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责任与担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前,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一项迫切任务是撰成系统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编撰《中国历史编纂学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历史编纂学史与史学史的学科之间关系加以辨析。
中国史学史于20世纪初由梁启超提出,此后百余年中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逐步建立并日趋壮大。白寿彝先生于1981年撰写了《谈史学遗产答客问》四篇文章,确立了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就是中国史学史的分支学科的理论,认为它可与史学思想、理论发展史、历史文献学史相并列。而从这一分支学科角度看,除了全面研究和论述历史编纂学发展进程、主要成就及其理论问题之外,我们还要把跟它关系十分密切的历史叙事技巧也包括进来;同时,也要论述与历史编纂互有密切关系的历史理论和史料学的相关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推进对于三千年中国史学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
根据历史编纂学史的研究对象、任务,本学科的基本部件大致包括:史著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史家著史精神,史著体裁选择和内容特色,史书体例运用,史学名著的史论成就,历史叙事技巧,史官制度的演变以及官修、私修的互动,史著成就的影响等。凡属于上述基本部件的要着重论述,尤其对于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应大力发掘、阐释,以丰富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的学科内涵,凸显原创性价值。历史编纂学以时代条件和史家著史精神、体裁选择和史著内容特色、体例运用等项为基本构件,从这些方面作深入开掘、阐释,就能提出新课题,得到新创获。进入近代以后,史家的历史观点、著史目的、史书记载的史实等都产生极大变化,尽管如此,历史编纂学近现代部分仍应以上述诸项为基本构件,既要充分关注鸦片战争以后史著的时代性,又要保持研究模式的前后贯通性。
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与史学史有互相交叉、重叠之处,但按照不同学科体系,探讨和论述的内容各有侧重,互有分工。譬如关于历史编纂学史论述的“起点”,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所要论述的是历史编纂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应以有珍贵内容、有编纂目的、有编纂技术的史书载体之出现,作为论述的“起点”,如《尚书》创立以“记言”为主体的史书形式,编排、组织有一定之法,成为中国历史编纂重视体例的发端。而先秦诸子中的史论及其他史论成就在史学史著作中多有论述,对于史论之作不作详细论述。再如,东汉时期的《东观汉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家后汉史之作,原书已佚,对于这类著作,不作重点探讨。还有一些属于文献汇编,或考史著作,也不作为研究重点。赵翼《廿二史札记》,其中论历代正史的编纂过程、体例特色等项内容,因与历史编纂学直接相关,则要认真研讨。
(摘编自陈其泰《历史编纂学史与史学史存在差异》)
材料二:
作为史学史与史学理论领域的名家,陈其泰教授秉承其先师白寿彝先生的教诲,经过三十余年沉淀与不懈努力编撰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一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理论前瞻性。
在对先秦时期重要典籍《国语》的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的认识上,书中指出《国语》以记载春秋时代卿大夫们的“嘉言善语”为特征,传承了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形式,并成功地把“记言”和“记事”二者结合,叙述历史事件和刻画历史人物,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历史演进过程的复杂性,成为用“纪事本末法”叙述历史的初步范式。其与《左传》一道,标志着先秦史学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亦为中国史学在不久以后出现更加成熟的史学著作奠定了基础。
在对《史记》诸“世家”历史编纂成就的论述上,书中指出以往一些学者批评司马迁“名实无准”“自乱其例”,其实是未能辨明司马迁针对三十“世家”不同篇章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运用了灵活的编纂范式和体例。司马迁将孔子、陈胜等布衣素人列为世家,则体现了其对古圣先贤或农战领袖的表彰;又把汉初一批开国功臣萧何、曹参、张良等人纳入世家,是肯定他们“辅拂股肱”的作用,与自己颂扬汉朝历史进步的“宣汉”立场保持一致。《史记》“世家”体裁的创立,实是司马迁对当时历史编纂难题的精巧解决。
在对《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的考察上,书中认为《新唐书》是北宋中叶官方修史的重要成果,其在“述往”之余,更着眼于“思来”,其中既有因不屑五代衰世而借助重新修撰唐史以争正统地位的色彩,又有以唐史为鉴巩固当世统治的现实诉求。具体到编纂方法上,便是极其重视唐代治乱的经验教训和典章制度,在总结唐代政治得失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深刻见解。同时由于北宋文治大兴,与五代修史环境截然有别,所据文献见闻益广,故在一定程度上又有补《旧唐书》之阙的意义。
此外,在对于如《史通》一书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明末私修明史风气的兴盛、唯物史观与“新史学”的演进、中西古代历史编纂学的比较等许多理论与实证问题上,书中都有积极的创获,彰显了作者们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努力探索、勤奋耕耘的成果,也代表了创造性阐释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的精深水平。
