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08:50:14

文档简介

六安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 《周礼》对贵族宴饮活动青铜器使用的数量和器型都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战国时期,各国宴饮活动所用青铜饮食器具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大大扩充,而且涌现出不少带有明显的生活化倾向的新器型。这一变化( )
A. 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B. 反映了社会结构变迁
C. 开始于井田制的瓦解 D. 推动了庶民生活改善
2.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 分裂动荡导致专制权力产生 B.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C. 武力夺取政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D. 君主专制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
3. “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13世纪颁布)。上述材料说明( )
A. 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B. 英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C. 以法律的形式对王权予以限制 D. 英国进入了议会君主制时期
4. 据1903年时人对江南地区的调查,当地各界人士都竞言开学堂,却“不知学堂为何事”;南京、苏州、上海等地“最著名大学堂”还出现了由武备学堂毕业生、八股专家充任教师,将理学章句作为教材的情况。这说明清末( )
A. 戊戌变法缺乏人才支持 B. 教育新政转型艰难
C. 新式学堂遭遇社会抵制 D. 军人地位显著提高
5. 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方需要进行宗教宣誓,缔约活动须有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以保障条约得到遵守;而1648年欧洲多国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个显著变化是对违反之后如何进行处罚作了成文规定。这一变化( )
A. 推动了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B. 印证国家统一发展的时代趋势
C. 使得解决国际争端更具可操作性 D. 表明天主教会已退出政治舞台
6. 在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理念指引,以相互尊重为基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长远目标,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说明中国( )
A. 全方位外交战略提出 B.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 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 多边外交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7. 洋例银是晚清汉口开埠通商后银两货币市场上通行的虚银两, “虚银两并无实物存在,仅是作为宝银的价值符号和折算标准而存在,代表白银发挥货币职能,用于记账单位和清算标准”。汉口也成为联结河南、湖南、江西等多个地区与上海汇兑的中转地。 汉口洋例银( )
A. 受官方认可不存在结算风险 B. 适应了银钱并行的货币运行格局
C. 使汉口成为了晚清重要商埠 D. 为跨区域大宗贸易提供极大便利
8. 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到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立法( )
A. 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民众关切
B.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 为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D. 充分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9. 下表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
史料 出处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诒曰: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胜。 《漳州府志》(1573年)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1594 年)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救民种植以当谷食,足采其腹,荒不为灾。 《福州府志》(1613年)
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挟小篮中而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明)苏琰《朱锁疏》
A. 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 B. 番薯最早传入之地应为福建漳州
C. 多种史料互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 D. 番薯的功用在明末即已受到重视
10. 考古工作者在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秦汉简牍中发现了大量的券书,券书内容涉及买卖交易、借贷债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这些券书签订流程都极为严格。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A. 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B. 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加强
C. 契约观念相当流行 D. 社会经济立法详细完备
11.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促使初等教育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②最早在英国发生
③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
④促进工厂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2. 近年来,智能机器自身的道德和法律地位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侵犯隐私、冲击就业、使人类“衰弱”或“去技能化”等问题,日益成为网民的热点话题。这反映出( )
A. 科技进步加剧社会治理复杂化 B.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C. 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 D. 互联网充满杞人忧天的反智言论
13. 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衡量指标多种多样,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影响这一时期城市化率发展的原因有可能是( )
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数(万人) 城市化率(%)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①列强资本输出的客观刺激②西方列强忙于一战
③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④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了全国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4.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英法等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埃及人民为收回苏伊士运河不断进行斗争。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长期控制巴拿马运河地区,巴拿马人民为收回主权持续抗争。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 )
