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2)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别里科夫是一个令人畏惧的人物,他凭借着旧制度和旧传统辖制着整个中学乃至全城,何等强大而威风!但同时,别里科夫又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他①____________,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但他还是战战兢兢、六神不安,整天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促狭鬼”的一幅漫画就让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面前,他也②__________________;更让人③____________的是,他竟然死在他恋爱对象“哈哈哈”的笑声中。把“强大”和“弱小”融合在同一人物身上,这是小说的荒诞组合之一。
别里科夫是一个被夸张变形的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甚至“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别里科夫的某些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原型,但作者刻意渲染、夸大变形,让别里科夫就成了漫画人物——一个从生活习惯到思想行为完完全全“装在套子里的人”,( )。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成了“顽固守旧”的符号和代名词
B.从而成了“套中人”的符号和代名词
C.从而成了“顽固守旧”的符号和代名词
D.进而成了“套中人”的符号和代名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我而言,色彩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元素。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②__________________。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却可以打破常规,注重情绪的表达。插画《立冬·猫》,虽然窗外寒风阵阵,但家中的暖黄色壁纸、冒着热气的红色水杯,一只睡得香甜的橘色小猫,营造出暖意十足的空间基调,这未尝不是一种对节气面貌的真实记录。
四季交替,节气轮转,每时每刻都可以化作斑斓的色彩留在画作中,更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下列句子中的“我们”与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林庚《说“木叶”》)
B.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朱光潜《咬文嚼字》)
C.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D.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钱钟书《谈中国诗》)
6.“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等谚语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与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苦 恼
[俄]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大堆雪倒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嚅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儿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用眼睛瞧着!”“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搡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做出了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
“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壳喷气。
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他想。墙角上有人站起来,带着睡意咳一咳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老人就叹气,挠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我的小母马……约内奇不在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阴冷昏暗的雪夜车马图,既写实又富有寓意,营造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B.结尾姚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
C.姚纳多次向人倾诉心中的苦闷都未成功,本文借助几组相同的情景,反映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
D.姚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不停地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姚纳的“无人围观”与祥林嫂的“被围观”情节同样都批判现实,震撼人心。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为相似,用小马的瘦弱孤独衬托主人公的孤立无援,命运悲苦。
B.小说以精彩的对话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小说善用短句、不完全句和省略号,如文末“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让结尾简洁精练,耐人寻味。
D.作者采用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寓意深刻的对比、出色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9.小说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评论家评价契诃夫的小说“风格严肃而冷峻”,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3课 (2)装在套子里的人
1.(示例)①谨小慎微 ②不堪一击 ③不可思议
解析 第①处,语境强调“别里科夫在各方面都小心谨慎”,可填“谨小慎微”。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第②处,语境是说“面对柯瓦连科,别里科夫怎么样”,可填“不堪一击”。不堪一击: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第③处,语境强调“使人不能预料,不能想象得到”,可填“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示例)别里科夫的某些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但作者刻意渲染、夸大变形,就让别里科夫成了漫画人物。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别里科夫的某些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原型”主谓不搭配,可以说“别里科夫的某些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或“有着某些生活习惯的别里科夫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原型”;二是语序不当,“就”应放在“让”前面。
3.C [选项中的“进而”“从而”是区别之一。进而:连词,侧重于继续往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而:连词,侧重于表示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从原文来看表达的是结果,不是递进关系,应该用“从而”。可排除A、D两项。B项联系上文语境看,“套中人”与前面“装在套子里的人”含义重复。故选C。]
4.(示例)①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变化)规律 ②用色彩变化突出(表现)各个节气的特色 ③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
解析 第①处,根据后文“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介绍节气与饮食的关系,可以推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所以此处可填“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变化)规律”。第②处,根据后文“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可知,是在说明节气变化与色彩变化的关系,所以此处可填“用色彩变化突出(表现)各个节气的特色”。第③处,根据前文“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以及后文说明冬天场景的色彩可知,此处可填“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
5.C [A、B、D三项与文中加点的“我们”都是泛指。C项中“我们”指“我”和其他与别里科夫有关的人,是实指。]
6.引用这些谚语说明二十四节气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直至今天仍旧不过时,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在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7.C [“借助几组相同的情景”错,三次倾诉,或受斥骂,或受嘲讽,或根本没被注意,情景并不相同,但异中有同,都是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
8.B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错,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非一波三折。]
9.①“苦恼”是马车夫姚纳失去亲人的痛苦。儿子年纪轻轻,突然生病去世,让姚纳痛苦万分。②“苦恼”是姚纳艰难困顿的处境。本来儿子是个“地道的马车夫”,但又生病死了。自己老了,拉车不行了,生活窘迫。③“苦恼”是小人物悲惨无援的现实。姚纳内心充满悲伤,想找人倾诉,却无人理解,反而招致不满和厌恶。④“苦恼”是当时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沙俄统治时期,人们自私麻木,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冷漠无情。
10.①环境阴冷昏暗。小说将马车夫置于风雪之夜,通过极寒的环境渲染人与人之间的冷漠。②叙述客观冷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叙述时并未把愤怒和哀叹直接诉诸文字,叙述语调冷静客观。③淡化主观色彩。小说刻画人物时,借对姚纳“含而不露”的动作、语言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客观地表现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④主题严肃深刻。作者通过描写姚纳的悲剧人生,通过一件小事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冷酷与黑暗。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难以言明的鸿沟这一严肃深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