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哈姆莱特(节选)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诗歌和戏剧的魅力一直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莎士比亚是敏锐的学习者,又是伟大的创新者。①__________的一个突出例证是悲剧《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丹麦史》,流传多年,复仇这一情节俗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舞台上②__________。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两者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理想主义者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企图。莎士比亚写戏不拘泥于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的“三一律”陈规,也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公能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③__________;他的喜剧和悲剧不是单纯的,而是错杂的混合体。莎士比亚在表达他对历史、现实及人性的考察和认识时,以正面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也常常借各色人之口让多种社会思想和话语同台“表演”,百家争鸣。举个例子,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线索的情节交错发展,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表现都包含很多彼此抵牾的复杂成分,体现了作者思想深处的困惑和局限。莎士比亚的早期剧作喜欢用富丽堂皇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不仅能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贴切而生动地表现不同人物的多重特色,而且能以④__________的词句传达不同人物复杂的感情和思想。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面的内容,用单句的形式给“悲剧”下定义。
①悲剧是主要的戏剧类型之一,为各国戏剧家所广泛采用。
②悲剧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
③古代的悲剧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
④当时悲剧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莎士比亚所处的16世纪,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的欧洲文坛,前辈有拉伯雷、洛佩·德·维加,以及和他同月同日死的塞万提斯;同时代的有同他一样文笔优美的思想家蒙田、培根;后起才俊中也有同为英国文学骄傲的弥尔顿、笛福;甚至在东方,还有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与之相辉映。但几个世纪之后,上述诸公在文学史和大众传播领域的位置,较之莎士比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莎士比亚是如何成为大师中的大师的?有人试图打开那双“神奇的手”,摊开掌心,重新审视其纹理,找到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其中蕴含、作用于眼前世界的现代意义。
6.从下列句子中,先剔除两个与段意无关的句子,再将剩下的四个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天才与红宝石一样,都有着双重反光,双重折射。
②若想将对称从艺术中除去,那只能先将它从大自然中剔除。
③事实上,莎士比亚就像其他伟大的诗人一样,无可争辩地应当获得“酷似创造”这个赞语。
④莎士比亚的对称普遍存在于他的作品中,俯拾即是。
⑤正是基于这些人世间普遍存在的冲突,这些自然中最为基本的正反,画家康斯坦布尔才构成了他的明暗,雕塑家赫普沃斯才创造了她的曲线。
⑥比如生与死,善与恶,公正与偏斜,天使与魔鬼,规矩与变形,伟大与渺小……
(1)剔除的句子(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剩余句子组成的语段的顺序(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它们在我们的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赛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之所以能产生美感的解释: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都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第一、二点讲的是普遍性艺术规律,并不仅限于悲剧。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点,它所讲的正是悲剧美感的问题。这里说,看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悲悯和恐惧之情,并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又说对这些情感进行“体验”,从中得到快感。“疏泄”本是古希腊的一种医疗手段,就是把体内可能导致病变的郁积之物疏导、宣泄、涤除出去,又可译为“净化”。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用药物治疗身上的病,用音乐治疗心上的病——“净化”不洁的灵魂。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看法,《乐记》主张用乐舞艺术“顺气”“倡和”,使人回归人道之正。因此,从戏剧对人的精神上的积极影响来说,这个关键词译为“净化”比较恰当。中国古代医学讲究一个“通”字,不通则痛,“通”与疏导、宣泄、净化之义是一致的。有气闷于心则病,气通则病除。怜悯、恐惧以及怨怒、哀伤之类的情感,大都属于否定性心理反应的结果,它们郁积于心,人们在艺术创造中,把这种消极的情感变成了美的创造的原料。当我们在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的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美感。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真挚、高尚起来。这样我们从大量悲剧经典中概括出一种悲剧精神。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中那很高的真善美的价值含量不但未被否定,反而更加突显在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生活之中。所以悲剧不仅有严肃的情调,而且有崇高的境界。这是悲剧净化、陶冶人的心灵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其主人翁往往还表现出“英雄的气概”。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悲剧美感与悲剧精神》)
