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试题
文科综合 历史试题
24.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5.在战国兼并战争中,秦执政者在并天下的整体战略下,根据对新占领地不同战略定位,制定了“移秦民实新地、出其人和免臣迁居”等与之相适应的移民政策。此政策不仅延续至秦中央帝国的统治时期,还为后来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继承。这一政策( )
A.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手段 B.激化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
C.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D.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开发
26.东晋时,粤东北有位著名胡南来中原人,曰程旻。他生于晋,好读书,“值五胡乱华,晋室亡,乃结庐江滨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程旻所作所为,深得邦人称羡。这些邦人是与程旻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中原人。此又不失为东晋已有客家先民在粤东的佐证。这反映出( )
A.中原文明及士庶大规模南迁 B.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
C.中原地域特点影响较大 D.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
27.1313 年,元仁宗颁布的科举程式规定:“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此规定( )
A.反映了朱熹理学开始官方化 B.消除了蒙汉两族的文化差异
C.推动了元代思想文化的繁荣 D.增进了南北方思想文化认同
28.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明代的文学创作也非常关注饮食与服饰,如《祷杌闲评》中出现糕点、粥品 40 余种,《金瓶梅》中出现 29 种酒类和200 余种菜肴,《三言两拍》中对儒生、商人装扮的描写尤为细致。这反映出当时(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
C.社会生活呈现出世俗化趋势 D.描写民众生活成为文学主流
29.“助捐”是清政府要求洋务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无偿捐款。下表是轮船招商局的部分“助捐”情况。这些“助捐”( )
时间 助捐项目 金额
1878年 縣捐 18 000 余两白银
1879年 筹防捐 15 000 余两白银
1890 年 江浙縣捐 20 000 两白银
A.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B.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投资热情
C.反映了洋务派热心公益 D.体现了洋务企业的社会担当
30.新中国成立伊始,有经济学家提出,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私企与国企的配合,统一调整生产资料的分配,减少投资和生产的盲目性,也让资本家有贯彻国家产销计划的动力。与此同时,政府应将工人失业救济与企业经营分离。这些主张( )
A.是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探索 B.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旨在推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
31.1290年波罗的海周边不来梅、汉堡、科隆等城市组建了汉萨同盟,全力维护海上通道、反对海盗,保障贸易自由。14世纪同盟达到鼎盛,加盟城市多达70—80个。汉萨同盟的建立主要是基于( )
A.各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B.联合反对教会的压迫剥削
C.王权无力为城市提供有力保护 D.加强对城市公共事务管理
32.15、16世纪,许多西班牙官员认为:大帆船贸易导致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失,大多数白银流入中国;同时,财富也流向其他国家,如荷兰、土耳其、印度、波斯等国。这说明( )
A.西班牙工商业发展优势不足 B.西班牙失去对殖民地的控制
C.中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D.亚洲国家主导海上贸易发展
33.1781 年,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颁布宽容法令,宣布:新教徒及希腊正教徒均可自由建立自己的教堂、学校,并可自由集会,甚至担任军政职务。此法令( )
A.开启了宗教改革运动 B.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C.受到了启蒙思想影响 D.削弱了教会权威地位
34.1689年威廉三世带领英国加入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反法战争。战争中,威廉将原本由国务大臣承担的向国王提供建议、并依据国王旨意向海外代表下达命令等咨议职能转交给他的荷兰亲信,并将之作为“威廉的私人秘书”。由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C.英王权力日益膨胀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35.如表中各学者对“冷战”的看法( )
学者 观点
乔治.凯南 冷战是苏联“非理性”挑战与美国“理性”应对的结果。
柯尔科 冷战就是美国的大规模扩张和使用暴力
文安立 冷战是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相关联的,冷战是一种“国际体系”。
A.体现了欧洲中心论 B.因视角不同而结论各异
C.全面地评价了冷战 D.客观解释了冷战的影响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1872年,爱迪生建立第一个工业实验室,到1913年美国著名的工业实验室已发展到65个,吸收近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究工作。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二战后,科学研究出现“大科学”模式。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1956年,中共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立“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规划中确定了包括发展原子能和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遥控技术等项目。五六十年代在极端困难情况下, 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1986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在高温超导、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高性能云计算、载人航天、量子通讯卫星、北斗导航、 高速铁路等先进技术方面已经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科技进步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70年科技规划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并分析“大科学”研究兴起的背景。(1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科研及成就与五六十年代相比的重大发展。(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5分)
43.[制度的继承与创新](12分)
材料 唐政府中出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紧张局面:一方是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制度,一方是出于把它们应用于重新统一的帝国中远为复杂的形势的要求。唐代政府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这些继承的制度在此期间或被修改,或被更先进、更适用于新形势的体制所代替……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化和效益化的时期,又是对行政活动进行法典化和正规化的时期。当时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长治久安怀着信心,致使政治家们都倾向于以全帝国适用的统一制度和社会行为的持久准则来考虑问题。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请以“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对一些政治行为也有不同的评价。在中世纪时,如果对国王不忠或不服从,那将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即使对自己的上级领主不服从,也被看作是不忠行为。1628年“权利请愿书”指出,对国王的不忠,并不就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1649年在判处国王查理一世的死刑时,罪名是“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国王的地位已降低到国家和人民之下。经过“光荣革命”的事件,国王被赶走,新国王在种种条件限制下登上王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随着世界规模的经济联系的加强,国际的劳动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地实现了。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品,非洲提供劳动力(奴隶),亚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欧则在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中对“不忠”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时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大规模国际劳动分工对西欧的影响。(6分)
历史参考答案
2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体现的是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权力较大,王权尚未实现高度的集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权力较大,未涉及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排除B项;分权制衡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5.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执政者在并天下的整体战略下,根据对新占领地不同战略定位,制定了‘移秦民实新地、出其人和免臣迁居’等与之相适应的移民政策”与“此政策不仅延续至秦中央帝国的统治时期,还为后来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继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根据不同的边疆现状,确立了不同的管理政策,这是秦朝统治者对于国家治理手段的探索,A项正确;“激化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国家治理”,而“多民族国家统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该政策的目的是加强边疆治理,而不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
