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23:3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九二八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所这一现代学术机构。傅氏反复强调,该机构之建设,就是要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扩充材料,扩充工具”则是史语所的旨趣所在。傅斯年坚信,“史学的对象是史料”,或者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傅斯年“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之愿望。
史语所成立伊始,傅斯年即聘李济为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深谙以“精密的方法”发掘出的地下古物才具有科学价值的道理,并将田野考古的职责定义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采用”,他的这一理念简直就是对“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具体诠释。随后,梁思永从哈佛毕业回国加盟史语所,作为中国第一个专攻考古学的学者,他几乎以一己之力规范了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关键步骤——资料采集、资料整理以及资料研究。可以说,中国考古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门用新方法获取新材料来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从这层意义上讲,它是典型的“西学在中国”。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史语所考古组连续在殷墟进行了十五个季度的发掘,除了那些刻字甲骨、刻花骨片和白陶等精美之物,殷墟的“基本材料仍是那极多极平常的陶片、兽骨等”,但李济却信心满满地展望,“在这种材料上我们希望能渐渐地建筑一部可靠的殷商末年小小的新史”。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
几乎在傅斯年创办史语所的同时,曾经留学法国的哲学学者徐旭生也投身到古史研究的队伍中来。徐旭生主张历史研究不能“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因此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组,排除种种困难在陕西开展考古工作,意欲寻找“丰镐、咸阳、犬丘、岐下、平阳、雍,及汧渭之会”等周秦都邑,并最终选择宝鸡斗鸡台遗址进行发掘。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秉琦晚年完成的重要著作《中国远古时代》和《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真正意义上扎根于考古材料的古史重建,他由衷地感慨这是“六十年圆一梦”。
但并非所有学者都主张中国考古学应该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张光直就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那么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然科学做比较密切的结合。而在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中国考古学更是沦为“维护传统”的“证史工具”,这无疑是误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学倾向。
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的两个源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的创办者在学科萌芽之际即勾画出强烈的古史重建的愿景。第一流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一直胸怀大志,立意高远,“建体系”“修国史”,都堪称是在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中国续篇”,中国考古学何尝仅仅满足于“证经补史”呢?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不忘初心”,牢记学科使命,为重建系统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研究陷入碎片化、技术化的泥淖。(摘编自孙庆伟《考古学如何与“中国”结合》)
材料二: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离不开历史学的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比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对史前文化发展整体格局和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地区互动关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一体”“区系类型”“重瓣花朵”“中原中心”“相互作用圈”等多种模式。其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没有历史学家长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但毋庸置疑,与传说时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存在、实物支撑应该是没有疑问了。
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历史学对考古学的支撑同样也表现在秦汉考古上,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初创时期,历史学通过对大量简牍文书、皇宫遗址、皇室贵族官僚墓葬的考古资料解读研究,有力支撑了这些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赋予了这些考古材料的历史学价值。今天,不能设想离开秦汉考古的秦汉史研究,也不能设想离开秦汉史研究的秦汉考古学,二者互为基础。
(摘编自卜宪群《推进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的思考》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语所重视考古学的史料作用和工具功能,李济的理念与史语所的旨趣高度一致,表达更具体化。
B.中国考古学诞生时的学科意识具有“西学在中国”的特点,其中李济和梁思永等人做了巨大贡献。
C.苏秉琦认为要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写出理想的中国上古史,他也是这样实践的。
D.中国诸多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这与中国考古学的创办者们重视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考古学要以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史料为史学研究所用,这也符合傅斯年有关史语所“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职能定位。
B.投身到古史研究中的徐旭生创设了考古组,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地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史研究方法。
C.有学者认为,假如中国考古学家最初能在仰韶等史前遗址做大规模发掘,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
D.考古学材料在先秦和秦汉史研究领域中的证史、补史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中国考古学“初心”的一项是(3分)(  )
A.考古的作用是取地下材料“以补正纸上之材料”和“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B.使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法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
C.多学科参与,多人合作,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来“编辑一部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
D.综合利用文献和传说材料,来巩固国人对于古史的信心并探寻正确的古史研究方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中谈到“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那么除了“依赖历史学”,你认为这些考古成就的取得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那是汉武帝天汉四年的正月。有一天司马迁正在书房里席地而坐,埋着头写着他的《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的时候,他的外孙杨恽,一个十三四岁的童子,进来匐着向他报告:
“任少卿先生来了。”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回答了一句:“你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的相仿佛。
在司马迁把书案上的稿件略加整理着的时候,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肚子挺得很高。这胖子便是做着益州刺史的任少卿了。当时的地方官每年正月要进京朝见一次,他是才从四川来到长安的。
司马迁立起身来迎接着他,两人拱手对揖。
“少卿你几时进京的?”