(摘编自张淑一《构建中国历史编纂学学科体系之作
——评陈其泰教授主编〈中国历史编纂学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编写辨析历史编纂学史与史学史的学科之间关系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前提。
B.历史编纂学史重点研究史著的编写及发展史,史学史重点研究史学思想、理论的发展史,两者既互相交叉,甚至重叠,又各有侧重,互有分工。
C.陈其泰教授秉承白寿彝先生奠定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理论,经过三十余年不懈努力编写了具有鲜明原创性和理论前瞻性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
D.《史通》一书在历史编纂理论上的积极创获,彰显其作者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努力探索、勤奋耕耘的成果,代表了创造性阐释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的精深水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推进对中国史学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历史编纂学史不仅要全面研究、论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问题,还要研究历史叙事技巧,论述相关的历史理论和史料学的问题。
B.陈其泰认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家后汉史之作,如《东观汉记》,因原书已佚,无从考证它的编纂目的和编纂技术等,在编写《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时可不作重点探讨。
C.《国语》既传承了《尚书》以“记言”为主体的史书形式,又将“记言”和“记事”二者结合,推动“纪事本末法”的发展,在中国史著编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是随着历史而发展的,到了近代,史家的历史观点、著史目的、记载史实等都产生极大变化,因此研究既要关注史著的时代性,又要保持研究的贯通性。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历史编纂学史研究重点的一项是(3分)( )
A.《战国策》以国别为体例,记录战国时策士的活动及权谋智辩的故事。
B.《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总结历史得失,供统治者借鉴。
C.《红楼梦》“大旨谈情,实录其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传统历史编纂体系进行批判与重建。
4.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给“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下一个简单定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校开展关于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的研究性学习,请你概括介绍《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一书具有哪些原创性。(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被荒唐证实着的传说
铁 凝
围绕一座赵州桥,有着许多故事,人们把它编辑成书,有字典样厚。那故事大都和八仙联在一起。
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鲁班修完这座长虹般的拱桥后,便有八仙纷纭而至的事:他们怀着对人间的疑惑且玩世不恭的心理,尽与鲁班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先是张果老倒骑驴背对鲁班的戏弄,而后是柴王对这桥在力学方面所进行的更严峻的考验。然而鲁班经受住了这考验,在桥的存亡关头,他只身乘小舟用手托住了这桥,从此在桥的石拱上留下了永恒的凭证——一个簸箕大的手印。
包括这鲁班在内的传说毕竟是传说,八仙当然不会光顾这里,设计并主持这建桥工程的也不是鲁班,那本是隋朝大匠人李春。这些建桥的荣誉不知何时、又因了一个什么契机而转移给鲁班的。人的主观愿望原来是这样顽强,即使后来有人在桥头立塑像为李春正名,人们还是执拗地认定桥是鲁班所建,参观者还是不顾守桥者李春的存在直奔那桥的本身。也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李春和鲁班倒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了吧,这本是一个民族的璀璨,就像经过几个朝代才完整起来的长城,荣耀都归于秦嬴政一人那样。
我不止一次登上赵州桥,不止一次为它那宏伟的体魄、精巧而合理的结构、美不可言的装饰所倾倒。我尤其喜欢栏板上的装饰浮雕,那上面雕的尽是蛟龙的穿水和蛟龙们扭结在一起的嬉戏。
有雕塑家告诉我,这龙和水、水和龙用浮雕表现本是一件不易之事,它不似明清两代宫廷的丹墀,不似那些黄瓦朱墙前的华表石柱,那些龙们都带着一身华贵,带着一身皇族统治欲的威严,因而也带着一身程式和套数。这里的蛟龙不然,它纯属一些普通人没有限制的自由想象,好像在绘制草稿时,任何借鉴都没有,它们本是平民们大脑和手的自由驰骋。那些流畅的线,那些龙和水恰当的凹陷凸起,那些朴实无华、削石如泥的刀法,那实在是一种神奇的豪迈,是智慧和力量的结合。似这样神奇的豪迈,这样的智慧和力,你只有在欣赏罗丹和米开朗琪罗时才会有同感。
然而,这些身着粗布大袄、曾在干涸的河床里做着棉花和梨的生意的赵州人,是怎样获得这智慧和力、这神奇与豪迈的?尽管他们有大匠李春做指导。也许不只我一人在获得这欣赏的满足之后,又带着这疑问离去。
