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图片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图片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09: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高二历史集备组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 小题,共45分) 审题:高二历史集备组
1. 西周时期,王室重臣召公劝谏周厉王“历民之口,甚于防川”。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师旷也劝谏晋倬公说,上天为民立君,为君设立辅佐,“勿使过度(过分)”。这反映了( )
A. 社会舆论决定君王行为 B. 君权受到了相权有效限制
C. 民贵君轻观念成为共识 D. 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力
2. 西周和春秋时期,“相”为礼宾之官。战国时期,“(相) 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相”的变化反映出( )
A. 贵族政治的确立 B. 君主集权的增强 C. 选官标准的提高 D. 等级制度的消亡
3.元朔五年(前 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汉武帝时的上述措施( )
A. 促使察举制开始出现 B. 适应了思想统一的需要
C. 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 利于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4.首匿是汉律规定的一条罪名,指主谋藏匿罪人应处以重罚。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下诏,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这反映出( )
A. 西汉法律制度细致严密 B. 休养生息政策得以恢复
C. 儒家伦理影响刑罚处置 D. 官僚贵族特权受到保护
5. 西晋末年至北魏初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空前破坏。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却有了很大的提高:《齐民要术》中提到的蔚犁以及用于播种的耧,都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果木栽培及保墒技术等,在当时也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主要归因于北魏中期以后( )
A. 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B. 经济重心逐渐移向南方地区
C. 抑制了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 D.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封建化
6. 洗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杰出(但人)大首领。她统率并引导本部落民众多做好事、善事,后归附隋朝被加封为谯国夫人,其生平载于《陷书》等正史,洗夫人文化在粤、桂、琼地区极具感召力。冼夫人故事的流传可以说明岭南地区( )
A. 民间对英雄人物的期待 B. 主流价值影响生活观念
C. 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 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加强
7. 安东都护府是唐朝设在东北边疆的军政管理机构。下表是部分安东都护情况表,据此推断,安东都护府( )
都护 之前经历 起用原因
薛仁贵 平民 征战东北
高侃 中小地主 能征善战
泉男生 高句丽贵族 征战东北、担任边州长官
居突铨 望族勋贵 能征善战
A. 实现了边疆和内地治理一体化 B. 有利于边疆的开放和丝路畅通
C. 满足多政权并立下的统治需求 D. 采用征抚相济的手段管理边疆
8.“桃花石”即“中国”的意思,原有“大汗(汉)”之意,是西域外族对中原汉人的称呼、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的词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直译就是中国回鹘人。由此可推知( )
A. 少数民族政权不断汉化 B. 中原政权加强边疆管理
C.各政权开启同一化进程 D. 民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9. 遗赐为古代帝王死后,继任者把其遗留物恩赐给部分周边民族政权统治者的一种外交活动。宋代进行遗赐时,采取差异化对待,在遗赐物品种类和数量上,辽、金为第一档,远超其他各国; 西夏为第二档;西蕃 交趾等为第三档。据此可知,宋朝遗赐( )
A 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 B. 旨在稳定政权环境 C 导致国家的积贫积弱 D. 强化了对边疆统治
10.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是说官员一经皇帝任命为考官,必须立即锁宿。锁院期大约五十天左右,考官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锁院制的实行( )
A. 使官员文化素质提高 B. 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C. 使选官制度趋于公平 D. 集中了选拔人才的权力
11.《袁氏世范》最初是宋代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刻版印刷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赚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宋代家训( )
A. 体现了儒学思辨特征 B. 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 成为了封建统治工具 D.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12. 1133年,大理曾主动向南宋提出“请入贡且卖马”,被南宋拒绝:“令卖马可也,进奉可勿许,安可利其虚名而劳民乎 ”对于过去朝贡往来频繁的东南亚诸国,更采取了却而不受的态度。这反映了南宋( )
A. 偏安江南而不思北伐 B. 朝贡体系稳固 C. 较为务实的贸易思想 D. 民族政策开明
13.下图是元朝政府铸造的铜权(秤锤)。在其不同位置:分别用波斯文 畏光体蒙古文、汉字、八思巴文刻铸了“三十五斤秤”“斤半(锤)”等字样。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往来 B. 统治者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C. 海内外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 D.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
14.清朝对官吏考核每三年一次,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这一做法( )
A. 旨在提升官员执政能力和忠诚度 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
C. 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D.建 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1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 分裂动荡导致专制权力产生 B.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C.武力夺取政权有利于国家统 D. 君主专制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
16.下表为洋务运动时期派遣赴美留学的 120 名幼童中学成归国后从事的职业情况。由此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
职业 铁路工程师 政客 外交官 海军 税务海关 教师 总理
人数 14 3 16 20 3 3 1
职业 采矿工程师 律师 经商 医生 电信工作 记者
人数 9 1 8 3. 16 3
A 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 促成了社会性质的嬗变
C. 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D. 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17 下图是洋商在上海《申报》投放的西方军械广告总量统计图,它反映了( )
A.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8 清末新政取得一定成效
C 早期现代化尝试效果显现 D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18.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等学堂如下课程、课时。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1
课程 修身 卖经讲经 中学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A. 改革具有民族特色 B. 重在培养维新人才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旨在提升国民素质
19.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1913年10月,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民生与专制之间的斗争激烈 B -君主专制独裁的观念根深蒂固
C 责任内阁制在中国难以推行 D. 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20.如表为1β41年年底晋西北敌后亢日根据地党委各级干部成分情况统计表。这一干部成分构成(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其他
县长 4.3% 26.1% 39.2% 13.3% 17.1%
县科长、干事 8.1% 28.6% 31.9% 26.2% 5.2%
区长 4.4% 23.6% 42, 7% 25% 4.3%
A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体现了全国联合抗战必胜的信念