“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你的胡子呢,子长?”
“胡子吗?唉……”司马迁含糊着没有回答出下文来。
“我记得你要长我两岁的,我今年三十七,你不是三十九岁吗?”
“是啦。”
“但你看来却只有三十岁的光景啦。你从前是一位有长胡子的瘦子,如今你长得这样白皙而肥胖起来了,你大约是应着‘心广体胖’的那句古话啦。你们过着宫廷生活的人真好。你的声音也变了。子长,宫里的姑娘们一定是很欢迎的罢?吓吓。”
一见面便一味唠叨着的这位任少卿,全没有想到他说的话,句句都打中了司马迁的伤痕,司马迁对于这位本来不大喜欢的官气十足的朋友,增加了新的厌恨。
“你请坐罢,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
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他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不免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话,说李陵的投降怕是策略的投降,因此便触犯了皇帝的怒气,连把他也投在了天牢里。在牢里关了半年,在第二年的正月,终于受了宫刑。
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自己的宣传工具,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却特别被皇帝看中了,便被超拔了起来,拜为“中书令”,就是皇帝御用的秘书长。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汉武帝对于刑余之人的这样重视,不用说是看上了司马迁的文才,然而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司马迁已经受宫刑了。皇帝的周围是有很多妃嫔的,假如要选用有文才而又完整的人,那岂不是自寻烦恼吗?
司马迁就这样因受了宫刑而得到了大官。在他下了狱而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他们都说司马迁是“塞翁之马”;甚至于有好几个中年的朋友想自己也有这“塞翁之马”的福分,要司马迁向皇帝介绍,用他们做部下。
司马迁的感触却和寻常不同。得官的重大原因是受宫刑已使他感觉着双重的侮辱。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又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这些侮辱,这些愤慨,他是很想努力把它们忘记的,然而总有些东西要时常向他把它们提起来。
任少卿一和司马迁对坐着,又好像突然想起了一样,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
“我还忘记了啦,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们的天官冢宰,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
这又是射中了伤痕的一箭。
“老兄的荣升,真是我们交游辈的光宠啦。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仅相隔一年,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
司马迁的愤慨这时候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少卿进京的时候自己在狱里,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照顾的。
“少卿,”司马迁说着,“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起那以往的事情。我受了宫刑便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哼,真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啦!我受了皇上的知遇,是因为我受了宫刑,你明白吗?”
少卿听着司马迁的这般愤愤的语句,他惊愕了起来。连忙摇着头说:“老兄,老兄,我看,你,你这样的话……唉,‘君子无易犹言,耳属于垣’[注]啦!”