前不久我又一次来赵州,这次是陪几位文学和美术界同仁来看这座桥的。中午,由这县的政府招待我们在政府招待所吃午饭,我知道这里人不讲应酬、少寒暄。此时面对这一桌连我都认作名流的来客,政府方面竟连一个作陪的也没有。只有招待所的服务员双手捧着一个个大茶盘、大脸盆忙活着上菜,一只红烧肘子足有十几斤重,连着猪的蹄脚和盘端来;一块块油炸豆腐有半个鞋底大小,且刀工之不规矩到你难以置信的地步;一脸盆“糊汤”里漂着二三寸长的馃子段和大衣扣子般大小的葱花;其余菜肴被装在盘里都像山样的满当。没有人为你劝酒夹菜,一切方便都留给你。你尽可不管不顾,你尽可吃得失态。这实在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失却了左顾右盼的境界,一种无须做作的境界。饭后,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早将一筐上好的雪花梨搬上了我们乘坐的面包车。显然,它本来也是席间的一道水果点心,因了我们的急于赶路才被搬至车上的。
车开起来,大饱了那肘子、那豆腐、那山模山样的炒菜的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梨筐。原来就像赵州人炮制了那出其不意的菜肴一样,赵州的自然不知为什么也把这梨造就得如此出人所料。每个梨足有一斤以上吧,那粗犷的模样、沉重的分量,你拿在手里像拿起了一件称手的打制工具,好像人的嘴原本是不可以对付它的。面对这个大自然的随意造就,你怎么也无法将它与珍稀果品相提并论,充其量不过是个大水萝卜吧,虽然它以它的真正品格早已驰名中外了。有人把嘴张个满圆咬下一口,在证实了这梨本不是大水萝卜之后,高叫着说:现在我明白赵州人为什么能雕出那么好的栏板了。你们想,吞个红烧肘子,喝一脸盆糊汤,再吃个斤把重的大梨,然后拿起榔头上桥。
又有人补充说:没人和你推让寒暄,你是自管自地吃饱的。招来了一车人的笑。然而谁都觉得这是个最接近答案的答案,虽然它充满不折不扣的荒唐。(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班造桥,八仙纷纭而至的故事使赵州桥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把与赵州桥相关的八仙故事编辑而成的书,厚如字典一般。
B.赵州桥形如长虹,体魄宏伟,结构精巧,装饰美不可言,不仅是中华民族古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C.隋朝人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可人们却执拗地认定桥是鲁班所建,“执拗”一词表明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否定态度。
D.明清两代的宫廷丹墀和黄瓦朱墙前华表石柱上的那些龙虽然华贵、威严,但因带着程式和套数,并不难以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有关赵州桥的传说故事开篇,体现了赵州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后文探寻赵州人建桥之疑做了铺垫。
B.八仙怀着对人间的疑惑且玩世不恭的心理戏弄和考验鲁班的传说,从侧面表现了赵州桥的建造技艺与所受的赞誉。
C.作者将欣赏赵州桥时的感受与欣赏艺术家罗丹和米开朗琪罗时的感受作对比,意在赞美普通平民的智慧和力量。
D.赵州雪花梨模样粗犷,是大自然随意造就的,无法与珍稀果品相提并论,可是品格极高,作者将其作为赵州人的象征。
8.本文在写赵州时用大量笔墨写了吃午饭的情形,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标题中的“荒唐”一词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①,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②而浮之江。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节选自《乐毅报先王书》,有删改)
文本二:
昔者,吴王夫差兴师伐越,败兵就李。大风发狂,日夜不止。吴王曰:“寡人昼卧,梦见井嬴溢大,与越争彗,越将扫我,军其凶乎?孰与师还?”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师败矣!臣闻井者,人所饮;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吴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风北来,助吴也。昔者武王伐纣时,彗星出而兴周。武王问,太公曰:‘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胥闻灾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愿大王急行,是越将凶,吴将昌也。”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③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
伍子胥父奢,为楚王大臣。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悦之,欲自御焉。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④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于楚,胥死于吴。《诗》云:“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是之谓也。(节选自《越绝书》,有删改)
注 ①阖闾:一作阖庐,春秋时吴国国君。②鸱夷:用马皮做成的囊。③种:越王勾践的谋臣文种。④尚:伍尚,伍奢的大儿子。
10.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每画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王A拒B之C谏D听E谗E邪G之H辞I系J而K囚L之M待N二O子P而Q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伐,指讨伐,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的“伐”不同。
B.疏,指疏远,与《谏逐客书》中“疏士而不用”的“疏”相同。
C.背,指反叛、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
D.遇,指遇到,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遇”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乐毅认为,伍子胥的死和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有关。
