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含答案解析)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含答案解析)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9 21:17:09

文档简介

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良渚文化大墓玉琮、玉钺上的神人兽面纹形象生动、造型突出,晚于它的中原龙山文化的玉琮、石琮一般形体矮小、纹饰简单,较少带有神权色彩。陶寺文化的玉钺不仅为素面,更是创新出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等新的象征物以凝聚族群。这反映出( )
A. 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形成 B. 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
C. 文明发展的日益理性化 D. 南北方手工业差异明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良渚文化大墓玉琮、玉钺上的神人兽面纹形象生动、造型突出”“晚于它的中原龙山文化的玉琮、石琮一般形体矮小、纹饰简单,较少带有神权色彩”“陶寺文化的玉钺不仅为素面,更是创新出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等新的象征物以凝聚族群”可知,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形象深受自然的影响,带有神话色彩,龙山文化中这种影响下降,陶寺文化中玉器更多的是素面,玉器在“凝聚族群”上的现实意义更加明显,反映了文明发展越来越关注现实,体现了文明发展的理性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在玉器上的不同,没有体现相同点,不能体现“一体”,排除A项;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在时间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尚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C项;龙山文化、陶寺文化都属于北方文化,两者之间也存在不同,南北方手工业差异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2. 在战国兼并战争中,秦执政者在并天下的整体战略下,根据对新占领地不同战略定位,制定了“移秦民实新地、出其人和免臣迁居”等与之相适应的移民政策。此政策不仅延续至秦中央帝国的统治时期,还为后来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继承。这一政策( )
A. 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手段 B. 激化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
C.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D. 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开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执政者在并天下的整体战略下,根据对新占领地不同战略定位,制定了‘移秦民实新地、出其人和免臣迁居’等与之相适应的移民政策”与“此政策不仅延续至秦中央帝国的统治时期,还为后来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继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根据不同的边疆现状,确立了不同的管理政策,这是秦朝统治者对于国家治理手段的探索,A项正确;“激化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国家治理”,而“多民族国家统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该政策的目的是加强边疆治理,而不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
3. 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在走向统一的进程中,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汉族以其传统文化及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下列事件中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西晋宗室发生内战
B.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
C. 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D. 氐族建立前秦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体现的是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体现了汉族以其传统文化及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B项正确;西晋宗室发生内战不属于汉族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北民南迁不属于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排除C项;淝水之战中前秦败于东晋,不属于汉族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4. 唐初统治者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信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反复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抚民以静”。据此,唐初统治者在经济上( )
A.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B. 科举取士,使社会底层人士有机会改变命运
C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塑造清廉政治
D. 经略边疆,“抚九族以仁”,创造和谐民族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初。根据材料“唐初统治者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及所信奉的古训与反复强调的话语上可以出:唐朝初年的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以民为本”,据题干“唐初统治者在经济上”的限定,且结合所学可知,唐初统治者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符合史实,A项正确;其它选项的内容虽能够反映唐初统治者的人本思想,但都属于政治上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5. 南宋大多数时期,枢密院处于宰相的控制之下,“至开禧(宋宁宗年号,1205—1207年),遂为永制”。据统计,在南宋王朝的150多年的时间内,三省长官和枢密使连续不兼职的时间仅十五六年。这一调整( )
A. 解决了严重的冗官冗费问题 B. 反映出专制皇权统治的衰落
C. 有利于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 D. 是重文轻武政策破产的标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宰相兼任枢密使有利于集权以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仅仅是丞相兼任枢密院长官无助于解决“冗官”现象,排除A项;宋代时期,封建皇权还没有走向衰落,排除B项;宋代吸收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6. 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批评五代时期明哲保身的宰相冯道,并且将之放在《杂臣传》中以示贬抑。除此之外,欧阳修还设《死节传》《死事传》以表彰为气节而死的忠臣;设《义儿传》记载五代各朝帝王子弟死义者。这一编撰方式( )
A. 彰显了重文轻武的统治理念 B. 促进了传统史学体例的创新
C. 旨在维护宋王朝的正统地位 D. 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注重对忠孝节义的褒扬,对明哲保身的批判,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的不断强化,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而非重文轻武,排除A项;材料描述儒家伦理,而非是史学体例的创新,排除B项;材料描述儒家思想的伦理思想,而非维护宋王朝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表为清代不同年份山东地区人均耕地情况(单位:亩)。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地区( )