“哼哼,”司马迁笑着说,“少卿,你用不着那样害怕。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我随时都可以死,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这部书我费了十年的工夫来写,但在未下狱之前的几年间我是写得很懒散的,在下狱之后我在一年半的期间便把全部整理了出来,我如今连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
“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我这是永远不朽的书。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要和有权势的人对抗,看我们的生命哪个更长,我们的权威哪个更大,我们对于天下后世的人哪个更有功德。有些趋炎附势的糊涂蛋在藐视我们做文学的人,我要把我们做文学者的权威提示出来给他们看。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这儿是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我的肉体随时可以死,随时可以被人寸断,但我敢相信我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地上的权势,我笑杀它。哼哼,我笑杀它。”
“是,是,是。”少卿被司马迁的气焰压倒了,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
1936年4月26日
(有删改)
注 君子不能轻发言,有人耳朵贴墙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任少卿嘴上说司马迁是“交游辈的光宠”,但他一再揭司马迁的伤疤,可见并不是真心诚意来恭贺,只是为了巴结他。
B.司马迁认为《史记》是“永远不朽的书”“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表现了他的自大与狂妄。
C.司马迁说自己被任命为中书令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看似对皇上充满感激,其实满怀愤慨不平之情。
D.小说称赞司马迁受屈辱而发愤著述《史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古人身上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格追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采用语言、动作等手法刻画任少卿,将一个自私自利、见风使舵、小心谨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司马迁和任少卿两个不同的人物。
C.任少卿“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通过细节描写,暗示了他的不赞同。
D.小说开头由司马迁写《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开始,以介绍《史记》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8.小说对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插叙了司马迁受宫刑和被超拔为“中书令”的原因,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人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
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每画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折木A发屋B扬C沙石D窈冥E昼晦F逢G迎H楚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义帝,指楚怀王的后人熊心,项梁起兵立他为王,后又尊他为“义帝”。
B.关中,地名,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也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C.间行,指秘密地走、从小路走,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行”意思相同。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的祭品规格,指牛、羊、猪三牲全备。文中指丰盛的筵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韩王没有战功,项羽不让他回到封国,把他带回彭城降为列侯,最后杀掉。
B.刘邦逃命途中多次把儿女推下车,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
C.彭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充分体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
D.刘邦失败带人逃跑后,项羽派人去沛县抓住刘邦的家人太公、吕后带回军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人击杀之江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毛泽东有句诗“不可沽名学霸王”,请结合选文概括关于项羽的不可学之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乌 江
[唐]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项 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都是以感慨西楚霸王项羽的功业成败为主题,从题材上看都属于怀古诗。
B.两首诗开篇都描述了霸王的形象。《乌江》描写的是英雄末路、威风尽散的悲壮形象;《项羽》描写的则是项羽气盛、威猛的形象。
C.两首诗第二句都使用了成语来形容项羽,“单枪匹马”和“拔山扛鼎”,其中成语“单枪匹马”就出自汪遵的《乌江》。
D.《乌江》最后用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表现英雄的失败,《项羽》则用范增的足智多谋来对比项羽的刚愎自用。
16.两首诗都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但两位诗人对项羽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在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希望通过三年努力达到的治国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①__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依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②____________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造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③__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做人是永恒的起点和终点”,但表达效果不如原文,请说明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思维定式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且以庄子为例,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殊途同归。正是在这种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庄子才能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展翅翱翔。