B.夫差攻越时,白天做了个梦,伍子胥毫无根据地欺骗夫差,说梦境是吉兆。
C.子贡对伍子胥知道要被杀也没有离开吴国是肯定的,对文种留下封侯是否定的。
D.楚太子迎娶秦国美女,楚王想把她留为己用;伍奢进谏,楚王听信谗言,关押了伍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伍奢和伍子胥的结局都是悲剧,结合文本二说明悲剧是如何造成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元丰行示德逢①
王安石
四山翛翛②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
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
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
元丰圣人③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
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④至老歌元丰。
注 ①元丰:宋神宗年号。德逢:杨骥,字德逢,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期的邻居。当时王安石所制定的新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已推行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变法遭到一些反对和抵制,王安石被迫退到金陵半山堂闲居。②翛翛:此处形容草木枯萎。③元丰圣人:这里指宋神宗。④击壤: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壤,一种木制戏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写四周山岭枯萎的草木映着火红的太阳、田地干裂的景象。
B.“雷蟠”一词从听觉上写雷声,“电掣”“云滔滔”两词从视觉上写电光和乌云。
C.第七、八句实写“旱禾”得雨而长得繁茂;豆苗复苏,长出了饱满的豆荚。
D.最后两句化用典故,说杨骥虽然在野却不困窘,到老都会击壤歌颂宋神宗。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相似。
(2)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这佐证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草”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可以用来表现顽强的生命力,寄予不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纸千年”的中华古籍吸引着一代代学者悉心呵护、苦心钻研,却也一度面临保护不力等现实问题。(1)____________,此去经年,那泛黄的古籍,是前人厚重思想文化的物质承载,是五千年中华历史底蕴的文字见证。然而,近年来,( );一些古籍被束之高阁,“文渊大库,一锁了之”,成了摸不到、看不着、读不懂的“死书”,趋于小众化。(2)____________的古籍并非“无用的故纸堆”,而是中华智慧的结晶。①屠呦呦从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发现一个“治寒热诸疟”的药方,②连续经过多年反复科学实验,③终于提纯出青蒿素,④救治了数百万疟疾。⑤保护好古籍孤本并让古籍“醒过来”的更广泛意义还在于现代人可以通过一部部古籍,⑥打开时空之门,⑦直观灿烂中华文化,⑧接通思想情感,索取智慧力量。做好古籍工作,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不是(3)____________的事,绝不能停留于“口头重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保存不善,部分古籍出现虫蛀、脆化、霉蚀等现象,有的甚至粘连严重变成“书砖”
B.一旦保存不善,虫蛀、脆化、霉蚀等现象就会出现,部分古籍甚至粘连严重变成“书砖”
C.一旦保存不善,部分古籍出现虫蛀、脆化、霉蚀等现象,有的甚至粘连严重变成“书砖”
D.因为保存不善,虫蛀、脆化、霉蚀等现象就会出现,部分古籍甚至粘连严重变成“书砖”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史学是一门实证的学问,凡事能证实即可。但实证的基础是史料,而实际遗留下来的史料,可能不过是原初材料的千百万分之一。古代史不用说,研究近现代史的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真到了论证具体问题时,立刻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因此史料不足是史学家面临的常态。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史无明文,便以为实无其事。胡适曾说:“历史学家需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二是高远的想象力。”前者用以严格地评判史料,近于科学;后者则偏于艺术,史料空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曲者可以于无声处表意,画家可以不着笔墨而传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历史就真正被割断了。后人了解历史必须依靠史料,但不意味着存留的史料就是过去的全部历史,用近代史学家蒙思明的话说:“高明的史学家,不仅能够根据史料知道历史,更能由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结合材料内容,对“史学家最需要想象力”的原因进行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昭公二十年》记载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侯打猎回来,梁丘据驱车赶到。齐侯说:“只有梁丘据与我相处和谐!”晏子说:“梁丘据只不过是和你相同而已,哪里能够称得上是和谐呢?”齐侯问:“‘和’与‘同’有什么不一样吗?”晏子回答说:“不一样。‘和’就好像做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味道太淡了就加调料,味道太浓了就加水冲淡,这样的羹汤才好喝。弹琴也是这样,只有把不同的音组合起来,才好听。君臣之间也是这样,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国家的政治才能平和。现在,您和梁丘据的关系就不是这样。您认为行的,梁丘据也认为行;您认为不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行。就好像用清水调剂清水,谁能喜欢呢?如同弹琴一样,老弹一个音调,有谁爱听呢?应该讲‘和’而不讲‘同’的道理就在这里。”