年份 顺治十八年 (1661年)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雍正二年 (1724年)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嘉庆十七年 (1812 年)
人均耕地 8.69 9.04 4.74 3.77 3.39
A.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 B. 农耕经济陷入停滞
C. 粮食种植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D.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代山东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提高亩产量,在此背景下,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在山东推广和大规模种植,导致粮食种植结构出现新的变化,C项正确;清代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膨胀,故不能得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排除A项;清代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而非陷入停滞,排除B项;清代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
8.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及其区位表明,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变之中所形成的初始动力是外生的,经由“口岸”传导到“腹地”,形成“点”、“线”、“面”三个层次,逐渐改变并塑造近代中国的经济空间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西方侵略影响中国的经济格局 B. 工商业文明成为近代经济的主导
C. 近代经济发展取决于口岸经济 D. 近代已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得出:该学者认为近代社会的转型的初始动力是外生的,即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这种变化是从最先侵略的沿海扩展到内地的,从而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格局,A项正确;近代中国经济的主体仍然是小农经济,排除B项;材料中阐述的中国经济转型最先开始于口岸,而非其起决定作用,排除C项;近代中国的开放是被迫开放,是不平衡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些规定旨在( )
A. 实行三权分立 B. 推行责任内阁 C. 维护民主共和 D. 保障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可知总统公布法律政令需要内阁总理签字副署,限制了总统权力,旨在维护民主共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A项;推行责任内阁制只是维护共和的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限制总统权力,与自由平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 20世纪20年代,“传统”和“现代”两词在中国的公众舆论里流行开来。以两词为定语的词组,比如“传统精神”“现代思潮”“传统文明”“现代文明”之类,也恰好同时大规模出现。“传统”一词的“落后”“过时”“保守”“陈旧”“顽固”等负面意味增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B. 民主共和观念得到推崇
C.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中“传统”一词的“落后”“过时”“保守”“陈旧”“顽固”等负面意味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旧之争日益激烈,由于“传统”概念所具有的开放性以及它和“过去”显而易见的联系,导致反面论者不断在“过去”寻找与当下倡导之思想文化不符的部分,并称之为“传统”,不断被定义、被构造的“传统”成为革新和改造意识的攻击对象,D项正确;材料中传统一词的负面意味不能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民主共和观念的态度,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批判,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南开大学教授何廉回忆说:1928年北伐成功后,中国进入到国家重建阶段”;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说:“我相信国民党能够带来和平和国家的繁荣”,"我的观点反映了当时上海实业界的看法”。这反映了( )
A. 国民政府初期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B. 国民政府维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C. 经济界最初对国民政府抱有希望 D. 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据材料“我相信国民党能够带来和平和国家的繁荣”、“我的观点反映了当时上海实业界的看法”可知20世纪年代以陈光甫为代表的中国实业界对国民政府抱有希望,认为国民政府能给中国带来和平与繁荣,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上海经济界对国民政府抱有希望,据材料无法得出国民政府初期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史实,据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不涉及官僚资本的信息,无法得出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2. 驼峰航线是抗战时期盟国援助物资从印度东北进入中国西南的空中运输通道。经此航线的飞虎队队员曾说道: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该航线的开通( )
A. 成为中国人民战略反攻的标志 B. 体现了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主导地位
C. 旨在帮助中国远征军赴印作战 D. 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根据材料“驼峰航线是抗战时期盟国援助物资从印度东北进入中国西南的空中运输通道。”“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及所学可知,驼峰航线是中美两国二战期间,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国战略物资运输,共同在中国西南山区开辟的空中通道。它的开辟是两国飞行人员共同创立的世界航空史上的英雄壮举。驼峰飞行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英勇牺牲,飞越驼峰天险,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围困,运来了对日作战的急需的战略物资,架设了空中战争生命线,对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D项正确;从1944年1月中国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排除A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选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中国远征军赴印作战”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职务的3人由民主人士担任;政府委员中的非共产党人士几乎占一半;政务院从总理到正副秘书长的26人中,非共产党人士就占了14人。其他各部、委、署、院领导人中,非共产党人士约占1/3。这种人员的构成体现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B. 中共与民主党派平等参政议政
C. 新中国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央人民政府中民主人士和中国共产党各占一定比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D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非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平等参政议政,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78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关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会议,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根据出国考察情况,指出我国与欧美的差距,并提出要借鉴欧美有益经验、解放思想。参会的领导和负责人都表示认同。这次会议( )
