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观察与批判·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12课 祝 福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的文学观是“为人生”的,但他的文学表达从来不是单一乏味、故步自封的。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时隔百年再读这部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表现在艺术形式上的另辟蹊径,还在于作品对现实的倾情关注。《狂人日记》将现实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表达了那一代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忧思。回望鲁迅的《呐喊》《彷徨》,无不是针对现实写就的,无不呈现出一个作家对于现实的深度关怀。《故乡》写“我”与闰土从亲密无间到①____________;《祝福》《离婚》《伤逝》揭示了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女性自我身份实现与自我价值确认在当时环境中的艰难过程。也正像茅盾所言,“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鲁迅的“开创性”价值,正在于他对现实的介入之深。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世之心。”文艺之途从来就是人生之途。每一个时代的作家、艺术家最大的挑战、最大的财富,正是他所处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激动人心的深刻变革,正进行着②__________的伟大实践,③____________、英雄辈出的新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时代是出卷人,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等着作家、艺术家们给出自己的答案。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问世为标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
B.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该小说成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C.以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问世为标志,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拉开了
D.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拉开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问世
4.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委婉)
B.“……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引用)
C.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比喻)
D.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夸张)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万物之母
许地山
在这经过离乱的村里,荒屋破篱之间,每日只有几缕零零落落的炊烟冒上来;那人口的稀少可想而知。你一进到无论哪个村里,最喜欢遇见的,是不是村童在阡陌间或园圃中跳来跳去;或走在你前头,或随着你步后模仿你的行动?村里若没有孩子们,就不成村落了。在这经过离乱的村里,不但没有孩子,而且有人向你要孩子!
这里住着一个不满三十岁的寡妇,一见人来,便说:“善心善行的人,求你对那位总爷说,把我的儿子给回。那穿虎纹衣服、戴虎儿帽的便是我的儿子。”
她的儿子被乱兵杀死已经多年了。她从不会忘记:总爷把无情的剑拔出来的时候,那穿虎纹衣服的可怜儿还用双手招着,要她搂抱。她要跑去接的时候,她的精神已和黄昏的霞光一同麻痹而熟睡了。唉,最惨的事岂不是人把寡妇怀里的独生子夺过去,且在她面前害死吗?要她在醒后把这事完全藏在她记忆的多宝箱里,可以说,比剖芥子来藏须弥还难。
她的屋里排列了许多零碎的东西,当时她儿子玩过的小囝也在其中。在黄昏时候,她每把各样东西抱在怀里说:“我的儿,母亲岂有不救你,不保护你的?你现在在我怀里咧。不要作声,看一会儿人来又把你夺去。”可是一过了黄昏,她就立刻醒悟过来,知道那所抱的不是她的儿子。
那天,她又出来找她的“命”。月的光明蒙着她,使她在不知不觉间进入村后的山里。那座山,就是白天也少有人敢进去,何况在盛夏的夜间,杂草把樵人的小径封得那么严!她一点也不害怕,攀着小树。缘着茑萝,慢慢地上去。
她坐在一块大石上歇息,无意中给她听见了一两声的儿啼。她不及判别,便说:“我的儿,你藏在这里么?我来了,不要哭啦。”
她从大石下来,随着声音的来处,爬入石下一个洞里。但是里面一点东西也没有。她很疲乏,不能再爬出来,就在洞里睡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醒时,心神还是非常恍惚。她坐在石上,耳边还留着昨晚上的儿啼声。这当然更要动她的心,所以那方从霭云被里钻出来的朝阳无力把她脸上和鼻端的珠露晒干了。她在瞻顾中,才看出对面山岩上坐着一个穿虎纹衣服的孩子。可是她看错了!那边坐着的,是一只虎子;它的声音从那边送来很像儿啼。她立即离开所坐的地方,不管当中所隔的谷有多么深,尽管攀缘着,向那边去。不幸早露未干,所依附的都很湿滑,一失手,就把她溜到谷底。
她昏了许久才醒回来。小伤总免不了,却还能够走动。她爬着,看见身边暴露了一副小骷髅。
“我的儿,你方才不是还在山上哭着么?怎么你母亲来得迟一点,你就变成这样?”她把骷髅抱住,说,“呀,我的苦命儿,我怎能把你医治呢?”悲苦尽管悲苦,然而,自她丢了孩子以后,不能不算这是她第一次的安慰。
从早晨直到黄昏,她就坐在那里,不但不觉得饿,连水也没喝过。零星几点,已悬在天空,那天就在她的安慰中过去了。
她忽然想起幼年时代,人家告诉她的神话,就立起来说:“我的儿,我抱你上山顶,先为你摘两颗星星下来,嵌入你的眼眶,教你看得见;然后给你找相像的皮肉来补你的身体。可是你不要再哭,恐怕给人听见,又把你夺过去。”
“敬姑,敬姑。”找她的人们在满山中这样叫了好几声,也没有一点影响。
“也许她被那只老虎吃了。”
“不,不对。前晚那只老虎是跑下来捕云哥圈里的牛犊被打死的。如果那东西把敬姑吃了,绝不再下山来赴死。我们再进深一点找罢。”
唉,他们的工夫白费了!