材料二:
《哈姆莱特》《雷雨》都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制黑暗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哈姆莱特》全剧由六个人的死亡构成。哈姆莱特决心复仇,不幸误杀了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因此精神失常,溺死在河中;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为了报仇,在新国王克劳狄斯安排的决斗中用涂了毒药的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他也死在哈姆莱特的毒剑下;哈姆莱特的母亲因饮了克劳狄斯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而死;哈姆莱特在临死前奋力刺死了克劳狄斯,自己最后也不幸死亡。四人同归于尽使悲剧达到了顶点。这场悲剧以哈姆莱特的死而告终。莎士比亚将这一悲剧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和观众产生了共鸣,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
同样,《雷雨》如《哈姆莱特》一样具有血与闪电的悲剧。全剧由一天之内三个亲人的死亡和两个人的疯狂构成。一次次的死亡事件制造了剧情的高潮迭起。第一次死亡是当四凤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羞愧地冲出家门,不小心触电死亡;紧接着是为了劝解四凤的周冲为救四凤触电身亡;随后是周萍绝望地自杀。这个家庭中年青一代的突然离去使侍萍和蘩漪最终疯狂,在一个雷雨之夜制造出的悲剧气氛空前绝后、惊心动魄。作者用这样残酷的形式发出了对这个黑暗时代愤怒的吼声。
《哈姆莱特》这部鸿篇巨制是莎士比亚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的完美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斗争的必然产物;莎士比亚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悲剧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还在于他的作品能给人们深刻的哲理这一“高贵的养汁”(雨果)。他对人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信心。
同样,《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它通过冲突探索人性的复杂与人的悲剧,以引导人们不得不追溯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
(摘编自周庆熙《试析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与曹禺〈雷雨〉的特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人们观看悲剧并产生美感的解释。
B.人们将消极情感变成艺术创造中美的原料,我们在欣赏悲剧时,情感随着剧情变化并最终转化成慈悲情怀和奋发精神。
C.悲剧快感可以治疗人身上的病,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我国的《乐记》都主张用音乐或乐舞来“疏泄”。
D.《雷雨》全剧由一天之内三个亲人的死亡和两个人的疯狂构成,作者用残酷的形式表达了对黑暗时代的愤怒。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欣赏优秀悲剧演出之时,常常会有情感反应,即产生悲剧美感,这是由剧情情节与音乐、语言、画面技术处理引起的。
B.观看悲剧演出或专心阅读悲剧剧本(如《哈姆莱特》)的人,不受“外物”的毒化与诱惑而回归人之为人的光辉品性上来。
C.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主人翁往往还表现出“英雄气概”,比如,《雷雨》以五个英雄人物三死两疯,一个个毁灭来使人们获得悲剧美感。
D.《哈姆莱特》和《雷雨》都具有血与闪电的悲剧,都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制黑暗势力的斗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9.下列选项中所涉及的作品,不属于悲剧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讲述了船商安东尼奥为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向美丽的富家女鲍西亚求爱而向夏洛克借钱,以供巴萨尼奥所用,并立下了如违约割胸口一磅肉的故事。
B.孔尚任的《桃花扇》中,侯方域与李香君历经千辛万苦、沧桑巨变才得以相见,却在张道士的“大喝”与“蛊惑”之下双双修道,爱情之花也随之枯萎。
C.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了天神普罗米修斯盗来火种送给人类,激怒了众神之主宙斯的故事。宙斯命令威力神和火神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暴露在雨雪风霜和烈日炙烤之中,以警告他以后不要再对人类滥施同情。
D.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10.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说“悲剧净化、陶冶人的心灵”?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课 哈姆莱特(节选)
1.(示例)①推陈出新 ②风靡一时 ③起伏跌宕 ④朴实无华