A. 为历史转折做了重要准备 B.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C. 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D. 受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据材料“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根据出国考察情况,指出我国与欧美的差距,并提出要借鉴欧美有益经验、解放思想”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为历史转折做了重要准备,A项正确;会议内容虽然涉及借鉴国外经验,但并未直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排除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排除C项;1972年中美关系就已经正常化了,此次会议的内容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这一理论( )
A. 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B.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 在中共二十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载入国家根本大法,D项正确;当代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A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排除B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共二十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6. 2018年至2022年,中国共对外提供800多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总价值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援助对象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欧洲等地区国家。这反映出中国( )
A. 推动了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B.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缩小了南北国家贫富差距 D. 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2018年至2022年,中国共对外提供800多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总价值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援助对象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欧洲等地区国家”,可知我国积极对外伸出援助之手,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材料强调我国的人道主义援助,不属于经济多极化,排除A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强调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完整,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缩小了南北国家贫富差距”夸大了我国人道主义援助的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羁縻府州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和唐朝在边疆地区管理上的不同,并简述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历史意义。
【答案】(1)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13州部刺史负责监察;确立察举制;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任答3点)
(2)特点:恩威并施;因俗而治;笼络上层贵族;羁縻府州具有较大独立性。(任答3点)
(3)不同:唐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羁縻之州,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与对内地的管理不同;元朝,中央政府在边疆与内地均设行省,行省官员由中书省委派,管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历史意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了解决诸侯国问题,汉武帝推定推恩令;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确立起刺史制度,并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在经济方面,确立起盐铁官营,铸币权收归中央;在官员的选拔上,实行察举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二“唐王朝在边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结合所学得出恩威并施;据材料二“以各边疆民族部落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结合所学得出因俗而治;据材料二“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结合所学得出笼络上层贵族;据材料二“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结合所学得出羁縻府州具有较大独立性。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不同:唐朝: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羁縻之州,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与对内地的管理不同。元朝: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在边疆与内地均设行省,行省官员由中书省委派,管理呈现一体化趋势。历史意义:据材料三“盖岭北……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及所学可从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等角度入手。
【点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歙县志》记载:“(明中后期的徽州)田少民稠,商贾居十之七,虽(即使)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微州地处江南区域,既有丰富的土产,又能依靠运河沿线一带的苏、浙等商业重镇,对外贸易的货物供给自不必说。至于如何躲避重重官禁将货物运达输送,则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购销网络。研究表明,徽商的购销网络是海上和陆上贸易的双向性销售,由海商、行商和坐贾或手工作坊三者构成。其中,行商既是负责将国内货物送达海商的媒介,也是将海商从海外收购到的商品运送回坐贾或手工作坊的中间人,而坐贾或手工作坊则是“源头活水”,他们或是深入农产品之地收购或是从事深加工,成为一级货源。
——摘编自张晗《论明代徽州海商的形成及作用》等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洋行(特别是英国洋行)的分行把大部分棉制品运进汉口等商埠。汉口十一个大华商定期在上海通过其代理人购买进口的布和纱,然后把货物转售给汉口的零售商和从湖南及河南前来汉口购货的商人。1896—1897年兰开夏访华代表团报告说:“在整个长江流域目前还没有一个西方商人从事棉制品的进口(对华输出)贸易,除上海外,英国资本已经从汉口等口岸撤出,并且一直没有向重庆等新口岸投资。”有些专利商品或体现先进技术的商品,从20世纪开始时便建立了由西方人监督的中国代理商销售网。直至清末,进口货物的大部分销售业务仍操在中国人手中。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和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徽州海商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进口货物的大部分销售业务仍操在中国人手中”的原因。