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理想,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学者称之为艺术的或审美的人生观,我觉得不如称之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那种执着而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除了“诗”简直无以名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著作,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高中统编教材从中选取了许多经典篇目,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事》《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等,这些经典篇目往往给我们诸多帮助,诸多智慧,使我们在青春的赛道上更好地奔向未来。但是,当下有不少高中生不喜欢读这些经典篇目,有的认为它们由文言文写成,和白话文差距大,太难读;有的认为它们离我们当代生活太远了,和当下没有什么关系,不必读;有的认为它们不如时下的流行读物通俗有趣,没兴趣读。
这引起我们的思考。
你所在的班级将召开以“经典篇目与青春成长”为主题的班会,请结合以上材料及你读过的经典篇目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1.D [“中国诸多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错。由材料二“其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没有历史学家长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可知,原文说的是“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可见并没有“全面印证”。]
2.A [B项“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地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史研究方法”错。由材料一“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可知,徐旭生创设考古组的目的并不是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而是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C项“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错。由材料一可知,学者张光直的观点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那么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然科学做比较密切的结合”,而非“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D项“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错。由材料二可知,应为考古学离不开历史学的支撑。]
3.C [根据材料一,“中国考古学的‘初心’”可以理解为通过考古进行“古史重建”。A项将考古的作用理解为“证经补史”。B项表达的是用于考古学的方法和考古学发现。C项“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来‘编辑一部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体现了通过考古进行“古史重建”,最符合中国考古学的“初心”。D项表达的是古史研究,没有体现考古学的作用。]
4. ①从中国考古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学科使命等角度,横向展开,分别介绍考古学的两大源头,并从反面列出不同的观点。②用分—总的形式围绕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总结出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
解析 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一九二八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所这一现代学术机构”可知,第1段介绍了中研院史语所的成立。由第2段关键句“可以说,中国考古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门用新方法获取新材料来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可知,第2段介绍了史语所的研究方法。由第3段关键句“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可知,第3段介绍了史语所的学科使命。由第4段关键句“徐旭生主张历史研究不能‘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因此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组,……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可知,第4段介绍了北平考古组成立、研究方法和学科使命。由第5段关键句“但并非所有学者都主张中国考古学应该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张光直就不无遗憾地表示,……而在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中国考古学更是沦为‘维护传统’的‘证史工具’,这无疑是误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学倾向”可知,第5段从反面列出不同的观点。由第6段关键句“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不忘初心’,牢记学科使命,为重建系统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研究陷入碎片化、技术化的泥淖”可知,第6段总结出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综上所述,材料一用分—总的形式围绕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总结出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
5. ①定位明确。中国考古学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希望能重建系统可靠的中国古史。②方法科学。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整理人类历史材料,具有科学价值。③革故创新。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重新定位考古功能。④功能完善。中国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
解析 ①定位明确。由材料一“但李济却信心满满地展望,‘在这种材料上我们希望能渐渐地建筑一部可靠的殷商末年小小的新史’。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可知,中国考古学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希望能重建系统可靠的中国古史。②方法科学。由材料一“李济深谙以‘精密的方法’发掘出的地下古物才具有科学价值的道理,并将田野考古的职责定义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采用’,他的这一理念简直就是对‘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具体诠释”可知,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整理人类历史材料,具有科学价值。③革故创新。由材料一“傅氏反复强调,该机构之建设,就是要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扩充材料,扩充工具’则是史语所的旨趣所在”可知,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重新定位考古功能。④功能完善。由材料一“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傅斯年‘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之愿望”可知,中国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