①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②损害了埃及、巴拿马的国家主权
③缩短了洲际之间远洋航行的距离 ④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 )
A. 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影响 B. 医疗体系具有明显的霸权国家特征
C. “自由、平等、人权”思想的虚伪性 D. 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
16. 原本以商业公司身份起家(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全部基础。自不待言,这一结果只不过是对以下事实——随着英国国内工业革命的进展以及工业资本家实力的上升,私营贸易商和非法商人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开始造成实际打击——的追认罢了。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对印度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之一
B. 东印度公司依靠国家特权垄断了东西贸易
C. 走私贸易给东印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D. 东印度公司的衰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英国根据《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文官委员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从考试的形式上来看,只提出了笔试的形式,而面试、口试在《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无任何显示。这不能保证选用人才不但具有理论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比如像处理日常事务的实际能力以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等。《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指出:只有通过公开考试表明具有“通才”智力后,才能被择优录用。英国传统认为“通才”智力就是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因此高级文官的考试以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的优等学位资格为依据。牛津、剑桥这一类学校的毕业生虽然能言善辩,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这势必造成各部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摘编自田常华《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有关文官改革的内容。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洋经济对大国发展有着内在的持久推动作用。英国就是一个正面典型。英国通过海洋向外扩张,不断谋求海外殖民地的经济资源,源源不断地为其自身发展注入财富,最终铸成“日不落帝国”。其实,在海洋发展初期,英国与西班牙、荷兰等海洋强国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为此制定一系列航海条例,并为贯彻法案不惜与荷兰开战。而当自身海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英国又将航海自由原则运用到极致,力图为英国海上霸主提供制度保证。
——摘编自冯梁《西方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79年,美国“航行自由计划”(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简称FON)出台,旨在通过对全球范围内被美国认为存在“过度海洋主张”的海域开展航行自由行动来保护美国的“航行自由权利”。2009年之前,美国赴南海开展航行自由行动的频次相对较低,且没有针对性地指向某一特定国家。2009年,美“FON”计划作出针对性调整,南海开始成为航行自由行动实施的重点。 “FON”计划的调整是为了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利用南海争端和航行自由问题打压中国的海洋主张,阻碍中国的发展进程。为此,美国逐渐增强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并不断以“航行自由”名义派遣舰机赴南海执行侦察、巡航任务。
——摘编自刘松岳《中美南海航行自由争端研究——基于海权观的视角”
材料三 中国在海洋领域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倡议是为了塑造良好、稳定的国际环境,而非谋求地区霸权、逼迫周边各国“选边站”。中国建设的是海洋经济发达、管控有力、合作广泛,拥有强大涉海综合实力的海洋强国,并将坚持奉行和平发展道路,摒弃“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坚定维护合法海洋权益,不争夺海洋霸权,不断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摘编自王宇轩《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的主要手段(至少两种),并简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9年以来美国“FON”计划调整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给世界海洋建设带来的启示。
三、论述题(12分)
19. [新中国熊猫外交]
材料 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1957年,中国政府将大熊猫“平平”和“碛碛”以“国礼”的形式赠送给前苏联政府和人民。1972年,中国将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 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国赠予日本“兰兰”和“康康”两只大熊猫。从1957年到1982年, 中国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熊猫外交”的演变经历赠送、租借、合作研究三种方式。1982年,出于对濒危动物的保护,中国不再向国外赠送大熊猫,转而提出了大熊猫租借方案——国外的动物园可以采用短期租借大熊猫的方式进行巡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一步宣布停止商业目的的熊猫出租。1994年开始,又以科研合作的方式送大熊猫出国。
——摘编自武新明《新中国的曲线外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熊猫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六安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 《周礼》对贵族宴饮活动青铜器使用的数量和器型都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战国时期,各国宴饮活动所用青铜饮食器具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大大扩充,而且涌现出不少带有明显的生活化倾向的新器型。这一变化( )
A. 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B. 反映了社会结构变迁
C. 开始于井田制的瓦解 D. 推动了庶民生活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宴饮活动所使用的青铜器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形制上都突破了礼制的限制,而且功能上更加生活化,这深刻反映了当时传统贵族势力的下降和诸侯国君主以及新兴权贵势力的膨胀,即社会结构的变迁,B项正确;这一变化是分封制崩溃的反映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这一变化的开始时间难以考证,且这一变化根源于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C项;战国时期,青铜器并没有被庶民广泛使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 分裂动荡导致专制权力产生 B.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C. 武力夺取政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D. 君主专制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可知,梁启超认为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代的专制程度是在不断加强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随着历史演进,专制程度的加强,并不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武力夺取政权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统一,排除C项;“决定因素”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3. “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13世纪颁布)。上述材料说明( )
