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8 23: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说“木叶”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字藏品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助力优质文化内容以轻盈姿态示人。今年4月,《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套“中华民族读书典故”数字藏品。藏品以电子书签的形式呈现,通过使用国潮、插画等青少年①__________的现代元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风格。“囊萤映雪”“高山流水”等文化典故,今天的青少年可能并不熟悉。当它们由史书上枯燥的文字变成②__________的藏品,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时,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传播推广传统文化,(    )。如果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传统文化很可能陷入③____________的尴尬。数字藏品同时具有收藏属性、观赏属性和社交属性,为传统文化搭建起一条进入数字空间的桥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无论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数字藏品、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还是凤翔木版年画《天河配》数字藏品、舞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推出后都受到普遍欢迎。这些数字藏品既像放大器一样,又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大大增强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知名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思想引领”比“双向奔赴”更重要
B.“双向奔赴”比“思想引领”更重要
C.不仅要做到“双向奔赴”,还应追求“思想引领”
D.既要重视“思想引领”,又要讲求“双向奔赴”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国古典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来源其实颇为复杂。①________________,比如“柳”能代表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深切,这都与柳枝柔美绵长的形象特点有关。“木叶”形象的微黄干燥之感,自然带来整个舒朗的清秋气息。但②__________________,它更多地产生于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中。如“月”的阴晴圆缺让人联想到人的聚散离合,“梅”的凌寒独开让人联想到孤高自赏的品格。更重要的是,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一般不是孤立的、临时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使得中国诗歌不只是由一般意义上的词语构成,其中包含了很多本身即带有很强情感性和想象力的元素,带来浓浓的诗味。这当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美人”“香草”,经《离骚》发端,经过历代名篇的累积,这类物象在古代诗歌中就几乎成了明君良臣或君子贤达的代名词了。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
C.直播带货“翻车”,主播该如何担责?春节期间的直播带货更需要专业和严格地选品。
D.多个粮食出口国禁止粮食出口,联合国表示病毒肆虐可能引发“粮食危机”。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指出“落叶”与“木叶”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的:“木叶”,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但这不代表“木叶”意象就可以取代“落叶”。“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
一、“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秋风词》)
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于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
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而“落叶”,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游子漂泊,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为“木”暗示的沉稳、坚固,“叶”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有落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唐玄宗痛失所爱,迟暮帝王的那份衰老、孤寂、凄凉,也在满阶落叶之中了,此处也不能有“木”的坚强挺立,只能有“叶”的孤苦无依。
李白的《秋风词》里也有落叶:“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落叶在风中聚合又扬散,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正反映着抒情主人公相思而不得见的辗转难安;若用“木叶”的话,因“木”对大地的牢固依附,是完全不符合诗境的。
不必再举了,“飘零”“客心”“故国”“零落”“无复归”这些词语,都在印证着“落叶”与“木叶”不同的诗歌境界。
概括言之,“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不能写成“无边落叶萧萧下”,正因为杜甫本要创造出一派阔大苍凉,“落木萧萧”对“长江滚滚”,才构成了统一的诗歌境界。
作为诗歌形象,“木叶”和“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
(摘编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
材料二: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若改为“乔树生夏凉”“山树尽亚洪涛风”,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山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木”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样的死板,至于说“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说法。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摘编自陈友琴《温故集》)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一般委顿于地;而“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
B.材料一认为,“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完全脱离了树。
C.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这一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D.材料二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中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认为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而‘木’给人黄色的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B.材料一认为,因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所以落叶才有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等暗示性。
C.材料二认为,一些含“木”的词语,如“乔木”“山木”等词儿,已约定俗成,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D.材料一认为,“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8.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落叶”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的一项是(  )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B.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C.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9.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简述材料一、材料二在结构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课 说“木叶”
1.(示例)①喜闻乐见  ②图文并茂  ③曲高和寡