6.B [“表现了他的自大与狂妄”错,更多的是自信和对写成《史记》价值的确信。]
7.A [“小心谨慎”错,应该是胆小怯懦。]
8.①通过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过对司马迁的脸色、声音、体质的描写,写出了司马迁受宫刑前后的变化,表现了刑罚对司马迁身体和心灵双重的伤害。②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过司马迁与任少卿的对话,尤其是最后对《史记》的介绍,塑造了司马迁坚强隐忍、坚贞不屈、不畏权势的形象。③通过对比(答“衬托、侧面描写”也可)手法塑造人物。小说通过描写任少卿和其他亲戚故旧的阴暗、卑鄙与丑陋,突出了司马迁的高尚、隐忍与坚贞。
9.①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插入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司马迁外貌的变化,解释了司马迁坚持写《史记》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②更好地突出了司马迁正直、隐忍与不屈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③使情节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在司马迁与任少卿的交谈中插入对往事的回忆,避免了平铺直叙。④暗示主题。作者通过皇上对司马迁的处罚以及破格提拔来讽喻现实,表达作者对当权者和丑陋人性的讽刺。
10.BDF
解析 句意: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白天变成了黑夜一样,风沙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沙石”是“扬”的宾语,省略主语“大风”,句子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在“扬”前和“石”后断开,即B、D处;“逢迎楚军”是动宾结构,省略主语“大风”,句子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在“逢”前断开,即F处。
11.A [A项“项梁……后又尊他为‘义帝’”错,尊熊心为“义帝”的不是项梁而是项羽。B项正确。C项正确。句意:审食其跟随着太公、吕后抄小路走/取道芷阳,秘密地走。D项正确。]
12.D [“去沛县抓住”错,由原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可知,刘邦的父亲太公、妻子吕后是在路上遇到楚军的。]
13.(1)使者催促义帝起程,义帝的大臣渐渐叛离了他,项王于是秘密派人把义帝截杀于大江之中。(得分点:“趣”,同“促”,催促;“稍”,渐渐、逐渐;“阴”,暗中、秘密地)
(2)把(丰盛的)饭菜更换撤下,拿粗劣的饭菜给项王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项王。(得分点:“更”,更换;“恶食”,粗劣的食物;“报”,报告、回复)
14.①放虎归山;②不仁不义;③轻信敌言;④不信忠臣(刚愎自用)。
解析 ①由原文“诸侯罢戏下,各就国”“是时,汉还定三秦”可知,放虎归山;②由原文“乃阴令人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可知,不仁不义;③由原文“见使者,详惊愕曰……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可知,轻信敌言;④由原文“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可知,不信忠臣(刚愎自用)。
参考译文
汉元年四月,诸侯受封已毕,在大将军的旗帜下罢兵,分别前往各自的封国。项王出了函谷关来到自己的封国,派人去让义帝迁都,说:“古时候帝王拥有的土地纵横千里,而且一定要居住在河流的上游。”于是就派使者把义帝迁到长沙郴县去。使者催促义帝起程,义帝的大臣渐渐叛离了他,项王于是秘密派人把义帝截杀于大江之中。韩王韩成没有军功,项王不让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带他一起到了彭城,废他为列侯,不久又杀了他。
这时候,汉王率军顺原路返回关中,平定了三秦。项羽听说汉王已经兼并了关中,将要东进,齐国、赵国又都背叛了自己,非常生气。
这一年春天,汉王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精兵三万人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全部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人,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于是引兵西行奔向萧县,从早晨开始,一边攻打汉军,一边向东推进;打到彭城,已是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散,前后相随掉进谷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卒十多万人。汉兵向南逃入山地,楚军又追击到灵璧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后退,由于楚军的逼挤,很多人被伤杀,汉军士卒十余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堵塞都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里外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白天变成了黑夜一样,风沙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大乱,阵形溃散,因此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原打算从沛县经过,接上家眷向西逃,楚军也派人追到沛县,去抓汉王的家眷;但汉王家眷已经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向西逃。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于是姐弟俩得以脱险。汉王等人到处寻找太公、吕后,没有找见。审食其跟随着太公、吕后抄小路走,也在寻找汉王,却偏偏碰上了楚军。楚军就带着他们回来,向项王报告,项王一直把他们留在军中当人质。
汉三年,项王屡次侵夺汉军的甬道,汉王粮食缺乏,恐慌起来,请求讲和,划分荥阳以西归汉。项王想要答应他。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现在放掉他们,不予以消灭,以后一定会懊悔。”项王就和范增加紧围攻荥阳。汉王深为忧虑,就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和范增。项王的使者来了,给他准备牛、羊、猪齐全的丰盛筵席,打算端上去。端饭菜的人一看到使者,假装惊愕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反而是项王的使者。”把(丰盛的)饭菜更换撤下,拿粗劣的饭菜给项王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项王。项王就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的形势,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请赐我这把老骨头回家吧。”项王答应了他。范增走了,还没有到彭城,因背上长毒疮而死去了。
15.D [“对比”不正确。陆游只是指出因为项羽的自负,谋士范增虽然足智多谋却无施展之处,这也是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
16.汪遵的《乌江》赞美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豪气。面对项羽的失败,作者对这个悲剧英雄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在陆游看来,项羽力能扛鼎却不足为奇,陆游侧重于对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范增导致悲惨结局表示惋惜,更加以批评。
