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07: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使命与抱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被誉为刚刚过去的一千年之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千年①____________的人类社会,曾先后出现过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一批批科学巨匠,产生过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罗素等一代代思想大师。他们都曾对人类进步产生过深刻影响,(    ),并且这个评选结果是由资本主义为主流的西方国家来评定的,原因何在?西方发达国家正是能够从人们的批评中发现政府的问题,从而不断改革,发展自己。马克思对西方社会的缺点的发现是迄今为止最深刻、最独到的。65年的人生岁月,马克思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以洞若观火的锐利眼光和②____________的思维方式,通过《资本论》等理论著述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的缺陷有一针见血的认识,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因此被一直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批判的经典。
因此,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同样具有③____________的警示意义,提醒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在此次千年思想大师的评选中,马克思的得票数都远远超过他们许多
B.可是,在此次评选的千年思想大师,他们得的票数远远落在了马克思的后面
C.然而,在此次千年思想大师的评选中,他们的得票数都远远落在了马克思的后面
D.可是,在千年思想大师的评选中,马克思的得票数都远远超过了他们许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革命导师们①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亲自做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许多事例当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1848年《宣言》发表后,在45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实践来检验它。《宣言》的七篇序言,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实。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又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实践的不断检验,包括新的历史事实的发现,曾对《宣言》的个别论点作了修改。例如,《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的《宣言》英文版上加了一条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这是因为,《宣言》发表以后人们对于社会的史前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摩尔根的调查研究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作了这个说明,修改了《宣言》的旧提法。《宣言》还有一个说法,说到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1872年,两位革命导师在他们共同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明确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说明十分重视,他认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的修改”。
4.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标点符号有误,修改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B.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C.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D.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因此,面对当前国际上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人为制造马恩对立的状况,我们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去剖析辨别把握这些“新发现”“新观点”的目的与实质,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要不加鉴别地去追捧吸收,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马克思是德国人,但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既没有因为水土不服而短命夭折,也没有因为环境变迁而改性变种,不仅在古老的中国落地生根、安家落户,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天然因子,就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品格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对此,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摘编自刘建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且“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一论断,明确指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承继,对助推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具有整体的作用效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相熔铸、相结合的理论根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贯彻践行,同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亦必然会趋同于统一的民族情感、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当中。历史与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颇具特色、富有深度的发展哲思与民生智慧,这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积淀的卓识与思辨,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独具的文化优势。
共享发展深刻诠释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揭示了中国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接续奋斗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向,并与新发展理念的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历史性完成,不仅破解了如何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现代化建设跃升的世界性难题,也在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整体视域中体现为对中国文化哲学及民生思想自“小康”到“大同”的升华与修缮。“大同”和“小康”一直以来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发展追求,其“皆有所养”“以设制度”的思想内核与价值旨趣同共享发展理念在本质上相契合。纵观中国传统社会“大同”思想的衍化脉络,从孔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构想,到朱熹、二程“为政以德”“义利之辨”以及“安养人民,以厚其本”的哲学阐析,乃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明晰映现“大同”概念在不断演变,被时代赋予更多的思想意蕴,孕生了中华民族对社会共享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向往,涵盖了建构分配公正平等共享社会形态的政治意向和民生图景。与之相应,“小康”概念同样得到丰富拓展,已经从“民劳亦止,汔可小康”的言辞中焕然一新,转变升华为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蓝图、建设历程和现实任务的重要概念,成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国传统哲学话语,完成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典范,澄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最直接、最广大的民族文化源流和价值基础。
共享发展的确立贯彻,展现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等治世观、民生观和发展观中,体现了对“大道之行”“以民为本”等文化价值追求的赓续和发扬。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理论逻辑来看,共享发展的确立贯彻,又能够被概括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传统文化政治智慧、民生理念、价值追求、道德资源等为源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创造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方法要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精华的内在联结有机结合,彰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民族治世观、发展观和民生观赓续转化的高度文化自信;从人类文明发展与民族文化赓续的历史实践高度来看,共享发展深切蕴含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展现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求索现代化的恢宏历史叙事,凸显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蔚为大观、兼收并蓄的风格气派,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恒志笃行,为万世开太平、追求世界大同的高尚品格和历史担当。
(摘编自白兮《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与中国式
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基于共享发展的理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这一历史奇迹,就只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其中的原因。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相融通,故其进入中国后能扎根大地、开花结果有一定必然性。
C.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能与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D.共享理念与其他各项新发展理念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并未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
B.中华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因此国家的社会意识必然在发展中走向统一。
C.相较于西方文化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哲思在支撑实现共享发展、追求共同富裕上有独特的优势。
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转化和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
9.下列选项中,其观念与材料二观点契合度最高的一项是(  )
A.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B.《抱朴子》:“盖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矣。”
C.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0.“以人为本”理念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为工农谋幸福的理想中。这一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被持续发扬光大且已变成生动现实,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现象的合理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现代化道路被称为“中国式”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示例)①波澜壮阔 ②卓尔不群 ③高瞻远瞩
解析 第①处,语境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填“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第②处,语境强调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可填“卓尔不群”。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也可以用来强调不同。第③处,语境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远大警示意义,可填“高瞻远瞩”。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
2.(示例)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一直被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批判的经典。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提出”与“规律”搭配不当,可改为“揭示”;二是“马克思主义”与“因此”语序不当,因为前后主语不同,所以应把连词“因此”放到“马克思主义”的前面;三是“被一直……”语序不当,应改为“一直被……”。
3.C [根据上句“他们都曾对人类进步产生过深刻影响”可推断下一句的主语应为“他们”,排除A、D两项;“在……中”固定结构作提前状语,排除B项。故选C。]
4.A [画线部分属于“明确指出”的内容,前面已经有了冒号和双引号连用,可见是直接引语,整个引文出处应该放到双引号外边,排除C、D两项;画线部分属于引文里面的引用,里面的引语应该用单引号,排除B项。故选A。]
5.(示例)①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并非从来就有的
6.借用恩格斯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强调应立足现实,辩证地分析与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解析 文段前半部分是对恩格斯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言论的使用,属于引用论证。论证的重心在后半部分,“不能一味否定”“不要不加鉴别”可以总结出“批判地继承”或“创造性地继承”,根据“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可以总结出“立足现实”。由此可知,后半部分可以概括为“立足现实,辩证地分析与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7.B [A项“只能”错。材料一第1段是“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选项把“不能不”转述成“只能”。C项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这一论断,明确指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承继,对助推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具有整体的作用效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相熔铸、相结合的理论根由”可知,马克思主义能与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的理论依据是“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D项“实现了伟大复兴”错,根据材料二第2段“并与新发展理念的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可知,表述不是完成时。]
8.C [A项“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错,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此不能推出“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这一结论。B项“国家的社会意识必然在发展中走向统一”错,由材料二推出的结论是“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亦必然会趋同于统一的民族情感、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当中”。D项“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错,由材料二第3段“以传统文化政治智慧、民生理念、价值追求、道德资源等为源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创造创新”可知,文中说的是“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念走向创造创新的源泉”。]
9.D [材料二是基于共享理念谈“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D项“天下为公”与这一观点最契合。A项强调勤奋学习或者亲自实践的重要性。B项强调人的修养、礼仪的重要性。C项强调领导者或管理者品行端正的重要性。]
10.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其“以人为本”理念被中国传统文化消化吸收,实现了相互融合、发扬光大。②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想及其“以人为本”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民本思想有高度契合性,得以在相互融合中持续发扬光大且变成现实。
11.①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结果。②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古代“小康”“大同”的社会理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