【答案】18. 不同点:明中后期由政府或地区性商人组织(商帮)主导,晚清时期由外国资本和洋行主导;明中后期的外贸和国内农村、市镇经济联系紧密,晚清时期的外贸与国内基层市场联系薄弱;明中后期中国出口商品具有技术优势,晚清时期外国对华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更高;明中后期的外贸深受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影响,晚清时期的外贸则受到不平等条约的束缚。(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历史影响:有利于缓和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新变化;密切了中国经济和世界市场的联系;有利于不同地域的物质文化交流。(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 原因: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抵制;华商民族意识的增强;列强销售模式(商品输出策略)的调整;中西语言文化的隔阂。(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不同点: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后期和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商贾居十之七,虽(即使)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洋行(特别是英国洋行)的分行把大部分棉制品运进汉口等商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由政府或地区性商人组织 (商帮)主导,晚清时期由外国资本和洋行主导;根据材料“徽商的购销网络是海上和陆上贸易的双向性销售,由海商、行商和坐贾或手工作坊三者构成。其中,行商既是负责将国内货物送达海商的媒介,也是将海商从海外收购到的商品运送回坐贾或手工作坊的中间人,而坐贾或手工作坊则是‘源头活水’,他们或是深入农产品之地收购或是从事深加工,成为一级货源”“汉口十一个大华商定期在上海通过其代理人购买进口的布和纱,然后把货物转售给汉口的零售商和从湖南及河南前来汉口购货的商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的外贸和国内农村、市镇经济联系紧密,晚清时期的外贸与国内基层市场联系薄弱;根据材料“对外贸易的货物供给自不必说”“有些专利商品或体现先进技术的商品”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商品生产技术的优势分析,可知明中后期 中国出口商品具有技术优势,晚清时期外国对华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更高;根据材料“至于如何躲避重重官禁将货物运达输送,则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购销网络”“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洋行(特别是英国洋行)的分行把大部分棉制品运进汉口等商埠”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对外政策和外交环境等方面分析,可知明中后期的外贸深受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影响,晚清时期的外贸则受到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历史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明中后期的徽州)田少民稠,商贾居十之七,虽(即使)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可知,有利于缓和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根据材料“微州地处江南区域,既有丰富的土产,又能依靠运河沿线一带的苏、浙等商业重镇,对外贸易的货物供给自不必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新变化;根据材料“研究表明,徽商的购销网络是海上和陆上贸易的双向性销售,由海商、行商和坐贾或手工作坊三者构成。其中,行商既是负责将国内货物送达海商的媒介,也是将海商从海外收购到的商品运送回坐贾或手工作坊的中间人,而坐贾或手工作坊则是‘源头活水’,他们或是深入农产品之地收购或是从事深加工,成为一级货源”可知,密切了中国经济和世界市场的联系;有利于不同地域的物质文化交流。
【小问2详解】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汉口十一个大华商定期在上海通过其代理人购买进口的布和纱,然后把货物转售给汉口的零售商和从湖南及河南前来汉口购货的商人”“在整个长江流域目前还没有一个西方商人从事棉制品的进口(对华输出)贸易”可知,华商民族意识的增强;根据材料“有些专利商品或体现先进技术的商品,从20世纪开始时便建立了由西方人监督的中国代理商销售网”可知,列强销售模式(商品输出策略)的调整; 中西语言文化的隔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抵制。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如果不具备客观的历史需要,没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任何人都无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把它制造出来。……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
——摘编自欧阳军喜《无法告别的革命:关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辨析》
材料二国外学界不乏人物认为辛亥革命为“非革命”或“假革命”。如美国华裔学者陈志让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什么社会改革,是一场“假革命”,高慕柯说辛亥革命“犹如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是“政体的变革”。日本学者横山英认为,辛亥革命是带有资产阶级因素的政治势力自上而下借以整顿原有封建统治秩序而发动的一场政治变革,不具革命性质。……总之,这些学者要么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权变更,要么认为是汉族人发动的排满运动,反正所谓辛亥革命不是革命。
——摘编自王小荣《略述学界关于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分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上述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是革命”的观点。
【答案】(1)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新航路开辟以来近代化发展潮流的风起云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浪潮蓬勃兴起;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辛亥革命具备阶级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提供思想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起义奠定军事基础。(任答四点得满分。)
(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民族民主革命,它在各方面引起社会的重大变化;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生活上,促使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新变化。(任答四点得满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可知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国际、国内背景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近代化发展潮流的风起云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浪潮蓬勃兴起;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辛亥革命具备阶级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提供思想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起义奠定军事基础。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知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各方面引起社会的重大变化;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生活上,促使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新变化。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生活帐本
(张健民,1938年入党,曾任山西省政协副秘书长。从1952年起,他事无巨细地记录了41年的家庭生活账。下表节选了其中部分支出记录。)
时间 部分支出