以上材料中,晏子用做羹、弹琴来类比君臣的相处之道,阐述“和”“同”之异,这个道理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八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1.B [A项说法有误。由材料一第一段“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一项迫切任务是撰成系统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可知,编写《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可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但不能说编写《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前提”;“辨析历史编纂学史与史学史的学科之间关系”是编撰《中国历史编纂学史》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说《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就是“辨析历史编纂学史与史学史的学科之间关系”。C项说法有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白寿彝先生“确立了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就是中国史学史的分支学科的理论”,而没有说白寿彝先生奠定了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理论;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陈其泰教授秉承其先师白寿彝先生的教诲”,而没有说“陈其泰教授秉承白寿彝先生奠定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理论”。D项说法有误。《史通》只是材料二的作者在论述中举的一个例子,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在历史编纂理论上的积极创获……”说的是《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一书。]
2.B [“陈其泰认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家后汉史之作,如《东观汉记》”错。由材料一第四段“再如,东汉时期的《东观汉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家后汉史之作,原书已佚,对于这类著作,不作重点探讨”可知,《东观汉记》是东汉时期的著作。]
3.C [材料一第三段说“本学科的基本部件大致包括:史著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史家著史精神,史著体裁选择和内容特色,史书体例运用,史学名著的史论成就,历史叙事技巧,史官制度的演变以及官修、私修的互动,史著成就的影响等。凡属于上述基本部件的要着重论述”。A项《战国策》体现史著体裁选择和内容特色,属于历史编纂学史研究重点。B项《资治通鉴》体现史著体裁选择和内容特色,属于历史编纂学史研究重点。C项《红楼梦》属于文学史研究的对象,不属于历史编纂学史研究重点。D项《中国历史研究法》体现史著成就的影响,属于历史编纂学史研究重点。]
4.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是一门以中国历史史著编纂的时代条件、体裁、体例、叙事技巧、记载内容、影响、发展过程及史家著史精神等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史学史的分支学科。
解析 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是中国史学史的分支学科,这就确定了其种属概念;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历史史著编纂的时代条件、体裁、体例、叙事技巧、记载内容、影响、发展过程及史家著史精神等,从而确定其所涵盖的具体特点。
5.①发掘了《国语》在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价值;②辨明了司马迁创立“世家”体裁的作用;③揭示了《新唐书》修订的政治意义。
解析 ①由材料二第二段“在对先秦时期重要典籍《国语》的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的认识上,书中指出《国语》以记载春秋时代卿大夫们的‘嘉言善语’为特征,传承了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形式,并成功地把‘记言’和‘记事’二者结合……”可知,《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发掘了《国语》在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价值。
②由材料二第三段“其实是未能辨明司马迁针对三十‘世家’不同篇章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运用了灵活的编纂范式和体例。司马迁将孔子、陈胜等布衣素人列为世家,则体现了其对古圣先贤或农战领袖的表彰……《史记》‘世家’体裁的创立,实是司马迁对当时历史编纂难题的精巧解决”可知,《中国历史编纂学史》辨明了司马迁创立“世家”体裁的作用。
③由材料二第四段“在对《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的考察上,书中认为《新唐书》是北宋中叶官方修史的重要成果……又有以唐史为鉴巩固当世统治的现实诉求。具体到编纂方法上,便是极其重视唐代治乱的经验教训和典章制度,在总结唐代政治得失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深刻见解……故在一定程度上又有补《旧唐书》之阙的意义”可知,《中国历史编纂学史》揭示了《新唐书》修订的政治意义。
