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六国论》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9 08:0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2)六国论
一、课内基础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相当于“其”)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可谓智力孤危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洎牧以谗诛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它们曾为了共同对抗秦国的连衡之策,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B.论,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进言献策的文章。
C.先祖父,“先”是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含有怀念、哀痛之情。称已故父亲为“先父、先考、先君子”,称已故母亲为“先母、先妣、先大母”。
D.荆卿,指燕国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的刺客荆轲。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持非议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字专练 写对写好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韩[注]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
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
以众入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
兵莫危于攻,莫难于守,客主之势然也。故城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实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贤将能以寡为众,以小为大。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曰此无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矣,何患城小?
背城而战,阵欲方,欲踞,欲密,欲缓。夫方而踞,密而缓,则士心固,固而不慑。背城而战,欲其不慑。面城而战,阵欲直,欲锐,欲疏,欲速。夫直而锐,疏而速,则士心危,危则致死。面城而战,欲其致死。
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在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可疑于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于目,勿疑,彼敌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节选自苏洵《权书·法制》,有删改)
注 韩: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万泉两县交界处。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韩A之B战C秦D之E斗F士G倍H于I晋J而K出L穆M公N于O淖P者Q赦R食S马T者U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善军者”与“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两句中的“军”字含义不同。
B.“治寡者法欲简”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简”字含义不同。
C.“当敌之冲”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D.“偃旗”,文中是放倒旗子,隐秘军情的做法,与《曹刿论战》中齐师“旗靡”状况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率领人数众多的军队进入艰险环境,要分散兵力并缓慢行进;分散兵力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缓慢前行的目的则是扰乱敌军计划。
B.城有两种情况不易防守:一是士兵太少,二是城太小。但贤能的将领善用疑兵等也能出奇制胜,《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就有对此的描写。
C.在背靠城墙进行防御作战时,要让士兵认为阵形牢不可破,以此坚定信心;在进攻时,要使士兵觉得有危险,这样他们更会拼死作战。
D.在战场上,敌人会故意用一些行为迷惑我们,这时我们需要冷静观察,切勿盲动;因为敌人真要有所行动,是不会让我们轻易发现的。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国际时局风云变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如期实现百年强军的奋斗目标。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意义,以及有何借鉴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课 (2)六国论
1.A [①道:原因。③固:本来。⑤亡:丧失,失去。]
2.B [B项均为代词,这样。A项副词,开始,起初/副词,才。C项动词,统一/数词,表数量,一把。D项动词,喜爱,喜欢/动词,爱惜。]
3.A [A项古今义均为推翻、摧毁。B项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C项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D项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4.D [D项不是被动句。]
5.C [“先大母”是对已故祖母的称呼。]
6.(1)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而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3)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7.(1)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2)弊在赂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8.CJQ
解析 句意:在韩原大战中,秦国的勇士比晋国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却是当年他赦免的吃他的马肉的普通百姓。
9.C [A项正确。治理军队/驻扎。句意:古时善于治军的人/沛公驻扎在霸上。B项正确。简明/同“拣”,挑选。句意:治理人数少的军队,军法要简明/这是先帝(刘备)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的原因。C项错误。面对/主持、掌握。句意:面对着敌人的进攻/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D项正确。《曹刿论战》中齐师“旗靡”是指齐军溃败,军队的旗子倒下了。]
10.A [“分散兵力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缓慢前行的目的则是扰乱敌军计划”错,由原文“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可知,应是分散兵力是为了扰乱敌军计划,缓慢前行的目的则是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
11.(1)军队如果人数太少就容易遇到危险,如果人数太多就容易发生叛乱;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多的军队更困难,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更危险。
(2)推测敌人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部署兵力进行防备,敌人想不到我们的部署,就会以为我们还有富余的兵力,那为什么还要担心军队人数少呢?
