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模拟试题(一)(含答案解析)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模拟试题(一)(含答案解析)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9 18:5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模拟试题(一)
(范围:选必一、选必二1—3单元)
注意事项:
(1)容题前,请将学枝、班级、自己的姓名等分别填写在容题卡上。
(2)选择题、非选择愿答在答愿卡上,否则阅卷老师无法评分。
(3)考试结束时,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试卷自己妥尊保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代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户籍对人丁控制极为严格。1785年英国议会法案规定:“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中英户籍制度差异根源于(  )
A.治国理政思维有别 B.政治制度差别
C.思想解放程度不同 D.经济形态迥异
2.唐律规定: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违者杖一百;即奴婢私嫁女与良人为妻妾者,准盗论。这反映出唐律(  )
A.成为基层行为规范 B.注重维护社会风气
C.具有礼法结合特点 D.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3.敦煌地区的石窟壁画中有大大小小的农作图70余幅,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莫高窟盛唐第445窟中的曲辕犁(图1)。它作为当时最先进的耕犁犹如昙花一现,只在壁画中出现了一次。此壁画(  )
A.能证明曲辕犁传到敦煌地区并且得到广泛使用
B.说明曲辕犁的使用可能受当地生产条件的制约
C.不能说明唐代敦煌地区已在生产中使用曲辕犁
D.不能说明唐代敦煌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进步
4.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俗称“天下第一约”。下表为该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注解。
内容 注解
德业相劝 居家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童仆
过失相规 如有犯过,则请约正以义理教诲之;不听教诲者,则劝其自动退出
礼俗相交 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
患难相恤 邻里之间,如有患难之事,虽非约中之人,乡约中亦规定以予以救济
由表可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
A.侧重对乡民的道德教化 B.旨在弘扬传统儒家思想
C.有效维护了社会的治安 D.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
5.宋朝以后,儒家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而且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违者送官府治罪。这体现了(  )
A.律令开始儒学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基层治理的强化
6.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7.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正式确立分省取士制度:“朕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进士额数。”之后,清朝科举考试的资格从童生试到正式的乡试、会试都实行了分省取士制度。清朝分省取士制度(  )
A.有助于各地人才分布趋于平衡 B.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C.意在维护满族官僚的优势地位 D.导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
8.下图为《中国经济史》一书的章节目录,横线处应补充的目录为(  )
A.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B.募役法募人代役
C.“一条鞭法”合并赋役 D.摊丁入亩
9.下表为1916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制订的《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表中的规定(  )
类别 基本内容
关于留学考试 留学生要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拔。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步骤,初试由省行政长官组织,复试由教育部在京组织进行,初试合格者的试卷要送教育部复核
关于留学生的管理 留学生由教育部特派的留学监督进行管理。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验明留学生毕业凭证等
A.体现出资产阶级教育宗旨 B.说明政府对留学大力支持
C.反映出政府重视人才培养 D.规划了留学生的发展目标
10.公元前287年,经过长期斗争后,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罗马独裁官,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政治、社会上的权利和经济方面的部分权利,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维持。这种局面(  )
A.有利于稳固罗马城邦统治 B.导致贵族根本利益受损
C.推动平民独裁统治的建立 D.确保了平民与贵族平等
11.英美的文官制度在建立后都经历了一些改革。美国于1923年对文官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文官的职位分类制度。英国在1968年根据《富尔顿报告》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旨在解决等级过于森严,雇员不易提升,专家过少、文官缺乏训练等问题。这些改革(  )
A.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需要 B.对民选政府形成了有效制约
C.解决了权力分立与制衡带来的弊端 D.冲击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12.手工作坊时代,陶器制作的所有工序几乎全由一名制陶工来完成。而在近代英国的制陶工厂中,制作工序被分割开来,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坯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由此可见,工厂制度下(  )
A.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B.劳动强度增大
C.生产资本高度集中 D.劳动分工增强
13.下表是1870年、1913年英、法、美、德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其中④是(  )
年份 国家
① ② ③ ④
1870年 10% 13% 8% 22%
1913年 8% 13% 11% 15%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14.二战后德国的高级行政管理官员往往被称作“政治性行政管理官员”,一般担任各部秘书长或职能部门领导人,他们的任免往往依据政治标准,由现任政府决定。 这些高级文官帮助一些官员,代为起草各种法令、演说稿、质询,并向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政治现象(  )
A.破坏了政治中立原则 B.动摇了西方政党政治
C.改变了选官用人制度 D.推动了文官制度成熟
15.某机构的宗旨(部分)如下所述:通过设置一常设机构,便于国际货币问题的商讨与协作,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汇价的稳定,维持会员国间有秩序的外汇安排,并避免竞争性的外汇贬值。据此判断,该机构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3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据考证,贝币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钱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海贝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遂开始用金属仿制海贝。从商朝铜贝出现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之后的铜钱几乎均延续了 “外圆内方”的形制。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北宋时,由于钱币需求大,铸钱的铜料紧缺,作为弥补的铁钱笨重不便使用,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
