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促织》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促织》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07:5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1)促织
一、课内基础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成不敢敛户口
B.少年大骇,解令休止
C.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D.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近抚之,气息惙然
A.昂其直,居为奇货
B.成然之
C.而心目耳力俱穷
D.岁征民间
二、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已经①____________。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谓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令人②____________,而成名的人生也从此柳暗花明;此后,(    ),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写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全文起承转合,③____________,结构完整。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促织”的奇异功能被极力突显出来,以它的其貌不扬反衬出它的轻捷善斗
B.“小促织”的其貌不扬被刻画了出来,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C.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D.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突出其奇异功能,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
三、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聂 政
[清]蒲松龄
怀庆潞王有昏德,时行民间,窥有好女子,辄夺之。有王生妻为王所睹遣舆马直入其家女子号泣不伏,强舁而出。王亡去,隐身聂政之墓,冀妻经过,得一遥诀。无何妻至,望见夫,大哭投地。王恻动心怀,不觉失声。从人知其王生,执之,将加搒掠。忽墓中一丈夫出,手握白刃,气象威猛,厉声曰:“我聂政也!良家子岂可强占!念汝辈不能自由,姑且宥恕。寄语无道王:若不改行,不日将抉其首!”众大骇,弃车而走。丈夫亦入墓中而没。夫妻叩墓归,犹惧王命复临。过十余日,竟无消息,心始安。王自是淫威亦少杀云。
异史氏曰:“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其锐身而报知己也,有豫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专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轻借樊将军之头,何日可能还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聂政之所嗤者矣。闻之野史:其坟见掘于羊左之鬼。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其视聂之抱义愤而惩荒淫者,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噫!聂之贤,于此益信。”(节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文本二:
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镒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
……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文本三: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7.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有王生A妻B为王C所睹D遣E舆马F直入其家G女子H号泣I不伏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十余日”与“裘马过世家焉”(《促织》)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B.“皮面自刑,不累骨肉”与“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两句中的“刑”字含义不同。
C.“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与“屡撩之,虫暴怒”(《促织》)两句中的“暴”字含义不同。
D.“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欺”字含义相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是战国著名刺客,为酬答他人恩义,独自刺杀了侠累,事成后为了保护亲人毁容自杀。他的义举在后世广为流传。
B.蒲松龄刻画了一个弱肉强食的黑暗时代,怀庆潞王欺男霸女、鱼肉乡里,而处于弱势的百姓除了忍气吞声外别无他法。
C.蒲松龄笔下的聂政显圣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虽然震慑恶人、解救弱小,正义得到伸张,但潞王的淫威并未真正消除。
D.扬子鄙夷刺客,认为其行为不合道义。但太史公比较众刺客的用意后,认为虽有成败之别,但是他们的行为也绝不荒谬。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其视聂之抱义愤而惩荒淫者,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简要归纳异史氏尊聂政而贬荆轲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课 (1)促织
1.A [A项均为“责令”。B项考取秀才/买。C项看,环视/但。D项抛,扔/腾跃。]
2.D [A项古义:百姓。今义:户籍。B项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C项古义:这里指考取秀才。今义:卖。D项古今义均指乐器名称。]
3.C [C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作动词。A项使动用法,使……高。B项意动用法,认为……对。D项名词作状语,每年。]
4.(示例)①一目了然 ②匪夷所思 ③前呼后应
解析 ①这里说的是经过对情节的概括和梳理,全文的情节特征能看清楚,可填“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②这里说的是情节发展超出常理,可填“匪夷所思”。匪夷所思: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③根据语境,可填“前呼后应”。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5.(示例)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让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
解析 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以“大团圆结局”为主语还没有阐述完,后面的陈述对象就换成了“人们”;二是语序不当,“长舒一口气”后,应是先“淡然一笑”再“掩卷三思”,即“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
6.C [根据后面“写得引人入胜”可知,此处的主语应是“小说”,可排除A、B两项。从括号后面的内容来看,突出的应是“小促织”的奇异功能,D项说反了,可排除。故选C。]
7.BDG
解析 句意:有个叫王生的妻子,被潞王看上了,便派遣车马径直进了她家。王妻号啕大哭不服从。
8.D [A项正确,经过/超过。B项正确,动词,伤害、破坏/动词,惩罚。句意:自己用刀割破面皮,不连累亲人骨肉/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C项正确,暴露/急骤、猛烈。D项错误,折损/欺负。]
9.D [“但太史公比较众刺客的用意后”错。文本三中“然其立意较然”意为“但他们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较然”是“明显”的意思,而不是“比较”众刺客的用意。]
10.(1)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荆轲活着不能成就名声,死后仍然丧失道义,看聂政心怀义愤惩罚荒淫之人的行为,为人处世上哪个贤德哪个不肖呢?
