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23: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课内基础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
D.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晋军函陵
C.夜缒而出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
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增进我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逻辑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学点儿逻辑,你会发现:逻辑不神秘,过去你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它;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阅读与表达更具洞见,更富理性。
5.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  )
A.“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关系,汤不烫,我一点也不痛。”
B.如今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因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贴身伴侣,用来尽情展现个人品位。
C.盘点盖茨、乔布斯这些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大学毕业实无必要。
D.近体诗要么是律诗,要么是绝句。杜甫的《登高》是律诗,所以它一定不会是绝句。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文本二: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8.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是赵与强A秦为界也B地亦且岁C危D民亦且岁E死矣F此文G之所H以忠于大王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与“人贱物亦鄙”(《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鄙”含义不同。
B.“唯君图之”与成语“按图索骥”的“图”含义不同。
C.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妫姓田氏,名文,因而在赵王面前,他自称“文”。“氏”用以“别婚姻”;“姓”是“氏”的分支,用以“别贵贱”。
D.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文本,用这句话分析文本一中秦穆公退兵和文本二中赵王出兵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1.B [济:渡河。]
2.A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3.B [B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作状语。D项动词作名词。]
4.D [D项均为介词,对。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助词,表示祈使,还是。C项连词,因为/介词,用。]
5.D [A项服务员的回答偷换论题,顾客的“请当心”不是提醒服务员小心烫伤,而是提醒其不要将自己的汤弄脏。B项强加因果,前后分句无因果关系。C项得出的结论以偏概全,用少部分大学生辍学而成功的例子无法证明大学毕业没有必要。]
6.①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表达气势。②用三个“这是……的逻辑”语句从外交、文艺鉴赏、治国理政等方面举例论证,证明逻辑在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在。
7.(示例)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增进……能力”“增强……认识”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能力”“增进……认识”;二是“可以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语序不当,应是先“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再“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8.BDF
解析 句意: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
9.C [A项正确,前者是指“以……为边境”,后者是指“鄙陋,粗俗”。B项正确,前者是指“谋划”,后者是指“图像”。C项错误,商周以前,姓与氏区分明显,“姓”用以区别婚姻,“氏”用以区别贵贱。D项正确。]
10.B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甲文的表述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可见是秦对晋有恩惠,晋答应给秦焦、瑕二邑。]
11.(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它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
解析 (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厌”,同“餍”,满足;第一个“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张;“阙”,使……减少;“焉”,兼词,“于何”,从哪里、到哪里。(2)“且”,准备、将要;“子”,您;“谋”,谋划;“奈何”,怎么办。
12.①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
②文本一中,烛之武告诉秦穆公:灭郑的话,得到好处的是晋,秦国不但很难得到好处,而且还会强晋而弱己;如果不灭郑的话,两国友好,郑做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便能得到好处。所以秦穆公选择退兵,背弃晋国。
③文本二中,孟尝君告诉赵王:魏国灭亡,赵国则直接和强秦为邻,也将年年有战乱、死亡。所以赵王选择出兵救魏。
参考译文
文本二: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