6.B [A项“把与赵州桥相关的八仙故事编辑而成的书”错,由原文“围绕一座赵州桥,有着许多故事,人们把它编辑成书,有字典样厚。那故事大都和八仙联在一起”可知,编辑而成的书并非只有八仙故事。C项“否定态度”错,由原文“李春和鲁班倒显得并不十分重要了吧……荣耀都归于秦嬴政一人那样”可知,作者把这种“执拗”归结为像把万里长城的荣耀归于秦始皇一样,可见不是否定,只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D项“并不难以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错,由原文“有雕塑家告诉我……它们本是平民们大脑和手的自由驰骋”可知,文中是以宫廷龙受程式和套数的限制与赵州桥的龙不受限制对比,并不是要表明其“不难以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
7.C [“对比”错,由原文“似这样神奇的豪迈,这样的智慧和力,你只有在欣赏罗丹和米开朗琪罗时才会有同感”可知,二者在“神奇的豪迈”“智慧和力”的感觉上是一致的,作者只是将两种感受进行比较,不是对比。]
8.①以吃午饭的情形体现赵州人的处事风格。虽来客都是名流,政府却没人作陪,不讲应酬,表现了赵州人认真务实、不屈意阿附的处事风格。②以饮食文化体现赵州人的性格特征。大茶盘、大脸盆以及大块的肘子、豆腐,满当的菜肴,表现了赵州人热情好客、粗犷豪迈的性格特征。③以写吃午饭情形为切入角度,解开心中的疑惑:赵州桥体现的智慧和力、神奇与豪迈,正是来自赵州人骨子里认真务实的行事风格和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解析 ①由原文“我知道这里人不讲应酬、少寒暄。此时面对这一桌连我都认作名流的来客,政府方面竟连一个作陪的也没有”可得出答案①。
②由原文“服务员双手捧着一个个大茶盘、大脸盆忙活着上菜……其余菜肴被装在盘里都像山样的满当”可得出答案②。
③由原文“现在我明白赵州人为什么能雕出那么好的栏板了”可知,作者在此处是想表达民以食为天,有如此的饮食文化,有这样认真务实、不屈意阿附、粗犷豪迈的赵州人,才会有体现智慧和力、神奇与豪迈的赵州桥,正是赵州人骨子里认真务实的行事风格和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造就了赵州桥。
9.①“荒唐”一词正话反说,众人得出的结论看似荒谬无理,实则形象化地揭示了赵州的普通人能造出精美的赵州桥的原因。②“荒唐”对应“传说”,众人联想的夸张与赵州传说的传奇相得益彰,唯有如此,方能使赵州桥的传奇得以合理解释,增添了赵州桥的传奇色彩。③“荒唐”一词幽默诙谐,赞美了赵州劳动人民粗犷豪迈却凭借自由想象、智慧与力量创造的伟大成就。
解析 ①结合原文“现在我明白赵州人为什么能雕出那么好的栏板了……谁都觉得这是个最接近答案的答案,虽然它充满不折不扣的荒唐”分析可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民造就了神奇的赵州桥。故“荒唐”一词在此处是正话反说,众人得出的结论看似荒谬无理,实则形象化地揭示了赵州的普通人能造出精美的赵州桥的原因。
②结合原文“鲁班修完这座长虹般的拱桥后,便有八仙纷纭而至的事”“张果老倒骑驴背对鲁班的戏弄”“柴王对这桥在力学方面所进行的更严峻的考验”分析可知,文章开头提到各种“传说”,“荒唐”的答案与之对应,“吞个红烧肘子,喝一脸盆糊汤,再吃个斤把重的大梨,然后拿起榔头上桥”,众人联想的夸张与赵州传说的传奇相得益彰,唯有如此,方能使赵州桥的传奇得以合理解释,增添了赵州桥的传奇色彩。
③结合原文“这里的蛟龙不然……那些流畅的线,那些龙和水恰当的凹陷凸起,那些朴实无华、削石如泥的刀法,那实在是一种神奇的豪迈,是智慧和力量的结合”分析可知,“荒唐”一词幽默诙谐,实指赵州桥体现的智慧出人意料,意在赞美赵州劳动人民粗犷豪迈却凭借自由想象、智慧与力量创造的伟大成就。
10.DIM
解析 句意:而楚王不听他的谏言,听信奸邪之人的话语,逮捕并关押了伍奢,等他的两个儿子到来一起处死。
11.D [A项正确,“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的“伐”是“砍伐”的意思。B、C两项正确。D项错误,“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遇”是“对待”的意思。]
12.B [“伍子胥毫无根据地欺骗夫差”错。由原文可知,伍子胥根据五行学说和历史典故,认为夫差的梦境是吉利的预兆,不是毫无根据。]
13.(1)伍子胥极为正直,不与奸邪之人同流合污。他不顾自身恳切进谏,为了国家(不惜)耗损生命。
(2)我获得了很大的荣誉,功业名声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最终是不会离开的。
解析 (1)“至直”,极为正直,过于正直;“邪曲”,形容词作名词,奸邪之人;“切”,恳切;“亏”,耗损。(2)“誉”,荣誉;“分”,职分;“数”,命运,命数;“去”,离开。
14.①伍奢、伍子胥敢于直言进谏;②被奸人诬陷;③楚王和吴王夫差听信谗言。
解析 结合原文“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匡正之”可知,伍奢、伍子胥敢于直言进谏;结合原文“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可知,奸人诬陷,楚王和吴王夫差听信谗言。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臣听说,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终。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夫差不这样做,赐给伍子胥一个皮囊,让伍子胥的尸体浮在江上。吴王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
文本二:
从前,吴王夫差兴兵攻打越国,在就李被越军打败。当时,大风发疯似的猛刮,日夜不停。吴王说:“我白天睡觉的时候,梦见井水往外溢出,和越王争夺扫帚星,越王将要用扫帚扫我,我军要遭殃了吧?我们的军队还是回去吧?”伍子胥说:“大王还是要努力啊,越国军队要失败了!我听说,井是人们饮水的地方,井水溢出说明食物有余。越国在南方,五行中属火;吴国在北方,五行中属水。水是克制火的,大王还有什么疑虑呢?风从北边来,是要帮助吴国。曾经武王伐纣的时候,彗星出现,周朝兴盛。武王问太公,太公说:‘我听说用扫帚与人打斗,把扫帚柄倒过去才能取胜。’我听说灾异有的吉利有的凶险,万物都有相互制约的地方,这就是它的证据。希望大王赶快行动,这样的话,越国将要发生凶险,吴国将要昌盛。”