A. 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B. 英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C. 以法律的形式对王权予以限制 D. 英国进入了议会君主制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可得出英国通过立法限制王权,C项正确;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是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排除A项;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君主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强调的是法律对王权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 据1903年时人对江南地区的调查,当地各界人士都竞言开学堂,却“不知学堂为何事”;南京、苏州、上海等地“最著名大学堂”还出现了由武备学堂毕业生、八股专家充任教师,将理学章句作为教材的情况。这说明清末( )
A. 戊戌变法缺乏人才支持 B. 教育新政转型艰难
C. 新式学堂遭遇社会抵制 D. 军人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虽然在江南地区各界人士都“竞言开学堂”,但却不了解什么是学堂,在一些地方的大学堂的教师和教材都是旧式的“八股专家”“理学章句”,这说明新式学堂虽然出现,但受到旧式教育的影响和束缚,反映了教育转型艰难,B项正确;戊戌变法在1898年已经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当地各界人士都竞言开学堂”可知,新式学堂在社会上支持度较高,并非“遭到社会抵制”,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新式教育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军人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5. 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方需要进行宗教宣誓,缔约活动须有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以保障条约得到遵守;而1648年欧洲多国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个显著变化是对违反之后如何进行处罚作了成文规定。这一变化( )
A. 推动了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B. 印证国家统一发展的时代趋势
C 使得解决国际争端更具可操作性 D. 表明天主教会已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世界)。结合所学,并且根据材料“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条约的必须遵守以及违反处罚作了成文规定,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得“条约必须守信”不再仅仅停留在宗教信仰的层面,遵守条约的规定和违约的处罚有了明确的成文规定,成为国际法的一部分,使得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 更加具有可操作性,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欧洲君主国派遣外交使团,使近代外交制度逐步形成,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彰显 的主权国家平等理念,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而非国家统一发展,条约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不少国家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排除B项; “彻底丧失”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 在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理念指引,以相互尊重为基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长远目标,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说明中国( )
A. 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提出 B.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 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 多边外交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22年(中国)。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提供中国方案,说明中国作为当前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并非在2022年提出,排除A项;全球安全倡议面向的是全世界国家,而非仅仅针对周边国家,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当下的外交,未提及此前一个时期外交的情况,不能呈现外交的转变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
7. 洋例银是晚清汉口开埠通商后银两货币市场上通行的虚银两, “虚银两并无实物存在,仅是作为宝银的价值符号和折算标准而存在,代表白银发挥货币职能,用于记账单位和清算标准”。汉口也成为联结河南、湖南、江西等多个地区与上海汇兑的中转地。 汉口洋例银( )
A. 受官方认可不存在结算风险 B. 适应了银钱并行的货币运行格局
C. 使汉口成为了晚清重要商埠 D. 为跨区域大宗贸易提供极大便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主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晴(中国)。由材料可知,洋例银为虚银两,用于记账和汇兑等,便于跨区域大宗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受官方认可不存在结算风险,过于绝对,排除A项;结合材料及所学“银钱并行”并未涉及,排除B项;,排除;材料主旨涉及的是洋例银的作用,而非汉口的交通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8. 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到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立法( )
A. 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民众关切
B.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 为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D. 充分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中国)。据材料“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到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可知,新中国立法与时俱进,围绕群众利益,A项正确;1954年宪法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排除C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还是奋斗目标,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表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
