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23: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是人们利用自然或人造材料营建的各类实体性生产与生活设施,建筑的文化属性则是熔铸于人造物体之中的技艺、习俗、风格和审美意识等。正是由于后者的深度精神性参与,才让建筑有了“凝固的音乐”的美誉。
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①____________、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
赓续传统根脉,注入时代新质,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②______________,既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文化印记,又让人们找到乡愁的记忆。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③____________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文集叫《凝动的音乐》,意思是建筑虽然固定不动,却有韵律之美。从下面三本书中任选一本,表达你对书名的看法。
①书名:《穿过地平线》 作者:地质学家李四光
②书名:《看风云舒卷》 作者:气象学家竺可桢
③书名:《彼此的抵达》 作者:桥梁学家茅以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来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通过一道道门,进入一层层院,一院院景物不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后天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的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希望》)
材料二: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代表着我们的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必须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表现中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整个环境影响下,各个时代的中国建筑各有其特征,同时又具有始终一贯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B.“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这是因为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
C.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似是而非地移植了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
D.“国际式”新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之间具有相同之处。中国古代建筑内部结构坦率,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完全脱离传统基础的艺术创造是不存在的,传统熏陶影响着今后中国建筑的发展创新。
B.近代建筑师的责任就是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他们是中国建筑的希望。
C.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如果在建筑上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就会导致国家文化的衰落,至于消灭。
D.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的“国际式”建筑,可不受传统精神的影响。
8.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理由来支撑文中画线句结论的一项是(  )
A.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出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思潮。
B.中国新建筑师产生了,他们知道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对于自己及作品都有一种自觉。
C.中国曾有过接受崭新的形式而仍能表现本国精神的成功范例,如南北朝佛教雕刻、唐宋寺塔。
D.我们的艺术藏库中有大量的遗宝,并且艺术背景丰富,可以在诸多方面进行艺术研究。
9.“‘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认为中国建筑应该如何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1.(示例)①独具匠心 ②水乳交融 ③始终不渝
解析 ①独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②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③始终不渝:自始至终,都不改变。
2.D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比喻,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A项比拟,以“看”“厌”言敬亭山,赋予其以人的动作和情感。B项夸张,以“不盈尺”言山之高,凸显蜀道之难。C项借代,以“帆”代指船。D项比喻、设问,把“愁”比作“一江向东流的春水”。]
3.①在“适宜”后加“与否”;②在“继承与创新”后加“的问题”;③将“直接体现……审美品位”与“则涉及……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对调位置。
解析 ①“美丑、适宜……”不合逻辑,“美丑”涉及两个方面,而“适宜”只涉及一个方面,并列不当,应在“适宜”后加“与否”。②“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成分残缺,“涉及”缺少宾语中心词“的问题”。③“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语序不当,“深层次”表明后面的层次应更深,所以应将前后内容对调。
4.(示例一)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看风云舒卷》,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也暗含了竺可桢淡泊明志的精神品质。
(示例二)桥梁学家茅以升的《彼此的抵达》,不仅表现出了桥梁的作用,还令人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5.(示例)①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②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 ③一步步感受有别
6.B [“这是因为……”错。由材料一第2段“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可知,原因不止一个。]
7.A [B项“就是”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2段是说“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C项“就会导致”强加因果,材料二第3段是说“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这事实明显代表着我们的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D项“可不受传统精神的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最后一段是说“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
8.D [文中画线句结论是“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A项是说中国出现的崇外思潮,一律照搬西方。B项是说中国新建筑师的文化自觉。C项是说中国建筑上有接受新形式的成功范例。D项由材料二第1段“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以及最后一段“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可知,选项能够支撑文中画线句结论。]
9.①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②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③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解析 关于“‘国际式’新建筑”的内容,语境主要在材料一第3段。①结合“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可概括出: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②结合“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可概括出: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③结合“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可概括出: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10.①继承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依据传统基础,发扬光大民族建筑艺术的特点。②以自觉意识适应科学动向,接受西方的材料方法。③把“简洁”作为新时期建筑结构的逻辑,以多种途径表现中国精神。④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
解析 ①结合材料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可知,继承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依据传统基础,发扬光大民族建筑艺术的特点。
②结合材料一“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和材料二“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可知,以自觉意识适应科学动向,接受西方的材料方法。
③结合材料二“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表现中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可知,把“简洁”作为新时期建筑结构的逻辑,以多种途径表现中国精神。
④结合材料二“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可知,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