纵然找着她,若是她还没有把星星抓在手里,她心里怎能平安,怎肯随着他们回来?
(选自《许地山文集》)
文本二:
祝福(节选)
鲁 迅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5.下列对文本一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乱”“荒屋破篱”“零零落落的炊烟冒上来”等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B.运用第二人称“你”,将读者带入现场,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体现了作者的叙事技巧。
C.实写村里遇到村童跳来跳去活泼又顽皮的身影,更加反衬了敬姑失去儿子的悲苦。
D.“有人向你要孩子”,运用倒叙,通过设疑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入小说叙述主体。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昏的霞光”“月的光明”“朝阳无力”“零星几点”等景物描写既将小说情节浓缩在一夜一天之中,又映衬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唉,最惨的事岂不是人把寡妇怀里的独生子夺过去,且在她面前害死吗?”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作者对敬姑失去儿子的深切同情。
C.小说结尾没有交代村民是否找到敬姑,以及对纵然找到、她也不会回来的猜测,运用留白的手法,意味深长,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通篇悲切深沉,凄楚动人,通过敬姑痛丧儿子的悲哀,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反映了作者关心人间悲苦的“为人生”的写作态度。
7.文本一描写了寡妇敬姑失去儿子和寻找儿子的经历,请简要分析其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写了母亲因失去儿子而发疯的故事,试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两位母亲形象的异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课 祝 福
1.(示例)①形同陌路 ②举世瞩目 ③风云际会
解析 ①形同陌路: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②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③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2.(示例)《祝福》《离婚》《伤逝》揭示了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女性在当时环境中自我身份确认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艰难。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揭示”和“过程”不搭配,应删掉“过程”;二是语序不当,“在当时环境中”应放在“等女性”后面;三是搭配不当,“自我身份”与“实现”、“自我价值”与“确认”搭配不当,应将“实现”和“确认”互换位置。
3.A [注意语序,应先“问世”再“拉开大幕”,排除B、D两项。C项不合逻辑,应是“被拉开了”,排除。故选A。]
4.D [“拥抱了全市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C [“实写村里遇到村童跳来跳去活泼又顽皮的身影”错,由原文“你一进到无论哪个村里,最喜欢遇见的,是不是村童在阡陌间或园圃中跳来跳去;或走在你前头,或随着你步后模仿你的行动”可知,这只是设想在村里遇到村童的情景。]
6.A [“黄昏的霞光”不是浓缩小说情节的一夜一天之中的景物描写,由原文“她要跑去接的时候,她的精神已和黄昏的霞光一同麻痹而熟睡了”可知,这是描写多年前她的儿子被杀时的景象。]
7.①从失去儿子的悲痛,②到保存儿子玩具的思念,③到听到儿啼声的激动,④再到找到小骷髅的安慰,⑤最后到希望复活儿子的坚定。
8.(1)相同点:《万物之母》中的敬姑和《祝福》中的祥林嫂都因思念儿子而发疯,表现了真挚而深沉的母爱。
(2)不同点:《万物之母》通过敬姑疯后不顾一切到后山寻找儿子,甚至希望摘下星星使儿子复活,刻画了一个与苦难命运进行坚毅抗争、对幸福有着强烈期待的母亲形象;《祝福》通过祥林嫂反复向人们诉说悲惨的故事以及众人冷漠的态度,刻画了一个面对苦难命运只能妥协、麻木、迟钝而又孤苦无助的母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