟹原本更多地摄食底栖动物,现因某些因素导致其更多地以浮游植物与杂草为食。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现蟹的数量增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答案 (1)5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d(或 c-g) 一 e/c 或 e/(b-h) 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 (3)
食物链变短,能量传递过程中损耗的能量减少,流向螃蟹的能量增多
解析 (1)图甲中共 5 条食物链,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2)图乙中 b 表示浮游动物摄入的能量;c 表示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d 表示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某营养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即对应图中的 d(或 c-g);经过字母 h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 的能量,即属于第一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故第二营养级向第三 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效率可以表示为 e/c 或 e/(b-h);据图可知: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中与第二营养
级的不同是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蟹的数量增加,原因应是食物链变短了,能量损耗
减少,更多地流向蟹,使得蟹的数量增加。
22 .(2022·山东潍坊 · 二模)某研究机构定量分析了一个以团头鲂为养殖对象的池塘生态系统,得到了食物 矩阵图 1 和能量流动示意图 2,其中图 1 数据表示捕食概率,图 2 数据是 3 个月内该池塘中的各种能量值
(单位是 t/km2)。
(1)据图 1 分析,浮游动物 2 在人工池塘中属于第 营养级;浮游动物在该池塘中起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进行解释 。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第三营养级到第四
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保留小数点后 1 位)。
(3)构建池塘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生态工程原理, 如根据自生原理要选择多种适宜淡水池塘的品种, 混养时 需要考虑这些品种的 (答出两条),通过合理设计使池塘物种间进行自组织;构
建人工系统要尽量提高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二、三、四 一方面通过摄食将浮游植物、底泥和碎屑、饲料中的能量部分同化到自己体内,
另一方面由于被团头鲂捕食又能将能量传递到团头鲂体内
(2)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6.4%
(3)生态位、种间关系 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即便某个种群消亡,其他种群也能弥补上来)
【解析】根据图 1 可以绘制食物网如下:
(1)结合分析的食物网可知,浮游动物 2,即桡足类,在人工池塘中属于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浮游 动物食性较广,一方面通过摄食将浮游植物、底泥和碎屑、饲料中的能量部分同化到自己体内,另一方面
由于被团头鲂捕食又能将能量传递到团头鲂体内,所以在该池塘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由图 1 信息可知,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根据 图 2,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 X=90.13+557.97+756.2=1404.3 t/km2,第三营养级传递给第四营养级的同化量为
90.13 t/km2,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90.13÷1404.3×100%≈6.4%。
(3)在选择不同生物混养时, 要考虑这些品种的生态位、种间关系, 还要考虑不同物种的数量等, 通过合 理设计使池塘物种间进行自组织;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高,因此构建人工系统要尽量提高
物种多样性,这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即便某个种群消亡,其他种群也能弥补上来)。
2022年高考真题:
1 .(2022·山东 · 高考真题) 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 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 鸭取食水稻老黄叶、 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
经济效益。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B .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 .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 D .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答案】A
【解析】与普通稻田相比,稻田养鸭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空间,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鸭取食害虫和
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
A、该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 其水稻产量还显著高于普通稻田, 而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 因
此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A 正确;
B、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B 错误;
C、该稻田增加了鸭子使得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 因此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完全相同, C 错
误;
D、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 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 与普通稻田相比, 该稻田的能
量利用率高, D 错误。
2 .(2022·湖南 · 高考真题)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 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 .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 .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 .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 .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 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
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但不能提高能量的
传递效率, A 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 是物理信息的传递,
B 正确;
C、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
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 C 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D 错误。
3 .(2022·广东 · 高考真题) 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 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 .a 、c 是生产者 B .b 、e 是肉食动物 C .c 、f 是杂食动物 D .d 、f 是植食动物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 a 、b 是生产者, c 和 f 是最高营养级。
A 、a 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 c 能捕食 b 等,属于消费者, A 错误;
B 、b 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 B 错误;
C 、c 和 f 都能捕食生产者 a 、b,也都能捕食消费者 e ,所以 c 和 f 属于杂食动物, C 正确;
D 、d 是植食动物,但由 C 选项解析可知, f 属于杂食动物, D 错误。
4 .(2022·浙江 · 高考真题)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 .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 .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 .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答案】D
【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通过食物链(网)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A、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通过捕食关系建立食物链, A 正确;
B、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食物网, B 正确;
C、营养级是指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C 正确;
D、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D 错误。
5 .(2022·广东 · 高考真题) 2022 年 4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 是 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
接价值体现在其( )
A .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 .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C .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 CO2 ,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
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A 、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是生态系统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 A 不符合题意;
B 、 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能提供灌溉水,保障农业丰收主要是热带雨林生态调节的体现,属于间接
价值, B 不符合题意;
C 、 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旅游观赏价值,是直接价值的体
现, C 符合题意;
D 、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 CO2 ,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是其在碳循环等环境调节方面的作用,
属于间接价值, D 不符合题意。
6 .(2022 年 6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关注的问题。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
A .物种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 C .行为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 3 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
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ABD 正确, C 错误。
7 .(2022 年 1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 2021 年 1
月 1 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措施与该计划的目标不符的是( )
A .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
B .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
C .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