史料 出处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诒曰: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胜。 《漳州府志》(1573年)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1594 年)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救民种植以当谷食,足采其腹,荒不为灾。 《福州府志》(1613年)
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挟小篮中而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明)苏琰《朱锁疏》
A. 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 B. 番薯最早传入之地应为福建漳州
C. 多种史料互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 D. 番薯的功用在明末即已受到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及所学可知,明末文献中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方式、路径记载各异,但均已认识到番薯在荒年可用于果腹的特点,在闽地逐渐推广种植,D项正确;“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番薯最早传入之地是福建漳州的结论,排除B项;多种史料互证不一定能够得出历史真相,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0. 考古工作者在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秦汉简牍中发现了大量的券书,券书内容涉及买卖交易、借贷债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这些券书签订流程都极为严格。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A. 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B. 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加强
C. 契约观念相当流行 D. 社会经济立法详细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券书内容涉及买卖交易、借贷债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这些券书签订流程都极为严格”可知,券书内容主要是秦汉时期借贷债务等经济活动,且券书签订流程严格,说明当时双方或者多方签约较为普遍,且执行较为严格,体现了当时契约观念较为流行,C项正确;秦汉时期券书对经济活动多有记录,但材料并未说明具体金额和买卖内容,看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且秦汉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非常繁荣”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券书虽签订流程极为严格,但政府是否在中间发挥作用无从得出,因此材料看不出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排除B项;券书不是法律文书,无从得出立法严格,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促使初等教育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②最早在英国发生
③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
④促进工厂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相关知识可知,①促使初等教育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③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④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制度的确立,促进工厂的产生,因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 近年来,智能机器自身的道德和法律地位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侵犯隐私、冲击就业、使人类“衰弱”或“去技能化”等问题,日益成为网民的热点话题。这反映出( )
A. 科技进步加剧社会治理的复杂化 B.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C. 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D. 互联网充满杞人忧天的反智言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人工智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侵犯隐私、冲击就业、使人类“衰弱”或“去技能化”等问题,日益成为网民的热点话题,反映出科技进步使得社会治理的复杂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排除C项;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是 “杞人忧天”,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衡量指标多种多样,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影响这一时期城市化率发展的原因有可能是( )
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数(万人) 城市化率(%)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①列强资本输出客观刺激②西方列强忙于一战
③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④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了全国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时间“1901年”“1920年”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城市化;1914—1918年,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国内兴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但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才基本统一全国,与题干时间不符。因此,①②③正确,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英法等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埃及人民为收回苏伊士运河不断进行斗争。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长期控制巴拿马运河地区,巴拿马人民为收回主权持续抗争。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 )
①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②损害了埃及、巴拿马的国家主权
③缩短了洲际之间远洋航行的距离 ④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法等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美国长期控制巴拿马运河地区,损害了埃及、巴拿马的国家主权;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缩短了洲际之间远洋航行的距离,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并不会动摇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欧洲中心地位的动摇在于其整体实力的相对衰落,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 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 )
A. 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影响 B. 医疗体系具有明显的霸权国家特征