解析 第①处,形容国潮、插画等现代元素,用以充当“青少年”的谓语,可填“喜闻乐见”等成语。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第②处,与“枯燥”形成对比,照应上文“国潮、插画等……现代元素”和下文“生动活泼”,可填“图文并茂”等成语。图文并茂:(同一书刊的)图画和文字都很丰富精美。第③处,所在句子强调传播推广传统文化要重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若“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人们不感兴趣,就会导致传统文化不受欢迎,即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时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
2.D [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没有将“思想引领”“双向奔赴”二者相比较的意思,排除A、B两项。下文强调的是“双向奔赴”,侧重于调动用户的兴趣,将“双向奔赴”放后面更合适,排除C项。故选D。]
3.(示例)这些数字藏品既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又像放大器一样,大大提高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知名度。
解析 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像放大器一样”与“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语序不当,可将前两个分句互换位置;二是“增强”与“知名度”搭配不当,可将“增强”改为“提高”。
4.D [D项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均表示突出强调。A项表示反语讽刺。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特殊含义。]
5.(示例)①很多(有的)来源于形象 ②暗示性并不仅仅来源于形象(暗示性并不由形象直接引发) ③而是共同的、长久的
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句及后面举的例子“比如‘柳’能代表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深切,这都与柳枝柔美绵长的形象特点有关。‘木叶’形象的微黄干燥之感,自然带来整个舒朗的清秋气息”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中国古典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很多来自形象,故应填“很多(有的)来源于形象”。第②处,根据句中的“但”可知,前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后句“它更多地产生于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中……”可知,此处是说中国古典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来源其实颇为复杂,不仅仅来自诗中的形象,更多来自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所以可填“暗示性并不仅仅来源于形象”或“暗示性并不由形象直接引发”。第③处,由前句“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一般不是孤立的、临时的”和后句中“经过历代名篇的累积,这类物象在古代诗歌中就几乎成了明君良臣或君子贤达的代名词了”可知,此处是说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是共同的、长久的,故可填“而是共同的、长久的”。
6.C [A项“‘木叶’从来都不能”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B项“‘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错,原文为“有时是‘脱’”;“完全脱离了树”错,用“木叶”时,“木叶”也可停留在树上,“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就是例证。D项“每一句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扩大范围,只是作者所列举的有关“木”的诗句有这种感觉;“每一句都有绿化之美”表达过于绝对,文中有“似乎”二字,是一种推测。]
7.B [“材料一认为,因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所以落叶才有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等暗示性”错。原文相关信息有“李白的《秋风词》里也有落叶:……落叶在风中聚合又扬散,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正反映着抒情主人公相思而不得见的辗转难安”,可见因果关系颠倒。]
8.A [A项“木”体现的是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给人生机和活力,不能表达题干中的情感。B项写接待客人的厅堂寂静无声,簌簌而下的落叶仿似绵绵不休的秋雨,可以体现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C项意思是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秋草丛生;宫内落叶布满台阶,长久也不见有人打扫。能体现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D项写的是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表达了漂泊、零落、孤苦、苍凉的深沉情感。]
9.材料一:①“木叶”“落叶”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象,“木叶”常常脱离树木,而飘舞在空中;“落叶”仅仅指秋叶本身,且铺陈于地。②“木叶”“落叶”创造不同的诗歌意境,“落叶”表达漂泊、零落、孤苦之类的深沉情感;“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
材料二: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有些含“木”的诗句还给人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的感觉。②“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大约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有关。
解析 材料一:结合“‘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可得出答案①。
结合“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概括言之,‘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可得出答案②。
材料二:结合“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便得出结论”“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可得出答案①。
结合“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可得出答案②。
10.(1)同:都是先提出观点,后举例分析。
(2)不同: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的观点,然后从意象、意境两个层面分析“落叶”“木叶”的不同之处,最后总结两者没有高下之分。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先提出林庚对“木”的解析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的观点,然后从“木”的暗示性和联想的不切实际、用词的约定俗成、音韵等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没有总结。
解析 (1)材料一第一段说“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指出‘落叶’与‘木叶’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的:……‘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后面结合例子进行分析。
材料二第一段说“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后面举例分析。
综上得出相同之处:都是先提出观点,后举例分析。
(2)不同: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比如第一段结尾“‘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即先提出观点,说明“‘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然后从意象(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意境(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两个层面分析“落叶”“木叶”的不同之处,最后总结两者没有高下之分:作为诗歌形象,“木叶”和“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
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先在第一段“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提出林庚对“木”的解析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的观点。
然后从“木”的暗示性分析:“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
接着说明联想的不切实际:“‘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
又从用词的约定俗成、音韵等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最后结尾段“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没有总结。
综上可见二者结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