1955年6月4日12月20日 买六月份面粉、粗粮、油等共支洋19.04元大礼堂开工商业改造会议伙食10天洋5.1元
1956年8月23日9月13日 往工学院听邓初民报告三轮车费0.25元郭通同志借去洋60元
1957年9月1日10月21日 买《八大文件合订本》支洋3.5元 买省府礼堂戏票两张支洋0.6元
1958年3月2日 买《工业成就展览》门票2张支洋0.04元
1959年1月13日 付元月份水电、家具、卫生等费洋9.59元
1960年4月26日 支公共汽车票、游公园门票洋0.08元
1961年7月14日11月12日 修鞋跟支洋0.40元 赠与三姐生活补助洋15元
1962年4月27日 买《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分析》等4本2.51元
1963年5月8日 买《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0.68元
1964年2月5日2月8日 修旧水桶、补袜子支洋4.4元买永久自行车一架支洋194元
——摘编自刘涛、张宏伟《健民的账本》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新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
1953年,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和平赎买”,采取的形式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采取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用赎买办法,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1955-1964年(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大礼堂开工商业改造会议伙食10天洋5.1元”可知,1955年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结合所学得出论题,新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其次,结合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可知,1953年,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次,根据材料“开工商业改造会议”并结合所学可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和平赎买”,采取的形式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采取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用赎买办法,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最后,根据新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论述其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良渚文化大墓玉琮、玉钺上神人兽面纹形象生动、造型突出,晚于它的中原龙山文化的玉琮、石琮一般形体矮小、纹饰简单,较少带有神权色彩。陶寺文化的玉钺不仅为素面,更是创新出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等新的象征物以凝聚族群。这反映出( )
A. 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形成 B. 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
C. 文明发展的日益理性化 D. 南北方手工业差异明显
2. 在战国兼并战争中,秦执政者在并天下的整体战略下,根据对新占领地不同战略定位,制定了“移秦民实新地、出其人和免臣迁居”等与之相适应的移民政策。此政策不仅延续至秦中央帝国的统治时期,还为后来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继承。这一政策( )
A. 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手段 B. 激化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
C.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D. 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开发
3. 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在走向统一的进程中,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汉族以其传统文化及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下列事件中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西晋宗室发生内战
B.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
C. 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D. 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
4. 唐初统治者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信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反复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抚民以静”。据此,唐初统治者在经济上( )
A.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B. 科举取士,使社会底层人士有机会改变命运
C.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塑造清廉政治
D. 经略边疆,“抚九族以仁”,创造和谐民族关系
5. 南宋大多数时期,枢密院处于宰相的控制之下,“至开禧(宋宁宗年号,1205—1207年),遂为永制”。据统计,在南宋王朝的150多年的时间内,三省长官和枢密使连续不兼职的时间仅十五六年。这一调整( )
A. 解决了严重的冗官冗费问题 B. 反映出专制皇权统治的衰落
C. 有利于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 D. 是重文轻武政策破产的标志
6. 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批评五代时期明哲保身的宰相冯道,并且将之放在《杂臣传》中以示贬抑。除此之外,欧阳修还设《死节传》《死事传》以表彰为气节而死的忠臣;设《义儿传》记载五代各朝帝王子弟死义者。这一编撰方式( )
A. 彰显了重文轻武的统治理念 B. 促进了传统史学体例的创新
C. 旨在维护宋王朝的正统地位 D. 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的强化
7. 下表为清代不同年份山东地区人均耕地情况(单位:亩)。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地区( )
年份 顺治十八年 (1661年)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雍正二年 (1724年)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嘉庆十七年 (1812 年)
人均耕地 8.69 9.04 4.74 3.77 3.39
A.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 B. 农耕经济陷入停滞
C. 粮食种植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D.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8.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及其区位表明,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变之中所形成初始动力是外生的,经由“口岸”传导到“腹地”,形成“点”、“线”、“面”三个层次,逐渐改变并塑造近代中国的经济空间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西方侵略影响中国的经济格局 B. 工商业文明成为近代经济的主导
C. 近代经济发展取决于口岸经济 D. 近代已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些规定旨在( )
A. 实行三权分立 B. 推行责任内阁 C. 维护民主共和 D. 保障自由平等
10. 20世纪20年代,“传统”和“现代”两词在中国的公众舆论里流行开来。以两词为定语的词组,比如“传统精神”“现代思潮”“传统文明”“现代文明”之类,也恰好同时大规模出现。“传统”一词的“落后”“过时”“保守”“陈旧”“顽固”等负面意味增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B. 民主共和观念得到推崇
C.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 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