C. “自由、平等、人权”思想的虚伪性 D. 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据本题材料可知,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是“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体现出其医疗卫生体系服务于美国的霸权主义,并未关注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美国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未提及科技创新能力受到政治体制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着医疗系统的问题出发,并未涉及“自由、平等、人权”思想的虚伪性,这更体现不出问题的本质,排除C项;根据材料“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说明美国的医疗科技创新技术发达,无法反映与疫情防治脱钩,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原本以商业公司身份起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全部基础。自不待言,这一结果只不过是对以下事实——随着英国国内工业革命的进展以及工业资本家实力的上升,私营贸易商和非法商人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开始造成实际打击——的追认罢了。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对印度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之一
B. 东印度公司依靠国家特权垄断了东西贸易
C. 走私贸易给东印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D. 东印度公司的衰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据材料“工业革命的进展以及工业资本家实力的上升”“是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打击的追认”并结合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和工业资产阶级实力的上升,资产阶级不再需要贸易保护,而是要求自由贸易,并对垄断贸易的反抗越来越强烈,故具有垄断贸易特征的东印度公司的衰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D项正确;工业革命前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而材料是工业革命时期,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史实基本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东印度公司的衰亡,排除B项;据材料“私营贸易商和非法商人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开始造成实际打击”可得出C项有一定道理,但是“巨大”程度夸大且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英国根据《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文官委员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从考试的形式上来看,只提出了笔试的形式,而面试、口试在《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无任何显示。这不能保证选用人才不但具有理论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比如像处理日常事务的实际能力以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等。《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指出:只有通过公开考试表明具有“通才”智力后,才能被择优录用。英国传统认为“通才”智力就是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因此高级文官的考试以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的优等学位资格为依据。牛津、剑桥这一类学校的毕业生虽然能言善辩,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这势必造成各部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摘编自田常华《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有关文官改革的内容。
【答案】17. 进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
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18. 评价:积极: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这有利于规范官员的选用与管理;文官任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不足:忽视面试、口试,无法保障选用人的综合能力;选拔标准忽视专业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
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一“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根据材料一“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可知,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根据材料一“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可知,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
表现:根据材料一“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并结合察举制的考核标准可知,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
评价:积极:根据材料“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可知,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这有利于规范官员的选用与管理;文官任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不足:根据材料“而面试、口试在《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无任何显示。这不能保证选用人才不但具有理论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比如像处理日常事务的实际能力以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可知,忽视面试、口试,无法保障选用人的综合能力;根据“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可知,选拔标准忽视专业性。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洋经济对大国发展有着内在的持久推动作用。英国就是一个正面典型。英国通过海洋向外扩张,不断谋求海外殖民地的经济资源,源源不断地为其自身发展注入财富,最终铸成“日不落帝国”。其实,在海洋发展初期,英国与西班牙、荷兰等海洋强国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为此制定一系列航海条例,并为贯彻法案不惜与荷兰开战。而当自身海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英国又将航海自由原则运用到极致,力图为英国海上霸主提供制度保证。
——摘编自冯梁《西方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79年,美国“航行自由计划”(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简称FON)出台,旨在通过对全球范围内被美国认为存在“过度海洋主张”的海域开展航行自由行动来保护美国的“航行自由权利”。2009年之前,美国赴南海开展航行自由行动的频次相对较低,且没有针对性地指向某一特定国家。2009年,美“FON”计划作出针对性调整,南海开始成为航行自由行动实施的重点。 “FON”计划的调整是为了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利用南海争端和航行自由问题打压中国的海洋主张,阻碍中国的发展进程。为此,美国逐渐增强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并不断以“航行自由”名义派遣舰机赴南海执行侦察、巡航任务。
——摘编自刘松岳《中美南海航行自由争端研究——基于海权观的视角”