(2)荆轲心怀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至极吗?
解析 (1)“果尔”,如果真是这样;“名”,名声;“抱”,心怀。(2)“私”,私情;“强、弱”,使……强大,使……削弱;“愚”,愚蠢。
11.尊聂政:聂政兼具智、勇、义的美德。
贬荆轲:①有勇无谋,加速了燕国的灭亡;②无信义,辜负了樊於期。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明代的怀庆潞王,荒淫无德;他经常到民间去,发现有漂亮女子,总要抢夺到手中。有个叫王生的妻子,被潞王看上了,便派遣车马径直进了她家。王妻号啕大哭不服从,被强行用轿子抬着出了门。王生逃了出去,藏身在聂政墓地,希望妻子经过这里,能远远地和她诀别。不多时,妻子到了这里,望见丈夫,便大哭着扑到地上。王生悲痛的心情无法抑制,不觉哭出声来。跟从的人知道了他是王生,就抓住他,要用鞭子抽打他。忽然坟墓中出来一个男子,手握利剑,气势威猛,厉声说道:“我是聂政!良家女子岂容强占!看在你们身不由己的份上,暂且饶恕你们。给那个昏王捎句话:若再不改恶行,没几天就将割他的脑袋!”众人大惊,弃车而逃。男子也进入坟墓不见了。王生夫妇叩拜了聂政墓回家,仍然害怕潞王再派人来。过了十几天,竟然毫无消息,内心才安定下来。潞王的淫威从此也有所收敛。
异史氏说:“我读刺客传,只对出生于轵深井里的聂政衷心信服。他挺身承担风险酬报知己,有豫让的义气;白昼刺杀卿相,有专诸的勇气;自己用刀割破面皮,不连累亲人骨肉,有曹沫的智慧。至于荆轲,能力不足以算计无道的秦国,于是令秦国坚决与赵国绝交,自取灭亡。轻易地借樊将军的头颅,什么时候才可能偿还?这就是千古以来令人们所感到遗憾的,也是聂政所嗤之以鼻的。从野史中了解到:荆轲的坟墓被羊角哀、左伯桃的鬼魂掘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荆轲活着不能成就名声,死后仍然丧失道义,看聂政心怀义愤惩罚荒淫之人的行为,为人处世上哪个贤德哪个不肖呢?哎!聂政的贤德,在这里更加令人信服了。”
文本二:
侠累与濮阳人严仲子有怨恨。严仲子听说轵县人聂政很勇敢,就用二百两黄金为聂政的母亲祝寿,想让聂政为他报仇。聂政不接受,说:“我的老母亲还在,我不敢以我的身体答应别人。”等到聂政的母亲去世,严仲子就派聂政行刺侠累。侠累正坐在大厅里,卫兵很多。聂政直接走上台阶,刺杀了侠累,事后自己刮破自己的脸,挖出了自己的眼睛,自己切腹,肠子都漏出来了。韩国人将他的尸体放在闹市,悬赏让人去辨认,都不认识。
……
荆轲心怀报答太子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至极吗?所以扬雄对此评论说,要离的死是蜘蛛、蝥虫一类的死,聂政的死是壮士一类的死,荆轲的死是刺客一类的死,这些都不能算作“义”。他又说:“荆轲,按君子的道德观念来看,是类如盗贼之辈了。”此话说得好啊!
文本三:
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都是不对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举大义或者成功,或者失败,但他们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不折损志向,使美名流传后世,(这种行为)难道是荒谬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