伍子胥极为正直,不与奸邪之人同流合污。他不顾自身恳切进谏,为了国家(不惜)耗损生命。他是非分明,无所忌讳,不停止直言进谏,希望能够匡扶君主,反而因此被疏远。有人进谗言挑拨他和君主的关系,伍子胥将要被杀。范蠡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他不知变通,说:“知道天命而不把握,知道害怕而不避开,这可以称得上是聪明吗?”伍子胥听说了,感叹说:“我背弃了楚荆,带着武器离开,按道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先前获取功劳,后来遭到杀戮,不是我的智慧减少,而是因为我开始遇到的是阖庐,后来遇到的是夫差。从太古以来,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了很大的荣誉,功业名声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最终是不会离开的。先君对我的恩泽,我至今难以忘记,我希望能一直到死去都报答他,怎么会离开呢?范蠡见到我外在的处境,不知我内心的想法。现在虽然有所冤屈,也大不了就是一死!”子贡说:“伍子胥坚持忠信,死比生还重;范蠡权衡利害,离开而留下名声;文种留下被封侯,不知他有什么好的结果。伍子胥和范蠡德行齐肩,只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王的大臣。为太子迎娶秦国女子,女子容貌很好,楚王私下很喜欢,想要自己把秦女留下。伍奢尽忠心,入宫进谏,守在朝廷上不退下,想要纠正楚王的做法。而楚王不听他的谏言,听信奸邪之人的话语,逮捕并关押了伍奢,等他的两个儿子到来一起处死。伍尚信守孝道,回到了朝廷,伍子胥刚勇难以被欺骗。伍氏累世都是忠信之人,却没有遇到好的朝代,伍奢因在楚国进谏而死,伍子胥因在吴国进谏而死。《诗经》说:“奸邪之人没有极限,扰乱各个国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5.C [“实写”错,第七、八句是“虚写”,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16.①肯定了杨骥忧国忧民的情怀;②赞美了元丰年间岁和年丰的盛世景象,歌颂了支持新法的宋神宗;③表达了诗人心系朝廷、关心变法的心情,希望把新法坚定地推行下去的立场和愿望。
解析 开头四句写大旱田干,人情思雨。前两句写出了四周山岭的草木在烈日炎炎之下稀疏萧条、毫无生气的景象。田底原先浸没于水中,水干以后,底面朝天,犹鱼鳖失水,露出背面一般。上述两句是写景,以下便从一个农家的角度写人们期盼时雨的情状:湖阴先生坐在草房里,看着脚踏水车的农夫,心里盼望着秋后的收成能够确保,但他并不知道区区水车、小小水沟能给人以多少希望。肯定了杨骥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三年来五谷的价钱贱如白水,今年的丰收景象依然如同往昔。元丰皇帝的政令跟天意相通,但愿千秋万岁与元丰相同。连续三年的丰收,使谷贱如水,民无饥谨。此时又丰收在望,这就值得大书特书。也就是说,政治措施得当,能助成万物,赢得丰年。这四句赞美了元丰年间岁和年丰的盛世景象,歌颂了支持新法的宋神宗。
最后两句“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赞美新法给人民带来幸福,因而人民将永远歌唱元丰朝的太平盛世。表达了诗人心系朝廷、关心变法的心情,希望把新法坚定地推行下去的立场和愿望。
17.(1)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映阶碧草自春色 城春草木深
18.(示例)(1)斗转星移 (2)卷帙浩繁 (3)可有可无
解析 第(1)处,语境指时间的变化,可填“斗转星移”。斗转星移:北斗转向,众星移位。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第(2)处,语境修饰的对象是“古籍”,后面的“故纸堆”一词又说明古籍数量多,故可填“卷帙浩繁”。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第(3)处,语境强调做好古籍工作的重要性,不是无关紧要的,前面又有否定词“不”,故可填“可有可无”。可有可无:有没有都可以,形容人或事物不重要。
19.A [古籍出现“虫蛀、脆化、霉蚀”“书砖”等现象的原因是“保存不善”,所以句间是因果关系,排除B、C两项;D项“虫蛀、脆化、霉蚀等现象就会出现”表述过于绝对,可排除。故选A。]
20.①在“发现”前面加“中”;②将“连续”移至“经过”之后;③“提纯”改为“提炼”;④在“疟疾”后面加“患者”;⑧“索取”改为“汲取”。
解析 ①“从……”成分残缺,应在“发现”前面加“中”;②语序不当,应将“连续”移至“经过”之后;③“提纯出青蒿素”搭配不当,应将“提纯”改为“提炼”;④“救治了……疟疾”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应在“疟疾”后面加“患者”;⑧“索取智慧力量”搭配不当,应将“索取”改为“汲取”。
21.(示例)①常常觉得史料汗牛充栋 ②就靠史学家的想象力来填补 ③史学家亦然
解析 第①处,文段陈述对象为史料,此处与后文为转折关系,应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相反,即感觉史料很多,可填“常常觉得史料汗牛充栋”。第②处,语境说“后者则偏于艺术”,对应前文“高远的想象力”,则史料空缺需要想象力的帮助,可填“就靠史学家的想象力来填补”。第③处,此处和前两句为类比关系,表明史学家和他们一样,可填“史学家亦然”。
22.①史料不足是常态,要靠史学家的想象力来填补;②史学家如果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就会真正割断历史。
解析 从现实客观原因分析,由“史料不足是史学家面临的常态”可概括出:史料不足是常态,要靠史学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从史料缺失的影响来分析,由“若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历史就真正被割断了”可概括出:史学家如果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就会真正割断历史。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记叙性的材料作文题。本题取材于历史故事,晏子用做羹、弹琴来类比君臣的相处之道,进而阐述“和”“同”之异。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述梁丘据迎合齐景公,这是“同而不和”,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排斥不同意见。晏子认为应当“和而不同”,“和”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这种不同对国家治理很有利。君子尚“和”,小人尚“同”,国家的治理,应当努力实现和谐,而不是苟同,也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子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显然,“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