材料三 中国在海洋领域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倡议是为了塑造良好、稳定的国际环境,而非谋求地区霸权、逼迫周边各国“选边站”。中国建设的是海洋经济发达、管控有力、合作广泛,拥有强大涉海综合实力的海洋强国,并将坚持奉行和平发展道路,摒弃“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坚定维护合法海洋权益,不争夺海洋霸权,不断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摘编自王宇轩《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的主要手段(至少两种),并简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9年以来美国“FON”计划调整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给世界海洋建设带来的启示。
【答案】18. 手段:推行重商主义;建立殖民贸易公司;殖民掠夺;发动殖民战争(任答两点)
影响: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的确立。(任答三点)
19. 原因:美国谋求亚太海洋霸权的需要;打压中国,阻碍中国发展;对中国南海战略意图及地区局势前景的无端担忧;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任答四点,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亦可)
20. 启示:海洋建设不以争夺霸权为目;应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任答两点,其他相近表述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手段,据材料一“制定一系列航海条例”和所学可知,推行重商主义;据所学可知,建立殖民贸易公司;据材料一“英国通过海洋向外扩张,不断谋求海外殖民地的经济资源”可知,殖民掠夺;据材料一“并为贯彻法案不惜与荷兰开战”可知,发动殖民战争。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可以从经济、科技和对外等角度进行分析,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的确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美国。据材料二“旨在通过对全球范围内被美国认为存在‘过度海洋主张’的海域开展航行自由行动来保护美国的‘航行自由权利’”和所学可得出,美国谋求亚太海洋霸权的需要;据材料二“利用南海争端和航行自由问题打压中国的海洋主张,阻碍中国的发展进程”和所学可得出,打压中国,阻碍中国发展;据所学可得出,对中国南海战略意图及地区局势前景的无端担忧;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据材料二“2009年之前,美国赴南海开展航行自由行动的频次相对较低,且没有针对性地指向某一特定国家。2009年,美‘FON’计划作出针对性调整”和所学可得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时代中国。据材料三“而非谋求地区霸权”可知,海洋建设不以争夺霸权为目的;据材料三“中国建设的是海洋经济发达、管控有力、合作广泛,拥有强大涉海综合实力的海洋强国,并将坚持奉行和平发展道路”可知,应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据材料三“中国在海洋领域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倡议”可知,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三、论述题(12分)
19. [新中国熊猫外交]
材料 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1957年,中国政府将大熊猫“平平”和“碛碛”以“国礼”的形式赠送给前苏联政府和人民。1972年,中国将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 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国赠予日本“兰兰”和“康康”两只大熊猫。从1957年到1982年, 中国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熊猫外交”的演变经历赠送、租借、合作研究三种方式。1982年,出于对濒危动物的保护,中国不再向国外赠送大熊猫,转而提出了大熊猫租借方案——国外的动物园可以采用短期租借大熊猫的方式进行巡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一步宣布停止商业目的的熊猫出租。1994年开始,又以科研合作的方式送大熊猫出国。
——摘编自武新明《新中国的曲线外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熊猫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新中国熊猫外交在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通过熊猫外交的形式建立与苏联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展现了一个“友好中国”的形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日益恶化,这一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逐步处于劣势,希望与中国接触和改善关系以共同应对苏联,在这一大环境下,通过熊猫外交客观上促进了中美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中国需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这一时期熊猫外交通过“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中国”的形象。1994年以来,中国熊猫交流实施主体日益多元化,熊猫外交平台也不断增多,功能也日益丰富,这时期的熊猫外交充分展现了大国气派和担当的形象。总之,新中国熊猫外交充分展现了国家形象,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不断发展。
【解析】
【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现代中国。
论题:审问题“新中国的熊猫外交”,据材料“以‘国礼’的形式赠送给前苏联政府和人民”“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为中国熊猫外交在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阐述:可利用材料涉及的史实展开阐述。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每个时间段从背景、概况、影响等角度展开阐述,可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充分。据材料“1957年,中国政府将大熊猫‘平平’和‘碛碛’以‘国礼’的形式赠送给前苏联政府和人民”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通过熊猫外交的形式建立与苏联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展现了一个“友好中国”的形象。据材料“1972年,中国将两只大熊猫……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日益恶化,这一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逐步处于劣势,希望与中国接触和改善关系以共同应对苏联,在这一大环境下,通过熊猫外交客观上促进了中美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据材料“1982年,出于对濒危动物的保护,中国不再向国外赠送大熊猫,转而提出了大熊猫租借方案——国外的动物园可以采用短期租借大熊猫的方式进行巡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中国需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这一时期熊猫外交通过“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中国”的形象。据材料“1994年开始,又以科研合作的方式送大熊猫出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1994年以来,中国熊猫交流实施主体日益多元化,熊猫外交平台也不断增多,功能也日益丰富,这时期的熊猫外交充分展现了大国气派和担当的形象。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如总之,新中国熊猫外交充分展现了国家形象,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不断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