解析 (1)“或”,表示假设,如果;“叛”,叛乱;“莫”,没有什么;“用”,管理,指挥。(2)“度”,推测;“潜兵”,暗中部署兵力;“不我测”,宾语前置,想不到我们的部署;“何”,为什么。
12.(1)现实意义:时局风云变幻,实现强军目标能有效防备国家危难。
(2)借鉴启示:强军治军,要坚守正义,打造正义之师;要严于法纪,打造严明之师。
解析 (1)现实意义:由原文“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可知,时局风云变幻,实现强军目标能有效防备国家危难。(2)借鉴启示:由原文“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可知,强军治军,要坚守正义,打造正义之师;由原文“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可知,要严于法纪,打造严明之师。
参考译文
古时善于治军的人,用处罚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赏赐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发愤怒的方法使士兵效命。但其中一定都有正义在里面。不是让他们发动战争,不是要他们去掠夺,而是要让他们应付国家的危难。在韩原大战中,秦国的勇士比晋国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却是当年他赦免的吃他的马肉的普通百姓。
军队如果人数太少就容易遇到危险,如果人数太多就容易发生叛乱;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多的军队更困难,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更危险。所以治理人数多的军队,军法要详细,军法详细,士兵就难以随便行动;治理人数少的军队,军法要简明,军法简明,士兵就容易明了。不这样,士兵就不能担当起作战的任务。人数众多而军法详尽的军队,即使任务繁重,也仍然不失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率领人数多的军队进入艰险阻塞的环境,一定要分兵而缓慢行进。艰险阻塞之地必会有敌人的伏兵,伏兵一定事先有约定。我军分兵前进,那么敌人的伏兵就不知道攻击我军哪里,这样敌人约定好的计划也就被瓦解了。在艰险阻塞的环境中行军,士兵易产生恐惧心理,军队需缓慢行进,来消除士兵的恐惧。
用兵没有比进攻更危险的,没有比防守更困难的,进攻与防守的态势本来就是这样。因此城有两种情况是不便防守的:一种是士兵太少,满足不了守城的需要;另一种是城太小,不能够隐蔽防守的士兵。只有贤能的将领才能运用少数兵力来取得多数兵力的效果,运用小城来取得大城。面对着敌人的进攻,没有人会不知道固守的,但我们若运用疑兵,敌人就会惊愕不敢前进;即使告诉他们说这里没有人,他们也不会相信。推测敌人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部署兵力进行防备,敌人想不到我们的部署,就会以为我们还有富余的兵力,那为什么还要担心军队人数少呢?收卷军旗,停止击鼓,军队没有一点声音,严令约束士兵,敢大声说话的斩首,不时让老人和儿童登上城墙表示胆怯,然后趁敌人松懈时突然攻击,敌人就会被打得逃散,又为什么忧虑城小呢?
背靠城墙打仗,军队适合用方的阵形、横列展开的阵形、密集的阵形和利于缓慢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牢不可破;觉得军阵牢不可破,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背城而战的时候,就是要让士兵不感到恐惧才行。面向城墙打进攻战时,军队要用直的阵形、前尖后宽的阵形、稀疏的阵形和利于迅速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面临危境;觉得面临危境,就会拼死作战。面城而战的时候,就是要让士兵拼死作战才行。
平时同人谈话,有一句话不符合常理,会引起惊愕猜忌。敌人用可疑的表现迷惑我们,反而安然处之不觉得奇怪,这就太鄙陋了。所以,聪明人看到敌人有不合常理的表现,一定谨慎观察,切勿盲动。可疑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使我们内心产生疑问,有疑问,就应进行谋划分析,这样就可以得知敌人的真实情况;另一种是故意用虚假的行动使我们看到从而产生疑问,这时切不可被迷惑,那是敌人迷惑我们。因此,心里有疑问,要用分析谋划的方法来对付,看到敌人的可疑行动,要冷静观察来对付。敌人果真要有所行动,就不会让我们看到。