D .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答案】D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禁渔计划,有利于长江鱼类资源的 恢复,为江豚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使江豚获得更多能量;禁渔措施亦可避免被人类误捕误杀,从而降低
江豚的死亡率,减少能量流向人类或流向分解者。
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禁渔区域内水生生物的干扰, A 不符合题意;
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了解其物种多样性,可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 B 不符合题意;
C、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因此建立江豚的基因库,可以保护江豚遗传
(基因)多样性, C 不符合题意;
D、自 2021 年 1 月 1 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
危物种,而不是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D 符合题意。
8 .(2022 年 1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 B .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
C .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 D .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
【答案】A
【解析】将垃圾资源化、无害处理处理可以利用有机垃圾中的能量外,还充分地分层次多级利用了垃圾中
的物质,减少了环境污染。
A、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旧电池、过期药物等, 此类垃圾若进入土壤或水体中, 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会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还会污染环境, A 错误;
B、厨余垃圾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经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 B 正确;
C、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沼气,此过程可再生能源, C 正确;
D、分解者可以将禽畜粪便分解为无机物, 作为花卉肥料, 而释放的 CO2 可向无机环境归还碳元素, 有利于
物质的良性循环, 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9 .(2022 年 6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科研小组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对某种鼠进行标志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该鼠的 。同时对适量的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
可绘制该种群的 图形。
(2)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 与季相的变化状况,可以研究该群落的 结构。
(3)在不考虑死亡和异养生物利用的情况下, 采取适宜的方法测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项数值称为生 产者的 。观测此项数值在每隔一段时间的重复测算中是否相对稳定, 可作为判断该森林群落是 否演替到 阶段的依据之一。利用前后两次的此项数值以及同期测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 计算出
该时期的 。
【答案】(1)种群密度 年龄金字塔(2) 组成 时间 (3)生物量 顶极群落 总初级生产量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考生理解群落的结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
以及识记生态系统中有关生物量和初级生产量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
2、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3、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在初级生产量中, 有一部分 是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 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而把包 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
累量。
(1)标志重捕法是研究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适用于鼠这种活动能力强的较大型动物。通过对捕获个体进行
年龄鉴定,可以绘制种群的年龄金字塔图形。
(2)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季相就是
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
(3)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就是生物量,故测得所有植物的干重即为生产者的生物量。群落演 替达到平衡状态,生物量不发生增减就可称为顶极群落。单位时间内的净初级生产量加上植物的呼吸消耗
量就是总初级生产量。
10 .(2022 年 1 月 · 浙江 · 高考真题)玉米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禾本科农作物,其生长过程常伴生多种杂草(其
中有些是禾本科植物),杂草与玉米竞争水、肥和生长空间。回答下列问题:
(1)从种群分布型的角度考虑,栽培玉米时应遵循 、合理密植的原则,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
的太阳光照。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 。
(2)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玉米蝗→乌
鸫→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 由于能量 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
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 。(A .可利用太阳能 B .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
量 C .总初级生产量 D .净初级生产量)
(3)玉米栽培过程需除草,常用除草方法有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等。实际操作时,幼苗期一般不
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 。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
被淘汰。
(4)玉米秸秆自然分解, 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 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 获得人类需要的物
质和能量,如生产沼气等,客观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 的目标。
【答案】(1)均匀分布 凸型 (2)传递效率 B (3) 辨别玉米和杂草 缺少光照 (4)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分布、种群存活曲线、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随机分布指的是每一个 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均匀分 布指的是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之间的竞争。集群分布指的是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
各群的大小、群间的距离、群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相等,但各群大都是随机分布。
2、种群的存活曲线可分为三种类型,类型Ⅰ(凸形):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
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类型Ⅱ(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类型Ⅲ(凹形):低龄死亡率高。
(1)为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栽培玉米时应遵循均匀 分布。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但达到某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类
型Ⅰ(凸形)。
(2)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传递效率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
能否形成取决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3)生物除草,即利用昆虫、禽畜、病原微生物和竞争力强的置换植物及其代谢产物防除杂草,幼苗期一般 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辨别玉米和杂草。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
草因缺少光照被淘汰。
(4)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 类最有益的部分。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的途径获得人
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1 .(2022·湖南 · 高考真题)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
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
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养殖天 数(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
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
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
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 。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 。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
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样方法 (2)竞争 (3)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
(4)①③ (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
【解析】分析坐标图形:单独培养时,随培养时间增加,本地田螺生存率较高且持平,福寿螺生存率下降,
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下降,福寿螺生存率上升。
分析表格,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浊、总 N 量、总 P 量均增加。
(1)由于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2)由坐标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单独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与福寿螺无明显差异,混合培
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明显下降,福寿螺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两者属于竞争关系。
(3)据表中数据可见: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浊度增加,说明水质被污染,总 N 量、总 P 量增加,
说明引起了水体富营养化。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强,更适应富营养化水体,竞争中占 优势,导致本土田螺数量减少,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如果治理需在种群数量在 K/2 前防治,此时种群增
长率没有达到最高,容易防控,故选①③。
(5)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故需要在引入以前需要考虑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还需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