——摘编自汪圣铎《中国钱币史话》
材料二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19世纪60、70年代,法国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过渡;1871年,德国宣布实行金本位制;1900年,美国通过了金本位条例;到19世纪末,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国家都普遍实行这一货币制度,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起来,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到来。英国主导下的国际金本位制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按固定价格买卖黄金,二是公民私人可以自由进口和出口黄金。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国际金本位制度维持了固定汇率机制,有效地纠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世界资本市场的形成。
——摘编自张新颖《英国霸权下的国际金本位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货币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影响。(6分)
17.在世界范围内,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推动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
13世纪初,英国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这一法律文件规定:……(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41)除战时与予敌对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周一良、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644年,在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小城蒙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开始了和平谈判。德意志各邦呼吁和平,呼呼求得一项最终的宗教解决办法,呼吁“改革”神圣罗马帝国。于是,成百名外交家和谈判者云集威斯特伐利亚,他们代表皇帝及帝国各邦、西班牙、法国、瑞典、荷兰、瑞士、葡萄牙、威尼斯、许多其他意大利城市和教皇。他们讨论国家、战争和权力范围等事务,……各方在1648年10月24日签订《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条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等著《现代世界的入口》
材料三
在美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之所以能够组成乡镇,就在于社会契约精神的存在,每个人平等地达成契约,结合在一起之后有契约来约束彼此,从而实现整个乡镇的自我管理。……乡镇居民大会是乡镇权力的最高机构,全体成年乡镇居民以直接民主的形式参与居民大会,掌握着乡镇事务的决策权,而选举出来的行政委员会以及其他乡镇行政人员则根据议行合一的原则执行乡镇居民大会的决议。
——摘编自侯晓林《自治观念的比较研究》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法律文件的名称,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法律文件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并结合所学说出该法律文件所确立的原则。(5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谈判的结果。并概要分析这次会议对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乡镇自治体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后确立乡镇自治制度的原因。(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
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的情感,更是引人深思。
阅读材料,围绕“时空中的人”,提取一幅或多幅照片的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B A D A A C C A A D D A B
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对人丁控制极为严格,而1785年的英国任由臣民迁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是封建小农经济,以人丁为标准征收赋税,所以户籍控制严,而1785年的英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并且受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故对户籍要求不高,故选D项;治国者的理政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政策,但不是“根源”,排除A项;政治制度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政治制度差别不是“根源”,排除B项;户籍制度是国家的治理政策,政策的制定会受到社会思想的影响,但根源在于经济,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违者杖一百;即奴婢私嫁女与良人为妻妾者,准盗论”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唐律中利用法律维系婚姻等级秩序,通过法律手段强化了礼制,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到对于唐朝律法中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没有明确对于地方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制度,排除A项;社会风气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竞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材料仅涉及到唐朝律法中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没有明确这一时期内社会风气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轻罪重刑是以严刑酷罚等为主特征的刑罚思想,唐朝律法强调罪罚相适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曲辕犁出现在敦煌壁画中,说明曲辕犁已经传到了敦煌地区,但只出现了这一次,说明在当地使用可能受到了生产条件的制约,因为曲辕犁更适合南方水田耕作,故选B项;敦煌莫高窟盛唐第445窟中出现曲辕犁的壁画,说明曲辕犁曾经传到敦煌地区,但是由于农作图中只有这一次出现,不能证明曲辕犁得到广泛使用,排除A项;敦煌壁画中出现过曲辕犁,说明很可能在唐代曲辕犁已经传到当地并在生产中使用过,排除C项;曲辕犁的出现是农业耕作技术进步的表现,在敦煌壁画中出现,说明这一先进生产工具曾经传到当地并使用,所以能说明唐代敦煌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北宋时期乡里制定共同遵守的规约,对乡民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以达到教化的作用,故选A项;乡约的宗旨是引导乡民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规范乡民行为,促进社会和谐,而不只是为弘扬儒家思想,排除B项;北宋推行保甲法维护社会治安,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是基层社会治理,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对有困难的百姓进行救助,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乡约即乡规民约,是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的规约。材料并没有表明律令儒家化的相关内容,而且律令儒家化是魏晋时期开始的,A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基层治理的相关内容,不会加强君主专制,B项错误;宋代儒家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本身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材料的表面现象,C项错误;“不遵守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就具有强制性,其本质是统治者通过法律来强化基层教化,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D项正确。