2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料“值五胡乱华,晋室亡,乃结庐江滨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此又不失为东晋已有客家先民在粤东的佐证。”及所学可知,东晋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出现了大量士族南迁的历史现象,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治国方针,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原人南迁的历史信息,无法直接得出中原地域特点影响较大的结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这一时期国家仍处于分裂状态,并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27.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的科举制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科举考试的内容上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这有利于推动北方蒙古人、色目人和南方汉人、南人在思想文化上的认同,D项正确;程朱理学在南宋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蒙汉两族的文化差异并没有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而完全“消除”,排除B项;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儒家思想与元代思想文化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明代的文学创作也非常关注饮食与服饰”可得出,社会生活呈现出世俗化趋势;材料主要说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趋强化无关,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只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描写民众生活成为文学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9.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此案例信息可知,洋务企业在多方面有无偿捐款,这些捐款用于赈灾和筹措国防,反映了洋务企业的社会担当,D项正确;洋务派的捐款不属于国家财政收入,排除A项;洋务企业的捐款体现了社会责任感,与人们的投资热情无关,排除B项;洋务企业的捐款属于“清政府要求”,并非热心公益,且洋务派的目的是自强和求富,排除C项。故选D项。
30.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私企与国企的配合,统一调整生产资料的分配,减少投资和生产的盲目性,也让资本家有贯彻国家产销计划的动力。”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国家加强对企业投资和生产的管理,推动了企业贯彻国家的产销计划,这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探索”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三大改造旨在推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萨同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海上通道、反对海盗,维护自由贸易,是各城市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说明的是各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业利益的保护,与反对教会压迫、加强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无关,排除BD项;材料未涉及王权对城市的保护,排除C项。故选A项。
3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大帆船贸易导致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失,大多数白银流入中国;同时,财富也流向其他国家,如荷兰、土耳其、印度、波斯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大量金银流入西班牙,但是西班牙的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将大量金银用于享受与购买奢侈品没有用于扩充生产中去,从而使得金银流向其他国家,A项正确;“西班牙失去对殖民地的控制”在进入现代之后,排除B项;“中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亚洲国家主导海上贸易发展”不符合史实,此时主导海上贸易发展是欧洲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3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1 年(奥地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1年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实行改革,实现了国家向近代化的飞跃,18世纪正值启蒙运动拓展时期,约瑟夫二世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等措施均体现了自由、平等等启蒙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宗教改革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排除A项;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教会的权威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3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威廉将原本由国务大臣承担的向国王提供建议、并依据国王旨意向海外代表下达命令等咨议职能转交给他的荷兰亲信,并将之作为‘威廉的私人秘书’”可知,威廉将原属于国务大臣的职责转让给他的荷兰亲信,说明国王还拥有一定的权力,君主立宪体制还不完善,B项正确;1689年已经颁布了《权利法案》,议会有权制约国王,排除A项;此时国王的权力受到制约,没有日益膨胀,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刚刚颁布,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35.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受到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政治立场的影响对冷战的观点也大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历史解释因视角不同而结论各异,B项正确;欧洲中心论认为欧洲的经验、价值观和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适性,并且欧洲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他们都因视角不同而结论各异,不能全面地评价冷战,排除C项;材料中的学者主要是在表述“什么是冷战”的看法,排除D项。故选B项。
42.(1)变化: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6分)
背景: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国家鼓励科学研究;二战后,美苏冷战客观上推动科学研究规模扩大;科学研究的发展,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相联系,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8分,一点2分,满四点即可)
(2)发展:高精尖科技快速发展,“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批准实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在基础科学及高性能云计算、载人航天等先进技术方面位居世界领先水平。(6分,一点2分,满三点即可)
(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要与时俱进;坚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政府应为科技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 (5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晚期以来的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 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 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可归纳出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一“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可得出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据材料一“工业实验室已发展到 65个,吸收近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究工作”可得出大量的科研人才;据材料一“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可得出国家鼓励科学研究;据材料一“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得出二战后,美苏冷战客观上推动科学研究规模扩大;据材料一“ 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可得出科学研究的发展,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相联系,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材料二“中共中央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在高温超导、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高性能云计算、载人航天、量子通讯卫星、北斗导航、 高速铁路等先进技术方面已经位居世界领先水平”可得出高精尖科技快速发展,“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在基础科学及高性能云计算、载人航天等先进技术方面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要与时俱进;坚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据材料一“ 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材料二“国务院批准”可得出二政府应为科技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据材料一“ 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材料二“科技进步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可得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
