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23: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第7课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疟疾与艾滋病、癌症一起,被世卫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20世纪60年代,在原有抗疟药物氯喹已经失效的背景下,屠呦呦接受了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①____________。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知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了治疗疟疾的640余种中医药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
1971年10月4日,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这天,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前面的190次实验都失败了,紧张与期待交织在每个人心中。终于,结果出来了,该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实验室沸腾了,课题组组长屠呦呦②____________,露出欣慰的笑容。
如今,年逾九十的屠呦呦③____________,依然躬耕在科研第一线。回顾起自己的科研生涯,屠呦呦说要用毕生精力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让中国中医药造福全人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破折号还是冒号?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科普的对象几乎是所有人,从幼童到老年人,涵盖各种专业、职业人群,比常规教育的覆盖面要广得多。然而,科普①____________________,只能是常规教育的补充。那么,“科普什么”就很重要了。大部分人接受科普的目的是获取那些学校没教或者是前沿的科学知识,但只有知识和结论还不够。
科普活动本质上更像是一种“通信”,通信的效果只能以接收方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来评估。发送得再多、再深刻、再精确,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信就失败了,科普就没有效果。怎么做科普,效果才好呢?我们总结了九个字:抓热点、接地气、讲故事。“抓热点”就是用热点主题吸引公众参加,“接地气”就是要消除与公众的距离和障碍,“讲故事”才能够始终留住公众的注意力。
那么谁来做科普呢?有三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做科学新闻报道的媒体人;第二个群体是科普专业工作者;第三个群体是科技工作者,主要是指正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科学家。这三个群体③____________________,扬长避短才是正道。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给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一封贺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准确或不妥当,请指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屠呦呦女士:
惊闻您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谨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您和您的团队,通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成功提取和发现了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青蒿素,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为全球疟疾防控作出了一定贡献。您作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医学科学家,我很敬爱您。您的获奖将激励我们莘莘学子们更加刻苦地学习,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李 华
×年×月×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主席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摘编自新华网《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的众多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学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地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流传甚广。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某个时期甚至面临被取缔、被消灭的境地。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也已被取消,而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而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体,所以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一种生命文化。因此,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张其成《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升文化软实力》)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B.屠呦呦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提取的“醚中干”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挽救全球无数儿童的生命有赖于此。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形象地交代了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说明中医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8.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是我国最具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
B.“中医”是我国在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项目中的首选项,可见国家对中医药非常重视。
C.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融合了文、史、哲等多学科知识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注定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
D.中医较其他医学文化属性更为浓厚,因有些人对中医文化存在误解,现代科技手段就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手段。
9.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医药能调节人体免疫力,激发机体防御能力,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病毒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B.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C.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且从未中断,具有传承与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D.多年来,人们对中医药存在着疗效缓慢、只能养生不能治病等偏见,很多中医药方逐渐失传。
10.材料一是新闻报道,最后一段对这则新闻报道起到哪些作用?请结合新闻的体裁特征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面对当前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请结合材料,就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课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示例)①不解之缘 ②如释重负 ③老当益壮
解析 第①处,依据“接受了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推断,屠呦呦从此和青蒿素没有分开过,可填“不解之缘”。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第②处,依据“实验室沸腾了”推断,实验成功了,作为组长的屠呦呦应该松了口气,可填“如释重负”。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第③处,依据“年逾九十的屠呦呦”“依然躬耕在科研第一线”推断,此处形容此时的屠呦呦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干工作的热情却依然不减,可填“老当益壮”。老当益壮:年纪虽老,志向更高、劲头儿更大。
2.(示例)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知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医药方。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整理”和“知名老中医”搭配不当,应在“知名老中医”前加“走访”;二是“治疗疟疾的”和“640余种”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为“640余种治疗疟疾的”。
3.破折号。理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是对“记载”的解释说明;冒号须管到句末,而“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不属于“记载”的内容。
解析 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冒号: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由“《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可知,下文应该是书中记载的内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即为古籍的原文;“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是古籍对屠呦呦的作用,不属于古籍的原文。故应选择破折号。
4.(示例)①不能取代常规教育 ②如果接收方没有收到 ③各有优势和劣势
解析 第①处,根据“只能是常规教育的补充”可知,应填科普“不能……”,和“只能”搭配,即“不能取代常规教育”。第②处,根据“科普活动本质上更像是一种‘通信’,通信的效果只能以接收方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来评估”“通信就失败了”可知,应填这种“通信”的接收情况,即“如果接收方没有收到”。第③处,根据“第一个群体是做科学新闻报道的媒体人;第二个群体是科普专业工作者;第三个群体是科技工作者,主要是指正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科学家”“扬长避短才是正道”可知,应填对这三个群体的整体把握情况,即“各有优势和劣势”。
5.第一段:科普的对象和内容。第二段:科普的有效做法。第三段:实施科普工作的三个群体。
解析 第一段,根据“科普的对象几乎是所有人……”“大部分人接受科普的目的是获取那些学校没教或者是前沿的科学知识,但只有知识和结论还不够”,可概括为“科普的对象和内容”。第二段,根据“怎么做科普,效果才好呢?我们总结了九个字:抓热点、接地气、讲故事”,可概括为“科普的有效做法”。第三段,根据“那么谁来做科普呢?有三个群体……”,可概括为“实施科普工作的三个群体”。
6.①“惊闻”改为“喜闻”或“欣闻”。②“提取和发现”改为“发现和提取”。③“一定贡献”改为“巨大贡献”。④“敬爱”改为“敬佩”。⑤删掉“莘莘学子们”中的“们”。
解析 ①“惊闻”指吃惊,觉得不可思议,有点在意料之外的心理感受,也可以理解为,以前根本不知道或不清楚的,现在忽然遇到了,觉得很惊讶,不知所措,多指不好的消息,此处应改为“喜闻”或“欣闻”。②“提取和发现”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应是先“发现”,后“提取”。③“一定贡献”指奉献得较小较平常,此处指屠呦呦的贡献不恰当,应改为“巨大贡献”。④“敬爱”是尊敬、热爱的意思,此处应指从心里表示佩服,应改为“敬佩”。⑤“莘莘学子”比喻众多的学生,此处“莘莘学子们”语义重复,应删掉“们”。
7.D [A项“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错。屠呦呦的三个“第一”是她的特别之处,与其他人不能形成比较。B项“挽救全球无数儿童的生命有赖于此”错。青蒿素可以挽救患疟疾的儿童,但其他疾患还需要其他药物。C项“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负责。]
8.D [“因有些人对中医文化存在误解,现代科技手段就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手段”不准确,还有整个社会的原因,即中医“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
9.C [C项阐述的是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不能证明材料三“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研究的迫切与必要”的观点。]
10.①突出表现了屠呦呦的医学成就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使新闻报道主体更加鲜明;②列举一系列数据,增强了新闻报道语言的准确性;③列举具体事例,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
11.①国家要重视中医药,加大“申遗”的保护力度,促进继承和发展。②中医药执业人员要加强中医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促进中医理论及中医药的持续发展。③中医高等院校要重视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医学课程。④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应相辅相成,不可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