6.【答案】A【解析】1581年张居正改革处于明后期,而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故选A项;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清丈全国土地不能根本遏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明朝官商勾结使商业税极低、皇室宗亲的俸禄等导致府库空虚,排除C项;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优势地位,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资格从童生试到正式的乡试、会试都实行了分省取士制度”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清朝按照省份地域来选拔人才,人数多寡成为官员选拔比例的依据,有利于满足各省人才的数量需求,故选A项;材料中按省分别取士的做法是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但“分省取士制度”对于文化发达、考生人数较多的省份来说,必然导致录取率降低,所以“公平”是相对的,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科举考试按省份的人口多寡确定录取比例,没有明确满族官僚的具体占比,排除C项;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分省取士制度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的经济”可知,目录1、2、3均为明代,目录5为清代,所以目录4为明代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实行合并赋役,一概折银,故选C项;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是唐代实施的赋役制度,与“明清时期的经济”不符,排除A项;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施募役法募人代役,与“明清时期的经济”不符,排除B项;雍正帝即位后,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亦称地丁合一,与目录5重合,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留学生要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拔”“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可知政府要筛选出优秀学生留学,注重留学人员的学习成果,综合起来看,政府重视人才培养,反映出政府重视人才培养,故选C项;材料“1916年北京政府”说明此时政府是北洋政府,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并且材料“留学生要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拔”“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主要反映出政府重视人才培养,不能体现出资产阶级教育宗旨,材料,排除A项;“政府对留学大力支持”仅是表象,材料“留学生要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拔”“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主要反映政府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体现了注重留学人员的学习成果,未涉及留学生的发展目标的规划,无法得出规划了留学生的发展目标,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经过长期斗争后,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罗马独裁官,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政治、社会上的权利和经济方面的部分权利,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维持”并结合所学可知,贵族被迫对平民做出让步,给予平民某些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固罗马城邦统治,故选A项;任命平民独裁官等做法,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保护而非损害了贵族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据所学,罗马历史上并未建立平民独裁统治,排除C项;平民与贵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差距依然存在,确保了平民与贵族平等的说法与事实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英美文官制度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英美文官制度改革对民选政府形成有效制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英美文官制度改革解决了权力分立与制衡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故而不选。
12.【答案】D【解析】材料提及与手工作坊时代不同,近代英国的制陶工厂将一个人完成的工序分割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坯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可知工厂制度下工序被分割,工人分工合作,故选D项;“生产关系”不合题意,材料提及的是生产工序,排除A项;劳动强度是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密度,增进劳动的强度,即在同一时间内增加劳动的支出,材料未提及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排除B项;“生产资本高度集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且材料未见企业耗费了庞大资本,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④于1870年在世界贸易中占比最高,这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符合,且1913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下降,与图中信息相符,故选D项;①在1870年占比10%,1913年占比8%,实力有所下降,应是法国,排除A项;②在1870年占比为13%,次于④的22%,应是美国,排除B项;③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有所提高,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史实相符合,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高级文官帮助一些官员,代为起草各种法令、演说稿、质询,并向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可知,德国高级文官影响了政治决策,违背了政治中立的原则,故选A项;政党政治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官制度是文官的选拔、管理、任用制度,文官制度不受党派干预,因此动摇政党政治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西方的选官用人制度依然是文官制度,排除C项;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在文官的选用、晋升、退休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推动了文官制度的成熟,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国际货币问题的商讨与协作”“避免竞争性的外汇贬值”可得该机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帮助缔约成员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歧视对待为主要职责,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叫做世界银行,主要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这些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能源开发、农业、公用事业等,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要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领域进行投资,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20分】
