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鸿门宴
一、课内基础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张良出,要项伯
D.若属皆且为所虏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 如:如同
D.今事有急, 故幸来告良 幸:幸亏,幸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约为婚姻
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4.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大王来何操
C.沛公安在 D.客何为者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果决慷慨者,“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的意气风发者,便是周游天下之侠客。游侠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①____________的一笔,两千多年来,数不清的人用不同方式记述着自己的游侠梦。
游侠的历史由来已久,战国时期,百姓期盼着劫富济贫、伸张正义的英雄,诸侯也渴望着危难关头拔刀相助的侠客,故而游侠之风大肆兴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侠者做事,不拘于道德法律,也不慕声名富贵,只听从良心的指引,任其中多少危险阻挠也②____________。近现代武侠小说中也塑造了许多③____________的侠客形象,他们的故事传递着金庸等人对真正的“侠”的理解,凝缩为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游侠虽在社会中淡出,却成就日臻璀璨的精神实体,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江湖文化。这一起一落,或许只是历史这片波澜壮阔的汪洋中一朵再渺小不过的浪花,但一代代人不断推进着、传递着,便也可以得见中华民族对自由和正义的向往之情。侠客精神,不忍轻于鸿毛,只愿重于泰山,更愿是当世人心向往之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闪耀在漫长静谧的夜晚……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十一月中,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文本二: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8.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左股有七A十二黑B子C仁D而爱人E喜施F意G豁H如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与“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两句中的“封”含义不同。
B.“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两句中的“固”含义不同。
C.“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则必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有”含义不同。
D.缟素,缟指白色精细的生绢,素指未经染色的生绢,均可引申为白色。因此,在古代有时会使用“缟素”指称白色的丧服。而文中的“缟素”则比喻质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出身于沛郡丰邑县中阳里的普通人家,曾经到咸阳服徭役,有幸目睹了秦始皇出行,不觉显露出他内心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
B.在抗秦的各路诸侯中,刘邦的军队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向其投降。一些将领主张杀了子婴,刘邦没有同意,认为杀子婴不吉利。
C.项羽听说刘邦率先平定了关中,非常生气,又听说他已在关中称王,更为恼怒,决定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犒劳百万之师,一举歼灭他。
D.刘邦进入秦宫之后,为华丽的宫室、无数的珍宝和宫女的美色所吸引,想住在秦宫开始享乐的生活,属下樊哙劝他离开,他一开始不肯听。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刘邦的“美”与“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课 鸿门宴
1.D [A项“距”同“拒”,“内”同“纳”。B项“蚤”同“早”。C项“要”同“邀”。]
2.C [如:往。]
3.D [D项“大功”古今同义,大功劳。A项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义,山东省。B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十分、极。C项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A [A项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即“大王来操何”“沛公在安”“客为何者”。]
5.(示例)①浓墨重彩 ②在所不惜 ③脍炙人口
解析 第①处,语境表现的是游侠在文学世界里的鲜明性,且应与“一笔”形成合理搭配,可填“浓墨重彩”。浓墨重彩:绘画或描述着墨多。第②处,依据前文“多少危险阻挠”,语境是说侠者做事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绝不吝惜,可填“在所不惜”。在所不惜:形容决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第③处,依据后文“他们的故事传递着金庸等人对真正的‘侠’的理解,凝缩为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内容可知,语境是说侠客形象受到人们称赞,可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6.(示例)游侠虽从社会中淡出,却成为日臻璀璨的精神实体,成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江湖文化。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在……中淡出”介词使用不当,应改为“从……中淡出”;二是“成就……实体”“成为……文化”两处动宾搭配不当,应分别改为“成为……实体”“成就……文化”。
7.(1)化虚为实,将抽象的侠客精神与泰山、鸿毛作比,体现游侠精神的深刻与博大。(2)将侠客精神比作熠熠生辉的明星,表现出侠客精神的魅力与可贵,也表达出人们对正义与自由的永恒追求。(3)本句置于结尾,生动形象地升华全文,表达出对侠客精神的赞美之情。
8.CEF
解析 句意: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性情豁达。
9.A [A项均为“用加盖印章的纸条贴在门、箱或其他容器的口上以防开启”之意。B项前者是“本来”,后者是“固执,顽固”。C项前者是“占有”,后者是连词,或。D项正确。]
10.C [“又听说他已在关中称王”错。文本一为“沛公欲王关中”,意思是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只是想,并不是“已在关中称王”。]
11.(1)父老们苦于秦朝苛刻繁杂的法律已经很久了。我应该在关中称王,我和父老们约定三条法令。
(2)恰巧项伯想要救张良,连夜来见张良,趁机让项伯用不能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才不发兵。
解析 (1)“苦”,以……为苦,认为……苦;“王”,动词,称王。(2)“活”,使……活,救活;“因”,趁机;“谕”,劝告、告诉。
12.①刘邦的“美”:抱负远大,知错能改,仁厚爱人,豁达大度,善于纳谏,体恤百姓。②刘邦的“恶”:好酒好色,不事生产,贪图享乐。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高祖这个人,高鼻梁,一副龙的容貌,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性情豁达。平常有远大的抱负,不肯从事一般百姓的生产劳动。到了壮年,试着做官,担任泗水亭长,官府中的官吏没有不被他轻慢戏侮的,爱好喝酒,喜欢女色。
高祖曾经到咸阳服徭役,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高祖看后长叹道:“啊,大丈夫应当像这样!”
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就先于各路诸侯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坐着白车,驾着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金印符节,在轵道旁投降。将领中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遣我攻关中,本来就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况且人家已经屈服投降,再杀掉他,(这样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下属官吏,自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休息,樊哙、张良劝谏,于是沛公封好秦宫的贵重珍宝、财物和府库,退回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说:“父老们苦于秦朝苛刻繁杂的法律已经很久了。我应该在关中称王,我和父老们约定三条法令。”于是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去巡行各郡县、乡邑,向百姓们讲明情况。秦朝百姓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犒劳士兵。沛公又辞让不肯接受。百姓们又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做秦王。
十一月中,项羽听说沛公已平定关中,大怒,派遣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就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占有了。”曹无伤想以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兵力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比不过项羽。恰巧项伯想要救张良,连夜来见张良,趁机让项伯用不能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才不发兵。沛公带着一百多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到项羽后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沛公因为樊哙、张良的缘故,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
文本二:
沛公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帷帐、狗、马、贵重珍宝、美女数以千计,沛公想留下住在宫里。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张良说:“秦王室因为昏庸无道,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您替天下铲除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纣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听从樊哙的意见。”沛公于是回军驻扎在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