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和而不同”的理念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比如,文化上,“和而不同”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可以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意义;可以从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来审视当今世界的复杂形势,对人类生存、国家发展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也可以通过分析“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来肯定世界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存在价值。
完成立意,行文写作时要注意从材料出发,引发自主思考;“和”“同”兼顾,分析其不同,阐释其道理,辩证看待二者的二元对立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展开合理而充分的论证,表达自己的思考及思想。作文可以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层次,首段可以先引出观点:和而不同,成就大美。主体安排成分论点的形式:分论点一,朋友相处和而不同才能长久;分论点二,思想文化发展和而不同才能百花齐放;分论点三,国与国相处也要注意和而不同,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发展。最后,重申观点,照应开篇。
参考立意:①和羹之美,在于和异;②五音协和,成就大美;③调和不同,方有所成;④君子相处,和而不同;⑤和同之异,在于能否互补;⑥国际关系,重求和、轻求同;⑦善于调和异质,成就世间大美。
参考例文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晏子把反对声作为“和”的重要体现,我认为这里的“和”与我们今日提倡的“和谐社会”之“和”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思想的探索上,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时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倡“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所以当时的北大成为中国前沿思想的集中地。那里有辜鸿铭这样的保皇派,有陈延年、陈乔年这样的无政府主义者,更有陈独秀、李大钊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各种思想齐聚一堂,那些大家们虽百家争鸣,相互论辩,却又能惺惺相惜,求同存异。这正是“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体现。正因为蔡元培先生对自己治学理念的坚持,当时的中国才能在思想上进行各种实验探索,最终优中择优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北大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从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才有了今日。故思想探索需要和而不同。
在国家的发展上,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很快为亚非各国所认可,最终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强调世界各国命运的统一性,但同时我们本着和平、独立的精神,支持各国按照自己的方式治理、发展自己的国家。无论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还是新时代的理念,我国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上都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彰显着我们的大国形象。故国家发展需要和而不同。
思想探索和国家发展属于宏观的层面,而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青年也需要从微观的层面细细领会和而不同的精神。和而不同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尽管有时候他人的意见并不好听,与我们“不和”;要求我们能够包容不同的观念,尽管有时候这些观念与我们的三观“不和”;要求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这个多元的世界,尽管有时候我们与这个世界“不和”。一个事实是,那些学识越好、眼界越高的人,他们的宽容度也就越大。
哲学上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不同是世界的常态。正因为不同是一种常态,那不同中的“和”才显得弥足珍贵。而这几十年来,正因为人类对那点弥足珍贵的“和”小心呵护,才有了我们所说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了这种主题的延续,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我们要坚持“和”,允许“不同”,和而不同,才能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