17.(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3)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18.(示例)①目不识丁 ②高山景行 ③名不副实
解析 第①处,根据“甚至”一词,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可填“目不识丁”。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第②处,根据语境,可填“高山景行”。高山景行:崇高的德行。第③处,此处是说“‘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称,可填“名不副实”。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
19.(示例)“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目标”后;二是搭配不当,“目标”与“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为“达到”。
20.从内容上看,原文加上“不错”,是鲜明地表达出态度;“做人”单独成句,是强调论说的重点;“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分成两句,是在强调“做人”的重大意义。从句式上看,原句采用了短句式和整句式,显得铿锵有力,富有气势。
21.(示例)①而是源于人的思想 ②潇洒、浪漫的人生态度 ③诗意的人生观
解析 第①处,根据分号前后内容可知,这一句与“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构成对偶,因此横线处应使用“而是源于人的……”这一句式;根据推测,人的智慧应该源于人的思想,故可填“而是源于人的思想”。第②处,“正是在这种”中的“这种”指的是庄子的人生态度;根据前文“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可知,他的人生态度应该是浪漫、追求自由的,故可填“潇洒、浪漫的人生态度”。第③处,根据“艺术的或审美的人生观”和“不如称之为”可知,此处应填“……的人生观”;又根据“除了‘诗’简直无以名之”可知,此处可填“诗意的人生观”。
22.(1)以人为本的精神为中华文化打下民族烙印。(2)庄子以浪漫的态度追求精神自由。(3)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诗意的人生观。
解析 第一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句“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本段要说明的主要内容,第二句对第一句进行了解释,第三句中“这种思维定式”指的是“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三、四两句的意思是“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这种思维定式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以人为本的民族烙印”,是对这一段的总结升华,由于字数限制,去除重复累赘部分,可精简为“以人为本的精神为中华文化打下深刻烙印”或“中华文化里有着深刻的以人为本精神”。第二段开头的“且以庄子为例”,承接上一段“中华文化里有着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本段重点说明庄子思想里的“以人为本”,后面具体解释为“浪漫”的人生态度和“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展翅翱翔”,因此概括为“庄子以浪漫的态度追求精神自由”。第三段“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理想”是关键句,后面对他们“人生的态度”给出自己的理解,即“诗意的”,因此概括为“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诗意的人生观”。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本次作文以“经典篇目与青春成长”为话题,旨在引导当代青年学子通过阅读古代经典篇目,汲取智慧,在繁杂、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更好地实现青春成长的价值。
所给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提出古代经典篇目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列举了高中统编教材中选取的古代经典篇目,指出其对青年成长的价值。其次,用“但是”转折,陈述了部分高中生对阅读古代经典篇目不太喜欢、存在误解的现象。“这引起我们的思考”中的“这”,所指的是上面两个层次的内容,也就是古代经典篇目有价值却不被很多学生理解的矛盾。材料引发学生思考,经典篇目的重大价值是什么?对青年成长带来什么影响?要如何学好经典篇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参考立意:①经典篇目,助力青春成长;②阅读经典篇目,不负青春成长;③经典篇目不过时,青春成长有依托;④从经典篇目中汲取青春成长之钙。
参考例文
与经典同行,成少年君子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语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确实如此,阅读书中的经典文章,能让我们心灵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成为求真向善爱美的新时代少年君子。当阅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之时,便是少年君子有成之时。
阅读经典,首先应“悦读”。“好读者不如乐读者”,阅读经典可激发少年游历之乐,让我们做领略山河的爱美少年君子。时间有限,阅读经典的心灵空间无限。悠悠间,踏遍了万里山河,阅读经典,我们能乘仙鹤登上黄鹤楼,领略其宏伟壮观;随归雁悠然停留在江边,征蓬出汉塞,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雄浑之景;抑或是举起觥筹与明月共饮,驾着扁舟与鱼虾相伴……阅读经典,让生命的经历陡然加宽,让我们收获心灵的震撼,让我们在游历山水之间,逐渐成为爱山水之美的少年君子。
阅读经典能激发交流之乐,做领悟道义的向善少年君子。古时圣贤之人都空虚寂寞,唯有其著作流传其名,我们阅读这些经典便可一次次同伟大的灵魂碰撞,一次次同伟大的精神交谈。那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迈;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那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责任和胆识……有这些,我们无不从经典中领略到为人处事之道义。正是经典,逐渐引导我们成为向善的少年君子。
阅读经典能激发思考之乐,做勤于求知的求真少年君子。苏格拉底说过“没有思考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而阅读经典,从经典中求知,往往是我们思考的起点。读到圆明园的破败,回味其惨痛历史,不禁泪下心酸:昔日何等的辉煌,今者皆成废墟。这是为什么?读到雨果“两个强盗”的论断,我们可以知道之所以这样,正是“国不强,国之不国”的噩梦!读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们会思考,是怎样的灵魂在阳光下独自盛开,孤独地装点世界……在阅读经典中思考,我们能成为乐于求真的少年君子。
“读书养气”,在阅读经典时,我们也吸取了其精华,读天下之经典,养人间正气。同读《红楼梦》,有人可以读出宝黛爱情一波三折,有人可以读出封建社会专制制度无形“杀人”……孟子有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说的正是这个读书养气的道理。
最是经典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让阅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吧,享受阅读经典之乐,用真诚的热心去迎接那字里行间饱含睿智的思想和美好的感情,与经典同行,成少年君子。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