43.【参考答案】
示例1
论题:中国古代制度体系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2分)
论述:秦始皇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从汉到明清,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均被继承。但各个朝代又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同时,也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和本朝的特点,在制度上又有创新,如隋唐设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集体行使相权,既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决策的失误,这是中央官制的一大创新。地方上,元朝实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选官制度上,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宋朝发展了科举制,促进了阶层的流动,也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创立是世界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8分,条理清晰,内容明确)
综上,自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后,后世基本沿袭,但各朝各代在总结前朝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进行制度创新,故而中国的制度体系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2分)
示例2
论题:政治制度的继承创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论述:汉代沿袭了秦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创新。其在中央沿袭了秦的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地方上沿袭郡、县二级制,并逐渐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在基层将百姓编户入籍,以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县下设乡、里、亭负责政令传递和维持治安,将民众建立什伍组织以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选官制度以察举制为主,选拔了大量人才,完善了官僚制度。确立巡视监察体系,中央以御史大夫为首监察百官,州设立刺史巡行郡国。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开始把儒家思想融入法典。
因此,西汉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示例3
论题:政治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述:在中外历史上,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进步,往往和制度创新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挥中央政府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近代西方,英国创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等,都符合本国国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可知,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时期的制度创新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为古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唐代政府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这些继承的制度在此期间或被修改,或被更先进、更适用于新形势的体制所代替”可以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制度体系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然后结合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相关知识加以论述:秦始皇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从汉到明清,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均被继承。但各个朝代又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同时,也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和本朝的特点,在制度上又有创新,如隋唐设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集体行使相权,既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决策的失误,这是中央官制的一大创新。地方上,元朝实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选官制度上,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宋朝发展了科举制,促进了阶层的流动,也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创立是世界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最后得出结论:综上,自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后,后世基本沿袭,但各朝各代在总结前朝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进行制度创新,故而中国的制度体系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其他论题言之有理即可。
44.(1)变化:中世纪时,对国王和上级领主的不忠或不服从;1628年,对公共事业的不忠;1649年,对国家和人民不忠。(3分)
原因:制度传统:大宪章开创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精神;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传统。经济基础: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壮大,在议会中提出诉求。政治基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国家利益代表发生变化(或者人民主权原则的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确立,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思想基础: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6分)
(2)影响:积极:为工业革命提供资本;新的商业帝国崛起;加速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欧洲在世界经济中跃居先进地位;商业革命。(4分)
局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或者价格革命)。(2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西方)。变化:据材料“在中世纪时,如果对国王不忠或不服从,那将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可知,中世纪时,对国王和上级领主的不忠或不服从;据材料“,对国王的不忠,并不就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可知,对公共事业的不忠;据材料“在判处国王查理一世的死刑时……国王的地位已降低到国家和人民之下”可知,对国家和人民不忠。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制度传统、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进行说明。在制度传统上,大宪章开创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精神;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传统。在经济基础上,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在阶级基础上,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壮大,在议会中提出诉求。在政治基础上,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国家利益代表发生变化(或者人民主权原则的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确立,君主权力受到制约。在思想基础上,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影响:据材料“而西欧则在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早期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资本,推动了新的商业帝国崛起,加速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欧洲在世界经济中跃居先进地位。世界贸易的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加、数量增加,爆发商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国际分工对西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等代表的价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