C.有利于消除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 9 适应了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21.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字之改( )
A.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3.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推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 D. 有利于依法治国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2.中国政府于2000 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下图为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部分)。从中可以看出( )
A. 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B. 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C. 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高度自治 D 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
23. 2023年3月 26日,中国同洪都拉斯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两国政府决定自公报签署之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洪都拉斯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自此,与台湾建交的“邦交国”仅剩13个,这表明(
A. 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B.一国两制政策是历史大势所趋
C. 国际社会支持海峡两岸统一 D.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普遍共识
24. 考古发现,古希腊城邦最主要的历史遗址往往是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露天剧场等,它们用以举行城邦会议、宗教节庆、戏剧演艺等活动。这些公共空间在当时( )
A. 体现了希腊城邦的权力秩序 B. 促进了希腊民主和平的实现
C. 抑制了城邦公民的个性发展 D. 增强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25.古代罗马一位农民向法庭申诉,称他的邻居在屋顶上喂养鸽子,这些鸽子飞到他的田地上吃掉了作物。问题在于,鸽子属于野生动物,法律规定野生动物属于公共财产 最终,法院裁定邻居需对鸽子造成的损失负责,尽管鸽子本身并不属于邻居所有。这体现了罗马法( )
A. 注重诉讼程序的规范 B. 对私有财产给予尊重和保护
C.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 D.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26.中世纪英王在加冕誓词中要承诺遵守和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但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王时,却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A.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变化 B. 总统共和制度的最终形成
C. 加冕仪式赋予王权合法性 D. 有限王权的传统开始确立
27. 在英国,18、19世纪的议会至上原则,随着行政权力的增强实际上已被抛弃了。20世纪以来, 已经不是议会至上,而是内阁至上,是内阁控制议会,而不是议会控制内阁。因为议会的大多数动议由内阁提出,对于这些内阁的动议和提案,作为群体的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这一局面反映了英国( )
A. 君主立宪制仍待完善 B. 权力制衡遭到破坏 C. 宪政体系下权力重构 D. 政党政治受到阻碍
28. 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 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分官使他精疲力尽。1881年7月2日,新任总统加菲尔德在华盛顿的一座火车站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身受重伤,两个多月后不治身亡。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A. 政党分肥制影响政治稳定 B.总统权力失去制度约束
C. 联邦政体面临着严峻挑战 D 政治制度具有不稳定性
29.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决定对文官制度实施改革,规定文官招募向全社会开放,不论种族、肤色和性别,符合条件者都可进入文官系统,而且要求其任职人数比例符合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此可知,这一改革( )
A.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 扩大了美国的民主基础
C. 消除了种族歧视的现象 D. 造成了文官系统的臃肿
30. 作为联合国的司法裁决机构,国际法院成立之初便饱受质疑,批评者指责它为发达国家霸权地位的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0世纪70年代,国际法院进行诉讼程序改革,强调法官背景的多元化,尽可能减少大国政治对于司法的影响。国际法院的改革( )
A. 完善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B. 推进了国际关系法治化
C. 保证了国际争端的平息 D. 终结了美国的强权政治
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55分)
31.(22分)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对于今天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 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材料三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清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使得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 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济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列举汉代、唐代、宋代、明代为加强皇权赢采取的主要制度/措施。 (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元代管理“腹里”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简述元朝行省制的历史意义。 (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举出2 条清朝疆域治理的主要措施并谈谈你对历代政府重视边疆管理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 (6分)
32.(21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时而异,几经嬗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 看法
利玛窦(1552—1610年),明万历年间来中国居住达30年: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 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魁奈(1694—1774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 “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 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
伏尔泰(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 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休谟(1711—1776年)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种方式交流感情”“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 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
材料三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性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 根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图示填写完整。(5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西方人眼中的“科举制”形象。 (8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分)
33. 民法典正式施行是中国人民民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 被迫中断。“文革”开始后,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完全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 为适应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 1993年开始起草《合同法》, 1998年开始起草《物权法》。
21世纪 2015年, 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
从表格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