11. 南开大学教授何廉回忆说:1928年北伐成功后,中国进入到国家重建阶段”;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说:“我相信国民党能够带来和平和国家的繁荣”,"我的观点反映了当时上海实业界的看法”。这反映了( )
A. 国民政府初期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B. 国民政府维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C. 经济界最初对国民政府抱有希望 D. 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12. 驼峰航线是抗战时期盟国援助物资从印度东北进入中国西南的空中运输通道。经此航线的飞虎队队员曾说道: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该航线的开通( )
A. 成为中国人民战略反攻的标志 B. 体现了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主导地位
C. 旨在帮助中国远征军赴印作战 D. 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1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职务的3人由民主人士担任;政府委员中的非共产党人士几乎占一半;政务院从总理到正副秘书长的26人中,非共产党人士就占了14人。其他各部、委、署、院领导人中,非共产党人士约占1/3。这种人员的构成体现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B. 中共与民主党派平等参政议政
C. 新中国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14. 1978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关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会议,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根据出国考察情况,指出我国与欧美的差距,并提出要借鉴欧美有益经验、解放思想。参会的领导和负责人都表示认同。这次会议( )
A. 为历史转折做了重要准备 B.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C. 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D. 受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5.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这一理论( )
A. 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B.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 在中共二十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16. 2018年至2022年,中国共对外提供800多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总价值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援助对象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欧洲等地区国家。这反映出中国( )
A. 推动了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B.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缩小了南北国家贫富差距 D. 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羁縻府州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和唐朝在边疆地区管理上的不同,并简述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历史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歙县志》记载:“(明中后期的徽州)田少民稠,商贾居十之七,虽(即使)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微州地处江南区域,既有丰富的土产,又能依靠运河沿线一带的苏、浙等商业重镇,对外贸易的货物供给自不必说。至于如何躲避重重官禁将货物运达输送,则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购销网络。研究表明,徽商的购销网络是海上和陆上贸易的双向性销售,由海商、行商和坐贾或手工作坊三者构成。其中,行商既是负责将国内货物送达海商的媒介,也是将海商从海外收购到的商品运送回坐贾或手工作坊的中间人,而坐贾或手工作坊则是“源头活水”,他们或是深入农产品之地收购或是从事深加工,成为一级货源。
——摘编自张晗《论明代徽州海商的形成及作用》等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洋行(特别是英国洋行)的分行把大部分棉制品运进汉口等商埠。汉口十一个大华商定期在上海通过其代理人购买进口的布和纱,然后把货物转售给汉口的零售商和从湖南及河南前来汉口购货的商人。1896—1897年兰开夏访华代表团报告说:“在整个长江流域目前还没有一个西方商人从事棉制品的进口(对华输出)贸易,除上海外,英国资本已经从汉口等口岸撤出,并且一直没有向重庆等新口岸投资。”有些专利商品或体现先进技术的商品,从20世纪开始时便建立了由西方人监督的中国代理商销售网。直至清末,进口货物的大部分销售业务仍操在中国人手中。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和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徽州海商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进口货物的大部分销售业务仍操在中国人手中”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如果不具备客观的历史需要,没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任何人都无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把它制造出来。……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
——摘编自欧阳军喜《无法告别的革命:关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辨析》
材料二国外学界不乏人物认为辛亥革命为“非革命”或“假革命”。如美国华裔学者陈志让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什么社会改革,是一场“假革命”,高慕柯说辛亥革命“犹如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是“政体的变革”。日本学者横山英认为,辛亥革命是带有资产阶级因素的政治势力自上而下借以整顿原有封建统治秩序而发动的一场政治变革,不具革命性质。……总之,这些学者要么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权变更,要么认为是汉族人发动的排满运动,反正所谓辛亥革命不是革命。
——摘编自王小荣《略述学界关于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分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上述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是革命”的观点。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生活帐本
(张健民,1938年入党,曾任山西省政协副秘书长。从1952年起,他事无巨细地记录了41年的家庭生活账。下表节选了其中部分支出记录。)
时间 部分支出
1955年6月4日12月20日 买六月份面粉、粗粮、油等共支洋19.04元大礼堂开工商业改造会议伙食10天洋5.1元
1956年8月23日9月13日 往工学院听邓初民报告三轮车费0.25元郭通同志借去洋60元
1957年9月1日10月21日 买《八大文件合订本》支洋3.5元 买省府礼堂戏票两张支洋0.6元
1958年3月2日 买《工业成就展览》门票2张支洋0.04元
1959年1月13日 付元月份水电、家具、卫生等费洋9.59元
1960年4月26日 支公共汽车票、游公园门票洋0.08元
1961年7月14日11月12日 修鞋跟支洋0.40元 赠与三姐生活补助洋15元
1962年4月27日 买《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分析》等4本2.51元
1963年5月8日 买《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0.68元
1964年2月5日2月8日 修旧水桶、补袜子支洋4.4元买永久自行车一架支洋194元
——摘编自刘涛、张宏伟《健民的账本》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