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谏逐客书》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07:4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1)谏逐客书
一、课内基础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招致,招揽
B.至今治强 治:治理
C.弹筝搏髀 搏:击打,拍打
D.故能就其深 就:成就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公室,杜私门      杜:堵塞,封闭
B.功施到今 施:施加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让:辞让,拒绝
D.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傅:附着,加上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遂散六国之从
B.河海不择细流
C.藉寇兵而赍盗粮
D.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西取由余于戎
A.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B.故能明其德
C.蚕食诸侯 D.却宾客以业诸侯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谏逐客书》中,作者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斯《谏逐客书》中,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斯《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王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字专练 写对写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采用小篆,统一文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以炫耀其(1)____________。其后,秦始皇又数次前往东方和南方地区巡游,每到一个地方,便祭祀名山,刻石竖碑,为其歌功颂德。后人将这些刻石碑文统称为秦刻石。这些刻石均由丞相李斯采用小篆书写,字体潇洒优雅,备受赞赏。秦朝的这些刻石碑,虽然今天大都已被毁坏湮没,难窥全貌,却是书法与石刻艺术上的一项辉煌壮举,对推动石刻碑碣风雅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西汉时期,物产丰富,国力鼎盛,有力地促进了西汉书法艺术的发展。①“秦篆”这时已为“汉隶”所取代,“汉隶”成为流行全国的书法字体。②汉隶灵气飞动,形态优美,风格多样,情趣盎然。西汉留下的石刻不多,目前所知,主要有③《鲁孝王泮池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麃孝禹刻石》等。
到了东汉时期,终于迎来了石刻艺术发展的高峰,出现了(2)____________的碑刻,遍布于全国各地。据今人统计,传世的汉碑有170余种,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真可谓蔚为大观。东汉碑刻,种类繁多。④根据形制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碑、碣、墓志、摩崖石刻、石经等数种。它们的书法各具特色,或方整,或散逸,或雄厚,或秀劲,或高古,表现了汉代石刻艺术的(3)____________,各臻其妙。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标点符号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处,“秦篆”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与句中“汉隶”的引号作用相同。
B.第②处,逗号使用正确,因为多个短语作谓语,谓语之间要使用逗号。
C.第③处,书名号之间的顿号使用正确,因为刻石属并列关系,要用顿号隔开。
D.第④处,逗号应改为冒号,冒号用在总结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8.请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为“秦刻石”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节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改)
文本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①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②。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注 ①逆探:猜度试探。逆,猜测。②侈君张吾之宠:侈君,残暴放纵的君主;扩吾之宠,增加国君对他的宠爱。
9.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苏子瞻谓李斯A以荀卿之学B乱天下C是D不然E秦之乱F天下之法G无待于李斯H斯亦未尝I以其学事秦。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为异说而不让”与“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不同。
B.“此亦必有所恃者矣”与成语“有恃无恐”中的“恃”字含义相同。
C.“一用商鞅成法而已”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句中的“一”字含义不同。
D.“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厌”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父亲的杀人行径,必然会对儿子行为造成恶劣影响,乃至一定会去抢劫;同理可证,李斯的言行是受到了荀子“高谈异论”的影响。
B.虽然对李斯乱天下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轼和姚鼐持不同的观点,但是关于李斯执政时期犯下巨大的错误,二人的看法是基本相同的。
C.姚鼐认为商鞅变法贻害秦国,乃至二世而亡;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述先王而颂言儒效”,也就是独尊儒家学说才能获得治世的要领。
D.苏轼从对荀子的考查,得出李斯施政弊端的源流关联和师承影响的结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辩证性,但完全归咎于此,还是有失偏颇。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姚鼐不同意苏轼关于“李斯用荀子的学说祸乱天下”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姚鼐不同意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课 (1)谏逐客书
1.B [治:社会安定。]
2.B [施:延续。]
3.D [A项“从”同“纵”。B项“择”同“释”。C项“藉”同“借”。]
4.C [C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向西;像蚕那样。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畅快。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彰明。D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5.(1)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2)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3)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6.(示例)(1)文治武功(丰功伟绩) (2)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3)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多姿多彩)
解析 第(1)处,根据前文“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可知,此处形容秦始皇刻石于泰山的目的是夸耀他的功绩,因此可填“文治武功”或“丰功伟绩”。文治武功: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第(2)处,根据“到了东汉时期,终于迎来了石刻艺术发展的高峰”和“遍布于全国各地。据今人统计,传世的汉碑有170余种”可知,此处强调东汉石刻的数量很多,因此可填“不计其数”或“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第(3)处,根据“它们的书法各具特色,或方整,或散逸,或雄厚,或秀劲,或高古”可知,此处表现东汉石刻艺术多种多样,很丰富。因此可填“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百花齐放: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
7.B [A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书名号之间不加标点符号。D项不应改为冒号,该句子与下面句子是承接关系,用逗号是正确的。]
8.(示例)秦刻石是指秦始皇命李斯用小篆书写的为其歌功颂德的刻石碑文。
9.CEGH
解析 句意: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10.D [A项谦让/责备。B项均为“依仗”。C项全部/数量词“一”。D项均为“满足”。]
11.C [“姚鼐认为商鞅变法贻害秦国,乃至二世而亡”错,文本二中说的是“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意思是“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并没有说商鞅变法导致“二世而亡”,对商鞅变法的消极作用分析不准确;“独尊儒家学说”错,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12.(1)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得分点:“历诋”,骂尽,尽数毁谤他人;“是”,以为是,认为正确;“以为”,认为;“法”,效法)
(2)但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推及荀卿,不也是差得太远了吗?(得分点:“以”,认为;“及于”,推及;“不亦远乎”,反问句式,不也是差得太远了吗)
13.①秦的变法源于商鞅,不是李斯。②李斯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但不是关键,也不是必不可缺;没有李斯,秦始皇也会沿着法家路线继续下去。③李斯在秦国所为是继续商鞅之学而已,非荀子之学,与荀子无关。④李斯所为,更多的是“趋时附势”,没有原则,更谈不上实践某个学说。⑤一个人作恶和师承没有必然的关联。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
文本二: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满足。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经》《尚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趋于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经历的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于现实的主子罢了。
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但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推及荀卿,不也是差得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的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是最可怕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