(1)趋势: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
金属货币到纸币;
形状杂乱到形状规范;
由地方铸币到中央统一铸币;
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 (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共8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
制造工艺的改进;中央集权的加强;
统治者稳定社会,维护大一统政治的的需要;
中外经济交流的加强。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稳定汇率,保障国际收支平衡;
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
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本市场的形成;
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
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出三点可,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海贝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遂开始用金属仿制海贝”可知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据材料一“作为弥补的铁钱笨重不便使用,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可知金属货币到纸币;据材料一“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可知形状杂乱到形状规范;据材料一“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可知由地方铸币到中央统一铸币;据材料一“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可知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可知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据材料一“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可知中央集权的加强;据材料一“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可知统治者稳定社会,维护大一统政治的的需要;据材料一“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可知制造工艺的改进与中外经济交流的加强。
(2)据材料二“国际金本位制度维持了固定汇率机制,有效地纠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可知稳定汇率,保障国际收支平衡;据材料二“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起来”可知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与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据材料二“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世界资本市场的形成”可知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本市场的形成与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结合金本位的史实可知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7.【答案】【23分】
(1)名称:《大宪章》。(1分)
体现:限制国王随意逮捕、处置民众和对被统治者征税的权力(2分)
原则: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2分)
(2)结果: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2分)
影响: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标志国际法的形成;
④有利于推动近代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3)特点:契约精神、直接民主、人民主权(每点2分,任意2点得4分)
原因:民族国家的产生;
社会经济的发展;
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
启蒙思想的影响 (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名称,据材料一“国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并结合所学英国的史实可知《大宪章》。第二小问体现,据材料一“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可知限制国王随意逮捕、处置民众和对被统治者征税的权力。第三小问原则,结合所学《大宪章》的史实可知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2)第二小问结果,据材料二“各方在1648年10月24日签订《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条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可知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史实可知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标志国际法的形成;有利于推动近代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就在于社会契约精神的存在,每个人平等地达成契约”可知契约精神;据材料三“全体成年乡镇居民以直接民主的形式参与居民大会”可知直接民主;据材料“而选举出来的行政委员会以及其他乡镇行政人员则根据议行合一的原则执行乡镇居民大会的决议”可知人民主权。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民族国家的产生;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西方社会治理的史实可知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
18.【答案】【12分】
评分标准:
题目合理(2分);
能从三个角度或三个层次对照片反映的历史史实进行分析(每个3分,共9分);
总结,情感价值的分析(1分);
【解析】
据所学小论文题的解析思路可知,首先要阅读分析材料,根据题意,确定论题,问题中“时空中的人”表明既要有时空观念,即定位照片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在大的时空背景下观察个体,又要以人为核心,观察个体的生活状态,并通过个体的生活透视时代环境,如第一幅图片反映19世纪英国的童工现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题目合理即可。其次对照片中反映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可以从历史事实的原因、内容或过程、以及影响等三个角度或者层面展开,如第一幅照片中反映的史实是工业革命,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原因、内容、带来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要根据照片中“蕴含的情感”,强调工业革命导致了童工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突出价值引导。最后对论述进行总结,注意前后呼应,深化论题,又要注重情感价值的分析,升华论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