解析 第①处,结合前文“伟大的创新者”及后文“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两者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可知,语境强调莎士比亚善于在学习中创造,可填“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第②处,由前文“流传多年”可知,语境是指“复仇这一情节俗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舞台上”的风行,可填“风靡一时”。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第③处,此处修饰的对象为文章“情节”,由前文“不拘泥于……‘三一律’陈规”以及“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可知,此处指情节的起伏与多变,可填“起伏跌宕”。起伏跌宕: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第④处,由前文“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以及“不仅能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可知,此处应是指莎士比亚在成熟作品中对语言的驾驭更加收放自如,不仅能使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进行表达,更能使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准确表达,可填“朴实无华”。朴实无华: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2.C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将“莎士比亚诗歌和戏剧的魅力”比作“磁石”,强调其高超的艺术效果。A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B项运用夸张手法,写大鹏可达九万里的高空,构成波澜壮阔的气势,烘托出诗人的豪情壮志。C项运用比喻手法,用“樊笼”比喻仕途对人的束缚,用“自然”比喻无拘无束的生活,体现了诗人脱离俗世后的闲适和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以及回到大自然中的欣喜之情。D项运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句对仗工整,互文见义,写院落里,梨花和柳絮沐浴在似水般流动的月光中,池塘边,微风吹来,柳絮和梨花在空中飞舞。]
3.(示例)剧作把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理想主义者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迷惘。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前后主语不一致,前面句子的主语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后面的陈述对象是剧作作品,可将“剧作”提前,改为“剧作把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二是搭配不当,“表达了……企图”中,“表达”与“企图”不搭配,可把“企图”改为“迷惘”。
4.悲剧是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并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的,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为基本特点的,后为各国戏剧家所广泛采用的一种主要戏剧类型。
5.(示例)①他并非唯一的文学大师 ②显然只能排在其后
③莎士比亚成为超级大师的原因
解析 第①处,根据后面列举的内容来看,主要讲莎士比亚并非唯一的文学大师。第②处,根据前面的内容来看,莎士比亚的地位远远高于那些大师。第③处,此处是对上文的总结,有人想找到莎士比亚成为大师中的大师的原因。
6.(1)①③ (2)④⑥⑤②
解析 (1)由所给材料可知,②④⑤⑥谈论的是同一个话题,即“艺术中的对称与自然中的对称的关系”,①③的内容与此无关,故剔除。
(2)④句提出观点,应放在段首;⑥句紧承④句,对其进行例证;⑤句中的“这些……正反”照应⑥句中的内容,因而⑤句应紧承⑥句;②句进行总结,讲对称无法从艺术中除去,再次强调对称在艺术中的普遍存在。故正确顺序是④⑥⑤②。
7.C [“悲剧快感可以治疗人身上的病”错,材料一原文说的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用药物治疗身上的病,用音乐治疗心上的病”。]
8.D [A项“这是由剧情情节与音乐、语言、画面技术处理引起的”以偏概全。由材料一可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之所以能产生美感的解释共有三点,此处只提到了第二点。B项偷换概念,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是“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真挚、高尚起来”。C项“五个英雄人物”错,《雷雨》中的这五个人并不是“英雄人物”。]
9.A [A项《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喜剧。B项《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是悲剧。C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作品,是悲剧。D项《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是悲剧。]
10.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上讨论悲剧美感产生的原因及悲剧精神。②材料二侧重从微观方面,即两部作品惊心动魄的情节方面谈论悲剧美感。
解析 由材料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之所以能产生美感的解释: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第二……第三……”“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悲剧中那很高的真善美的价值含量不但未被否定,反而更加突显在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生活之中。所以悲剧不仅有严肃的情调,而且有崇高的境界……”可得出:材料一侧重从宏观上讨论悲剧美感产生的原因及悲剧精神。由材料二“《哈姆莱特》《雷雨》都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制黑暗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同样,《雷雨》如《哈姆莱特》一样具有血与闪电的悲剧……”可得出:材料二侧重从微观方面,即两部作品惊心动魄的情节方面谈论悲剧美感。
11.①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会变得纯洁、真挚、高尚起来。②悲剧中很高的真善美的价值含量不但未被否定,反而更加突显在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生活之中。③悲剧不仅有严肃的情调,而且有崇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