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1课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课内基础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
B.居则曰 居:平日、平时
C.如或知尔 知: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成长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语气词,相当于“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连词,或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表修饰
D.因之以饥馑 以:介词,用、拿
4.下列句子中,“尔”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
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
5.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1)子路性格直率,从“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2)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3)公西华更谦虚,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回答中可以看出;(4)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
难字专练 写对写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我们所熟悉的孔子形象大多源自儒家典籍,其实道家经典《庄子》中也有很多涉及孔子的故事。《庄子》中的孔子既是一代善教的宗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孔子善教的故事,《庄子》中有异常精彩的描述,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究其原因,除了他本人的悟性和勤勉之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颜回欲去危乱的卫国辅佐卫君,为了使颜回成功的概率更大,孔子设置层层否定,启发他。庄子勾勒的孔子教育方法之脉络,与《论语》中记录的孔子教育理念一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孔子以师礼待老子,孔子不仅敬仰地位尊贵的道家创始人老子,③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游历到缁帷之林,闻渔夫与弟子议论,孔子即刻求教,并向渔夫行“再拜”礼四次。可见,只要是有道之人,孔子就乐于向之求教。
据《天运》篇可知,孔子自三十多岁开始求道,但直到五十一岁还没有得道。尽管如此,孔子仍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并南往沛地拜见老子,希望从老子那里听到道。事实上,孔子早在三十岁左右就已学有所成,开创私学,招收门徒;五十一岁时已颇有成就,是老子口中的“贤者”。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8.简述最后两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有删改)
注 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危A而不B持C颠D而不E扶F则将焉用G彼相矣H且尔I言过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氏将伐颛臾”与“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两句中的“伐”含义不同。
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与“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列”含义不同。
C.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D.萧墙,指古代宫门内的屏风,文中代指国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子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二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六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出来。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全文,说说孔子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D [长:年长。]
2.D [A项“以”同“已”。B项“莫”同“暮”。C项“希”同“稀”。]
3.A [乎:相当于介词“于”,译为“比”。]
4.A [A项“尔”是代词,你们。其他三项均是作词尾。]
5.C [C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6.(1)率尔而对 (2)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非曰能之 愿学焉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4)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7.(示例)①又是一位尊师好学的学生 ②与孔子的善教息息相关 ③还尊重地位低的得道之人
8.因为孔子一生都在追求道,所以他不仅以师礼待老子,而且还向地位低的得道之人求教。
9.CFH
解析 句意:(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
10.D [A项正确,攻打/砍伐。B项正确,职位、职务/排列、陈列。C项正确。D项错误,“萧墙”在文中代指内部。]
11.D [本文没有“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12.(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治仁义礼乐去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解析 (1)“疾”,痛恨、讨厌;“为”,找;“辞”,借口。(2)“服”,归服;“修”,修治;“来”,招徕;第二个“来”,使动用法;“安”,使动用法。
13.“无贫”“无寡”“无倾”,这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参考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先代的君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是季孙大夫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这么干。”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地,现在不夺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如果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不觉得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做到了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治仁义礼乐去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呀,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兴起干戈。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